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未來戰車有哪些

印度未來戰車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13 14:17:01

A. 印度阿瓊坦克性能怎樣

  1. 印度曾經自稱"阿瓊"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種坦克之一。另外兩種是美國的M1A1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阿瓊"坦克的設計得到以製造"豹1"和"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馬菲―韋格曼公司的幫助,然而性能上與豹式坦克有著天壤之別。印度為"阿瓊"坦克專門研製了一種"坎昌"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的"喬巴姆"裝甲。

  2. 另外性能存在很多缺陷:

  3. 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4. 火控系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

  5. 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

  6. 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

  7. 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8. 炮塔中只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

  9. 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

  10. 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劃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梁安全通過標准。

  11. 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

  12. 動力缺陷

  13. 在的野外測試中,"阿瓊"主戰坦克上安裝的由德國製造的MTU838Ka-501發動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為此,印度方面不得不向德國方面尋求幫助,以解決發動機方面暴露出來的缺陷。

  14. 在野外測試中,"阿瓊"主戰坦克底盤採用的油氣懸掛系統中的活塞桿也出現了失靈等故障。同時,"阿瓊"主戰坦克上的空氣過濾器的早期報警裝置也出現了故障。

B. 印度廢棄廟宇中,發現眾神戰車線索,幾千年前真的存在飛船嗎

6000年前,還處於部落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候還沒有王朝,人類能夠製造的工具也很簡單,對於自然的認識也很局限。如果6000年前就存在了外星飛船,那麼歷史將會被徹底改寫,而且還會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


所以說,大家以後遇到這種見聞,不用想,那肯定是假的!

C. 請問印度有多少架蘇-30和蘇-27戰機

印度空軍總兵力為14萬人,主要裝備有作戰飛機700餘架,編有由戰斗機、直升機和運輸機組成的40個中隊,號稱名列「世界第四位」。日前,印度空軍公布了其新的戰略方案,表示還要新增加15個戰斗機中隊。

其空軍六大主力戰機:

蘇-30MKI戰斗機

2001年4月28日,俄羅斯和印度在伊爾庫茨克簽署了俄向印度轉讓成批生產蘇-30MKI殲擊機許可證的合同,這是兩國迄今為止簽訂的一項金額最大的軍事技術合同,價值33億美元。除了向俄羅斯直接購買32架蘇-30MKI戰斗機外,印度還得到俄方授權,在今後17年內生產140架蘇-30MKI殲擊機。蘇-30MKI成了印度空軍裝備的最新型戰斗機。

蘇-30MKI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先進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斗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3梁式機翼;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裝有著名的AL-31F渦輪風扇可操縱推力矢量發動機,具有高度機動性。最大起飛重量達30噸,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5。

蘇-30MKI主要機載設備有N-101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邊跟蹤邊掃描和下視/下射能力,可同時攻擊兩個目標,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綜合火控系統將雷達、紅外搜索/跟蹤感測器、激光測距儀與頭盔顯示器協同起來,並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戰機雙翼下有12個武器掛點,可以掛載4~6枚R-27中程空空導彈、R-73近距紅外空空導彈等。

「幻影」2000戰斗機

從法國進口的49架「幻影」2000戰斗機是印度空軍的新型主力戰機之一。

「幻影」2000戰斗機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斗機,主要任務是截擊和制空,亦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幻影」2000採用與「幻影」III相同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但應用了電傳操縱、放寬靜穩定度、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以及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屬第3代超音速戰斗機。

「幻影」2000戰斗機裝備有9個外掛架(機身下5個,兩機翼下各兩個),執行截擊任務時可帶兩枚R530中距和兩枚R550近距空對空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時可載各種炸彈。另外,印度還和法國簽訂了價值3.78億歐元的合同,以購買10架法國的「幻影」2000H型戰斗機。2000年10月9日,印度空軍參謀長蒂普尼斯稱,空軍計劃使用「幻影」2000型戰斗機來實施核武器的投放。

「美洲虎」戰斗機

印度空軍還裝備有116架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有多種改型。

從外形上看,「美洲虎」頗有特點———它在機翼上部裝備有導彈掛架,迎面一看,彷彿在肩膀上扛了兩枚導彈。該機最大飛行馬赫數為1.5,最大作戰半徑1300千米,機上裝有兩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各種空對地武器,最大載彈量約 4.5噸。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法國空軍的「美洲虎」戰機曾參戰實施對地攻擊,結果被地面火力擊傷多架。

LCA戰斗機

2001年1月4日,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首次試飛成功。印度軍方高度評價這一成功,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值得印度自豪」。LCA因此成為印度空軍的「未來之星」。

LCA飛機整個研發過程歷時近18年,可謂路途坎坷。據印度媒體稱,LCA整體技術十分先進,號稱是「世界上最輕的多功能戰斗機」。這種輕型超音速戰斗機集速度、機動性、加速性、可靠性於一體,符合現代空戰的嚴格要求,能實施全天候制空、對海、對地攻擊作戰任務。

從公布的照片看,LCA飛機頗似「幻影」2000的濃縮版。在未來,LCA飛機將與蘇-30MKI重型戰斗機構成輕、重搭配。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多普勒脈沖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制能力。LCA共有7個裝備外掛點,在武器的配置上力求作到最大的適應性,即可發射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根據任務需要,LCA可發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艦導彈。

米格-21戰斗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出米格-21戰斗機,此後曾不斷改進,出口到全世界37個國家。印空軍擁有4種型號125架米格-21戰斗機。

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重量輕,機動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從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靈活,戰機的最大飛行馬赫數能達到2.1,作戰半徑270千米。武器裝備有: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00發,翼下4個掛架可帶4枚K-13A紅外空對空導彈或「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也可帶火箭彈或常規炸彈。載彈量一噸。

也許是由於服役時間太長的緣故,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斗機事故率較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空軍出資數億美元,從1999年開始與俄羅斯合作,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希望米格-21能繼續承擔主力戰斗機的重任。

米格-29戰斗機

作為當今世界優秀的第3代戰斗機之一,米格-29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直頗為暢銷,曾出口10餘個國家。在印度空軍中,米格-29戰斗機也是當仁不讓的「頂樑柱」。

米格-29戰斗機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高機動性超音速戰斗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俄羅斯出具的技術任務書上說明,米格-29的近距作戰和超視距作戰性能均優於美國的F-16和F/A-18。

米格-29戰斗機採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復合材料結構佔全機重量的7%,作戰半徑574千米,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米格-29戰斗機的特點是強調飛機的高亞音速機動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隱形能力,是典型的第3代戰斗機。

米格-29戰斗機裝備有大功率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和超視距攻擊,機翼下有8個外掛點,可攜帶先進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導彈,如R-60紅外空空導彈,也可攜帶R-73A或R-73E紅外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等。機上裝有「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系統,還有獨具特色的頭盔瞄準具(可用於導彈離軸發射)等。

D. 誰能給出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軍力對比

印度保持世界第4大武裝力量,估計常規部隊總兵力有1,325,000人左右。印度官方的國防預算達到468億美元,。印度武裝部隊正在迅速擴大和現代化,在未來將有軍事航天計劃,目前則是正在積極開發導彈防禦系統和強大的核武軍事能力。印度的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准軍事部隊和後備力量組成。現役部隊分陸、海、空和海岸警衛隊四個部分。

陸軍
主戰坦克:3414輛(估計有1100輛庫存),其中T-55型約700輛、T-72型約1500輛、「常勝者」1200輛、PT-76型90輛、「阿瓊」式約14輛。
步兵戰車:BMP-1型350輛、BMP-2型1100輛。
裝甲輸送車:OT-62/64型157輛。
牽引式火炮:4175門(估計有600門庫存),其中75毫米1115門、105毫米約1350門、122毫米約550門、130毫米750門、155毫米410門。
自行火炮:105毫米80門(估計有30門庫存)、130毫米100門(估計有70門庫存)。
多管火箭炮:122毫米100門。
迫擊炮:81毫米5000門、120毫米1500門、160毫米700門(其中有150門庫存)。
地地導彈:「普里特維」短程地地導彈發射架15部。
無坐力炮:57毫米500門、106毫米300門。
高炮:23毫米400門、30毫米20門、40毫米3200門。
地空導彈:SA-6型180部、SA-7型620部、SA-8B型50部、SA-9型400部、SA-13型45部、SA-16型500部。
直升機:300架。
車輛人員登陸艇:2艘。
反坦克導彈:「米蘭」等若干具。

海軍
印度海軍總兵力6.7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編有東部、西部、南部和遠東3個地區司令部,東、西2支艦隊(分別駐維沙卡帕指南和孟買)。另編有潛艇司令部(駐維沙卡帕特南)和海軍航空兵司令部(駐果阿)。裝備各種艦艇135艘,其中,航空母艦1艘、潛艇16艘、驅逐艦8艘、護衛艦12艘、巡邏與海岸艦艇38艘、掃雷艇17艘、導彈快艇6艘、兩棲登陸艦艇9艘、各種支援艦船26艘。

海軍航空兵
5000餘人(含艦載海軍航空兵2000人),裝備37架作戰飛機、72架武裝直升機、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若干枚。編有2個攻擊機中隊、6個反潛直升機中隊、3個海上偵察機中隊、1個通信機中隊、1個搜索與救援直升機中隊和2個訓練機中隊。

海軍陸戰隊
編有1個團(包括3個大隊),約1000人。

空軍
印度空軍兵力12.7萬人。
裝備各型飛機約1400架(其中作戰飛機777架)、直升機180架(其中武裝直升機34架)。
計有17個攻擊戰斗機中隊(53架米格-23BN/UM型、88架「美洲虎」、148架米格-17型、79架米格-21MF/PFMA型);
20個戰斗機中隊(69架米格-21FL/U型、169架米格-21bis/U型、26架米格-23MF/UM型、64架米格-29型、35架「幻影」2000H/TH型、8架蘇-30MK型);
3個攻擊直升機中隊(32架米-25/35);
2個偵察機中隊(8架「堪培拉」、8架米格-25R/U型具有作戰能力);
12個運輸機中隊(105架安-32型、43架D0-228、28架BAe-748型、25架伊爾76型);
11個運輸直升機中隊(74架米-8型、37架米-17型、10架米-26型);
1個要員專機中隊(2架波音737型、7架BAe-748型、6架米-8型);
以及7架「美洲虎」海上攻擊機、397架教練機(其中14架 「美洲虎」B型、9架米格-29UB型具有作戰能力)、24架教練直升機(其中2架米-35型為武裝直升機)、4架海上偵察與測量機、6架「堪培拉」電子干擾機、4架波音707和波音737型電子偵察機。
此外,還編有38個薩姆導彈中隊,裝備薩姆-2、薩姆-3、薩姆-5地空導彈以及空地導彈和空空導彈若干枚。
據俄羅斯方面稱,印度打算購買蘇-30戰斗機的生產許可證,並在2010年之前自行生產約100架蘇-30MK戰斗機,預計該合同的金額將達10億美元。此前,印度已向俄羅斯購買了40架蘇-30戰斗機,價值15~20億美元,其中8架已於1997年交付使用。

海岸警衛隊
印度海岸警衛隊分為三個行動區:西部地區總部設在孟買 ,東部地區總部設在欽奈和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地區,總部設在布萊爾港 。該部隊有5440人員,包括633文官。

核武器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2012年,印度約有80-100枚核彈頭。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准軍事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組成,正規軍分海、陸、空三個軍種,現役部隊58.7萬人。

預備役部隊:51.3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5000人、空軍8000人。
准軍事部隊:國民警衛隊18.5萬人。邊防部隊3.5萬人,裝備裝甲輸送車45輛。巴基斯坦別動隊(屬內務部)2.5萬人。海上保安廳,約2000人,裝備驅逐艦1艘、快艇8艘。海岸警衛隊,裝備快艇23艘。

陸軍
擁有52萬人。編成9個軍部、2個裝甲師、19個步兵師、7個獨立裝甲旅、9個獨立步兵旅、9個特種炮兵旅,1個防空司令部(下轄8個旅)、7個工程兵旅、3個裝甲偵察團、1個特種部隊群(3個營)、17個航空兵中隊。
主戰坦克:2120餘輛,其中M-47型15輛、M-48A5型345輛、T-54/55型50輛、TYPE-59型1200輛、T-69型250輛、TYPE-85型200輛、T-80UD型約60輛。
裝甲輸送車:M-113型850輛。
牽引炮:1590門,其中,85毫米200門、105毫米350門、122毫米600門、130毫米200門、155毫米214門、203毫米26門。
自行炮:240門,其中,105毫米50門、155毫米150門、203毫米40門。
火箭炮:122毫米45門。
迫擊炮:81毫米500門、120毫米225門。
地地導彈:「哈夫塔」式18部。
反坦克導彈:「眼鏡蛇」、「陶」式等800具。
無坐力炮:75、106毫米若干門。
高炮(機槍):2000餘門(挺),其中35毫米200門、40毫米約100門。
地空導彈:「毒刺」350部、「紅眼」和RBS-70型若幹部,「安扎」式500部。
飛機:航測機1架、聯絡機84架、觀測機90架。
直升機:攻擊直升機20架、運輸直升機114架。

海軍
巴基斯坦海軍擁有2.2萬人(含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和海上保安廳)。基地設在卡拉奇(艦隊司令部)。
潛艇:9艘,其中「初日」級2艘,「漢格爾」級4艘,MG110SSISF小型潛艇3艘。
驅逐艦:「征服者」級3艘。
護衛艦:8艘,其中導彈護衛艦6艘、常規護衛艦2艘。
導彈快艇8艘。
巡邏艇:5艘。
掃雷艇:4艘。
支援艦:4艘。
海軍航空兵:裝備作戰飛機7架,武裝直升機12架。
海軍陸戰隊:約1200人。

空軍
巴基斯坦空軍擁有4.5萬人,編成7個攻擊戰斗機中隊、10個戰斗機中隊、1個偵察機中隊、1個海上反潛偵察機中隊、2個運輸機中隊、1個救援直升機中隊、1個運輸直升機中隊、7個地空導彈連。裝備作戰飛機429架。
攻擊/戰斗機:「幻影」104架、Q-5型49架。
戰斗機:F-16型34架,其他型178架。
武裝偵察機:「幻影」3RP型12架。
反潛巡邏機:「大西洋」4架、P-3C型3架均具有作戰能力。
運輸機:C-130型12架、L-100型1架、波音-707型3架、其他性型號7架。
救援直升機」SA-319型6架。
運輸直升機:SA-316型12架、SA-321型4架、SA-315B型12架。
教練機:149架,其中45架MF1-17B型具有作戰能力。
地空導彈:「響尾蛇」144部、SA-2型6部。
空地導彈:「飛魚」、「小牛」若干枚。
空空導彈:「麻雀」、「響尾蛇」等若干枚。

E. 印度有哪些坦克

Kestrel 8x8輪式戰車。
Abhay IFV履帶式裝甲車。
Carrier Mortar Tracked輕型步兵車。
還有丹奴什榴彈炮,其他的就沒了。
不過實際列裝就比較慘了。
但怎麼說呢,以上這些以色列,法國什麼的都參與過設計。
可以說印度連設計能力都不足。
但印度一般印度也不承認。
像丹奴什榴彈炮在試驗階段就出過很多次問題,人家直接甩鍋給中國零件了。
說是中國零件不合格引起的。
丫也不想想不合格的東西你還買?居然還能通過質檢裝上去?
最後才知道不是零件不合格,而是圖便宜買的咱們國內民企的貨。
這……?
你買民用的零件往軍用上裝?
實在沒法吐槽你了都!

F. 印度的軍事體制結構是

樓主是什麼意思。印度和大部分西方國家一樣:
總統是軍隊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印度是虛位總統,這和美國不一樣,和德國是一樣的)
總理是軍隊名義上的副統帥和實際控制者。
國會擁有軍費預算權,戰爭發動和終止的權利。
國防部是印度軍隊的最高統帥機構,文職國防部長。
印度陸軍、印度海軍、印度空軍是國防部下屬的部隊,接受國防部指揮。

G. 求關於M1A2式坦克的介紹

英國戰後坦克的發展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從百人隊長開始,到酋長;再到酋長-900
(伊朗獅);接下來是挑戰者-1和挑戰者-2。可以說,挑戰者-2和酋長的差別,比起豹-2A6和豹-1的差別要小得多。

從1983年3月第一輛挑戰者-1主戰坦克裝備英國陸軍以來,外界對挑戰者-1的評價始終不高,主要的詬病集中在火控和機動上,由於挑戰者-1的火控系統由酋長式主戰坦克改進而來,精密程度以及綜合性能均不如M1/豹-II,在歷年北約坦克射擊競賽中表現都不理想,首發命中率也不算高。在1987年舉行的加拿大「陸軍杯」(也稱為「銀杯獎」)坦克炮射擊大賽上,挑戰者-1和M1、豹-2同台比武。較量的結果,M1坦克炮的命中率達到94%,豹-2為92%,而挑戰者-1僅為75%;每發彈的平均射擊時間,M1為9.1秒,豹-2為9.6秒,而挑戰者-1則長達12.61秒。兩項成績的比較,挑戰者-1坦克差距明顯。這使專門訓練了數月、打了6585發炮彈的英國皇家輕騎兵團的坦克兵們倍感恥辱。挑戰者-1的動力系統可靠性也有問題,加上它過人的戰斗全重,機動性不用說自然是比M1和豹-2低了不少。

和M1A1主戰坦克一樣,挑戰者-1同於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中首度接受戰火洗禮。雖然機動表現不如M1A1,但是挑戰者-1的火力、防護力可說是毫不遜於前者。英國陸軍的主要參戰單位是第1裝甲師的第7裝甲旅(該旅素有沙漠之鼠的稱號)和第4機械化步兵旅,共裝備157輛挑戰者-1主戰坦克(另有12輛挑戰者-1裝甲搶救車參戰),擔任聯軍地面攻勢中最重要的左翼——橫越伊南沙漠,切斷伊軍朝巴格達撤退的路線,並捕捉伊軍裝甲部隊,尤其是伊軍最精銳的共和國衛隊。在5月25日,英軍第7裝甲旅接觸伊軍兩個裝甲旅,該師的挑戰者-1坦克首度在實戰中大顯身手,痛擊伊軍部隊。次日第7裝甲旅繼續朝科威特的首都——科威特市快速挺進,沿路上挑戰者-1仍然以壓倒性的姿態痛擊路上的伊軍裝甲部隊。在這天的戰斗中,一輛挑戰者-1利用熱成像儀,在5100米外解決一輛伊軍T-55坦克,這是海灣戰爭地面戰中聯軍坦克距離最長的一次成功獵殺,將線膛炮的長距離精確度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整個波斯灣戰爭中,挑戰者-1共擊毀300多輛伊軍各式坦克、裝甲車輛,而僅有一輛挑戰者-1被擊毀。在海灣戰爭中,英國陸軍還進一步強化了挑戰者-1的防護能力,包括在車頭、炮塔正面加裝皇家兵工廠製造的高爆反應裝甲,原有的側裙板也被維克斯公司研製的被動式裝甲裙板取代;此外,參戰的挑戰者-1也配備了皇家兵工廠新研製的L-26型翼穩脫殼穿甲彈(該彈種最初是為新一代挑戰者-2坦克設計的,炮彈威力較原有的L-23A1大幅增加)。

客觀的說挑戰者-1在海灣戰爭中的表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海灣戰爭的地面作戰結果並不足以評估某一型坦克的真實作戰實力,造成伊軍大潰敗的因素很多,聯軍坦克的性能優勢只是其中的一方面,甚至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加上被挑戰者-1、M1A1坦克擊毀的伊軍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甚至五十年代的老式坦克,雙方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以這種一邊倒的戰場態勢和性能形成代差的坦克之間的較量顯然並不足以評判挑戰者-1坦克的真實性能。

海灣戰爭以後,各國軍火商紛紛看好中東這個大市場,英國自然也不落後。不過,由於在海灣戰爭中M1A1的表現更為出色(或者說美國人的宣傳攻勢做的更到位,廣告打的更有效),再加上科威特和沙特對美國心存感激,他們先後訂購了大量的M1A2主戰坦克(沙特315輛,科威特218輛);而此時,法國的新銳主戰坦克勒克萊爾浮出水面,德國也借機推出了豹-2A5/A6主戰坦克,並且都獲得了訂單(阿聯酋訂購了436輛勒克萊爾坦克和配套的裝甲搶救車,在歐洲各國采購新型主戰坦克的商戰中,瑞典、西班牙、丹麥、奧地利的軍方紛紛青睞於德國的豹-2A5/A6坦克,使豹-2坦克幾乎成了「歐洲坦克」)。相比之下,英國推出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就乏善可陳了,英國只獲得阿曼36輛挑戰者-2的訂單,只相當於人家的一個零頭。盡管與挑戰者-1相比,挑戰者-2已經有了16項重大改進,主要包括:採用L-30型120毫米線膛炮;新型的TN-54型自動變速箱;新型的喬巴姆裝甲;新型的火控系統和增強頂部防護的新炮塔等。其中以火控系統的改進最大。這種火控系統是M1A1火控系統的改進型,包括新型火控計算機、穩像式三合一炮長瞄準鏡、全電式炮控系統等。也就是說,在火控系統的技術水平上,挑戰者-2已經趕上了M1A1和豹-2的水平,如果英國坦克兵拿挑戰者-2坦克炮再和M1A1、豹-2比試比試,當不至於陷入窘境。但產品營銷是要用數據說話的,維克斯公司無奈之下被迫推出專用於出口的挑戰者-2E型主戰坦克,以期在國際市場上與美、法、德一較高下。

⊙ 挑戰者-2E

挑戰者-2E中的「E」為英語單詞——出口(EXPORT)的第一個字母,在進行了6年多的研製工作之後,英國維克斯防務系統集團(VDS)已完成挑戰者-2E主戰坦克最終的生產型。批量生產型的挑戰者-2E已於2002年正式駛下生產線。維克斯公司稱,最新型號的挑戰者-2E採用了目前最新的技術,功能強大,並且還擁有很大的改進潛力,它將成為世界各國已經裝備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最出色的車型之一。

國外有關兵器專家研究認為,提高現代主戰坦克火炮威力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安裝「獵-殲」合一的數字化、網路化車載智能火控系統。以坦克車載火控系統及各種感測器與車輛數據匯流排直接相聯,組成一個車輛信息區域網,由多台分布式的數字化計算機控制,這種指揮儀式的火控系統能實現車長獨立晝夜搜索目標,炮長可快速完成自動化全天候操炮作戰。事態緊急時,車長甚至可以越過炮長,直接操縱大口徑坦克炮射擊突然出現的威脅目標,這一功能被稱為「獵-殲」合一火控模式。據稱,裝備了現代化火控系統的主戰坦克越野行進間射擊首發命中率高達95%,可識別戰場上4500米以內的敵軍目標,跟蹤與射擊2500米以內的運動和靜止目標,可以彈無虛發。目前美軍的M1A2式主戰坦克,法國的勒克萊爾主戰坦克,德軍的豹-2A5/A6型主戰坦克,以色列的梅卡瓦-III/IV型主戰坦克、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等,均裝備了第三代「獵-殲」式指揮儀型車載數字化光電計算機合一的火控系統。

有關專家認為,現役主戰坦克車載火控系統最先進者非英軍「挑戰者」2E型主戰坦克的KXSAEN-3B型指揮儀式火控裝置莫屬。其車長周視潛望瞄準鏡及炮長瞄準鏡均裝有獨立的熱像儀和激光測距機。車載中央數據處理計算機能同時運算車長及炮長標定的兩組火控數據,當跟蹤瞄準第一個目標時,搜索並鎖定第二個目標。在第一個目標被消滅後只需按下按鈕,炮口即可自動轉向攻擊第二個目標,待與火控計算機設定的方位重合時便可自動擊發,「無間隙」地操縱火炮。如此 挑戰者-2E型主戰坦克可節省炮長兩次標定目標所需的時間,幾乎可同時對付兩個目標,將射擊循環時間降至每2發6秒鍾左右,從而達到光機電模式火控系統的極限。這對於生死存亡系於千均一發之際的坦克大拼殺來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在信息獲取能力方面,挑戰者-2E採用了全綜合式戰場管理系統,可從武器系統或GPS全球導航系統輸入導航信息。車長用穩定全景晝夜兩用熱像儀和帶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與以前相同,但增加了熱像儀通道。駕駛員觀察系統保留了晝間潛望鏡,增加了熱像儀。

早在挑戰者-2主戰坦克上,就已經裝備了一套晝/夜觀察/火控系統,挑戰者-2E則增強了目標捕獲能力,使得對目標的反應速度更快。在挑戰者-2E上,車長和炮長各自擁有一套集成化的火控系統,包括有獨立的晝夜兩用熱成像設備和微光夜視儀、對人眼安全的激光測距儀。唯一不同的是車長熱像儀是法國生產的SAGEM MVS 580 IRIS頂置式周視晝/夜熱成像儀,炮長擁有一個薩傑姆公司的SAVAN-15IRIS頂置式雙向穩定成像系統。兩套設備均可獨立指揮火炮的射擊。挑戰者-2E在常規情況下是以「獵手-殺手」(通常稱之為「獵-殲」)的模式進行作戰。在這種模式下,車長可以獨立對目標進行選擇、測距,等命令下達給炮長的時候,彈道計算已經完成,直接擊發就可以了。這樣能使火炮的反應速度上一個台階,據說在試驗的時候,挑戰者-2E創造了40秒摧毀8個目標的成績。在緊急情況下,車長可超越炮長直接發射,所以被叫作「殺手-殺手」。

⊙ 日爾曼的心臟

英國坦克對於戰術機動性向來不太重視,從百人隊長開始,戰後英國坦克幾乎都比同時代的西方其他國家坦克大一號,但發動機性能卻並不出色,其結果是英制坦克的機動性(無論是公路最大速度、最大儲備行程還是加速性能等參數)全面落後於西方同代坦克。這個問題在挑戰者-1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挑戰者-2盡管稍有改善,但仍顯落伍,這也是挑戰者坦克在爭奪國外客戶上總是拼不過美國、德國或者法國人的產品。為了扭轉出口上的頹勢,維克斯公司為挑戰者-2E專門從德國引進了大功率的坦克發動機,使挑戰者-2E的機動性能大有改觀。

挑戰者-2E的動力系統採用了可靠性極高的德國MTU公司的「歐洲動力模塊」,該動力模塊包括最大輸出功率為1.1兆瓦的MTU883 12缸渦輪增壓柴油機(橫置)、倫克HSWT-295型變速箱(5前3倒)以及液壓調整的雙銷履帶。採用歐洲動力模塊後,挑戰者-2E的單位功率從挑戰者-2的14.1千瓦/噸提高到17.6千瓦/噸,公路最大速度從56公里/小時提高到72公里/小時。歐洲動力模塊不僅使挑戰者-2E的發動機總功率得到提高,而且就動力部分的體積和重量來看,歐洲動力模塊也比原來挑戰者-2坦克採用的800千瓦動力系統更為緊湊。這樣就可以省出更多的空間用於增加燃油攜行量,其結果就是挑戰者-2E的最大行程達到了550公里。

挑戰者-2E裝有第二代液氣懸掛系統,駕駛員能夠通過一個改進的液氣壓力控制器,調節車體姿態,其行走部分採用了橡膠緣的負重輪,雙銷掛膠履帶,適合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使用。挑戰者-2涉水深為1.07米,挑戰者-2E涉水深為2米。這項性能的提高得益於後者在炮塔尾部採用了新的「風箱」型空氣進氣口,能夠將空氣直接抽到發動機中。發動機有兩台相互獨立工作的艙內氣泵,當挑戰者-2E涉水時,依然能夠保持車體的核、化、生三防能力。

⊙ 生存與戰斗

挑戰者-2E仍然採用120毫米L-30A1線膛炮。目前世界上主要坦克生產國早已轉向滑膛炮,英制L-30線膛炮的身管為55倍口徑,由於「線膛」限制,它的性能與滑膛炮的代表——德國RH-120 L-55坦克炮存在著不小的差別。火炮威力是坦克炮最基本的一項性能指標。在採用相同技術水準的彈葯時,炮口動能大的火炮顯然具有更大威力。L-30火炮發射滑動彈帶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口初速約1530米/秒,炮口動能10兆焦。德制L-44雖然身管長度比L-30短約一米,但滑膛結構使其初速達1650米/秒,炮口動能約10兆焦,與L-30相近。L-55的威力更是有本質提升,初速可達1730米/秒,炮口動能超過13兆焦。

L-30坦克炮採用分裝彈葯,限制了其穿甲彈彈芯的最大長度。當前英軍裝備的120毫米穿甲彈為L-23貧鈾彈,彈重6.63公斤,彈芯長500毫米,而同時期的美國M-829/DM-43穿甲彈。彈芯長度已超過700毫米。L-23在2000米距離上的最大穿深約560毫米,勉強與M-829A/DM-43持平,但與新型M-829A3相比,穿甲能力存在顯著差距,而為L-55研製的DM-53鎢芯穿甲彈穿深已達L-23的1.5倍。L-30炮的劣勢明顯。此外,身管壽命低是線膛炮的通病。L-11坦克炮的身管壽命僅120發。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英軍第7裝甲旅在「沙漠風暴」行動前,其編制內約1/3的挑戰者坦克就在訓練中就打禿了膛線,而必須臨時更換炮管。L-30通過採用電渣熔煉、身管單肉自緊等新工藝,將身管壽命提高到約500發,但仍無法與120毫米滑膛炮相比。德制L-55火炮的身管壽命約700發,經美國改進的M-256型火炮壽命達到1000發。

120毫米線膛炮的改進潛力也無法與120毫米滑膛炮相比。L-30的身管已長達55倍口徑,接近坦克炮的倍徑極限。使用加長身管的辦法提高火炮威力和射程顯然行不通了。此外,L-30還面臨著另外一個難題:由於採用L-30線膛炮的國家相對較少,新型彈葯的研製也相對滯後。到目前為止,120毫米線膛炮的使用國僅有英國、阿曼、約旦、伊朗、印度五家,其中大部分國家還只是火炮的使用國,缺乏研製、生產新型彈葯的實力。相比之下,目前正在使用120毫米滑膛炮的國家多達十幾個,其中包括德、美、法、意、日、瑞士等工業強國。

2003年8月,約旦和阿曼決定給現役的挑戰者-1坦克換裝120毫米滑膛炮,英國方面雖然還沒有出台明確的計劃,但挑戰者最終放棄線膛路線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英國主戰坦克一直保持著有英國特色的堡壘式厚重裝甲設計,挑戰者-2E亦是如此。挑戰者-2E擁有比以前更加簡潔的外形,車體和炮塔使用一種新的先進裝甲技術。這種未被透露名稱的新裝甲技術主要是採用了新材料,來增強抗破甲彈以及動能彈攻擊的防護能力,而且在裝甲外層還有低可探測性塗料,可以降低敵方毫米波雷達和紅外探測器的作用距離,有效降低被導彈命中的概率。

挑戰者-2E擁有一個出色的全自動火災/爆炸探測系統,在乘員艙和動力艙有抑燃抑爆系統(原只有動力艙才裝備)。實際上在挑戰者-2E的炮塔座圈以上,已幾乎沒有爆炸物隱患了,120毫米主炮炮彈全部存放在一個裝甲保護的隔艙中,這也就意味著成員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炮塔的各種設備全部都是電驅動,這就消除了液壓驅動系統的液壓油泄露所可能導致的火災隱患。

⊙ 出征希臘

從1995年開始,挑戰者-2E坦克在很多國家進行了考核和演示,包括希臘、卡達、沙烏地阿拉伯,考核的項目,包括在氣溫50度以上的環境中進行測試等。在這些海外測試中,挑戰者-2E總行駛里程超過6000公里,主炮實彈射擊700多發。

希臘最初需要246輛主戰坦克、24輛裝甲搶修車、12輛架橋坦克、12輛訓練坦克,後來又追加了後勤維護設備以及可能的另外250輛主戰坦克的需求。維克斯公司將希臘主戰坦克選型作為挑戰者在國際市場獲得突破的契機,無論在產品質量還是在推銷策略上都下了很大工夫。針對希臘只具有製造輕型焊接裝甲車輛的經驗這種情況,維克斯公司對挑戰者-2E量產型在生產過程中的焊接工序數量進行了精簡,車體的整個電氣系統進行了重新設計。裝配電路的數目限制在50條以內,這意味著產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容易掌握的生產工藝、更低的造價,降低了成本,簡化了構造。

盡管維克斯公司辦法想盡,在經過長時間測試和對比評估後,希臘軍方還是在2003年宣布,德國的豹-2主戰坦克將成為希臘陸軍的下一代主戰坦克。希臘國防部將從德國承包商KMW公司手中訂購大約170輛豹-2坦克。這份采購合同價值19億美元,最後交付日期定在2010年。

最初希臘准備用20億歐元訂購246輛新型坦克、24輛救援車、12輛架橋車和12輛駕駛訓練車,但是采購費用問題嚴重打擊了這項計劃。因而希臘國防部決定在經濟可以承受的框架范圍內采購170輛主戰坦克。

除豹-2主戰坦克之外,KMW公司還將提供救援車和裝甲架橋車以及備件交貨、訓練、技術文檔和模擬器。計劃還要求25%的工作要在希臘進行合作生產,以促進本國國防工業的發展。

挑戰者-2E的首度出擊就這樣宣告失敗,這對維克斯公司乃至整個英國坦克工業都是一個沉重打擊,沒有海外定單就意味著維克斯公司無法收回為研製挑戰者-2E付出的研製成本,而生產固定成本也降不下來,這將導致挑戰者-2E在今後的銷售中缺乏價格彈性,在競爭中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挑戰者-2E的前途堪憂。

H. 未來的戰車有哪些

坦克大會戰、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較量,在現代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

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詹姆斯·鄧尼根在評價武器的戰斗機價值時,設單個步兵為1,機槍為3,反坦克導彈為300,自行榴彈炮為900,而坦克則高達1,200,雄踞地面武器之首,一枚反坦克導彈可能擊毀一輛坦克,但它的綜合戰斗價值遠遠不及坦克。一門自行榴彈炮的火力可能比坦克大,但它的機動性和防護力仍然比不上坦克,其綜合戰斗價值自然略遜一籌。

正是由於坦克將火力、機動力、裝甲防護力集於一身,才使得坦克戰場上稱王稱霸。因此,坦克的未來就是圍繞如何提高這三大能力而展開的。

研製中的坦克火炮口徑已經越來越大,目前俄羅斯的新式坦克FST的火炮口徑已經達到135毫米。美、英、法、德四國開始聯合研製140毫米坦克炮,德國也進行了150毫米口徑炮的研究工作。主炮口徑增大的必然結果,將是自動裝彈機的廣泛運用,那時坦克乘員只有2~3人,整個坦克高度降低。

在坦克上增加導彈也是一種辦法,有些坦克,如俄羅斯的T-80U坦克火炮既能射炮彈,又能射導彈,它提高了火炮的射擊距離和命中精度。既能打得遠,又能打得准。這種「彈」、「炮」結合的方法使坦克炮成了「多面手」。

I. 張召忠:印度軍事哪些武器最厲害

印度武器的「萬國帽」,難摘

有事問局座

前幾天,印度媒體爆出,該國一艘核潛艇「趴窩」已長達十個月之久,卻一直瞞而不報……

「趴窩」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進水了。進水的原因是什麼?因為船員忘了關門。

不知道哪個船員忘了關閉後側推進艙的一個艙蓋門,而且,還一直都沒有人發現。於是,艙門就這樣一直開著,海水就這樣一直灌著,潛艇就這樣一直在水裡泡著。

等發現時為時已晚,只能「開膛破肚」來一次大修。所以事故發生以後,十個多月的時間里,潛艇一直都在維修和清理,沒挪過窩沒下過海。據印度海軍稱,現在已經修得差不多了。

被弄壞的這艘核潛艇,叫「殲敵者」號,是印度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核潛艇。

作為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號的滿載排水量6000噸,滿員差不多100人,裝載的導彈射程最遠3500公里。而同樣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美國的「俄亥俄級」排水量都快接近兩萬噸了,是「殲敵者」的3倍,還裝備了24個垂直發射管,搭載的「三叉戟」導彈射程高達12000公里。再看俄羅斯的「北風之神」級,都是「萬噸艇+萬公里彈」的配置。

可就是這樣一艘「小兒科」級別的潛艇,一造還是30年,同級別三艘潛艇大約在5億美元左右,結果最後造出來,僅這一艘「殲敵者」號,就花了超過26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艘潛艇,印度卻還是信心爆棚,覺得自己的核潛艇綜合作戰性能已經超越了中國,足以比肩美俄等國最新的核潛艇。可就在不久之前,印度還把向俄租的潛艇給撞了個大窟窿。

印度第一次租核潛艇是在1988年,花了巨資租到了蘇聯的670型核潛艇,主要是想摸索核潛艇的構造和操作原理,為自行設計國產核潛艇打基礎,租借期滿以後就還回去了。2012年,印度花10億美元又向俄羅斯租了一艘「阿庫拉Ⅱ」級攻擊核潛艇。

結果,去年10月的一次訓練結束後,該潛艇在進港的時候,撞海底去了。潛艇腦袋給撞了個稀爛,聲吶罩嚴重受損。據說又花了6億美元請俄羅斯來修,好像到現在還沒修好。

印度挺「執著」,有點錢就造在武器上了。就在前不久,2017年底,印度的第二艘戰略導彈核潛艇,「殲敵者」的兄弟「阿里達曼」號,也下水了。

而且印度媒體近日又報道了一條消息,說印度海軍正盤算著向國防部提交今年的首份特大號「購物清單」。據說這份清單中除了第2艘國產航母之外,還包括額外57架進口艦載機,預計總額將高達1.6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幣1620億元。

莫迪在2014年的時候就信誓旦旦地提出了所謂的「印度製造」計劃,根據當時制定的這個新政策,在未來10到12年,印度全部武器裝備中的至少一半要實現國內生產。到了第二年莫迪更是誇下海口,號稱印度將不再充當世界最大武器進口國的角色,要完成在5年內實現70%武器裝備硬體由國內生產的目標。

一直以來,印度軍隊的武器裝備供給都嚴重依賴對外軍購,「萬國牌」的名頭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自打莫迪提出「印度製造」之後,這幾年印度在向美國法國以色列俄羅斯等國家購買武器的同時,都會附加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求與印度共同研發,或是在印度境內製造,不過很多時候,都會被無情地拒絕。

印度國產「光輝」戰機,本來是比照著美國的F-16那一代造的,結果一造就是三十多年,F-16都退役了,「光輝」呢?交付的數量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了。就連閱兵的時候,都不是飛過場的,而是被卡車拖著走過閱兵場的。

印度國產「阿瓊」坦克,全世界最貴的坦克,1972年就開始研製了,又是幾十年過去,還沒有達到預定的生產指標,印度陸軍也拒絕接收。而且根據印度媒體最近發布的消息,印度陸軍已經決定啟動未來新型主戰坦克的招標了,徹底放棄了「阿瓊」。不過,據說,這個招標項目要采購的200多輛坦克,還是要在印度境內生產。

印度什麼東西都想弄,什麼東西都想跟中國比著來,不顧國情,不考慮自己的國防工業實力,就急於上馬各種國產武器項目。搞到最後,就只能是問題百出。反觀我們的「中國製造」「中國配套」「中國創造」,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

J. 印度阿瓊主戰坦克是怎樣的

阿瓊主戰坦克是印度耗費三十多年,花費數十億盧比,研製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的一種有可能先進坦克。

1972年,印度陸軍提出用新型主戰坦克替換正在生產中的勝利式坦克的要求,同年8月,印度戰車研究院即開始新型主戰坦克方案研究。1973年5月中旬,印度國防部長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在印度議會決定自行研製一種新型主戰坦克。

阿瓊主戰坦克是印度自行研發和製造的第三代(自稱)坦克。起初命名為MBT80,後以印度教神話中戰神的名字改稱為「阿瓊」。印度曾經自稱「阿瓊」坦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三種坦克之一,另外兩種是美國的M1A1和法國的勒克萊爾坦克。「阿瓊」坦克的設計得到以製造「豹1」和「豹2」坦克而聞名的德國克勞斯·馬菲-韋格曼公司的幫助,然而性能上與豹式坦克有著天壤之別。印度為「阿瓊」坦克專門研製了一種「坎昌」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的「喬巴姆」裝甲,但最終也證明只是號稱而已。

印度正式批准研製該坦克的時間是1974年3月,該研製計劃同時得到第一次撥款為1.55億盧比,預研工作自此開始。

該坦克重50號,主要部件例如發動機、傳動裝置、120毫米線膛火炮及其彈葯、先進的裝甲和火控系統均要求在印度生產。

直至1984年3月第一輛阿瓊式坦克樣車製成時,該項計劃已支出3億盧比。1985年3月,對外展出了該樣車。到1988年年底,印度擬製造20輛阿瓊坦克樣車以便對武器、火控系統、發動機及傳動裝置和懸掛裝置等部件進行廣泛試驗。然而截止1987年年底,才製成10輛樣車,其中6輛交給印度陸軍試驗,其餘4輛留在戰車研究院供院方試驗和改進發展。

該坦克正式研製以來計劃一再延期,時過15年仍未完成,原來確定的1990年裝備部隊的目標至少要推遲到90年代中期。研製經費一再追加,已達29.20億盧比,是第一次撥款的20倍,其中,對外交流費用為8.936億盧比,約占總經費的三分之一。僅戰車研究院1986年3月以前的開支就達到6.882億盧比,其中對外交流費為3.286億盧比。

印度陸軍對阿瓊坦克的評價不高,在樣車鑒定報告中指出:「試驗結果表明,阿瓊坦克在設計和性能方面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最糟糕的是發現設計阿瓊坦克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

2008年4月16日,印度國會的防務委員會提交的第29份報告中,引用一名印度軍官的話說,「我們進行了冬季測試,這款坦克表現很差,共有4台發動機出現故障」。印度斯坦時報的文章說,「阿瓊」坦克正遭受一系列問題的困擾,包括火控系統、懸掛系統,機動性也很糟糕。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阿瓊」坦克,經過30多年的研製仍然沒有達到預定的指標,不僅在時間上創造了3代主戰坦克研製周期的世界之最,而且性能上甚至不如某些二代主戰坦克,足以哂笑大方。

到1991年底,印度陸軍參謀長對「阿瓊」大為失望,要求中止整個計劃。然而已經騎虎難下,印度陸軍只好降低了的技術要求。但1995年的試驗表明,「阿瓊」連降低了的要求也難以滿足。印度陸軍稱「阿瓊」為「不適宜上戰場」,只能訓練時使用。

印度阿瓊主戰坦克

閱讀全文

與印度未來戰車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濃陰歷多少 瀏覽:306
印度桑瑞葯廠怎麼樣 瀏覽:300
中國最好的福利院是哪裡 瀏覽:450
去越南做什麼邊境貿易好 瀏覽:827
伊朗加油一箱油多少錢 瀏覽:536
義大利住宿被套什麼面料的好 瀏覽:671
印度為什麼不能殺蝗蟲 瀏覽:737
中國哪裡採茶最早 瀏覽:978
印度為什麼要實行聯邦制 瀏覽:586
越南盾怎麼玩的 瀏覽:885
中國留學家長怎麼教育 瀏覽:367
印尼有多少個鎳礦冶煉廠 瀏覽:24
印度什麼季風降水 瀏覽:944
義大利維骨力哪裡有賣 瀏覽:199
印度衛生巾怎麼改造 瀏覽:816
中國哪些學院收幼師考生 瀏覽:354
越南福字怎麼寫好看 瀏覽:2
義大利延期居留條過期怎麼辦 瀏覽:848
蘇門答臘虎魚跟印尼虎魚怎麼區分 瀏覽:493
以色列最怕伊朗什麼武器 瀏覽: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