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蘇丹打到印度哪裡

蘇丹打到印度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11 20:49:04

㈠ 印度奇葩史【07】南印度

上文我們從雅利安人說到印度共和國成立。

總結一下,在南亞次大陸上有一群先來的土著人,被後來的外來戶摁在地上摩擦,再後來的外來戶又把前面的外來戶按在地上不停摩擦……這個過程循環持續了將近3500年。

閑話少敘,咱們言歸正傳!

不曉得大家注意到沒有,上一集寫的整個歷史,幾乎都是北印度的歷史。那麼,南印度去了哪裡,他們又經歷了些什麼?

這事兒得從印度的地形說起。

上文我們提到,印度的地理環境十分封閉,南面是廣闊的印度洋,東西兩側分別是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北靠喜馬拉雅山脈,西北和西部地區則分別有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

插播一句:喜馬拉雅山再高,卻阻擋不了北邊的吐蕃(西藏)和唐朝,關於唐使王玄策翻越喜馬拉雅山,向吐蕃和泥婆羅借兵毆打天竺的故事,以後寫唐史的時候再講。

喜馬拉雅山雖然擋不住人,但喜馬拉雅山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印度又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年高溫,以致於到了現在,每年夏天還有人被熱死。

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地形詭譎(現在的塔利班和類似的各種恐怖組織就是盤踞在這些地方),本來可以形成阻擋中亞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可惜老天爺偏偏在這兩座山脈之間留了一道口子——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中間有喀布爾河穿過,最窄處包含河道僅600米。開伯爾山口是當時中西亞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雅利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以及各種人,就是騎著馬從這里闖進印度,迫使三哥撿了多年的肥皂。

有小夥伴又有疑問了,最窄的河道600米,修堵城牆隔起來不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嗎?畢竟中國連萬里長城都修了,這個工程應該不算難吧?關於這個疑問,我們就不要用中國人的思維來看待,三哥的腦迴路是那麼神奇,這種愚公移山的傻事,只有中國人幹得出來。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侵入了印度,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西北部之後,對土著居民十分鄙夷。在雅利安人的文字記錄中,土著們被描繪成身材矮小、鼻子扁平、骯臟並且說著邪惡語言的「不可接觸者」。

一部分土著居民被征服者作為奴隸賣到中亞。為了節省路途開支,奴隸販子帶著土著們抄近道翻越興都庫什山。這些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對高海拔並且寒冷缺氧的興都庫什山極不適應,很多人死在山上,於是雅利安人便給這座山脈取名為「興都庫什山」,意思就是「殺死印度人的大山」——太特么欺負人了!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東方擴張,佔領了整個恆河流域。至此,印度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兩河平原都落入雅利安人手中。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的被殺死,有的被販賣,有的屈服為奴,剩下的,只能往南方逃避。

大家看地圖可以知道,印度除了西北部與東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南部都是地形復雜的德干高原地區。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後來的阿拉伯人就是被德干高原阻擋,勢力范圍一直被局限在西北部。德干高原兩側的東西高止山脈幾乎都是懸崖峭壁,沒有哪個傻逼會帶兵從這里進攻南印度。所以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三哥們,只需要在正面依託復雜地形,就可以輕松抵禦北三哥的攻擊。

而東西高止山脈外側,有兩塊較為寬闊的帶狀沿海平原,同樣可以成為割據勢力繁衍的溫床。可以說,印度南北始終難以統一,地形阻礙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不過數萬之眾,而當地土著林林總總至少有百萬之巨。雅利安人既然已經佔領了最富庶肥沃的土地,也就懶得再去理會那些逃往南方貧瘠高原的土著。

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土著們,得益於復雜地形的庇護,從此脫離了北印度的控制,有了自己的故事。

但是山區始終是山區,自然是沒有平原那麼豐富的資源,要啥有啥。那麼,躲進山裡的土著吃啥喲喝啥喲?……別急,那個熱衷於滿世界送溫暖的中國小夥伴又出現了。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嶺南先民就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這個交易圈後來逐漸擴大范圍,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遠洋航線,世人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歷時兩千多年。海上絲路在明朝時已經發展到了極盛,商船從廣州、泉州和寧波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印度命好,趕上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的時代紅利,誕生了一個千年霸主——朱羅王朝。

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吠陀時代晚期,荼盧毗族系中最聰明的泰米爾人在海上做買賣賺了點錢,建立了朱羅國。朱羅國後來打敗了潘迪亞王朝和車臘王朝,將其作為附屬國繼續留存,進一步擴大了勢力范圍。

南印度以荼盧毗族人種為主,荼盧毗族人在南印度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居民所講的語言也屬於達羅毗荼語系,比如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瑪拉雅拉木語等,與北印度流行的印歐語系(印地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等)有很大不同,由此產生的文化和心理差異也是南印度與北印度難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南印度各邦至今還強烈抵制將印地語定為官方語言。

泰米爾人利用東西高止山脈兩側的沿海平原建立港口,做中間商只賺差價。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幾乎壟斷了海洋絲綢之路,富得流油。羅馬的大量貨幣都流入了朱羅王朝。從陸上絲路流入貴霜帝國的羅馬奧雷金幣,會被貴霜統治者融化後重鑄錢幣以彰顯主權,而朱羅不這么干——太麻煩!他們用銳器簡單粗暴地給金幣上的羅馬皇帝毀個容,然後繼續在國內流通。

朱羅依靠東來西往的船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國力也伴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日益強大,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洋商業帝國。

北印度是典型的內陸國家,而南印度是典型的海洋國家。雖然至今因為血統和文化的原因,北方看不起南方。但南印度內心更鄙視北方——起碼肥皂撿得少。現在去到印度,南印度人雖然膚色更黑,但南印度要比北印度干凈整潔得多。

朱羅在南印度做了近千年的霸主。公元1279年,被再次崛起的潘地亞所滅。

接著,穆斯林勢力進入印度。德里蘇丹國征服了北印度、東印度和中印度,並在德干高原地區派駐了一個穆斯林總督。總督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後來發動暴亂脫離了德里蘇丹國的控制,自立為巴赫曼尼蘇丹國。德干高原有一個印度教王國叫做維查耶那加爾王國,該王國領土橫跨印度半島東西海岸之間。1378年,巴赫曼尼蘇丹被刺,國內出現動亂,維查耶那加爾王國乘機出兵奪占果阿及其西海岸港口,並攻佔了馬杜賴。

不久之後,葡萄牙人出現在了南印度的貿易中心卡利卡特,歐洲列強開始搶奪海洋商路。維查耶納伽爾王國敗於葡萄牙之手,重要的港口果阿被葡萄牙人占據,南印度賴以為生的海洋商路被歐洲人奪走,從此南印度再也無力對抗北印度的穆斯林勢力,最終南印度的伊斯蘭政權復辟成功。

至公元14世紀,統治南印度的是五個獨立的伊斯蘭教王國,也就是所謂的德干蘇丹國:比達爾、比賈布爾、艾哈邁德納格爾、比拉爾以及果爾貢德。五個蘇丹國紛爭不休,戰亂不斷。公元1681年,莫卧兒王朝第六任君主奧朗則布御駕親征征服了南印度,德干蘇丹國並入莫卧兒帝國版圖。至此,除了從北部退守西高止山脈外側的馬拉塔王國,以及印度次大陸最南端島尖馬杜賴的小部分區域外,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接近了統一。

接下來就是歐洲列強代表的上場時間,依次出場的是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選手。最終英國代表在PK中勝出,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公元1599年9月,英國人組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略印度。1849年,印度南北全境徹底被英國佔領,英國人開始對印度實行全面殖民。

1858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了權力。1876年,印度殖民區正式命名為印度帝國。1937年,印度帝國的版圖擴至史上最廣,包含了阿拉伯地區的亞丁、以及東南亞的緬甸。

1947年,印度帝國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獨立。

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

㈡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我們打到印度首都去了嗎

並沒有打到印度首都,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在邊境發動的。

在整個自衛反擊作戰中,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2)蘇丹打到印度哪裡擴展閱讀:

戰爭背景

20世紀50年代,英國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擴張政策和舊中國「有邊無防」,造成中印邊界的領土爭端。1951年至1953年間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南面領土。1954年起,中印雙方開啟會談,數次交涉無果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

1962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集會議,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


㈢ 歷史上的印度到底挨過多少國家入侵胖揍

第一個胖揍印度的國家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
公元前6世紀,世界上第一個有史料記載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入侵征服印度河平原,胖揍了發明種姓制度的印度雅利安人。當時,華夏文明兒女漢族人尚在萌芽階段。
第二個胖揍印度的國家是馬其頓帝國
在亞歷山大大帝統治希臘半島馬其頓帝國時期,波斯帝國已經四分五裂,這使得在馬背上戰死疆場的亞歷山大大帝興致勃勃長驅直入亞洲,最遠到達印度再次胖揍雅利安人。當時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代,羋月、秦穆公、呂不韋、秦始皇、商鞅、孔子、韓非子、墨子、老子等等歷史名人紛紛登場。
第三個胖揍印度的國家就多了,先後有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
自馬其頓帝國瓦解後,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式孔雀王朝誕生。該王朝在阿育王使其達到巔峰,佛教得到空前發展。好景不長,阿育王一死,印度進入列國紛爭分裂時代。
除了大夏希臘人、塞人、安息人入侵印度,把印度揍的最服帖的是古時活動在甘肅、青海一帶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人。此時,中國正處於版圖空前強大的中國大漢王朝。大月氏人入侵印度後建立貴霜帝國,與漢朝、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並稱為古代四大帝國。如今,大月氏人不見蹤影,漢人還在這里繁衍生息。
第四個胖揍印度的是阿富汗突厥人
11世紀,來自阿富汗突厥人連續入侵印度12次以上,從1206年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後,印度被穆斯林統治的漫長歷史才剛開始。
第五個胖揍印度是英國
歷史推進到近現代,在英國人入侵印度前,葡萄牙、荷蘭就來過了。別說英國胖揍印度,英國胖揍亞洲這段歷史大家都知根知底,不再贅述。

㈣ 歷史上成吉思汗後裔率領1萬人攻陷印度,建立了什麼時期

在世界古代史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當中,蒙古是被稱為最強盛的國家,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在利用短短的幾十年就打下了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從東海一直到歐洲,甚至統治了中亞長達幾百年,就算最沒落的時期,成吉思汗的後代帶領著1萬士兵殺到印度,打敗了印度10萬大軍,並且最後建立起了一個1.5億人口的王朝。到他滅亡的時候,已經經過了300多年,甚至被印度稱為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在這之後他們繼續南下,攻佔了印度大部分的地區人口將於足足有1.5億,國土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雖然跟最初的蒙古帝國比起來還差很多,但巴布爾已經很滿意了,在這里登基成為皇帝。建立了後世著名的莫卧兒王朝。這個王朝持續的時間足足有300多年,在印度現在的教科書上認為這是印度古代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不過從蒙古魚萬軍隊就打敗他們10萬大軍,可以看出在巴布爾的統治下當時的印度是多麼的衰弱。

㈤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打到哪

基本上快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了。但是要是把一個國家的首都打下來,那戰爭就升級了,當時因為要發展,所以不能擴大戰爭,最後邊撤退啦。

㈥ 2018一部戰爭大片, 蘇丹王攻擊印度, 一輪箭雨被擋住,請問是什麼電影啊

這部電影是《印度艷後》。

《印度艷後》是桑傑·里拉·彭薩里執導,迪皮卡·帕度柯妮、阿努普瑞雅·戈恩卡、蘭維爾·辛格、沙希德·卡普爾、阿娣提·拉奧·希達里主演的印度劇情片。

該片講述了拉傑普特的帕德瑪瓦蒂王後因美貌導致德里蘇丹國卡爾吉王朝阿拉烏德丁·卡吉爾蘇丹發兵攻欲將她奪為己有,在蘇丹破城前她選擇自殺的故事,影片於2018年1月25日在印度上映。


(6)蘇丹打到印度哪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片呈現了古印度王後傾國傾城的模樣,雖然歷史上並未有帕德瑪瓦蒂這位王後的記載,現代歷史學家也沒有承認過這一人物,但帕德瑪瓦蒂王後的形象已經深入印度民眾的心裡,內容也衍生出很多電視劇與小說。

而電影爭議的地方是提到印度王後與穆斯林蘇丹王之間有一段浪漫情愫,這段故事的改編讓保守的右翼份子非常憤怒,爭議一直從去年底延燒至今,甚至還有人向法院請願,希望此片永遠被禁止。

Padmavati的藍本是16世紀一首蘇菲史詩,帕德瑪瓦蒂是印度戰斗民族拉傑普特人的王後,她以美貌、智慧和勇氣聞名於世,她為民族和人民而戰,是一位寧死都不願被德里蘇丹國活捉的偉大女性。

㈦ 印度和蘇丹遠嗎

很遠,一個在亞洲,一個在非洲,從中國飛過去蘇丹要13個小時,你覺得從印度飛過去要多久

㈧ 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

印度 歷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發源地。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印度歷史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史前期(前2500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 文化 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東周)

孔雀王朝(前322—前185年)(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貴霜王朝(前150—公元300)(東漢、 三國 )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唐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英國統治
印度歷史的古代時期
吠陀文化

(公元前3000年到前600年)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 自然 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到前200年)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

(前322年到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外族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笈多王朝

(公元320年~540年)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 傳說 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後笈多王朝

(公元700年前後)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拉其普特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伊斯蘭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 決定 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

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 軍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印度歷史的史前文化
在19世紀以前,由於史料的匱乏,人們對於印度的史前史幾乎一無所知。20世紀的一些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這種情況。過去對於印度的歷史即為雅利安人之歷史的誤解,隨著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發現已被完全否定;雅利安人的到來,已不再被認為是印度文明的開端。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在舊石器時代即已成為人類的定居之所。到雅利安人入侵時,已有許多民族定居於印度,這些居民的成分復雜;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關於這些古代居民,只有吠陀文獻和早期的泰米爾文獻保留了一些模糊的記載,其它情況完全依賴於考古學。

時代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考古學家的估計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訥爾默達人化石是南亞地區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次大陸最早的人工製品的年代早於訥爾默達人,該石器遺址發現於巴基斯坦北部的希瓦利克山,其時代大約為200萬年前。希瓦利克遺址中包含大量獸骨化石,但沒有人類化石伴隨出土。在晚於希瓦利克遺址的地質年代發現的人類活動痕跡明顯增多。按照印度考古學界的 意見 ,印度的舊石器文化從喜馬拉雅冰期序列的第二冰期開始,可以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文化

有兩個舊石器時代遺址經過廣泛研究被作為印度早期舊石器文化的典型,即北方的梭安文化和南方的馬德拉斯文化。梭安文化分布於印度河河谷及其支流梭安河,中心位於拉瓦爾品第(現屬巴基斯坦)一帶,但實際在傑盧姆河流域以至南印的安得拉邦也有發現。該文化最早的舊石器發現於第二冰河期的台地上,稱為前梭安石器。在第二間冰期台地上發現的較前梭安石器為進步的石器稱為早期梭安石器。在第三冰河期第二層台地上發現了晚期梭安石器,其中首次出現了用勒瓦婁哇技術處理的工具。梭安文化的遺跡亦發現於第三間冰期和第四冰河期的台地。梭安文化的主要特徵,是單面的礫石工具,以砍砸器為代表性器物,以後逐漸出現刮削器和石片工具等。馬德拉斯文化廣泛分布於印度中部和南部某些特定區域,以馬德拉斯附近發現的手斧為典型。馬德拉斯文化的遺址,按照雨期和間雨期分為若干層次;前期的石器主要用石核加工,後期開始利用石片,原料也從石英石轉為玄武岩。馬德拉斯文化似乎比梭安文化更為先進,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面手斧和砍劈器。

中石器時代

按照印度學者的意見,次大陸沒有經歷過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後接著就是新石器時代。但根據石器工具發展的特徵,一般仍從新石器時代中分出中石器時代階段,其年代大約始自公元前30000年,並經過2.5萬年的時間跨度。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在西孟加拉和印度南部等地,發現許多中石器時代的小型石器和燧石;古吉拉特邦的朗格拉傑發現一製造工具的場所,此地並發現粗製陶器、人類骨骸和獸骨。拉賈斯坦邦的巴戈爾也是一處重要遺址。

印度中石器文化的特徵是使用所謂細石器。細石器較舊石器時代的石器製品小,加工也更加細致,有刮削器、切肉刀、手斧、鑽頭等多種類型。中石器時代的居民仍然以漁獵和採集為生,雖然也發現了一些可能表明此時已有人從事馴養 動物 和小規模農業活動的證據。無論如何農業和畜牧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生活方式。印度最古老的岩洞 壁畫 發現於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在中石器時代人生活的山洞裡,岩畫更加頻繁地出現,它們表現了狩獵等人類活動的生動場景。一些遺址可能保存了最早的宗教活動的痕跡。

據估計印度的中石器時代最晚結束於距今5000年前。現代人類(智人)在這一時期進入次大陸,其時間大約是在1.2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末期。

新石器時代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俾路支斯坦和信德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早;印度河以東地區的已發現遺址則屬於較晚的年代。不同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延續時間不盡相同:在俾路支,新石器文化很快進化為金石並用階段;而在克什米爾和中印度森林地區,新石器文化出現較晚,結束也較晚。在邁索爾和阿薩姆邦也發現了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從俾路支的遺址推斷,該地區的文化與鄰近的伊朗文化和阿富汗文化有密切關系。

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這時雖然還沒有完全放棄粗石器的使用,不過新石器時代的人使用的石器大多數已是經過打磨加工的適於更多不同用途的工具。在極個別的地區發現了銅器。這一時期的居民留下了一些墓葬,在克什米爾和南部印度的婆羅門吉里、皮克利哈爾等地都發現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墓穴。他們耕種土地, 飼養 動物並掌握了取火方法。在克什米爾的布爾扎霍姆岩洞內發現的遺址表明此時已製造陶器。他們能造船和織布。但是,此時是否已經從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方式轉為定居務農,還沒有確定。邁索爾地區高原上的新石器時代人顯然是游牧的。新石器時代的印度居民與舊石器時代的居住者是否屬於同一種族,這是很難說的。

金石並用時代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介於新石器時代和哈拉帕文明之間的一個時代。其具體時間大約在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至第3千紀中葉。這一時代的人們所用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為主,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黃金可能是印度原始居民最早利用的金屬,不過他們只把黃金用來做飾品。最早作為實用工具的金屬也許是紅銅,在金石並用時代的遺跡中常有發現。紅銅器的形式有斧子、鑿子、銅環和銅條等。這一時期的文化大抵建立在畜牧和 種植 業基礎上,人們飼養牛羊,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

㈨ 1962年中印戰爭打到印度哪裡

1962年中國軍隊打到了距離新德里也就幾百公里的地方,先遣部隊更是到了外圍五十公里的地方,只是最終我方主動退到實際控制線20公里。

1962年爆發的這場戰爭,中方那時候的實力還並不強大,而印度還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差距不是一般大。有這兩大強國在背後兜底,印度的自信心一下就膨脹起來,在邊境地區不斷挑事,我國忍無可忍發起了反擊,這場戰爭結束得很快,我國再有優勢的情況下主動宣布停戰。這場戰役我方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受傷697人,殲滅了印軍3個旅,斃傷准將以下就有3968人。

中印戰爭的爆發並不是偶然性,在英國殖民時期就埋下了隱患。雙方各有各的理,印度在大國的慫恿下想要用武力解決也能理解。只是印度軍隊的紀律散漫,他們採用的戰術不合理,我軍認真分析了對手,採用穿插戰術,分小隊對印軍實施包圍,就連他們的王牌部隊都無一倖免。可能大家會很疑惑,蘇聯和美國不是支持印度么?它怎麼會還是這么不經打?

美國和蘇聯確實援助了印度武器,還派遣了軍事顧問幫助印軍,他們都希望印度可以贏,可是印度失敗後這兩國並未出手。一是很不劃算,他們支持也只是幕後,要是擺在明面上就是地區性戰役,沒有真的和中國打這個打算。況且中國贏了之後主動停戰,選擇和談還歸還了俘虜和繳獲的武器,這種行為在國際上贏得好感,美蘇再發難也不合適。二是美蘇兩國還在忙著較勁,也沒有多餘的功夫再去招惹一個大國,所以印度說到底還是在孤軍奮戰。

㈩ 印度德里蘇丹國被誰推翻

1526年4月帕尼帕特一役,巴卑爾憑借豐富的戰斗經驗和精良的軍騎,以少勝多,戰勝兵力4倍於己的洛迪王朝末王易卜拉欣,結束了320年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統治。巴卑爾順利地攻進了德里蘇丹國的都城德里。

閱讀全文

與蘇丹打到印度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的一塊金幣是多少錢 瀏覽:629
2013年伊朗發生了什麼 瀏覽:50
二十千越南幣是多少錢 瀏覽:477
中國行政區劃圖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瀏覽:507
英國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瀏覽:596
中國什麼是神獸 瀏覽:269
在越南買輛轎車多少錢 瀏覽:670
印度大蝦多少一斤 瀏覽:434
印尼都有什麼代工廠 瀏覽:696
越南文字輸入法怎麼打 瀏覽:827
中國古玩拍賣哪裡最好 瀏覽:424
英國為什麼叫二百年之戰 瀏覽:182
印尼語男女怎麼說 瀏覽:847
印度三哥有什麼用 瀏覽:214
印度這次參加東京奧運會有多少人 瀏覽:877
海爾為什麼選擇印尼 瀏覽:780
伊朗為什麼山多 瀏覽:644
伊朗射程有多少公里 瀏覽:581
義大利的品牌衣服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瀏覽:272
義大利科意公司在哪裡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