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來西亞疫情惡化,每百萬人中日增確診超印度,你怎麼看
馬來西亞國內的疫情急劇惡化,新增確診病例激增的消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現在馬來西亞每百萬人中的確診數已經超過了印度,這個數據是非常可怕的,如果說馬來西亞不能盡快控制住疫情的話,很可能成為下一個印度。這樣的後果對於馬來西亞來說是不可設想的。
馬來西亞疫情急劇惡化,首先要做政府放鬆疫情的管控有關。馬來西亞政府為了盡快恢復國內的經濟,所以放鬆了管控措施,這樣就導致了疫情的反彈和急劇惡化,這是馬來西亞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其次,馬來西亞民眾對防疫的不配合。在國內的疫情好轉之後,很多的馬來西亞民眾放鬆了警惕,頻繁的出入境,馬來西亞的境外輸入病例居高不下,也是這次疫情惡化的一個原因;最後,醫療基礎薄弱。馬來西亞的醫療基礎薄弱,無法及時的對確診患者進行隔離和治療,這樣就無法及時的阻斷病毒,直接導致了病毒傳播,疫情急劇惡化。
馬來西亞的醫療基礎是非常薄弱的,根本經受不起新冠病毒的侵襲。這樣導致很多的確診患者無法得到及時的隔離和治療,大大增加了病毒的傳染和擴散,就會導致疫情突然惡化。
⑵ 馬來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好象華人與馬來人還有印度人關系很微妙
華人老是被欺負。
馬來人最沒水準,但地位最高。
印度人稍微沒水準,中等地位。
華人水準最高,地位最低。
所以在馬來西亞水準高低跟社會地位成反比。
⑶ 印度人是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的,他們實行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是舉世聞名,這種用膚色來嚴格劃分人民身份的“賤籍制度”也是世間罕見。“種姓”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色”,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們皮膚的顏色來區分種姓等級,印度人將有著白色皮膚的雅利安人稱之為高貴者,將有著黑色皮膚的達羅毗荼人稱之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種就為高級種姓,而黑色皮膚則成為了低級種姓,這是對於種姓制度最簡單的一種解釋與劃分。真正的種姓制度,其實將印度人劃分成4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由於印度人在該國並不佔有主導地位,處於劣勢的印度人,首先在經濟、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馬來人、華人靠攏,甚至連宗教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再加上馬來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的人民,呈現出廣大的包容性,只能體現出種族隔閡與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所以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觀念中逐漸淡漠,甚至不復存在,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現。
⑷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舉世聞名,為何在馬來西亞印度人卻沒有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高種姓和低種姓的人涇渭分明,不過有任何的逾越。一旦有所逾越,就是血的代價。不過,在馬來西亞的印度人,倒不用面對如此惡劣的制度。這個主要是因為:1.沒有捍衛種姓制度的高種姓群體;2.沒有強大的宗教體系和社會土壤;3.馬來西亞的法律對高低種姓人一視同仁。
3、馬來西亞的法律對高低種姓人一視同仁
在印度,高種姓人傷害低種姓人,需要承擔的代價很低。因此在印度,高種姓人傷害低種姓人變得毫無顧忌。但馬來西亞的法律,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馬來西亞的法律對比印度的法律,更加註重人人平等。所以從法理上,馬來西亞也不允許種姓制度的存在。
⑸ 印度宗教文化對馬來西亞文化有什麼影響
由印度傳來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使整個馬來西亞歷史受到了影響。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傳入,主導了早期馬來西亞的文化走向。7—14世紀,蘇門答臘的三佛齊文明達到高峰,其影響力延伸至馬來半島和婆羅洲的大部分地區。這一現象同時也影響著舞蹈文化,在很多舞蹈動作當中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元素。
⑹ 如何看待印度和馬來西亞的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印度面:
中新網7月10日電「到2015年將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貧困人數減半」是世界領導人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制定的第一項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8日發表的《2003年人類發展報告》再次將全球人們的注意力引向這一目標。
據科技日報發自聯合國的消息,報告編者之一斯圖爾特當天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自1990年以來,聯合國每年均發表《人類發展報告》,從經濟、教育和健
康三方面,依據包括人均收入、人均壽命和教育水平三大因素在內的人類發展指標,對世界各國人們的生活狀況作出評估,並進 行權威性的排名。今年的報告確定了有關消除人類貧困的主題,其目的也在於:將全球近二三年來關注恐怖主義問題的注意力引向關注貧困問題,這也是今年的報告 比往年更為重要的原因。
《2003年人類發展報告》的主題是「千年發展目標:消除人類貧困的全球公約」。報告主要包括各國消除貧困的進展、出現的問題和下一步行動三大 內容。報告認為,全球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的進展有喜有憂。全世界自1990年來在消除貧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到2015年時將每天收入不到1美元的 極度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有望實現,這主要歸功於兩個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與此同時,20世紀90年代也是人類各類危機加劇的10 年,54個國家的經濟出現了衰退,更有21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標下跌。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有關官員評論說,如此多的國家人類發展指標同時下跌這種現象比較罕見。80年代,只有4個國家出現這種情況。90年代人類發展 指標下跌的國家主要是非洲國家和前蘇聯,包括俄羅斯。在非洲,艾滋病肆虐是導致人均壽命縮短的一個主要原因,艾滋病感染率高達1/5的南非當時的排名就下 跌了28位。
斯圖爾特表示,在人類發展方面出現倒退問題的國家中多數是「不能自拔,必須要有外界的幫助」。他說,這些國家面對的是國際市場遙不可及,國內市 場太小,氣候環境不利於農業或自然災害頻繁,發病率高,外債負擔太高以及在不公平的國際貿易環境中難以競爭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由於國家不重視造 成的,多數則是其經濟和社會發展出現的結構性問題。
《2003年人類發展報告》為此提出實現聯合國全球千年發展目標的戰略。報告認為,要想實現到2015年將全球上億貧困人口減半的目標,貧窮國 家必須要進行廣泛的改革,富裕國家取消貿易補貼,增加發展援助。具體說,窮國需要將千年發展目標作為其發展政策的核心,需要進行包括打擊貪污等措施在內的 改革;富國則需要把目前每年約500億美元的發展援助加倍,同時取消不公平的貿易補貼,使窮國能夠通過出口實現持續發展。斯圖爾特強調,這不是施捨,而是 公平的問題。他舉例說,歐洲的牛每頭每天補貼3美元,這遠高於大部分非洲人每天的收入,美國棉花種植者的補貼是美國對整個撒哈拉以南部非洲的援助的3倍。
目前,全球190多個國家批准了千年發展目標,包括將貧困人口和飢餓人口的減半、將嬰兒死亡率減少2/3等。但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要富國和窮國的真正的合作與行動。
(http://news.sina.com.cn/w/2003-07-10/1004356832s.shtml)
馬來西亞面:
由於長期忽視人力資源的開發,馬來西亞經濟正面臨著勞動力短缺、特別是技術
工人和專業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嚴峻的挑戰。1992年各部門缺員額分別為83,273人,預
計到2020年時勞動力缺口達1,000萬個。馬來西亞既缺普通工人,更缺工程技術人員、
教師、醫護人員等專業人才。1990-%年間,全國注冊醫生從7,012人增至lo' l%人,
增幅達45%,但醫生對人口比例仍然只有1:2, 056。今年初,國家衛生部共有586個葯
劑師職位,其中就有268個空缺。目前理科生與文科生的比例竟然是1:3。這些數字雖
然不夠全面,但馬來西亞專業人才之缺乏可見一斑。
經歷了60年代的人口增長高峰之後,馬來西亞開始實行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長
速度緩慢下降。但是到了90年代,由於痛感國內市場規模狹小、國家經濟對外依賴度
較大以及勞動力供應不足,當局又轉而實行鼓勵人口發展的政策,希望人口年增長率達
到3.2%,並最終達到總人口7千萬的穩定規模。馬來西亞年平均人口增長率,1960-70
年為2.9%, 1970-81年為2.5%, 1980-90年為2.6%, 1990-95年為2.4%. 1996年的
人口總數為19, 780, 500人(不包括外國移民),其中勞動人口(15-64歲)佔59%,
勞動力佔40%,即約800萬。
在地球村己經不堪50億人口重負、世界經濟日益走向全球化、技術競爭不斷加劇
的今天,一國片面追求國內人口數量和相應的市場規模,殊非良策.何況要改善勞動力
供應緊張狀況,也不一定要採取提高生育率的辦法。馬來西亞由於產業結構轉移(從第
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比較快,從而有效地減緩了人口高速增長和人口從農村
向城市移民帶來的城市化方面的巨大壓力。
⑺ 請問馬來西亞印度人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尊重長者。如果雙方都是穆斯林,賓主要用伊斯蘭教特定的問候語打招呼。進門時,除非得到主人的許可,客人必須把鞋脫在門口或樓梯口,方可進屋。進屋後,賓主雙方要互相問候和握手,握手時雙手僅僅觸摸一下,然後把手放到額前,以表示誠心。
馬來人的習俗與我國相異處甚多,所以必須加以留意,以免無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禮,或引起誤會與無謂的紛爭。主要有:
馬來人視左手為不潔,因此見面握手時,一定要用右手,平時接、遞東西時,也必須用右手而不能隨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禮。在不得不用左手時,一定要說聲:「對不起」。
馬來人認為以食指指人,是對人的一種污辱,所以切勿以食指指人。
對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
頭被認為是神聖的部位,在親近兒童時,不可觸摸他的頭部,否則會引起不快。
和伊斯蘭教徒共餐時,不要勸酒,要避免點豬肉做的菜餚。
馬來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若問年紀會被視為不禮貌。
馬來西亞不禁止一夫多妻,所以不要隨便閑談他人的家務事。對長者不能直呼「你」,而要稱「先生」、「夫人」或「女士」。
⑻ 印度文化對馬來西亞的影響有多深
我們都知道,馬來西亞有大量的華人,但除了華人之外,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就是印度裔。所以在大馬的街頭可以看到很有趣的景象,一條街的一側,是華人的葯鋪、茶室、會館;一側是印度人的廟宇、香料店和嘛嘛檔。嘛嘛檔是什麼,我們後面慢慢講。
印度人的作息,和華人也完全不一樣。華人的飲食店早上很早就開門,大概6點左右就能吃到早餐了,這個時候印度餐館還是大門緊閉。但是到了下午3、4點,華人餐館都陸續打烊了,這時候印度人那邊就熱鬧起來了,一直到晚上10點多上街,還是能看到印度人很嗨的坐在嘛嘛檔里吃飯喝酒、看電視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