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

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

發布時間:2022-09-12 00:11:20

① 佛教的三大經典是哪三部

佛教的三大經典是《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

1、《華嚴經》

本經系如來成道後之第二個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故稱『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故亦稱初頓華嚴。

2、《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3、《楞嚴經》

《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1)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

② 印度的四大吠陀經是哪幾本經書

吠陀經被稱之為包含宇宙科學的佛經,這個盛譽在世界可都是鮮有耳聞,那吠陀經和佛經有什麼關系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經典四大吠陀經是哪幾本經書,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四大吠陀經典介紹
吠陀經(拉丁轉譯為Veda,又譯為韋達經、韋陀經、圍陀經等),是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吠陀”又譯為“韋達”,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體的經典,通常的說法包括“四韋達(四吠陀)”,分別是:

梨俱吠陀(歌詠明論 ,?igveda),

娑摩吠陀(贊頌明論,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論 ,Yajurveda),及

阿闥婆吠陀(禳災明論,Atharvaveda)。

更廣義的說法,還包括解釋吠陀之經書。如“Samhita”“梵書(Brāhma?a)”、“森林書(āra?yaka)”[1]?、“奧義書(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時代,居住在印度河兩岸雅利安人的時期。其他三卷吠陀經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繼成書於後,最晚集結完成的為阿闥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經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復述,便是在它基礎上的發展而來。吠陀神曲有長有短,長曲是一曲多頌。短曲是一曲數頌或僅有一頌。多數頌由四句構成,少數由三句構成。

著作吠陀經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的吠陀時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語更為古老的語言,稱為吠陀梵語。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貫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復雜的體現。印度10億人口中超過80%的人是印度教徒, 歷史 學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

《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 經驗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經》原本是部極長的,為了使人們容易接受,在傳承過程中漸漸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等四部,這四種《吠陀》文獻合稱“本集”,由祭祀儀式中奉獻給眾神的頌歌構成。本集又進一步分類,形成了三種經典:《梵書》、《森林書》、《奧義書》,這三種文獻可以理解為指導解釋宗教儀式、蘊含豐富的神學思索的。《吠陀經》還有許多補充性的書籍,輔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語音、語法、詞源、韻律、天文、、 醫學 、音樂 舞蹈 、 軍事 、建築等科學論著,和超過108部以上的奧義書,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書等等。

成千上萬部吠陀經典的內容都是用詩記載的。這些詩嚴格遵守詩歌的結構及、格律的規則,而且包含各種主題的信息:從醫療、農業到對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時間概念;從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項 ,以及素食佳餚的;從對政府組織結構的詳細解釋,到對興建和 裝修 廟宇或住房給予一流的指導。 《奧義書》是吠陀經的最後部分,啟示出精神上極為深奧的真理。《吠陀經》中的108種均為非常重要的文獻,因為它們為幾個世紀里所涌現的眾多印度教哲學流派的 靈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為表達了恆定不變的自我,依其業行而在肉體之間轉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獻典籍。

《奧義書》即“密傳經書”,此辭意指:坐在老師的近側,遵守著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獲得秘密的奧義。其教義嚴格要求必須秘密地傳授給那些熱切的求道者,並且他們必須具備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潔的心靈,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奧義書》的思想特徵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實踐。它教導人們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脫就必須真正地棄絕凡俗塵世。要認識或了解自我的絕對本質,就要棄絕一切行為及後果。書中認為:惟有學習知識才能獲得解脫,而且只有通過學習《奧義書》所傳授的棄絕與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這些知識。書中還認為:遁世是人一生當中的最後階段,它是獲得明智並領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條件。通過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體,遁世者就會化為一個定點,並能凝神於自我的本質。《奧義書》文獻講述了很多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過修習瑜伽,培育個人意識的內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認識到自我的真正本質,也即“”。

《奧義書》中的“奧義”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終極的真實。“我”(atman)——靈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為個人生命基處的atman和作為宇宙萬有基礎的Brahman其本質是相同的,永恆、無形相、不變滅、如虛空般彌綸一切,超越一切經驗意識所能構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脫離生死,、時間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為它們由他構成。“梵我合一”即人透過內在對真我的認識,觸及超驗普遍的終極真實(梵),並與其合一,而使個別的靈魂從經驗世界中解脫出來,成為真實、光明、喜悅。

《奧義書》文體美麗、自由,書中每個寓言都洋溢著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純凈的空氣”。全部的奧義書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奧義書》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體系視為所有神聖智識的寶庫。

《吠陀經》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包括從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四部梵文經書組成,其中以和的文學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對神的贊歌和禱告文;《耶柔吠陀》包括於與《裟摩吠陀》都是婆羅門的禱告文,記錄古印度對 自然 力量的儀式,《阿達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冊。專長是不進行常規儀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語,種類繁多包括消災、降災、詛咒、星雲、身體、流逝、毒梵等內容。詳細記述各種方法和執行規定, 傳說 掌握其中任何一種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傳世間。

該經被婆羅門教視為聖典,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學發展中卻占據著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對後代的社會生活和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達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約成立於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書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贊歌,由約六千詩節構成,但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系采錄自《梨俱吠陀》。贊歌多由韻文寫成,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寫。內容主要是集錄民間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學方面的贊歌,並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書所載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間的信仰及行事,帶有 民俗 文學之意味。從書中的言語、韻律及哲學思想來看,可以證明本書成立的年代較其他三吠陀為遲。如哲學思想方面,系繼《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學性思索之後,明顯地傾向一神教或一元論的思想,將宇宙的創造、展開歸於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並沒有此一吠陀之名,而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書當是在之後始被編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獻中的一部,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義是知,即知識;梨俱是作品中詩節的名稱。《梨俱吠陀》編訂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後,只有一派的傳本,收詩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認為是附錄。最短的詩只有3節,最長的有58節,一般都不超過12節。全書共有10552節詩。詩的創作年代又有先後。語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獻的用語更為古老。這部詩集的創作和編訂的確切年代還沒有定論。全書分為10卷或8卷。印度傳統認為,書中詩歌是由上古的傳授下來,由一個名叫廣博(音譯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詩的內容比較復雜,有上古的神話傳說,也有自然界和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術。這些詩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神話中歌頌最多的神是眾神之首的因陀羅。對於這些神話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後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釋。近代先以為它們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後以為是社會現象的體現,以後由於考古發掘的文物不斷出現,對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歷史事實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幾首詩對神提出懷疑,顯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學思想。《梨俱吠陀》作為上古歷史文獻資料,是人類寶貴的遺產。

作為文學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類早期的一些清新樸素的詩歌作品。有不少詩在藝術上已有相當水平,不是原始的簡單歌唱。書中的詩已有15種格律,可見當時文學創作的發展。詩的格律是以每節詩中的音數整齊的句作單位的。4個8音句構成一節的格律廣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謂32音一節的。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內容貧乏、詞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贊美布施的詩。

《梨俱吠陀》長期靠口傳,後有了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現有數種語言全譯或選。

印度的神話相當雋永,情節往往極端離奇而引人入勝。但同時,印度神話也是出了名的紛繁復雜,雖頗具體系,但來源復雜,且經過多層面貌的歷史演變,往往又變幻莫測,撲朔迷離。可將其分為:遠古文明時期(不可考)、、大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問世的《吠陀經》,是印度古文明中最為重要的經典。吠陀的本義是知識、學問。

《吠陀經》記錄了各式聖歌、、宗教、 禮儀 、風俗、思想、和哲學,在這里,印度神話初次較為系統地組合起來。其中最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內容大多是對自然神明的頌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話體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記載上。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閻摩、太陽神蘇利耶、月神蘇摩和風神伐由那都是這一時期被人吟詠、歌頌的神。

吠陀文化後期,印度產生了,種姓制度的出現是權利更為集中的一個體現。公元前六世紀左右,印度進入列國時代,經濟發展、戰爭頻繁、思辨深邃,是這個時代的三大特徵。這一時期,舊的神話不斷被編輯,新的神話又不斷產生。宗教方面,出現了佛教與耆那教,而這兩大教派又各自繁衍著不同的神話。公元前四世紀,印度最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和出現,在這里,因陀羅等神的地位被削減,印度神話轉折進入大史詩時期。

因陀羅(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譯為“釋迦提桓因陀羅”。其中“”的意思是“能”,為姓;“提桓”意為“天”;“因陀羅”意為“帝”;合起來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釋”。在佛教的經典里,為了和其他諸天的稱謂統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後,稱為“帝釋天”。是印度教和婆羅門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龍八部 之首)。

因陀羅在吠陀神話時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經典文獻《梨俱吠陀》里,有許多歌頌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統治一切,被尊為“世界大王”。而此時梵天等三大主神還沒有出現。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對雷電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話中的因陀羅,是和大地神的兒子(真正的“”),出生於還處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飲蘇摩酒,並因此而獲得了強大無匹的力量。同時他的身體驟長,連天、地而神都因為懼怕這種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離。天與地因此被分開,永無再會之日(與盤古“開天闢地”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成長起來的因陀羅,正趕上眾神與巨蛇爭斗時期,眾神不是弗栗多的對手,只好請力大無窮的因陀羅幫忙。因陀羅乘機開出條件:要承認他為眾神之王,並把眾神一半的力量借給他。眾神無奈,只得答應。於是因陀羅獲得了眾神的力量和“萬神之王”的稱號。他連飲三大觴蘇摩酒,拿上,英勇出戰。

經過一場驚天動地的惡戰,因陀羅終於消滅了弗栗多,並且劈開山崖引來了“”,從水中誕生了太陽。於是,因陀羅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創日,完成了創世的功業。而對於眾神那裡借來的力量,因陀羅開始耍無賴——“欠債的是大爺,老子就不還了!”眾神也無可奈何,只能忍氣吞聲。此後,因陀羅把世界分為四個部分:自己統治東方的天國、弟弟太陽神的大兒子閻摩統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長海神婆樓那統治西方的大海、財神俱毗羅統治北方的夜叉國。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地位從此完全穩固。直到婆羅門時期的來臨。

印度神話的歷史進入婆羅門時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經(《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為中心的和宗教系統誕生了。隨著三大主神的相繼出現,因陀羅的地位每況愈下。再後來,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多都成了佛教護法神。因陀羅“萬神之王”的名號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其地位和影響力已低了許多。作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須彌山頂善見城內.是一座巨大無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賴以轉動的軸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著四大天王,周圍又有、七金山,再外環繞著鹹海,鹹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羅當上佛教的天帝後,成為天上和人間的道德維護者。平時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佛主、佛法和僧侶,並負有勘察善惡的職責。如果天神違犯天規他便予以懲罰;要是人間出現暴君,就會除暴安良。在中國寺廟里,其形象多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頭戴寶冠,身上裝飾種種瓔珞,手持權仗或寶杵。此時的因陀羅雖然名義上還是老大,但實際上已淪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經的簡介
《吠陀經》又譯為《韋達經》,它也許是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們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記載整個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獻。它們被認定已經經歷了一萬多年的口傳,大約在四至六千年前,通過書寫的方式保存了下來。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印度是個古老的宗教國家,貫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會,對於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來說,宗教既是的一種體現,也是靈魂具有的深奧、復雜的體現。印度10億人口中超過80%的人是印度教徒, 歷史學 家一致認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記載神秘主義的國家之一。《吠陀經》也被稱為《天啟經》,因為印度教傳統認為:《吠陀經》是至尊主本人發出的,它是永恆的存在。吠陀知識先是由至尊主傳授給這個宇宙中負責創造的焚天神,然後通過古代的先知毗濕奴將永恆的真理傳遞給世人,再以師徒相傳的方式小心謹慎地留傳下來。所以它是一種人類直接聽聞上天啟示的經驗,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經》由四部書構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

《梨俱吠陀》絕大部分是神話和對神的贊歌,文學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學最初的源頭,前 7卷是神話的宇宙構成論、多神論、泛神論、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質論。從第 8卷開始,逐漸向一神論過渡。《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來的詩集。

《耶柔吠陀》內容著重於禮拜及牲禮等的宗教儀式,它的文學價值主要表現在散文上,由短小、簡潔的 句子 組成,意味深長,抑揚頓挫。

《阿闥婆吠陀》最晚編著成書,《阿闥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語的部分發展出來,多是神秘巫術,吉凶咒語,間有科學思想。古印度醫學,即起源於此。

《吠陀經》中曾提到過一次大洪水:位於古吉拉特半島的古城杜瓦爾卡恢弘的古廟之中,供奉著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諸神之首奎師那。傳說“在奎師那離開大地的同一天,杜瓦爾卡也沉入了海底。”於是人們修建了這座寺廟來紀念奎師那和被洪水淹沒的城市。無獨有偶,在《 聖經》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這驚人的相似點似乎向世人昭示著什麼......

猜你感 興趣 :

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學文獻吠陀經的簡介

2. 吠陀經與佛經

3. 吠陀經的成就有哪些

4. 古印度婆羅門的基本介紹

5. 婆羅門教的最高理想是什麼

6. 吠陀經是如何看宇宙的

③ 由印度傳來的佛教經典主要有哪幾部

大乘佛法三藏大致可分為分為經、律、論三部份。其中的經部都是從印度傳入中國,而且都是佛弟子「阿難」對佛從最初傳法到般涅槃之間法語的集結,也就是說,所有經典都出自阿難一人之口(除極少密典),是故經典開篇一般都有如是我聞的字樣。並不存在後世其他國家、其他人的二次創作和補充。

④ 佛教有哪些經文

一、凈土五經: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二、禪宗七經:

心經、金剛經、圓覺經、楞伽經、楞嚴經、維摩詰經、六祖壇經、

三、其它佛經:

華嚴經、地藏經、葯師經、俱舍論大涅盤經、佛遺教經、解深密經、成唯識論妙法蓮華經、十善業道經、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父母恩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說八大人覺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4)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一、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Dirghagama-sutr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較長,故名。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全經分四分四誦,22卷,共收30部經。此經梵本屬法藏部。曾在中亞發現梵本殘片。歷代別出異譯之單品約24種、58卷左右。

北傳漢譯《長阿含經》與南傳《長部經典》大體相應。《長部經典》共收34種經。其中有四經漢譯全缺;而《三十二相經》、《念處經》漢譯收在《中阿含經》 中;但南傳《長部經典》沒有《增一經》、《三聚經》和《世紀經》三經。一般認為,北傳傾向於把內容相近的經文排在一起,而南傳的排列則更多地保留了經文形成先後的原來面貌。

三、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復制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 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詞「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四、《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

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凈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

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⑤ 佛學名著有哪些

1、《認識佛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聘主持與聖嚴、星雲等合稱「當代四大名僧」的凈空法師詳述了佛教的根蒂與入門,解除世人信仰上的偏知邪見,還以正見正途,提煉佛法候選的綱領與心法,助人獲得圓滿智慧。

(5)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佛學:是對古印度喬達摩·悉達多(又名釋迦牟尼)所創的佛教經典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注釋上。

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通常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考證,梳理式研究。一種是實證佛學所蘊含的深刻義理的領悟式研究。

釋義:

佛學(Buddhology),對釋迦牟尼與佛陀學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於佛教經典的整理與註疏上。它有時被等同於現代的佛教研究,但通常使用在較傳統的研究方法上。在不同佛教傳統中,產生許多不同的學派。

近代中國著名的佛學研究者,有太虛法師、印順法師、梁啟超、歐陽竟無與呂澄等人。

即佛法之學。自其探討方向而言,通常側重於思想體系、源流、發展之闡述等;自其內容範圍而言,除佛陀所宣說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後之弟子、後世宗師、歷代學者,以佛陀之教法為依據,加以解說、抉擇、闡論之佛教各種宗要學說。

又若就教法內容之類別而言,佛學統括理論與實踐二方面,包攝教、理、行、證四法。至於現代所稱之佛學,則是為將佛法流行人間,化度新學根器眾生,或為因應時代學術潮流,而強調以新方法加以整理,並作有條理、有系統之說明,而使之學術化者。

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弟子們輾轉傳至後世,所結集之經、律、論三藏內容,不外剖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系以人生解脫為中心,兼論及宇宙之問題二大部分。

⑥ 佛教的經典著作

1、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出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姓喬達摩(也譯瞿曇),原名悉達多,佛教徒稱之為「佛」或「佛陀」,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2、經典著作:首推《金剛經》、《心經》。經典,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經論,初學者大概看不下去吧。我推薦華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般涅盤經、大寶積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景德傳燈錄或五燈會元。3、創始時間與地點:佛教約創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4、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從某種意義上,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一是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二是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當然,從具體內容上看,這兩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開來的。

⑦ 佛教四大經典是哪四部經

1、《地藏經》

《地藏經》全稱為《地藏菩薩本願經》,它與《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地藏十輪經》合稱地藏三經。佛說此經的緣起,是佛陀為報答母恩,親往忉利天為生母摩耶夫人說法。

通過各大菩薩請法,釋迦牟尼佛贊嘆了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並透過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的經歷,為眾生開示因果不虛的道理,並言明如何修集福慧,利樂有情的方法。

2、《法華經》

《法華經》全名《大乘妙法蓮華經經》,它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上所說的大乘經典。此經主要講述「唯一佛乘」的道理,即一切教法,不論大乘小乘,最後都歸於一佛乘,別無他乘。正如經文中所說,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法華經》善用譬喻,有所謂「法華七喻」之說。佛陀用精妙的譬喻,以權顯實,為眾生開示大乘法門的種種要義。誦持《法華經》,能為眾生樹立起大乘道心,對菩提佛果生起不退的信心。

3、《楞嚴經》

《楞嚴經》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佛說此經的緣起是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昔日,阿難尊者外出遊化,半路中遭到摩登伽女迷惑,險些毀掉戒體。千鈞一發之際,文殊菩薩攜「楞嚴咒」趕到,助阿難摧破妄想狂執。阿難回到精舍,為過去只重多聞,忽略實修而慚愧,於是在佛前請法,詢問十方諸佛菩薩究竟是如何修行的。由此一問,就誕生了整部《楞嚴經》。

4、《金剛經》

在漢傳佛教史上,歷來有「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之說,而《金剛經》則被視為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此經歷經多次翻譯,根據不同的譯經家所譯版本,全名略有差別。其中,尤以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流傳最廣,也最為人熟知。

《金剛經》之所以廣為流傳,與禪宗六祖慧能不無關系,昔日六祖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頓悟。自慧能祖師開始,禪宗也以《金剛經》印證佛子所悟是真是假。常常誦讀《金剛經》,能夠觸發眾生的般若智慧,它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破除一切顛倒妄想。

(7)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擴展閱讀: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佛陀涅槃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

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⑧ 佛教有哪些經典書籍

佛教的經典總分三藏十二部經典分別是:「經」「律」「論」統稱為《大藏經》大藏經是匯集佛教一切經典成為一部全書的總稱。古時也叫作「一切經」,又略稱「藏經」。其內容主要是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又稱為「三藏經」,分別稱為經藏、律藏和論藏。經是佛為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理論;律是佛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弟子們為闡明經的理論的著述。「藏」有容納收藏的意義。
佛教三藏的分類,起源很早。相傳佛滅不久,他的弟子們為了永久保存佛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了遺教的結集,即通過會議的方式,把佛說的話加以統一固定下來。佛教的經藏是經過幾次結集(編纂)會議才形成的。
在佛教傳世二千五百年間,經典的流傳大體上經過了背誦、書寫、印刷三個時代。印度民族是慣於記憶的。他們最初結集三藏時,只是通過問答的形式,把佛所說的教法編成簡短的語句,以便佛弟子們能夠共同背誦而已。其後才有書寫流傳的作法。
我國現存漢譯大藏經,是自後漢(公元一世紀)以來,直接和間接從印度和西域各國輸入的寫在貝葉(貝多羅樹葉)上的各種佛經原典翻譯過來的。自漢至隋唐,都靠寫本流傳。到了晚唐(九世紀時)才有佛經的刻本。現存唐咸通九年(868)王玠所刻的《金剛經》便是世界上一本最古的,並附有美麗版畫的印刷佛經。
由於佛經的翻譯越來越多,晉宋以後就產生了許多經錄,記載歷代佛經譯本的卷數、譯者、重譯和異譯等。在現存許多經錄之中,以唐代智升的《開元釋教錄》最為精詳。該書著錄當時已經流傳的佛經五千零四十八卷,並用梁周嗣興撰的《千字文》編號,每字一函(又稱一帙),每函約收佛經十卷。《千字文》自「天」字至「英」字,共四百八十字,每字一函,合四百八十函。歷代刻藏,相沿不改,使漢文大藏經的規模基本定型。
大藏經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佛教及有關文化的一部大叢書。在大藏經裡面,保存著現在印度久已失傳的許多佛教經典,也包括了中國學者對於佛教原理所作的創造性的闡釋。大藏經不僅是佛教徒研究佛學的重要典籍,也是一般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資料。
此外,在西藏地區,自唐宋以來,由梵文和漢文譯成藏文的經典,也經過整理匯編成為西藏文大藏經。其中佛說的經律稱為「甘珠爾」;佛弟子及祖師的著作稱為「丹珠爾」。自元以至近代分別在西藏的拉薩、日喀則、奈塘,甘肅的卓尼,四川的德格,北京,都有過多次刻本。西藏文大藏經的內容約十分之八是漢文藏經中所沒有的,特別是密教部分。清代還將西藏文佛典譯為蒙文、滿文,刻成蒙文大藏經和滿文大藏經。這種藏經流傳稀少,甚為名貴。
在雲南傣族地區流傳著的上座部佛教,其佛經是用巴利文寫的小乘三藏。一般還是用書寫的方式流傳,國內還沒有刻印過巴利文大藏經。
《大藏經》採用了保留至今的雕版印製。《大藏經》卷帙浩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有許多書中之最。其中關於雕版,其材質要求之嚴、數量之巨,堪稱一絕,令人驚嘆不止。雕版總重四百八十噸。清乾隆版《大藏經》是惟一一部皇家主持印製的宮廷版《大藏經》,史稱《龍藏》、又稱《清藏》。清代雍正、乾隆兩位皇帝決定用漢文雕印《大藏經》。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賢良寺設藏經館,由和碩庄親王允祿、和碩和親王弘晝主持。雍正十三年開雕,乾隆三年竣工。全藏724函,分正續兩部分,千字文編次。正藏485函,千字文編次天字至漆字;續藏239函,千字文編次書字至機字。全部經版有79036塊,梨木雕成,重約480噸。
《大正新修大藏經》,年代: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順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85函,3053部,11970卷,80634頁。每頁分上中下欄,每欄29行,每行約17字。方冊本。 備考: 所收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對校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

閱讀全文

與印度佛教讀的哪些經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私人公司如何上市 瀏覽:819
在越南吃什麼面 瀏覽:95
伊朗北部靠近哪個國家 瀏覽:911
人民幣是印尼盾的多少倍 瀏覽:790
印尼的一畝地多少平方米 瀏覽:127
中國民航大學宿舍管理怎麼樣 瀏覽:473
英國做激光多少錢 瀏覽:671
英國護照加急多久 瀏覽:921
英國倫敦7月什麼季節 瀏覽:663
伊朗的一塊金幣是多少錢 瀏覽:629
2013年伊朗發生了什麼 瀏覽:50
二十千越南幣是多少錢 瀏覽:477
中國行政區劃圖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瀏覽:507
英國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瀏覽:596
中國什麼是神獸 瀏覽:269
在越南買輛轎車多少錢 瀏覽:670
印度大蝦多少一斤 瀏覽:434
印尼都有什麼代工廠 瀏覽:696
越南文字輸入法怎麼打 瀏覽:827
中國古玩拍賣哪裡最好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