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妙音天女的介紹
妙音天女1(亦譯作辯才天女、美音天、妙音佛母、及聲音佛母等)的梵名是sarasvatī,天城文:सरस्वती, 她是一位示女性身相的智慧本尊。在印度教中,傳統上她被認為是主神梵天的妻子。大乘佛教吸收了辯才天女的形象,將她作為文殊菩薩之明妃(明妃代表本體的智慧顯現)其實都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指的是雙身的文殊,任何菩薩都有力量和智慧兩種威勢。而功能基本維持不變。
2. 妙音天女的形象與傳說
妙音天女是印度教與佛教共通的一位本尊。印度教所尊的妙音天女形相,與佛教所修的妙音天女幾乎完全相同,唯一的細微分別在於外道把她的琵琶頂飾畫為向外勾,而佛教則繪為向內勾。其它的佛教本尊法門,必須配合菩提心而修方會有感應,妙音天女卻不一樣。由於他是印度教及佛教共同的本尊,我們配合菩提心去修固然最好,但若無菩提心的基礎而修持他的法門,一樣會有感應。這是一種例外的案例。
妙音天女是梵文的本尊。在印度、西藏,但凡學習梵文者,大多會修此法門以求學習順利。由於她是賜予各種智慧及文藝天分的本尊,凡學習或從事藝術、文學、書法、音樂、工巧、寫作及辯論的人,修持此法門都會得到甚大的幫助。
修持妙音天女還有一個要注意的要點:此本尊能迅速賜予智慧,但卻不利於累聚財富。故此,修持她的法門的人,一般都有傳統先修財續母閉關或同時依止財續母,以填補這方面的需要。但請不要誤解,比如做演員的修妙音天女,在文藝和智慧方面得到了加持,那樣事業肯定是會好的,難道這不是福報嗎?
此天梵名為薩羅斯縛底,其名稱起源於印度薩羅斯縛底河之神格化。
在大日經內則稱其為辯才天或妙音天等。此天女與水、河、池、沼等因緣不淺,故古來在印度池邊河畔均建祠奉祀。又此天女喻之為音樂之神,為智慧佛文殊之明妃。
此尊形象,身體白色,一面二臂,雙手抱鳳頭琴彈奏,天女裝束,貌如芳齡十二童女,環釧瓔珞諸飾庄嚴,雙足交錯,安住在蓮花月輪之上。
3. 大吉祥天女的介紹
大吉祥天女,梵名Śrī-mahā-devī,音譯作室利摩訶提毗,為施福德之女神。又稱摩訶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寶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為印度教與佛教共通之天神,系那羅延天之妃,愛欲神(梵Kāma)之母,相傳為毗沙門天王之妹(又說為其妻)。其父為德叉迦,母為鬼子母神。
4. 飛天仙女是什麼來歷
「九天仙女」一詞出自 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原意指天上仙女,後來用於指絕色女子。天分九層,九天仙女便是天界中最美的女子了。九天——天的最高處,形容極高。傳說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漢 揚雄 《太玄·太玄數》:「九天:一為中天,二為羨天,三為從天,四為更天,五為睟天,六為廓天,七為減天,八為沉天,九為成天。」按,《呂氏春秋·有始》謂天有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東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東南曰陽天。
(4)印度如何選天女擴展閱讀:
出處: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示例:那怕是~我不愛。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第八場
用法:作賓語;指美女。
在作品《酒神》中是一種雞尾酒調酒手法。
在《步步驚心》中若曦被十二爺稱為九天仙女。
《金錢記》,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錢記》。寫詩人韓翊與京兆尹王輔之女柳眉兒戀愛婚姻的故事。因柳眉兒曾以御賜其父的「開元通寶」贈韓,被發現後,
5. 吉祥天女的介紹
吉祥天女,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幸福與財富女神,傳統上被認為是毗濕奴的妻子,梵文 Lakşmī,音譯「拉娔詩米」,藏語稱「班達拉姆」。吉祥天女,相傳為毗沙門天王之妹(有說為其妻),梵文 Lakşmī,音譯「拉娔詩米」,藏語稱「班達拉姆」。名稱最早見於《梨俱吠陀》,在《阿闥婆吠陀》中被人格化。關於她的出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創造世界時,她踞於蓮花上,隨水漂流,故又名波德瑪(意即蓮花);一說她是天神和阿修羅攪乳海時涌現的第三寶,手持蓮花,坐在大蓮花上,美貌絕倫,天神和阿修羅為佔有她發生爭執,因而有乳海之女的稱號。她能變化形象伴隨毗濕奴下凡:毗濕奴化身為持斧羅摩時,她是達拉尼;毗濕奴化身羅摩時,她是悉多;毗濕奴化身為黑天 時,她是魯格米尼。有人認為她是愛神的母親。她的像多為豐滿美女,面帶慈祥微笑。坐騎為白色貓頭鷹、金翅鳥。佛教吸收她為護法天神 ,是四大天王之一多聞天神之妹 ,有「大功德」於眾,因而舊稱功德天。
6. 辯才天女的介紹
辯才天女1,又名Sarasvati,是印度神話中大神梵天之妻(一說是女兒),從他的左手大拇指上出生。又譯娑羅室伐底。
7. 藏傳佛教八大供養天女哪八大仙女
摩訶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寶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眾事大功德天。為印度教與佛教共通之天神。
8. 敦煌壁畫上飛天仙女的故事
敦煌壁畫上飛天仙女的故事是怎麼樣的?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有飛天,下面,我們就來看那看那關於那些飛天故事。
一、天女本是精靈,被因陀羅帶到天庭娛樂眾神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說法便出現了。
天女,音譯為「阿波斯羅絲」。
從字面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
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從神話生成的角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水生」、「濕生」、「露生」、「霧生」或「雲生」,她們不僅是「水仙」,更是與露水、霧氣、雲霧或雲雨相關相連的精靈。
我們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緣」、「雨花」或「花雨」等等說法,實際上都與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徵意義密切相關。
阿波斯羅絲原本是出沒於湖泊草木之間,與樹神、蛇神等類似的精靈或小神,緣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極其著名、極其古老的攪乳海神話故事對此做出了解釋。
說是遠古時代,天神與阿修羅(魔)相互戰斗,結果是兩敗俱傷,為了恢復體力,他們達成共識,決定壹起攪拌乳海,以便獲得能使他們恢復元氣的.甘露。
阿波斯羅絲便是隨著乳海的攪動而從水中浮現的美女,但她們出現後,天神與阿修羅卻因其水性而均不願娶之為妻。
於是,天帝因陀羅將她們帶到天庭,使之成為眾神共有的財產(眾神之妻)。
她們伴隨天庭樂師乾闥婆的演奏,載歌載舞,為眾天神帶來了無盡的歡娛。
二、許多有關天女的傳說故事,都關涉到仙人即苦行僧
天女也被說成是乾闥婆的配偶,但實際上,她們並不忠誠於乾闥婆,有關天女的傳說故事,更多關涉到的不是乾闥婆,而是仙人(苦行僧)。
麥納迦和蘭跋被認為是因陀羅天庭中最美麗的天女。
麥納迦曾被因陀羅派去破壞眾友仙人(Vishwamitra)的修行。
因陀羅又指派另一位天女蘭跋去勾引眾友仙人,因為已有前車之鑒,眾友仙人識破了計謀,將蘭跋變成了一塊石頭。
優哩婆濕是因陀羅天庭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與洪呼王(補盧羅婆娑)的故事在印度可謂淵遠流長。
稍後出現的《百道梵書》中,優哩婆濕則表現出對洪呼王的思念之情;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古典梵語詩人迦梨陀娑在戲劇《優哩婆濕》中進一步改寫這個天女下凡的古老神話,使之變成了天上人間永恆的愛情故事;而以神話故事為主的各類往世書,則將優哩婆濕描繪成了一個著名的妓,她如此迷人,以至於正在修煉苦行的密特羅和伐樓那大仙人看了她一眼,便神魂顛倒,不能自已而壞了金剛之身。
三、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
《故事海》等民間故事中,麥納迦、蘭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徵也不是溫柔多情,而是動人心魂的美麗,而且這種美與她們風流的天性、無拘無束的行為聯系在壹起,常常使人著迷瘋狂,壹旦墜入她們的「愛河」之中,便無以自拔。
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壹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
《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
根據《夷堅甲志·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
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麽聯系,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早在公元壹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創作的《美難陀傳》中就已出現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畫也延續著古老的神話,時有天女形象出現,如《因陀羅與天女》、《乾闥婆與天女禮佛》等阿旃陀壁畫(公元450至650年間)。
不過,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繪畫中,更多出現的是美麗迷人的葯叉女,而不是天女。
葯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獻中便出現了,她們與天女本來互不相干,雖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葯叉主要歸屬於魔類。
後來,尤其是印度各類佛教雕塑和繪畫中,美麗的葯叉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她們更多地變成了拜佛向善的精靈,與天女並無二致。
四、天女的形象逐漸變得世俗而復雜,居所也由天庭變為喜馬拉雅山等人間仙境
古老的吠陀文獻中提到的天女共有26位,而在史詩時代,天女已經極為普遍了,到了往世書中,天女更是成千上萬,其形象也變得更為世俗、更為復雜。
她們更多地染上了魔幻的色彩,可以隨意變幻自己的形體;她們對賭博和游戲極為熱衷,可以憑借自己的魔力,操縱賭博和游戲;雖然依舊不時地與苦行僧發生糾葛,但她們更渴望與人間的英雄、美男子喜結露水姻緣;再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她們也熱烈地追求財富,天女蘭跋搖身壹變,成了財神俱比羅的兒媳。
在吠陀時代,天女主要與乾闥婆壹起生活在因陀羅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她們則更多地與緊那羅、持明、葯叉等半人半神的精靈壹起,混跡於喜馬拉雅山或是其他人間仙境。
「緊那羅」的字面意思是「人乎?」他們的形象常常是馬首人身,這表明他們是半人半神或非人非神,他們是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或僕役,隨財神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不過,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更常見的說法是葯叉。
「持明」的字面意思是「持有知識者」,他們像乾闥婆壹樣多才多藝,也像乾闥婆壹樣是半人半神,但他們既不屬於天帝因陀羅,也不屬於財神,而是印度教濕婆大神的侍從,也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
緊那羅的配偶本來是緊那麗,與持明相伴的壹般是持明女,和葯叉生活在壹起的是葯叉女,但或許是因為她們在印度神話傳說中都是同類,即半人半神(仙),緊那麗、持明女、葯叉女也常常與天女混為壹談。
本來是天女散花,但在印度大史詩中,極其漂亮迷人的持明女也被刻畫為空中的精靈,在天空中為戰場上倒下的英雄撒落天花。
9. 尼泊爾「活女神」受萬人敬仰,她們是被如何挑選出來的
女神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深受外界喜歡的也是大家贊同的。雖然不能說她被萬尊敬,但也是千人信服的。可是在尼泊爾女神卻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這樣,相反,她們的生活十分凄慘。尼泊爾「活女神」的挑選過程是。尼泊爾選出新的活女神「庫瑪里」。在尼泊爾庫瑪里意味著「處女」,也就是被稱為活女神,在尼泊爾她們的境遇十分讓人心疼。
同時擁有這32種特徵的女童才能進入最後的競爭。除此之外,還要擁有,脖子必須潔白,身體必須挺拔,睫毛要銳利,雙腿必須筆直,眼睛和頭發必須黑得發亮,手腳必須修長漂亮。才能成為活女神。
10. 印度聖女是如何挑選的 印度聖女的生活
印度聖女源自印度的一項古老的傳統,來自貧困家庭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就被迫賣身於寺院,成為印度教高級僧侶和婆羅門長老的性奴隸,因此被稱為「聖女」。由於不清潔的性生活,印度聖女已成為艾滋病的高發人群。
這些地位低下的鄉村女孩10歲時便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婚姻模式,將自己一生幸福都獻給了當地的神,為本村的村民進行宗教儀式和做祈禱。剛剛進入青春期,她們便在儀式和慶典上嫁給寺院,然後與寺院僧侶或長老一起洞房火燭夜。
那麼對於自己的境遇,希納古蒂心裡是否有怨氣?她說當然很後悔,但只能接受現實,因為全家人全靠她了。她說:有時候我問媽媽為什麼讓我做這種事,為什麼我不能擁有正常的婚姻。但我能做什麼呢?現在誰會娶我呢?我是印度聖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