❶ 印度中學
印度理工學院:百萬富翁製造機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60分鍾」節目,曾經花了一整集的時間來介紹它,說:「把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加起來,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國《商業周刊》則大膽下了這個定論: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這就是印度理工學院(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它沒有老牌名校那種宏偉亘古的建築,也沒有新興大學那些昂貴豪華的先進設備;它的歷史不長,不過50多年;可是它的「產品」,卻個個是蓋上正字標記的質量保證。如今,它已從一所咖喱味濃郁的印度學校,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還因此創造了「IITian」(IIT人)這個英文名詞。
如果沒有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IIT。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卡爾(N.R.Sarkar)率領22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按照國際標准設置、以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並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IIT系統於焉誕生,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7個學校。
「II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驕傲。」IIT德里校區的學生訓練與輔導處主任塞恩強調。55年前創設第一聽IIT時,之所以選址在卡拉普爾這個英國殖民者專門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從創校之初,IIT的定位和目標就非常明確,為印度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現代化工程,培養第一流的人才。印度政府把國家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銜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不但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它大學好,為了讓學校更快發展起來,印度政府還特別制定一個為它量身打造的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舉凡課程設計、招生、教職員招聘,全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必受到非學術勢力的干擾與壓力。用腦力來重建國家,這是IIT的校訓和國家的戰略。正是這一理念促使了IIT和印度的崛起。
「我們有絕對自由,可以選擇要教誰、誰來教、教什麼。」孟買校區學術發展處處長辛格(A.K.Singh)分析IIT成功的三大關鍵。
一流:只有2%的錄取率
IIT7個分校,每年共招4000多名新生,印度上千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就只能通過一個管道——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
IIT難考程度在世界是出了名:每年超過30萬名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報考JEE,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的13%還要低。因此,在印度流行這么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而且要考兩次,第一次先刷掉後面的40%,第二次則挑出最後能夠入學的考生。能夠從IIT出來,往往就是creme de la creme(精英中的精英)。一位從IIT坎普爾分校畢業、如今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校友肯定,JEE真正能夠篩選出好學生,不考選擇題,只會死背的考生,絕對考不好。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JEE考試得分排名,幾乎跟4年後從學校畢業的學科成績排名一模一樣。
IIT校門雖窄,卻是成功人生的入場券,即使一年學費合成人民幣近6000元,是其它公立大學的100倍(印度重點國立大學尼赫魯大學,2006~2007學年本科生和碩士生一年學雜費為330.5盧比,約合人民幣57元——編者注),仍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夢想之所系」。
專研印度傑出教育機構的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勞奧指出,印度小孩從11歲起,就開始為考進IIT做准備,日夜補習苦讀,只為了進入這所「人人夢寐以求」的學校。勞奧點出,印度其它大學或理工學院,只能頒發工程學士,IIT卻可以單獨授予 B.Tech.(科技學士)學位,凸顯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優勢:政府大力栽培
是政府不遺餘力的栽培,才造就IIT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國際的水平來看,IIT絕對稱不上資源豐富,7所分校、3萬多名學生,每年經費共10億元左右。但是從印度的角度來看,IIT卻「有錢的」讓他校眼紅,政府每年給其它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加起來也不過是3000多萬元,只有IIT的3%。
在這種「特權享受」的環境中,IIT的學生不免有「天之驕子」的傲氣,自信心十足。「只要能夠進IIT,去哪裡都會成功。」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器繫念大二的阿斯納尼還記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盪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我們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對我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阿斯納尼從不懷疑自己的未來將一帆風順。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卻在強調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500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前50大;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
教學:讀書讀書再讀書
除了政府不吝的扶植,IIT近乎「斯巴達式」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深受各界歡迎。
學生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其中必須有20個基礎科學學分;每5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6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每天早上7點半開始上課,下午5點半下課,每星期5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在德里IIT念電機工程的卡拉即使已經讀到大四,還是天天滿堂,忙得沒有時間玩。
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老師會教給學生很多方法,但是他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答問題。考試題目不多,但是要求獨立思考。也許一個題目學生並不能解答出來,但是只要思考過程條理清晰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評價。在這里數學和化學是國家重點培養的,老師會給你很多復雜的問題,讓你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當然要求也是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後第四位。然而IIT的學生卻很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不必逼他們讀書,IIT人知道用功一定會成功。」
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12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7所校園徵才,通常在兩個禮拜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裡。」德里分校學務長夏瑪爾指出。
矽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2003年,IIT在美國矽谷盛大慶祝創校50周年,微軟創力人比爾·蓋茨盛贊它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令人不可思議」的學校,並稱它對計算機產業幫助匪淺。矽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尼恩研究統計,矽谷2000家新創公司中,有40%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分都是從IIT畢業。
曾有人計算過,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學生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信息系統創辦人、升陽計算機共同創辦人、麥肯錫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沃達豐集團執行長、網威科技長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
IIT的成功傳奇,從美國企業的董事會議上,傳頌到華爾街股票市場,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傳說IIT學生在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能夠解開各種復雜的科學難題。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喱腦袋」。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Mason大學,每年主動奉送60個全額獎學金給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在這段科技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IIT每年70%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分都落腳美國。過去50年,IIT總共產生了17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3.5萬人。印度曾經有一則笑話,說進入IIT,是一隻腳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隻腳踏進印度航空。
IIT的一位老教授說過,印度要發展,除了我們的奮斗舍我其誰。IIT的一位學生說過,我們在這里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和家庭,我們每個人都在想著為國家做貢獻。如此的雄心壯志和付出,一個國家怎麼會不迅速崛起呢?
IIT一貫培養的是能從零開始思考產生新的構思的人才,以及能成為領袖的人才,所以畢業生們不僅能在科學領域,在商業領域也能取得成功占據首要地位,這是IIT孟買分校校長的原話。
世界很多大的公司在這里都設立的研發基地,為了利用IIT的人才資源。
世界是平坦的,這本書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說,頭腦決定一切。未來理性的概念,距離,科技,基礎設施等幾乎都會差不多,那麼不一樣的只有頭腦------經過充分鍛煉的頭腦。
美國等一些國家已經感受到印度在威脅自己了,托馬斯。弗里德曼就呼籲美國政府要為化學、工學教育等提供不加限制的預算。
印度雖然出現了IIT這樣的學校,但印度大學的入學率為7%,比較低。所以印度政府決心到 2015年把這個數字提高一倍。另外印度的小學和中學的入學率也比較低,相比之下中國要好很多,但是我們也不能慶幸。中國現在雖然入學率比較高,但教學質量如何,這一點大家心裡有數。所以教育部才會進行本科教學質量檢查和博士質量檢查,但我希望有更大的改革出現。
❷ 印度一共有多少人啊
許多專家認為,到今年底,印度的人口將突破12億
❸ 印度有多少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網2021年2月更新顯示印度人口13.24億人。
印度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
印度的經濟: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
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影響,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
❹ 印度國家人口大概有多少人
以外交部2021年2月的數據來看,印度人口約為13.24億人。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
世界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其中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別占總人口的80.5%和13.4%。印度國土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面積居世界第7位。
印度的自然地理情況簡介。
印度為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印度概況
❺ 印度有多少人
截止2021年,13.24億,居世界第2位。
印度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46.3%,其他較大的民族包括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盧固族、泰米爾族等。
面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面積居世界第7位。
印度簡況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
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
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
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
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
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
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
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以上內容參考 外交部——印度
❻ 印度有多少人
13.24億人,不過這是2016年的統計結果;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❼ 印度現在有多少人2022
1、截止2021年4月,印度人口13.24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占總人口的30%,其餘分別為: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納達族佔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2、印度的種族主要分為五個類型,以進入印度的時間先後排序,分別為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亞人(即澳大利亞人種維達類型),蒙古利亞人(即黃種人,亦稱亞美人種)、達羅毗荼人、印度雅利安人。其中達羅毗荼人和印度雅利安人構成了現今印度人口的絕大部分,一般意義上的印度人通常是特指他們。
❽ 印度號稱有4億青年,中國現在有多少青年
根據目前的數據顯示我們大概有14歲到30歲的青少年2.5億左右這樣子。
❾ 印度有多少華人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在印華僑華人只有約5000人,其中3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分布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這些華人大多是五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以及高中以下的學生,經營餐館以及出租房屋是主要收入來源。
位於加爾各答東郊的「塔壩」,是印度最大的華人聚居區,約有2000華人生活於此。他們大多是祖輩從廣東梅縣以及湖北天門移居到此,有些家庭已傳至第六代、第七代。
(9)印度有多少中學生擴展閱讀:
上世紀50年代是加爾各答華人的黃金期,僅「塔壩」的「中國城」就有兩萬多中國人,他們基本壟斷了加爾各答製革工業,大大小小的皮革加工廠、製鞋廠不下200家,餐飲食府更是遍布街巷。據李先生回憶,當時在「中國城」里賣廣東小吃都能賺錢,中國人來印度確實是為了淘金。
轉折發生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於中印關系惡化,數百華人在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前就以各種名義被驅逐。戰爭爆發後,在印華人財產被凍結,工廠關門,商鋪被封,不少人被當作間諜抓起來,哪怕是釋放後都不得在原居住地定居。
隨後,在印華人數量銳減,不少人回到祖籍地或遷至東南亞。
❿ 印度的國土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是因為英國的幫助嗎
印度,屹立於南亞大陸的一顆明珠!放眼整個南亞,或許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與印度匹敵。然而印度雖然成為南亞的霸主,但是它依然熱衷於領土的擴張!
回看百多年前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它還只是紛亂割據的土邦。隨後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逐漸整合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印度。即便今天印度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是英國的殖民思想卻依舊深深烙印在印度上層精英人群之中!
今天,我們就從印度不斷的領土擴張~看百年前的英國殖民統治對印度精英階層的深刻影響!
印度吞並的錫金
結語
印度作為南亞地區的第一大國,卻受到幾百年前的殖民思想影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舊熱衷於對外領土擴張。這在世界現代歷史上、乃至今天的國際形勢下,無疑是令人驚訝與憤怒的!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印度應該擔負起自己南亞霸主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來實現自己心中的擴張意圖!
最後提醒印度高層,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好戰必亡”。我也希望印度能夠早日懸崖勒馬,從被世界拋棄的殖民擴張思想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