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不吃牛肉,羊肉,豬肉,那他們具體吃什麼肉
現代人喜歡旅遊,去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因為旅遊一種很好的休閑方式。而旅遊的同時,我們也喜歡品嘗不同口味的美食,每到一個地方,我們都勵志要吃遍當地的美食。但是有很多地方對與「吃東西」還是有很多的偏好與禁忌的。而去印度的朋友,不要點牛肉和豬肉這兩種肉,否則很容易打!這很奇怪,豬和牛是最常見的家畜,肉也很好吃,為什麼印度人不吃這兩種肉呢?
那麼印度人什麼肉都不吃嗎?不,印度人也吃雞和鴨,但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是魚和蝦。這也和他們做飯的方式有關,因為印度人喜歡把食物打成泥,而魚和蝦打成泥以後都是很鮮美的。但是恆河的魚印度人不吃,因為印度人覺得,恆河是印度的聖河。印度人經常在恆河中沐浴,以凈化自己的靈魂,消除疾病和災難。所以印度人也尊重恆河裡的魚,不可能吃到它們。
『貳』 印度人將牛供奉為「神」,又不吃牛肉,為何還會有「屠牛節」
提到印度這個國家,大家首先會想到「佛教」、「奇葩」、「神奇」等標簽,其實大部分印象都是如此。雖然印度是我們鄰國,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接觸,但是他們的文化、思想與我們不同,並且在我們眼中他們的一些做法讓人有點搞不懂,例如男性在街上牽手、左右手使用文化等。其中還有「印度牛」的思想,印度人似乎能把什麼事情都能與神扯上一點關系,哪怕是剛出生的畸形牛。
作為最大牛肉出口國,印度的牛肉賣的也是相當便宜,主要國內沒人吃,無法銷售,只好出口到國外,並且水牛供應充足,所販賣的價格廉價很多。所以受到很多國家的青睞,然而面對印度人對牛分等級這種做法,咱們也不能做什麼,這也是他們的一種傳統。可是如果換個角度來想的話,假如自己因為是水牛,只有被宰殺的命運,隔壁的近親瘤牛卻可以一直被人尊敬,這樣的做法難免有點不妥當。對於印度人不吃牛肉,又殺牛,這種做法你們有何看法?
『叄』 牛在印度被視為聖物不能吃,最後牛都是怎麼處理的
一、在印度牛被視為一種聖物是不可以隨意殺生的,在印度殺的這些牛都是水牛,這種牛在當地是不被當做聖物,所以這些牛都是被當做人們的食物來處理了。牛被印度教視為「聖物」。僧侶們每年都舉行一個儀式來表達對牛的尊敬。印度商人還將建立一個「神聖的奶牛療養院」,以使年老虛弱的牛死亡。印度嚴禁任何人宰殺牛,不準吃牛肉。
四、印度的牛生活還是很好的,不僅可以四處游盪,甚至印度也會用人奶喂牛,而且在牛老了以後還會有專門的養老院,直到死。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同樣,牛也被分成不同的等級。
所以在印度不同牛的種類也被區別對待,只有聖牛才能不被隨意殺死。
『肆』 古爾邦節為什麼要宰羊
大家可能對古爾邦節的了解比較少,古爾邦節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之一。
每個傳統節日背後的習俗都不少,古爾邦節也不例外。在那一天會宰羊,宰牛。下面就我一起學習了解一下古爾邦節宰牛,宰羊的習俗吧。
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一是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二是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准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為「大爾德」(大節日)。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
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為「小爾德」(小節日)。
『伍』 在印度牛不能吃還是聖物,那最後牛是如何處理的
印度這個國度對於我們國人來說是充滿神秘性和趣味性的,無論是在閱兵式上面花樣百出讓人眼界大開的疊羅漢,還是火車上面車頂車窗扒滿了人的場景,亦或是恆河裡面有著各種各樣的活動,都讓人非常吃驚,而這些在平時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一絲趣味性,通過新聞報道或者影視作品來對此進行一下消遣,確實是一件讓人非常放鬆的事情。除此之外,印度還有其他的一些讓人匪夷所思同時也感覺非常搞笑的事情和規則的存在,比如印度的牛,不論是在國內通過新聞和影視作品進行了解,還是到印度進行旅遊或者實地考察,都會發現印度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牛,而無論是行人還是車輛都對這些牛畢恭畢敬,即使是牛走在前面擋著車道,車輛也不敢對牛做出什麼行為。
其實有的時候由於人們了解信息的片面性和限制性沒能夠對於一些事情進行一下深度的了解,比如牛在印度雖然珍貴,但其背後還是有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就是印度的牛和印度人的種姓制度一樣有著等級,被奉為聖物的為瘤牛,而水牛這種低級別的是可以進行屠宰和食用以及勞作的,而對於瘤牛這種牛待其老了後也有相應的處理措施,比如由政府收容進行專門的接待,這樣對既保障了瘤牛的地位,又增加了社會勞動崗位,可謂是一舉兩得,有的時候本地人不可以屠殺一些品種的牛的話,也可以由國外的公司來進行收購然後屠宰,這樣也避開了印度的相關規定,所以說,在印度對於牛還是有著合適的處理措施的。
『陸』 在印度牛被視為聖物不可以吃牛肉,最後牛都是怎麼處理的有什麼典故嗎
一、在印度牛被視為一種聖物是不可以隨意殺生的,在印度殺的這些牛都是水牛,這種牛在當地是不被當做聖物,所以這些牛都是被當做人們的食物來處理了。牛被印度教視為「聖物」。僧侶們每年都舉行一個儀式來表達對牛的尊敬。印度商人還將建立一個「神聖的奶牛療養院」,以使年老虛弱的牛死亡。印度嚴禁任何人宰殺牛,不準吃牛肉。
四、印度的牛生活還是很好的,不僅可以四處游盪,甚至印度也會用人奶喂牛,而且在牛老了以後還會有專門的養老院,直到死。印度的種姓制度把人分成四個等級。同樣,牛也被分成不同的等級。
所以在印度不同牛的種類也被區別對待,只有聖牛才能不被隨意殺死。
『柒』 印度將牛信奉為神從不吃牛肉,那麼印度的牛肉都被如何處理
牛肉肯定都是出口了,要不就是埋起來。反正印度信奉牛為神明,是不可能吃牛肉的,那麼牛肉只有這些處理方法了。
牛作為我們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種動物,但是在印度人那裡,卻是神明的存在。對於這個,大家也不比抱有什麼有色眼鏡去看他們,畢竟這是宗教信仰,是非常正常的,畢竟回族就把豬看成神明。雖然他們信奉的動物可能在我們看起來比較低級,但是別人還有可能笑話我們,說我們信奉龍,但是龍這個生物是否存在都不一定,不過關於龍是否存在還真不好說。
『捌』 印度從來不吃牛肉,那牛最後是如何處理的
眾所眾知牛在印度被印度人視為“聖物”,擁有崇高的地位。那麼,你可知道為何這些牛被印度人視為“聖物”,這些牛在印度的地位到底有多高,還有就是這些牛最後都是怎麼處理的呢?不看不知道,看了嚇一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印度的這些牛的那些秘密。
三是穆斯林人將其販賣到其他國家。在印度除了大部分人是信奉印度教外,還有一部分人是穆斯林,他們不信奉印度教,不會將牛視為“聖物”。這些穆斯林為了錢財,會偷偷地將這些流浪牛販賣到其他國家,賺取暴利。當然,此行為遭到了印度政府的嚴厲打擊。但是為了牟取暴利,不少人還是會鋌而走險的。
『玖』 為什麼印度不殺牛
眾所周知,印度是牛的天堂。印度人在家中飼養牛,給牛起名字,同牛說話,用花環和綬帶裝飾牛。印度牛還被賦予了信步遊走的權利,不僅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於田野上,而且還可以走在高速路上,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浩浩盪盪地穿過鬧市,汽車也要為它們讓路,交通警對此也束手無策。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讓牛」、「為牛是瞻」的景觀。而這一獨特景觀的背後是印度獨特的宗教和風俗習慣在起作用。
一、古代印度社會生活中的「牛」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度,其中,印度教佔主導地位,印度教徒的數量達到人口總數的80%,從絕對數字上看,印度教徒的行為方式就代表了印度社會的生活風貌。印度教徒崇拜牛,尤其視母牛為他們的聖靈,所以牛在印度人的社會中就具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城市,神牛可以自由自在地踱步於街頭巷尾;在農村,神牛可以隨便進入田間,它們飽食或踐踏未成熟的莊稼卻不受主人的驅趕。印度教徒嚴禁宰牛,既不能吃牛肉,也不能用牛皮製品。這樣的現象在印度幾乎隨處可見,現在的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印度人喜歡牛這個特點,而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種類的牛都受到印度人的喜愛與崇拜,更不是全部的印度人都尊崇牛,將這一習俗放在歷史長河中考察就可以非常清楚的了解到,牛一開始並沒有受到印度人的喜愛,牛尊崇地位的形成過程是曲折漫長的。
公元前1800年,雅利安人進入了南印度次大陸,並在此後一千年統治著北部印度。依據現代考古資料,雅利安人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與牛馬羊等動物相伴為生,同時還留下了印度教最早的聖書——《梨俱吠陀》。這部吠陀經最早記錄了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婆羅門」祭祀階層、「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賤民階層這四個不同的社會等級。從出現祭祀階層這一點上看,印度教最早的雛形已經出現。由於這時的宗教受婆羅門階層控制,所以這一階段的印度教又可以稱作婆羅門教。
現在流傳下來的「吠陀」經典書中並沒有關於牛崇拜的跡象。當時的雅利安人崇拜的是各種代表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神,有雷電和戰爭之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天神「瓦魯那」等等[1]。而婆羅門種姓的宗教職責之一就是在祭祀時選擇什麼樣的牛採用何種屠宰方法,這說明吠陀時期的印度人既不禁食牛肉也不保護母牛。這與當時的經濟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牛是主要的馴養動物,牛肉、牛奶及其奶製品都是可以吃的,牛有時還充當貨幣來流通。
但應當明確的是,吠陀贊歌和梵書中的論述是由「婆羅門」而作的,婆羅門屬於當時的上等社會階層,他們的論述自然不會顧及他們眼中低等社會階層的人們真正的生活及情感,這些低等種姓的人在宗教生活中是被忽視的,或者說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沒有宗教地位的[2]。而正是這些人卻占據了雅利安社會中的大多數,也正是這大部分人終日跟牛馬等動物打交道,從事生產勞動,牲畜幾乎就成為他們個人財產的全部。從這個層面看,牛在他們的生活中所佔有的分量是相當重的。據印度著名學者恰托巴底亞耶考證,吠陀文獻中許多詞彙的詞根都是「牛」,這反映了當時牛與雅利安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如「戰爭」一詞原意為「爭奪牛群」;「部落酋長」意為「擁有數百頭牛的人」等[3]。
以上事實說明,最初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宗教並不保護牛。但是,作為上層統治工具的宗教著作並不能真實地反映實際情形。實際上當時的廣大勞動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離不開牛這種十分有用的家畜,牛已經成為他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當時的印度,牛崇拜還沒有出現。
大約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瓦解,恆河流域出現了許多王國,印度的居民、生產、城市和商業的主要集中於此。這里的季風雨保證了更充分的灌溉,形成肥沃的沖積土壤,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生產潛力的區域[4]。
隨著主要生產方式由流動的游牧經濟到固定的農業經濟的轉變,恆河流域的人口增長了好幾倍,人口的迅速增長帶來的是自然資源與人類生存之間的矛盾,森林被加速砍伐,自然資源日益枯竭,在人與自然矛盾的背後,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由此帶來的是戰爭、乾旱和連年不斷的飢荒,下層人民面臨著接二連三的災難。而婆羅門上層卻無視民間疾苦,仍然向農民徵收大量的賦稅,並且一如既往地屠宰牛等牲畜,以滿足其食慾。當時的肉類產品主要分散在小戶居民中飼養,牛往往是一家一戶中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但為了獻祭神靈需要屠殺大量的牛,然而,一旦剝奪了作為小家小戶重要財產的牛,對大多數貧苦人家來說,就基本上等於剝奪了其全部財產,所以不願意獻出牛作為貢物的人越來越多。
同一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原有社會階層的經濟關系發生了重要變化,在剎帝利、吠舍大商人、富裕農業主與婆羅門上層之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反婆羅門教的社會思潮隨之興起[5]。上層社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與下層群眾反對任意屠宰牲畜的要求相結合,形成了對婆羅門僧侶特權的巨大沖擊,從而產生了印度社會第一個倡導不殺生的宗教——佛教。佛祖喬答摩·悉達多主張人們通過冥想,而不是儀式和祈禱來達到拯救的目的;同時,他譴責奪取動物和人的生命的行徑,反對動物犧牲。同一時期,印度還興起了幾種類似的倡導不殺生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紀時期,孔雀王朝創建者旃陀羅笈多的孫子,著名的阿育王改宗佛教後,佛教在全印度受到特別的優待,不殺生和吃齋的風氣逐漸盛行起來。
作為一種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新宗教,佛教在印度獲得了較快發展,有取代婆羅門主導地位的勢頭,但是土生土長的婆羅門教並沒有消亡,而是在危機中不斷調整著自己,到了公元八世紀,婆羅門教發展成為印度教,並戰勝佛教重新在印度社會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關於印度教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十九世紀後期的偉大的梵文學者密特拉(Rajandra Mitra)在1872年寫道:當婆羅門信徒們不得不同強調並且成功地廢止了所有犧牲的佛教相競爭時,他們發現尊重動物生命的教義異常強大也異常流行,根本無法戰勝它,於是他們就漸漸地、不知不覺地採納了這種教義,讓它看起來好像是他們原有教義的一部分似的。印度教緊跟潮流產生了變化,多元崇拜變為一元崇拜,樓陀羅成為至上之神,又吸納了很多當時受到民眾信奉的流行的教義,其中就包括佛教的大部分教義,這些變化導致原來小部分貴族崇拜的婆羅門教過渡到了大眾性的印度教,而禁止殺生則成了印度教教義的重要內容。
從殺生到不殺生,印度教用了一千多年完成了信仰上的轉變,這時的印度教信徒認為神靈們是不吃肉的,《梨俱吠陀》中那些描述犧牲獻祭的文字只不過是隱喻的和象徵性的動作[6],推翻了《梨俱吠陀》中對動物犧牲的迷信,採納了不殺生的原則。為了更好的傳播信仰,吸納信徒,在不斷吸收借鑒其它教義的調整過程中,印度教教義的改革者鑒於由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的印度瘤牛的不可替代性,把跟農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牛的現實地位提到神靈的高度,牛奶代替牛肉成為印度教儀式上的主要食物,擁有了神靈化身的牛在現實生活中則具備了不可屠殺性和「為所欲為」性,牛崇拜的觀念開始形成。
二、印度教中的牛崇拜
在印度教的教義內容中,牛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母牛與印度神學中的轉回轉生教義有關。從一個惡鬼輪回到一隻母牛要經歷86次轉生的過程,再多一次轉生的話,靈魂便可托生為人形。而一個殺了母牛的人的靈魂將要輪回到全程的最低一級,重新開始輪回生命。為了幫助一個所愛之人的靈魂走向拯救之旅,親人們捐獻錢財用於飼養印度神廟中的牛群。他們相信死者必須穿越一條火焰河,而他們的捐助會給予死者抓住一隻母牛尾的權利,以使他順利地游過火焰河。因此,正統的印度教徒在臨終之前會要求得到一隻牛尾巴。
並且,印度教認為神靈活在母牛之中,神學家們把一隻母牛身體內的男神和女神的數量確認為3億3千萬。所以,印度人相信從母牛(或公牛)身體中出來的一切都是神聖的。在慶祝黑天神為牛的守護者的節慶儀式上,祭司用牛糞製成神的模型,將牛奶倒在神像的肚臍上,然後在廟中的地面上圍繞著神像爬行。祭司們還製作一種神聖「蜜漿」,以牛奶、凝乳、黃油、牛尿和牛糞為原料,他們把這種蜜漿灑在或塗在偶像上和信徒身上,以示神聖;另外每天還要用新鮮的牛奶為神像沐浴。而神廟中的燈盞燃用的也是由牛油提煉特製而成的奶油。家庭主婦用干牛糞和牛糞灰來打掃,使他們家裡的地面和爐灶得到儀式性的清潔。
不僅母牛,公牛在神話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度教的主神之一破壞神濕婆的坐騎就是一頭公牛,它被尊稱為聖牛難迪(Nandi),濕婆經常騎著它巡遊天庭。在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有公牛雕像,多是卧姿,有的在石台之上,有的背上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是雄健魁偉,栩栩如生。雕像上還常常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
另一位主神黑天,慈悲和兒童之神,也是今日印度最流行的偶像,在印度教的神聖文獻中被描述為一名守護牛群的牧童。在某些必要的場合需要拆除神像時,不容許人們用手去打碎,而是讓一隻牛犢去踐踏,因為虔誠的印度徒認為黑天不會介意他心愛的動物去踩踏他。
現代印度雖然早已政教分離,但很多宗教信仰仍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對印度教徒來說,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印度教的牛也因之被賦予了很多含義,於是就有說法稱,印度人對牛的熱愛就如同遠古時代原始人的圖騰崇拜一樣,印度教的牛就是印度人的圖騰,是古代圖騰崇拜在現代的延續。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特點之一,動物崇拜又是圖騰崇拜的一種,而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動物崇拜逐漸退出了現代宗教範疇,但是,印度教卻是一個例外,它將牛偶像化,牛崇拜與牛保護成為它的核心教義,印度教徒無一例外承認在他們心目中牛是聖物。
印度人對牛的舉世無雙的包容態度易使人聯想到原始人對動物的尊敬崇拜,那麼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如果有的話屬於何種聯系。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審明一下圖騰的含義,「Toten」是個近代詞彙,是印地安人阿吉勃瓦部落的方言,直譯為「他的族」,就是指本氏族人奉為祖先的某種事物[7]。
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在追蹤人類起源的過程中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族中就流傳著這種原始信仰,當時,先民們不僅把某一種動物或植物當作神靈來崇拜,而且把它們奉為自己氏族或部落的祖先。可以想見,先民們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過程中,對威脅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動物感觸最深,才會產生尊敬動物的觀念,這是圖騰的開始。後來氣候及環境的轉變使大部分原始人的生活方式由狩獵轉化為定居,植物開始給人類提供了穩定的物質來源,則逐漸演變成圖騰的一種。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的思維水平也不斷進步,逐漸地擺脫了對動植物的盲目崇拜,人開始尊人為祖先,但此時圖騰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並成為某一群體的固定稱呼了,同時由於不斷的交流融合,圖騰開始擺脫單一性,出現了不少復合圖騰物。世界上多數民族都曾經有過這種祖先崇拜,隨著社會的發展,圖騰的神秘色彩逐漸淡化。經濟水平發展越好的社會,所保留的有關圖騰的因素就越少。只是在很多落後的少數民族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始部落里,還可以看到清晰的痕跡[8]。
從十八世紀晚期的英國學者J·朗格首先研究圖騰這種現象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經過無數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學者的反復研究,「圖騰」被確認為有如下四個特徵:第一,「圖騰」是一個原始集團的標志或徽號,認為同圖騰的人們彼此之間有血緣關系;第二,部落或者這一群體把這種標志或徽號視為賴以生存的根子,圖騰是初民信仰的旗幟,安全的保護神,行為預言者,同時又是社會秩序的基石、物質資料的賜予者,由此發展出了一套特殊的祭祀儀式;第三,不得隨意褻瀆、毀傷作為圖騰的動植物或其它東西;第四,每個圖騰集團都有關於圖騰的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是圖騰信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