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㈡ 印度的主要食物是什麼和什麼
印度人飲食口味的基本特點是淡而清滑。他們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米飯;喜食的肉類是雞鴨和魚蝦;喜愛的蔬菜是番茄、洋蔥、土豆、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洋山芋,認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歡的飲料是紅茶、咖啡、冷開水等。無論做飯或做菜,印度人絕不用醬油或醬類調料,而總是離不開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達二十餘種。除此之外,他們做豆湯、素菜或雞鴨魚蝦時,也往往要使用金色的鬱金花等類調料,有時也拌用香辣料。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最注重的是烹調多用調料。做咖喱雞要用17種調料,燉菜所用的調料最多。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制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婦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乳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屬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道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印度最馳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燉杜里雞」,其名聲猶如北京烤鴨。做法是把雞腿、雞塊沾滿香料,放在爐子里用炭火燒烤而成。出爐時味鮮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㈢ 印度主要河流是什麼
印度主要河流是恆河和印度河。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印度河是亞洲主要的大河之一,發源於中國西藏,上游叫雅魯藏布江,被藏族視為「搖籃」和「母親河」。以水量來說是印度和孟加拉國的第二大河。
源頭至安拉阿巴德為上游,恆河的兩個較大源頭是阿勒格嫩達河和帕吉勒提河,兩河上游奔騰於喜馬拉雅山間,地勢由3150m急降至300m,急流洶涌。兩河在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才被稱為恆河。當恆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時,海拔已降至120m。
上遊河段以赫爾德瓦爾為界,以上的河段穿過西瓦利克山脈,河床多為岩石,河道狹窄,多急流;以下的河段進入平原,河面變寬為0.76~3.3km,泥沙淤積,河道兩側多沼澤和低窪地,雨季常改道。旱季時,流量為200m³/秒;雨季時,流量達5680m³/秒。
㈣ 印度人主要信仰什麼宗教
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4)印度主要心痛什麼叫擴展閱讀
主神論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和濕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
毗濕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
濕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參考資料網路——印度教
㈤ 為何印度在全世界各國都在為疫情叫苦連天時,印度卻如此平靜
如今的印度可以說新冠疫情是非常的嚴重,而在全世界各國爆發了新冠疫情之後都是苦叫連天,也都非常的緊張。可是印度卻非常的平靜,這也讓大家都覺得印度為什麼有這樣的資本呢?由於印度的人口非常的多,再加上印度也是比較落後的。所以說很多印度人在爆發了新冠疫情之後,他們沒有最簡單的口罩,也沒有最簡單的消毒用品。
印度如果說想要去抑制住這個新冠疫情的話,肯定是需要照顧到每一個人。我們國家是非常民主的,在爆發新冠疫情的時候,國家也是考慮到了每一位人民。關怎麼樣?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全國人民應該是我連手度過這一次危機,不應該坐吃等死,也不應該做出這樣的行為。
㈥ 痛心!印度病房中痛哭無助者隨處可見,看到這一幕幕你有何感觸
看到這一幕,讓我覺得印度底層人民真的是非常可憐,印度政府是真可恨。
目前印度疫情越來越嚴重。最重要的是,印度社會真的應該高度重視病毒疫情,政府真的應該堅持生命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全印度應該共同努力,採取一切可能的、想像得到的措施,預防和抵禦疫情,最大限度地減少病毒感染,緩解疫情,防止進一步蔓延和復發,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安全。然而,現實是,印度各邦的情況正好相反。他們談的是團結,內心卻充滿了私利,除非聯邦政府出高價購買氧氣瓶,統一分配。
不僅不允許“5G”在印度安裝運營,還移除了一批中國軟體,一直在邊境問題上扮演邊緣角色。或許美國在這背後答應了他什麼,但在目前的情況下,美國無法自保,印度也無法自救。
㈦ 印度首都叫什麼
印度首都叫新德里,新德里是印度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根據聯合國2014年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報告》,人口2500萬,位居世界第二,超過人口2100萬的孟買成為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
印度首都有時稱「新德里」,有時也被稱「德里」,這是因為德里本是一個古都,後來在古都旁邊擴建了一座新的城市,將這個新城區稱為新德里,以區別於老德里。 新德里和老德里中間隔著一座印度門,印度門以南為新德里,印度門以北為老德里。
關於「德里」一名的來歷,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些學者認為,德里是根據孔雀王朝的一位國王「德魯」的名字演變而來,它是「德魯」的變音。另有學者認為,公元前10世紀,這個城市就以因陀羅·婆勒斯特而聞名,國王阿恩格巴爾曾把它改名為拉勒高德,並且建立了許多鐵柱。
由於鐵柱立得不穩,雖然經過加固,但仍鬆弛不牢,「不牢」印地語讀為「梯里」,因此,這個城市便以「梯里」(即德里)而得名。
㈧ 在英國所丟掉的殖民地中,為何說丟掉印度讓他們最為心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明確一個觀點,那就是印度的獨立是大勢所趨,英國盡管極不情願但也不得不承認印度獨立。印度獨立確實讓英國非常心疼,這其中的原因無非是利益的牽扯,個人認為可以將這些原因分為3個大的部分。
最後是印度獨立加速英國海外殖民地的崩潰。英國曾在每個大洲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印度雖然不是唯一的,但印度是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殖民地之一,而且扼守印度洋通道。原本經歷二戰的英國殖民體系就已經處在崩潰的邊緣,戰後爆發的獨立浪潮更是致命一擊。印度的獨立雖然不是個例,但作為最大的殖民地之一,無形中樹立了一個榜樣,所謂牆倒眾人推,印度絕對是使勁最大的,此後可以看到澳大利亞、加拿大等自治領地也蠢蠢欲動,先後擺脫了英國的束縛,這其中印度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它對英國的削弱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㈨ 印度人過新年為什麼要痛哭
印度地域遼闊,慶祝新年的風俗也不相同。在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太陽沒有升起之前,家家戶戶便開始痛哭,先是老人哭,然後是中青年人哭,最後是孩子們哭,有的夫妻倆抱頭痛哭,有的一家人哭成一團,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認為光陰似箭,歲月易逝而人生苦短,且充滿艱辛,用哭來迎新年,既是對苦辣人生的慨嘆,又是對過去苦難歲月的忘記。
印度東北部的人們,除夕那天天黑以後,人們便上床睡覺,希望能做個好夢。元旦早上,家人圍坐在一起,互相講述自己除夕做夢的內容,來預測吉凶。然後小輩要先去父母那裡拜年,向父母問安,再到親友家祝賀新年。
印度還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有「乾乾凈凈迎新年」之意。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人們痛哭完畢,男女老少便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將各種彩色的粉末或紙屑撒向空中,互相潑灑紅水或塗抹各種顏料,盡情地把裝滿顏料水的氣球扔到毫不提防的來人頭上,用盛滿染料的水槍射向過路人,或者把親朋好友塗成個大花臉,稱為「灑紅」,意味著來年美滿幸福,日子紅紅火火。而老年人和孩子們則將紅粉互相塗在對方的額頭上和面頰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過了午夜,各家才品嘗准備好的飯菜,互相祝賀新年。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
印度青年還喜歡在過新年時徒手格鬥,格鬥的雙方不管熟悉與否,也不管是否認識,見面互相寒暄後,便較量起來。圍觀者叫好助威,不管是勝還是敗,他們都能得到人們的祝福,但勝者往往成為姑娘們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又圓又粗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小伙衛子竭力往桿上爬,姑娘們則手持竹竿阻撓爬竿的小夥子,其他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取得小袋獲取勝利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