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和印度高等教育孰強孰弱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國,與我國同樣都是發展中國家,當然其中就會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在很多人的眼中,印度是一個臟亂差的國家,其實往往是由於很多人看印度比較片面。
不可否認的是,印度在很多方面的研究甚者超過了很多的發達國家,就拿大學來說吧,據一位北大教授指出:有這幾點就比我們強。
其五,國際性出類拔萃的人才。因為印度培養出的國際化人才說實話比我國的水平要高,他們可以與美國的企業實現很好的對接,就是因為這一個優點,可以使他們在國際化的跨國公司里如履平地,如魚得水。
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前幾批去美國的人才嗎?我國過去美國矽谷的很多人才幹了這么長時間還是坐著又苦又累的技術工作,而印度的精英呢?大部分都成為了矽谷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
綜上比較:對於歷來看不起印度的中國來說,值得反思。我們是不是對印度的形象有所改變呢?
Ⅱ 試比較印度、中國、阿拉伯數學與古希臘數學的異同。
印度的數學比較散亂,中國的數學偏向與實用,阿拉伯數學則在代數方面突出貢獻,而古希臘在幾何方面有所成績!!
Ⅲ 本屆奧數大賽比賽中國和美國並列第一,一直以來美國跟中國奧數水平相比如何
此次奧林匹克大賽由美國和中國並列第一,這是時隔第十幾年之後,再次出現中國和其他國家並列第一的情況。那麼不禁讓大眾思考中國和美國究竟誰更勝一籌。
但是很明顯的,中國隊的勝利是,由於常年累積的結果,從小就開始培養,再加上國民的民風,基本上都是支持奧賽,而美國的環境並沒有那麼的理想,開始的環境是較為惡劣比較小眾的,只是一直在近年來,這個挑戰人類智力極限的比賽才開始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可能美國隊追趕的速度比較高,但中國隊一直持之以恆的訓練,也維持了其高度的專業性。
我不能妄加評論,其誰更厲害,但是中國隊之所以能出現在各個國家,就說明了其專業性,而美國可能在未來的幾年內與中國持平。
Ⅳ 試比較中國數學和印度數學有何不同與相同
不同之處的話,是數學產生的基礎不一樣,相同之處是數學的形式
Ⅳ 中國人印度人比西方人數學好嗎為什麼
亞洲人的數學成績普遍比西方人好,這是建立在學校成績的,但是頂尖數學家大多數是西方人,因為亞洲(東亞)國家從小數學課 教更多的東西,所以成績好過西方人。但是可能很多人對數學沒興趣,所以後來數學成績就平平了,尤其是高考後。 西方發達國家上大學前數學都教的很簡單,大學之後,跟數學有關的專業開始教的越來越深,學生也是有興趣才學習的,所以後來頂尖數學家大多是西方人
Ⅵ 為什麼中國數學演算法與印度不一樣
數學演算法是統一
是精確的
只是方法不一樣
其實結果是相同的
祝你生活愉快
Ⅶ 印度人的數學能力比中國人普遍強嗎
不一定吧。
印度數學的起源和其它古老民族的數學起源一樣,是在生產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在婆羅門祭禮的影響下得以充分發展。再加上佛教的交流和貿易的往來,印度數學和中國的數學便在互相融合,互相促進中前進。在某一時期或某一數學領域,確有先進的一面。例如:用9個符號和一個圓圈來表達所有數字(十進制和阿拉伯數字)就是印度人的發明。又如:85×85=? 你能瞬間算出答案嗎?學習了印度吠陀數學的計算方法,2秒鍾就可以給出答案。但是到了現代,中國人在國際奧數競賽中總是領先,英國人引入中國的乘法口訣總是行不通,不得已聘請許多中國數學教師來提高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說明中國人的數學能力仍為世界的佼佼者!
Ⅷ 中國人的奧數真的強么
一,
在今年之前,奧數中國隊已經在國際奧數競賽(IMO)中拿了151個奧數金牌。
前兩天2019年奧數競賽結束後,金牌的數量又被刷新成157!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不提銀牌銅牌?
因為
不值一提!
從1985年首次參賽到現在為止,中國隊銅牌只拿了6個,其中還有4個是85-87年拿的,從1988年中國隊第四屆參賽開始,銅牌就幾乎TM絕跡了!從2017年開始,中國隊的奧數銀牌也幾乎已經絕跡了!
我知道有好幾個菲爾茲獎得主都是IMO銀牌銅牌得主,
但是
在強大的中國奧數培訓機器面前,中國隊拿個銀牌銅牌,那TM都是「意外事故」了!
二,
好了,言歸正傳!
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這些奧數金牌少年們風光無限的時刻,社會和媒體評價為「天才少年」,「為國爭光」,掌聲榮譽,再加上清華北大等名校伸出的橄欖枝,所有這一切都似乎預示著前途無量,前程似錦。
正可謂:
鮮花怒馬少年時,一日看盡長安花。
三,
雖然幾乎全社會都認定這些金牌少年們是數學天才,
但是,這些少年到底有多少數學天賦,恐怕還要打上個大大的問號
是的,能在中國這么殘酷的奧數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代表國家參賽,確實非常非常不容易!
但是,這里的層層選拔是伴隨著層層的培訓,這種培訓這種選拔還是以解題能力為主,還是局限在初等數學的范疇中。
這種培訓和選拔,究竟能激發出多少真正的數學天賦,還真是個疑問!
四,
以IMO試題為例,公眾一直有一個錯覺,以為IMO試題一定非常靈活,非常困難,非數學天才不能做,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跟周圍的學術界朋友都交流過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如果讓一個沒有奧數競賽經歷的優秀數學家做IMO試題的話,他極有可能得0分,或者一兩分!
今年參賽的600多個選手中,就有一百多個選手就是得零分,或者一兩分!
這些選手可都是一個國家中選出了不到6個的中學生精英啊!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
其實IMO試題也有套路的,對試題題型的熟悉程度可以佔到絕對的優勢,絕對!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優秀數學家和一百多個選手會得零分,或者一兩分,因為他們對題型完全不熟悉。
所以,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當大規模,系統化,高強度的賽前培訓介入時,這個比賽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就像中國隊那樣,連TM拿個銀牌銅牌都是意外事故!
因此,我們無法斷定,這一百多個得零分,或者一兩分的選手,他們究竟有多少數學天賦。
同樣地,我們更無法斷定這些經過層層選拔層層培訓的金牌少年們,他們究竟有多少數學天賦。
Ⅸ 中國人的奧數真的強么
人們習慣了聽到這樣一種說法:中國的學生在數理方面擁有絕無僅有的巨大優勢,尤其是在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中國不斷蟬聯獎牌與總數的榜首。這雖然與至今為止沒有獲得學科諾貝爾獎的尷尬現實形成了巨大反差,但是至少在中學階段的成績是令國人欣慰的。
但是,對於某些無所事事而又喜歡搬弄是非的人,比如說我來說,對此的解釋便是,這一眾所周知的常識一定存在問題。凡事都要用事實說話,於是我查了一下英文維基與國際奧數委員會網站關於國際奧數的資料。結果出現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數字和例子,證明了我一向堅持的一個觀點:人們想當然的事情,往往事實依據不是那麼牢靠。
首先,中國確實是至今為止總分及獎牌總數第一次數最多的代表隊,從1985年參賽以來分數第一總共有17次,而全隊金牌數有11次之多。(金牌是按照人數比例分發,前12分之一參賽者獲得金牌。)
但是,這並不是說明中國隊能一直保持不敗,近年來中國的總分在2003年被保加利亞超過,2007年被俄羅斯超過,而美國在2011年也就是去年得到了歷史上第二次全隊金牌,與中國平起平坐。
其次在國際奧數史上有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傑出參賽者與參賽隊,但是我翻看了半天,沒有半個中國人的影子,至多有點華裔。
國際奧數歷史上唯一一次全隊滿分的紀錄是美國隊在1994年創造的,本來盧森堡隊也在1981年創造過一次,但是那次盧森堡隊只有一人參賽。
而說到個人參賽者,這些人的事跡可以把你閃瞎。
美國的Reid Barton是首位獲得四次金牌的參賽者(1998, 1999, 2000, 2001),此人還獲得過四次Putnam Fellow科學獎,另外是歷史上唯一一名同時獲得國際奧數以及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金牌的人;而且信息學的金牌人拿了兩次,2001年的那次總分第一(580分,滿分600),比第二名多出55分。此人後來參加MIT的ACM競賽隊,得過一次第二一次第五。
另外兩名獲得四次金牌的參賽者為德國的Christian Reiher與Lisa Sauermann,前者另獲一塊銀牌,後者另獲一塊銅牌。羅馬尼亞的Ciprian Manolescu 是奧數史上唯一一名得過三次滿分(1995, 1996, 1997)的人,他也得過三次Putnam Fellow。蘇聯的Evgenia Malinnikova則是女性最高分數得主,得過兩次滿分(42分)與一次41分,是Manolescu 之前的最高分。澳大利亞華人陶哲軒是IMO史上最年輕的銅牌,銀牌與金牌得主,分別取得於10歲,11歲與13歲。Noam Elkies是最年輕的滿分得主,1981年年僅14歲。
我在大學里與熟悉情況的同學討論過這個問題,中國的奧數隊伍選拔方式與參賽機會都有問題,並不是針對所有年齡階段放開的,被選拔上之後也只能有1-2年的參賽機會,因此不可能出現外國低齡參賽,以及高達5枚獎牌的情況。IMO歷史上獲得三枚以上獎牌的,只有一人來自香港,根本無人來自中國大陸。
但是我覺得,如果覺得奧賽的體制阻礙了你的才能的話,大學以後的階段總是會有讓你放開手的機會(況且你又怎麼解釋那個蟬聯信息學奧賽的猛人?)。歷屆奧數參賽者中有40名菲爾茲獎、沃爾夫獎、高德納獎、哥德爾獎等各大科學獎得主,為什麼除了陶哲軒是澳洲華裔之外仍然是沒有一個中國人呢?我看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也不是時運不濟,是因為這些頭腦傑出的學生們,毫無真正的科學追求。
而且,在151名參加過奧數的中國學生中,只有7名女生,是不是有點小小的性別歧視呢?因為獲得過5枚獎牌,其中4枚金牌,在去年得到唯一的一個滿分的德國選手Lisa Sauermann,也是個妹子啊。
總的來說就是,中國隊在奧數比賽中的成績是優秀的,但是被人們有點過分的誇大,而且這優秀的成績是屬於國家與集體,不是個人自由追求的結果,制度也不允許出現過分傑出的個人,因此,中國隊的奧數成績,事實上與令人失望的諾貝爾獎等國際科學大獎成績是相符合的,一旦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不以參賽隊的成績而是如諾貝爾獎一樣以個人的傑出表現與創造能力評獎的話,中國很有可能也如諾獎一般一敗塗地。
Ⅹ 印度和中國綜合實力哪個更強
經濟總量印度比不上中國,但人均創造出的價值,人均的可支配收入,印度遠遠高於中國,這也是印度內功強於中國的主要表現,中國要想在綜合實力上超過,得花上最少20年的時間,而且前提是印度經濟發展原地踏步,停滯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