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2016到2017財年財政收入有多少
印度2016-2017財年GDP料增長7。1% 印度統計和計劃執行部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預計截至3月底的2016-2017財政年度,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7。1%,位居全球經濟體前列。 ? 報告指出,預計印度本財年礦業產出將下降1。 ??8%,製造業產出將增長7。4%,服務業產出將增長6%,增幅較上財年均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出預計將增長4。1%,超過上財年的1。2%。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印度本財年GDP增長符合這一預期,其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不過其本財年經濟增長可能低於政府的預期,因為這一預測主要是基於印度政府下達「廢鈔令」之前收集的數據。 ??去年11月8日,印度政府下令廢除面額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紙幣,相當於印度流通中的所有貨幣的86%。此舉造成嚴重的現金短缺,影響到從工廠到農業供應鏈的支付,並擾亂了經濟活動。在此之後,部分經濟學家下調了對印度本財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從「廢鈔令」之前的7。 ??5%左右下調至6。5%—7%。
B. 這些國家是靠什麼財政收入
避稅天堂也不是說完全免稅,只不過稅率很低而已。另外,這些國家往往與西方大國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西方國家的財政援助是這些國家重要的收入來源。另外,旅遊也是收入的大頭。
C. 印度 GDP財政總收入+ 軍事實力量 追上中國 中國 GDP財政總收
後者
D. 印度的財政總收入是多少2016年
2014年印度財政收入是2000億美元左右,估計2016年也差不多。
E. 印度經濟這幾年增長很快,其背後的因素究竟是什麼
印度這幾年來經濟迅速發展,國民經濟不斷提高,在國際上也越來越受到其他國家的關注。主要原因有世界格局的穩定,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強,還有和諧健康的外交關系,主要還是國家制定的發展計劃符合當下的形式,各種條件的相互協調,才能夠使印度的發展越來越好。
在國際上,現在主張公平和諧的外交關系,印度作為一個重要交通位置的國家,很好抓住了這個契機,大力發展國外經濟,以此拉動經濟增長。而且效果很明顯,近年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了很多。
F. 誰能說說為什麼印度的財政收入這么低
這是全球通貨膨脹,及其地區抄作所為。
不僅如三亞物價,全國一樣。
這個抄作與房地產與人口與物資成本有關。
人均收入(國家統計局):盡管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很樂觀,但是此前調研發現,居民心理卻顯現出矛盾。
央行此前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也不樂觀,並認為物價較高的消費者有所增多。
故此,必須密切重視國家央行人民幣調整和我國經濟政策。(以及美國經濟政策情況)
G. 印度經濟真的有這么強,為什麼財政收入只
有可能.印度是資本主義國家,它的體制適應,10到20年可超過,越南雖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國小,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齊頭並進,體制靈活也有可能超過.
H. 印度財政結構
印度經濟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僅扭轉了當初經濟幾乎崩潰的局面,而且有幾年還取得了較高的增長率。印度財政部長在公布2000~2001年度預算時稱:「為了在10年內將貧窮的苦難從我們的國土上消除,我建議印度走上公正、持續、創造就業、年增長率7%~8%的增長道路。未來的10年將是印度發展的10年。」印度實行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如何?今後能否像中國那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
(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呈波動狀態
印度90年代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成效是明顯的。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達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連續三個年度都超過或達到7.0%。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從1997~1998年度開始減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長率只有4%。工業增長從1991~1992年最低值0.6%開始,經過4年的努力達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後增長速度又開始下降,估計2001~2002年度的增長率只有3.3%(註: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農業的增長情況並非令人滿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間,農業部門年均增長率為3.4%。與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長率卻下降了31.03%,僅為2.2%(註:孫培鈞:《印度當前經濟形勢與第二代經濟改革》,載《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農業及相關部門的附加值年增長率從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減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經濟自改革以來雖然出現過幾年較高的經濟增長,但增長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響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又存在著根本性的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印度儲備銀行在其2001年報告中認為,「最近的經濟活動減緩似乎反映了結構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兩種因素的比重不同……」(註: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續的高額財政赤字、電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瓶頸、關鍵部門的結構調整滯後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起到了制約的作用。
表1改革以來經濟增長情況(%)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長1.35.15.97.37.37.84.86.56.14.0
工業增長0.62.35.210.211.67.14.33.74.96.3
農業增長-2.05.84.15.0-0.99.6-2.46.21.3-0.2
財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長-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進口增長-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償債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註:a為臨時數字;b為快估數字。
資料來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國際收支平衡明顯改善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統計的出口貿易額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個年度增長迅猛,分別達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兩個年度的進口增長也大幅提高,分別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卻分別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長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長幅度。2000~2001年度進口增長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長相比有所放緩。印度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放慢主要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對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響。
到2000~2001年度,國際收支貿易賬目赤字從1999~2000年度的178.4億美元(佔GDP的4.0%)下降到143.7億美元(佔GDP的3.1%),無形收入117.9億美元,可彌補82%的貿易賬目赤字,剩餘的25.8億美元赤字約佔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億美元和1.1%相比有較大改善。外匯儲備曾一度降至最低點,僅10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復到64億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億美元,2002年1月已經達到494.8億美元。
(三)外國投資大量增加
印度的經濟改革大大放寬了對外資的限制。投資環境改善之後,許多外國跨國公司第一次將眼光對准了印度。不僅當年撤離印度的可口可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強之中的多家企業,如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國際、AT&T、殼牌、杜邦等跨國公司,也開始紛紛落戶印度。從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間,印度批準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444億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間尚不足1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實際流入從1991~1992年度的1.35億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億美元。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門進一步放寬了對外資股份的政策,例如對電子商務、信件服務、煉油、賓館及旅遊業、制葯業等部門,政府允許的外資股份最高可達100%。
隨著外資政策的放開,外國資本流入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趨勢,而外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資本流入(如外國商業借款和印度僑民存款)的比例減少,目前在印度證券及外匯委員會登記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已超過500家,其中250多家來自美國。
表2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百萬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資
證券投資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
國外發行股票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
機構投資者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
可兌換債券43382239562020459123
總計
資料來源:《印度儲備銀行公報》,2000年10月。
(四)外債結構趨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舉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導致外債成倍增加。據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1991年印度的外債僅次於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採取了持續謹慎的外債管理政策,強調提高出口增長率,鼓勵外國投資,嚴格控制短期債務,使商業債務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內。經過幾年的努力,外債形勢出現好轉。首先是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從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後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更促使印度減少短期外債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債結構已比較合理。在2000年9月債務總額中,長期債務佔95.4%,短期債務佔4.6%,優惠債務佔37.5%。外債佔GDP的比率也連年下降,從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償債率(按現行價格計算)也從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斷下降,並且已經進入一個適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為16.3%。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號債務國的印度已經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銀行列入「少外債」國家。
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一)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長期採用赤字財政的辦法來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當國內積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時,這一部分差額通常由外資或外援來彌補,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實行赤字財政。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所有的印度經濟學家都高度贊揚過赤字財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創下了1135億盧比的財政赤字記錄。然而,高額的財政赤字也會導致宏觀經濟失控和通貨膨脹等惡果。1991年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
印度政府雖然已經認識到財政赤字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財政赤字已經成為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頑症。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從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後的幾年裡卻一直保持在5%~6%之間。由於邦政府也存在類似的財政赤字,導致中央及邦的總財政赤字始終佔到GDP的10%左右,這同改革前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什麼改觀。高額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償還不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產性投資,而且擠佔了私人部門更有效的投資。
印度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支出。政府的補貼主要用於化肥補貼和糧食補貼上。政府通過公共分配系統以低於市場價向消費者提供6種關鍵性商品,差價部分由政府補貼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補貼支出為1964.4億盧比,占當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糧食補貼就高達870億盧比。印度通過補貼的辦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而不是通過建設新的農村基礎設施如灌溉、電力等來加強農業,這一政策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後果。這種辦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難以維持的,一方面擠佔了政府用於對道路、灌溉、技術升級等關鍵基礎設施和社會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擠佔了銀行的貸款,使中央財政不堪重負。
(二)基礎設施發展滯後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將落後偏遠的地區同較先進的地區連接起來。工業的發展需要有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以滿足工業發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來滿足生產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務的及時分配,以實現經濟的快速運轉並形成規模經濟從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礎設施一直比較滯後,對經濟發展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1996競爭力報告》把印度的基礎設施排在49個國家之中的第48位(註:孫培鈞、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頁。)。
對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來說,基礎設施的狀況對於刺激國內投資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FDI(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在廣義上分為三類:市場尋求、效率尋求和其他產地尋求(註:N.S.Sin-ddhartha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僅取決於當地市場的規模、該國的收入和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還取決於效率的實現。FDI出於對效率的尋求,關心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利潤。而成本方面的考慮主要是基礎設施的狀況、勞動力成本等。如果一國的基礎設施滯後,勢必帶來生產的高成本,影響FDI的流入。可見,僅有吸引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合
I. 印度次大陸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