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的兩大史詩分別講述了什麼
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聞名於世的文學作品。這兩首史詩內容龐大,情節生動復雜,藝術手法高超,在印度文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兩部史詩的篇幅之長,在其他民族的史詩中是非常罕見的。兩大史詩成書以後,對印度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成了印度教教義的核心。
《摩訶婆羅多》《摩訶婆羅多》共18篇,長10萬頌(每頌兩行詩,每行16音),成書時間約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之間。《摩訶婆羅多》書名意為「偉大的婆羅族的故事」,主線故事講婆羅多族兩大後裔俱盧族和般度族爭奪王位繼承權的斗爭,內容涉及列國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被視為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史詩,一位印度學者甚至把它稱為「亞洲到現在為止所產生的最偉大的想像作品」。
《摩訶婆羅多》的作者,據詩中自敘是毗耶婆。他是漁家女貞信嫁給象城福身王之前的私生子。貞信與福身王結婚後,生有一兒名叫奇武。但奇武婚後不久便死去,沒有子嗣。於是貞信便找來在森林中修行的毗耶婆,讓他與奇武的遺孀結合,生下持國、般度和維杜羅三個兒子後,毗耶婆仍回到森林隱居。持國後來生有百子(俱盧族),般度生了五子(般度族)。持國百子與般度五子之間因王位之爭而引發一場爭斗,毗耶婆目睹了斗爭的全過程,於是創作了史詩《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一部集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為一體的巨型史詩,通篇貫穿著愛情與戰爭的主題,講述了上千個傳奇故事。除了與核心情節有關的許多動人故事外,書中還插入了大約200個相對獨立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譬喻故事以及寓言童話,這些故事像鑲嵌在史詩中顆顆明珠,異彩紛呈。全書的主線故事表現出作者頌揚正義、抨擊邪惡勢力的思想。全書雖然情節復雜,但基本上都是圍繞這兩方面來寫的,表現出作居樓王和般度王的鏖戰《摩訶婆羅書》者較高的藝術表現手法。全書包羅萬象而又結構完整,內容龐雜而又形式統一,頭緒紛繁而又貫穿了一條主線。從文字藝術的價值看,作品語言質朴而又表現鮮明,說理簡單而又寓意深刻,既有奇特的想像,又有誇張而逼真描寫。總之,史詩所表現出的古印度人非凡的想像力和對文學巨著的架構能力令人嘆為觀止。
在印度文學史上,《摩訶婆羅多》享有很高地位,被印度人奉為聖典,占據了僅決於「吠陀本集」的地位,甚至被稱為「第五吠陀」。它所展現的是一幅遠古印度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內容廣泛涉及宗教、哲學、歷史、政治、倫理、地理、天文、傳說、神話、民族、語言、文學等印度學的所有領域。生動的故事內容,扣人心弦的情節,廣闊的社會畫面,為後世詩人和劇作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羅摩衍那》《羅摩衍那》書名意為「羅摩傳」。全書內容以阿陀城王子羅摩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的故事為主線,反映了列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斗爭。《羅摩衍那》共7篇,長24000頌。史詩的中心思想是頌揚善和正義。史詩中的羅摩智勇雙全,聖明神武,是一位賢明君主,是印度人自古崇拜的英雄和膜拜的神明。
《羅摩衍那》的主線故事情節生動,扣人心弦的場面迭出。在編纂體例、文學描寫手法上,較之《摩訶婆羅多》都有大的提高,因此被譽為「最初的詩」,同時也表現出古代印度文學創作有了很大的發展。
《羅摩衍那》對後世印度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影響都是相當深遠的。它的創作方法與素材,常被後世的作品沿用。
② 古印度文學方面有哪些特點
古代印度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宗教文學、世俗長篇史詩、戲劇等等。文學表現手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古老的《吠陀本集》、最長的歷史傳說《摩訶婆羅多》到英雄史詩《羅摩衍那》,在世界文學史上光彩奪目。這些文學巨著以一種詩歌形式的韻律格式出現,鏗鏘上口,易於記憶和傳誦,至今仍在印度廣為流傳。
③ 古代印度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從地理學的角度看,印度次大陸是一個獨立的區域,它北依喜馬拉雅山,東、南、西三面環海,分別為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西北為蘇來曼山和興都庫什山。印度地域遼闊,南部三角地帶是熱帶氣候的德干高原,北部是印度河和恆河兩大水系供養的平原地區。獨立的地理環境、豐富的雨水,以及印度河和恆河泛濫造就的肥沃土地,使這里的農業文明比較發達。印度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沖突、列國紛爭、宗教興衰此起彼伏,正因為如此,印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徵,即包容性極強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宗教內涵豐富的民族文化現象。
印度文明的開端——哈拉帕文化從19世紀七十年代至20世紀三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931處遺址,其中大小城市遺址10處,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因此,史學界將這一地區的文化稱為哈拉帕文化。
1875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坎寧安在《印度考古年鑒》上發表文章,論述了他對哈拉帕遺址的考察結果。1921—1931年,英國學者約翰·馬歇爾和印度考古學家拉·巴納吉等人對兩處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取得了眾多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哈拉帕文化北起喜馬拉雅山南麓的羅帕爾,南抵瀕臨阿拉伯海的坎吉塔爾,東到北方邦的阿拉姆吉爾普爾,西至巴基斯坦和伊朗交界地區的蘇特卡根·杜爾。東西長約1550公里,南北長約1100公里,總面積約128萬平方公里。
哈拉帕文化處於公元前2500—公元前1750年,是印度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規模和結構布局很相似,總面積各約有85萬平方米,均由西側的上城(衛城)和東側的下城(商業區和居民區)兩部分組成。衛城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也是權勢的象徵。城的四周建有城牆和防禦的塔樓,城外挖有護城河。上城內有一個84平方米的大浴池,圍著大浴池有很多建築,有官邸、議事廳、谷倉等。下城街道整齊,店鋪林立。街道由方磚鋪成,下面有四通八達的排水系統。哈拉帕文明的城市文化,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哈拉帕文化的另一個成就是印章文字。印章文字是印度最早的文字,它與尼羅河流域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構成古代東方最早的四種文字類型。
印章文字主要刻在皂石、象牙、赤陶和銅製成的印章與護符上。據統計,發現的印章約有3000個,文字元號約500個。遺憾的是倒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釋讀它。
哈拉帕印章文字元號到公元前1750年左右,繁盛達800年之久的哈拉帕文化突然遭到毀滅。其原因一是雅利安人入侵後的大屠殺所致,二是毀於自然災害,三是毀於內部的階級斗爭。
佛教的興起、發展及傳播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系、多宗教的地區。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的宗教主要有婆羅門教、耆那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等。其中佛教不僅對古代印度產生巨大影響,而且對東方乃至西方產生了巨大影響,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古代印度最早的宗教是雅利安入創立的吠陀教,它形成於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其宗教經典是《吠陀》經。這時的宗教,一是信奉多神,二是對自然的崇拜。在吠陀教的產生、發展過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階級的出現,印度社會出現了瓦爾那制度——等級制度。隨著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和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到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000—公元前600年)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並完善了影響數千年的種姓制度,即根據不同的社會分工和不同的社會階層而形成的等級制度。4世紀前後,婆羅門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一些教義和各地的宗教信仰,漸趨復興,8至9世紀時,經宗教大師商羯羅的改革,婆羅門教演化為「印度教」。
公元前6—公元前5世紀,恆河流域的農工商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逐漸富裕起來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對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的不滿情緒愈演愈烈,各種思潮應運而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佛教,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的。
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6—公元前486年)。相傳他29歲出家修行,尋求解脫人類苦難的良方,6年後得道成佛,被尊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之後,在恆河中下游,他廣收門徒,傳教40餘年,使佛教逐漸傳播開去。
從佛教創立到公元前4世紀為早期佛教(又稱原始佛教)時期。這個時期的佛教吸取了婆羅門教靈魂轉世、輪回業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基本教義,即四諦(真理)論、緣起論和三法印。此外,還有五戒律,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和不飲酒。
佛教所宣揚的教義及「眾生平等」的觀念,很快得到除婆羅門外二個等級的支持和擁護,發展較快。阿育王、迦膩色迦和戒日王統治時期,立佛教為國教。
佛教在發展和傳播的過程中,經歷了幾次分裂。自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15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之後,又分出許多部派。1世紀前後,大眾部的一些支派演化為大乘佛教,而他們把上座部的支派貶為小乘佛教。7世紀時,大乘佛教中又分出一個支派——密教,又稱「金剛乘」。最後形成了大乘教、小乘教和密教三大派別。
隨著佛教在印度次大陸的繁盛,向外傳播已是必然。從公元前後到10世紀左右,佛教的三大派經北路和南路傳向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最後,被稱為北傳佛教的大乘在中國、朝鮮、日本和越南北部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其主要經典是漢譯梵文大藏經,又稱漢語系佛教。被稱為南傳佛教的小乘,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和我國的雲南得以傳播和發展,其經典是巴利文大藏經,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密教則與我國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發展為喇嘛教,其經典是藏文大藏經,所以又稱藏語系佛教。它後來傳入青海、內蒙古以及尼泊爾、錫金、蒙古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佛教在印度以外的亞洲地區的影響日益擴大。到18世紀中葉,佛教又由東南亞傳入歐美,至此,佛教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隨著9世紀印度教的興起和10世紀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傳播,佛教開始衰落,到13世紀,佛教在印度基本消亡。19世紀時,佛教從斯里蘭卡返回印度,並逐漸得以復興。今日世界的佛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仍以不同的形式產生著相當大的影響。
自然科學與建築藝術古代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比較突出,尤其表現在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方面。
古代印度的天文學,是宗教祭祀活動的產物,亦是農牧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早期吠陀時代,《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關於宇宙起源的問題,並已經知道了7大行星和28星座,還多處提及日食和月食等。人們還根據月亮的盈虧,編制了天體圖,制定了太陰歷。
古代印度的太陰歷,1年為360天,分12個月,每個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月。早期分春、熱、雨、秋、寒、冬6個季節,後期分為冬、夏、雨三季。
到笈多時代,古代印度的天文學又有了較大發展。聖使(476—550年)的《聖使集》一書,大膽地提出地球自轉說。被稱為古代印度天文學泰斗的作明軌范師(1114—1185年)的《究竟理頂上珠》一書,在世界上最早證明地圓說和地球懸於空間而有引物力量。
古代印度在數學方面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阿育王時代,印度人就發明了數字元號、5世紀時發現了「0」。「0」的發現,在數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到8世紀時,印度人創造的1-0的數字元號傳入阿拉伯,又從阿拉伯傳到歐洲。我們今天應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其實是印度人創造的。
古代印度在幾何、三角等方面的知識,在建築實踐中發展很快,古印度人已經知道勾股定理。數學家、天文學家聖使把圓周率推算為3.1416。
占代印度的醫學發端於吹陀時代,《阿闥婆吠陀》經典中,就記載了77種常見病及治療方法。公元前後形成的《壽命吠陀》一書,列舉了760種葯物,並介紹了很多治療方法,其中有些治療方法,在今天的印度還在沿用。其它的吠陀經典中,也有對解剖學、病理學、胚胎學、麻醉學和治療學等方面的記載。
生活於1—6世紀的闍羅迦妙聞和婆拜他,是古代印度三大名醫,他們的醫學著作分別是《闊羅迦本集》、《妙聞集》、《八科提要》,為古代印度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古代印度的建築藝術光彩奪目,其基本特點是與宗教密切相關。而佛教的佛塔、佛寺、石柱、石窟、佛像等,是古代印度建築藝術的精華所在。尤其以阿育王法敕石柱、桑奇佛塔、阿旃陀石窟藝術最富代表性。
伊斯蘭教建築藝術的代表是泰姬陵。它建於1632—1654年。整個建築全部用大理石砌成,被譽為「石砌的詩篇」、「大理石之夢」和「凝固的音樂」。
文學與藝術地域遼闊的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和多文化的地區。她不僅在自然科學和宗教建築等方面為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吠陀梵語,是古代雅利安人最早的語言,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到公元前5至前4世紀時,耶斯迦和拜尼尼對梵文作了系統的整理研究,制定了梵文文法規則。拜尼尼也因此被譽為「世界文法學鼻祖」。梵語雖在今日的印度已成為死的語言,但它在古印度的宗教及文學中所起的作用是極其巨大的。
古代印度的文化典籍十分豐富,其淵源是《吠陀》,文學作品亦是如此。
吠陀原為知識、學問的意思,後來轉化為婆羅門教的經典。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經過幾個世紀逐漸匯編而成的,主要內容是關於神的頌歌和祈禱文的總匯。
《吠陀》或稱本集,共有4部。其中成書於公元前1500—公元前1000年間的《犁俱吠陀》是吠陀經典的核心,全書詩歌1028首,內容是對神的贊頌。此後數百年又相繼編匯了三部吠陀:《婆摩吠陀》,是為《犁俱吠陀》中贊頌詩配上曲調的歌曲集;卿柔吠陀》,是祭祀儀式和祈禱詞的匯編;《阿闥婆吠陀》,是巫術和咒語的匯編。為了解釋這四部吠陀經典,印度人還編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等附屬文獻。
吠陀本集及附屬文獻,雖說是婆羅門教經典,但它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是非常高的。它不僅從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而且文學水平極高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詩歌,成為印度文學藝術的源頭,其影響深遠巨大。
被稱為古代印度兩大史詩的《摩河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古代印度民間歌手和彈唱詩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印度文學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前者定型於公元前4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4世紀,後者定型於公元前3世紀前後,成書於公元2世紀。
《摩河婆羅多》的書名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的故事」,全詩18篇,107000頌(每頌兩聯),是世界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史詩。它主要描寫了婆羅多族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兩大王族——居樓族和般度族之間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異常激烈、殘酷,幾乎波及印度全境,甚至連希臘人、大夏人和中國人都捲入了這場戰爭。最後決戰僅18天,以般度族險勝而告終。史詩圍繞著這個核心故事展開,還穿插了20多個富於哲理性的故事、傳說等,充分反映了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學、政治、倫理等社會狀況。堪稱是一部古代印度歷史和文化的網路全書。
《摩羅衍那》的書名意思是「摩羅的漫遊」或「摩羅傳」,全詩7篇,24000頌。史詩主要描寫了王子摩羅道後母迫害被父王流放森林14年,與妻子悉多悲歡離合,在猴王幫助下救妻復位的故事。史詩惰節生動感人,語言流暢樸素,在印度古典文學中,被視為敘事詩的典範。
古代印度最著名的小說是《佛本生經》和《五卷書》,《百喻經》和《故事海》等也有較大影響。
古代印度的戲劇在世界古典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最傑出的戲劇家是5世紀時的迦犁陀娑。他的劇本較多,存世的僅有3部,最著名的是7幕劇《沙恭達羅》。由於迦犁陀婆在戲劇方面的貢獻,他被稱為「印度的莎士比亞」。
宗教色彩濃厚的印度舞蹈在世界舞蹈的藝術殿堂里,堪稱瑰寶。印度人認為,舞蹈是神創造的,濕婆神就是舞蹈的鼻祖。在古代印度,舞蹈在宗教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時至現在,印度的舞蹈在社會政治、經濟和生活中,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度舞蹈分為古典舞蹈和民間舞蹈兩類。古典舞蹈又分為4大派,並各有特點。婆羅多舞是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傳統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和影響最大的舞蹈,其特點是舞姿優美動人,造型典雅,動作灑脫,節奏分明,舞蹈者目光傳神。卡塔卡利舞源於喀拉拉邦,其特點是濃妝重彩,鄉土氣息濃厚,注重故事性。卡塔克舞源於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其特點是舞蹈者腳上串系著眾多的小鋼鈴,隨節奏的變化而發出悅耳的金屬碰撞的聲音。曼尼普利舞源於曼尼普爾地區,其特點與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舞蹈相似。
印度的民間舞蹈以旁遮普邦的彭戈拉舞最為著名,是一種喜慶豐收的不帶宗教色彩的舞蹈。
宗教與法律古代印度的哲學和法律不僅源於宗教,而且還為宗教服務,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特徵之一。
古代印度的哲學源於《犁俱吠陀》一書,到《奧義書》出現時,哲學從吠陀教中分離出來,並開始探討宇宙的起源和人的本質問題。在哲學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數倫、瑜伽、勝論、正理、吠檀多和彌曼差六派,史稱「六派哲學」。自形成之日起,六派就形成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他們的很多觀點,被多元文化的宗教所吸收。
古代印度最早的法典叫法經,形成於公元前6—公元前3世紀。如《喬達摩法經》和《阿跋斯檀法經》,它不是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是婆羅門祭司根據吠陀經典制定的教規和行為准則。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出現了法論,如《摩奴法論》和《那羅陀法論》等。這時的法典,不僅有教規等,法律的內容已較為充實和系統。《摩奴法論》是印度第一部正統的權威性法典,其內容廣泛,影響深遠。
與其它文化的交流古代印度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是古代印度文化誕生的沃土。多民族、多語言和多文化的交融,為印度濃厚的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注入了活力。地處印度西北的東西商道——著名的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成為古代印度、希臘、波斯和中國四大文化匯合交融的樞紐。
古代希臘、羅馬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一是商業貿易二是宗教傳播,三是民族侵略。
希臘和印度的交往很早。希臘入侵印度被逐後,希臘派駐印度華氏城的使節麥伽斯忒尼(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曾撰寫了《印度志》一書,該書在當時希臘反響很大。希臘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吸收了印度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觀點。
印度與羅馬的交往始於公元前後,其文化的交流,主要反映在海上貿易和貴霜帝國的鑄幣上。為貿易方便,貴霜帝國的錢幣,不僅外觀是仿造羅馬的,而且上面還鐫刻著羅馬大帝奧古斯都的頭像。
印度與中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特點,是互相吸收,相互影響。早在哈拉帕文化時,就發掘出兩河流域特有的砝碼,這說明兩河流域的文化對印度的影響是非常早的。印度的吠陀文化中關於洪水的傳說,明顯受到兩河流域的影響。印度婦女裝飾用的銀子,大都來自伊朗和阿富汗等地。而印度文化對兩河流域和周邊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兩河流域的烏瑪城曾發現了哈拉帕文化時期的棉織品,包裝上還蓋有印章文字。印度的天文學和數學,對中亞乃至歐洲的影響更是巨大。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交流,主要是文化輸出。佛教在東南亞比較盛行,其建築藝術在結合民族藝術特點的同時,大都具有印度佛教藝術的特點。如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尼的波羅浮屠佛塔等等。此外,印度的音樂、舞蹈藝術以及《摩奴法論》等,都對東南亞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司馬遷的《史記》是最早記述中印兩國交往的文獻資料,而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政事論》一書中,記述了支那(指中國的秦朝)及絲織品。隨著各自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在以後數個世紀里,兩國間的聯系比較頻繁,除絲綢之路外,兩國往來的主要通道有:滇緬道、西藏道、安南道和海南道(水路)。商路的開通,使節的往來,僧人布教和留學,促進了兩國文化的交流。
印度的天文學、數學、音樂、舞蹈、建築藝術、製糖等,對中國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石窟藝術、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術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傑作。據說,唐朝的「霓裳羽衣舞」,是根據婆羅門舞蹈改編而成的。
中國對印度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哲學上,玄奘用梵文譯成的《道德經》在印度影響很大,對印度哲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在科技方面,中國改進的製糖術回傳印度,使印度的製糖業有了飛躍發展。中國的紙傳入印度後,對印度的宗教和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佛教方面,玄類等人留學印度時雙向翻譯的經典,在當時就彌補了印度失傳的《大乘起信論》,佛教在印度衰落後,很多經典亦不見蹤影,待佛教在印度復興時,將漢文回譯為梵文,玄類等人翻譯的佛教經典成為重要的歷史文獻。
④ 印度近代文學取得了什麼成就
印度近代文學獨樹一幟,在印度人民反殖、反封建的斗爭中崛起和發展。它於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起步,在19世紀中葉確立,到了20世紀之後,取得重大的成就,出現了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泰戈爾和著名作家薩拉特以及巴基斯坦的民族詩人伊克巴爾等。印度是古老的國家,具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印度近代文學是在綜合本國和西方的兩種文化、文學精神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復古與革新、封建與民主、本國的傳統與外來的影響、宗教思想與近代思潮等,互為抵觸,互相融合,構成了印度近代文學的復雜面貌。
⑤ 吠陀文學在印度文學上有什麼樣的地位
吠陀文學是印度最早的文學,屬宗教文學,其代表性作品是婆羅門教《吠陀本集》的《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古印度宗教經典《吠陀本集》的四部作品之一,是印度最古老的經典,也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詩歌集之一。成書時間大致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200年間,它比希臘的荷馬史詩還早了幾百年。
⑥ 印度文學的介紹
印度文學 (Indian literature) 印度古典梵語文學和10世紀前後發展起來的各地方語言文學的總稱。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宗教發達,種族復雜,語言眾多,印度文學以豐富多彩著稱於世 。
⑦ 現代印度文學發展可以分為哪兩個時期
現代印度文學在南亞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二個時期:
20世紀20年代是現代文學繼承近代文學的傳統,並繼續向前發展的時期。在近代文學史上聞名世界的偉大作家泰戈爾,在這個時期發表了許多重要詩作。作為現代文學的奠基者的普列姆昌德在本世紀之初登上文壇,20世紀20年代發表了許多重要作品,已經成為一位蜚聲文壇的作家。
20世紀30—40年代是印度現代文學的繁榮時期。1936年成立的印度進步作家協會,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文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中,反殖民主義的主題日益深化,並同反封建主義的主題密切結合;這時的創作也更緊密地結合現實生活,取材社會下層,描繪工人、農民的悲慘命運。一些優秀之作,在內容上表現了印度的民族苦難和斗爭,在藝術技巧上也具有較高的水平。作為這個時期代表之作的有:普列姆昌德的《戈丹》,安納德的《不可接觸的賤民》和《兩葉一芽》。著名作家錢達爾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從事創作。
⑧ 近代印度文學是什麼
19世紀中葉之後,印度文學進入了近代時期,反映民族覺醒、表現民族主義思想的作品大量涌現。這時,印度已經完全被英國殖民者所佔領,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並且得到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漸形成,一批近代知識分子也迅速成長起來。這一切為民族的覺醒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印度人民日益覺醒,民族矛盾日趨尖銳,並在1905年~1908年間形成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印度近代文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印度近代文學包括許多種地方語言,如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馬拉提語、奧里薩語、阿薩姆語、古吉拉特語、旁遮普語、克什米爾語、信德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等,此外還有英語,情況相當復雜。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東印度的孟加拉語、北印度的印地語和以德里、勒克瑙兩地為中心的烏爾都語文學。
孟加拉文學
孟加拉是當時印度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孟加拉語新文學也首先興起,並推動了整個印度新文學的前進。
班吉姆·金德爾·查特吉(1838~1894)是孟加拉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他寫有歷史小說《將軍的女兒》(1865年)、《阿難陀寺院》(1882年)等。在這些作品裡,他熱情地頌揚了印度人民反抗侵略和壓迫的戰斗精神。如《阿難陀寺院》中有一首題為《禮拜母親》的頌詩,洋溢著愛國熱情,在印度各地廣為傳誦。他的另一類小說是表現現實題材的,如《毒樹》(1872年)、《拉吉尼》(1874年)等。這些作品反映了社會上新舊思想的沖突,描寫了婦女的不幸命運。
薩拉特·金德爾·查特吉(1878~1936)是孟加拉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他的著名長篇小說《斯里甘特》(1917~1933)寫的是男主人公斯里甘特和歌女拉佳拉克什彌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純潔而熱烈,但由於違背社會的傳統習慣和道德,最後只得分手。小說畫面廣闊,塑造了幾個生動感人的婦女形象。
此外,《嫁不出去的女兒》(1916年)寫一個沒有陪嫁的姑娘的不幸,批判了買賣婚姻;《道德敗壞的人》(1917年)寫兩個年輕寡婦的痛苦,譴責了歧視寡婦的陋習;《秘密組織——道路社》(1929年)則直接反映政治問題,表現了爭取民族獨立的積極思想。
此外,用孟加拉語進行創作的作家,還有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文學
除了孟加拉語文學以後,印地語新文學的產生與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也有著密切聯系。印地語新文學的啟蒙者和開創者是帕勒登杜(1850~1885)。他在詩歌、散文和戲劇領域都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的代表作六幕劇《印度慘狀》(1876年)被認為是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愛國主義作品。這個劇本寫的是印度現實的悲慘境況,飢餓、疾病、死亡、黑暗等等對於祖國的嚴重威脅。劇本的結局是悲劇性的:男主人公對於「印度的命運」的絕望,終於用匕首刺殺了自己。
除此之外,他的重要劇本還有《按〈吠陀〉殺生不算殺生》(1873年)、《信守不渝的國王》(1875年)、《金德拉沃里》(1876年)、《印度母親》(1877年)、《尼勒德維》(1880年)等。
烏爾都語新文學也有很大發展,代表人物是詩人迦利布(1797~1869)。他的詩歌表現人民疾苦,反對宗教迷信,宣傳平等博愛,同情勞動人民;他的書信格式新穎,文筆流暢。他的詩歌和書信在烏爾都語詩歌和散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用烏爾都語發表的主要作品有《迦利布詩選》、書信集《印度的芬芳》和《烏爾都語精粹》等。
⑨ 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印度文化的特點
印度文化為三方面內容即以宗教為中心,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和以詩代史三方面
1.以宗教為中心
印度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雕刻都以宗教為中心,其表現形式和內容也都與宗教有關,連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觀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也都是在宗教的影響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為此,世界學術界在研討印度文化的最大的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時,大家都會毫不猶豫地說是宗教,宗教融於印度文化之中,無宗教就不成其為印度文化。
在學術界也有人稱印度的某些文學作品為純宗教文學作品。世人熟知的《五卷書》這部聞名全球的寓言故事集,也是宗教人士為後代創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宗教的情感,宣揚的是宗教精神。
印度偉大的民族英雄—聖雄甘地,在領導全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巾,他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也源於印度宗教思想的仁愛主義,他是從印度教的「堅持真理」、「戒殺」和「自製」的信條中衍生了非暴力思想。聖雄甘地堅信非暴力思想的宗教道德力量最終將使本質上熱愛主義的英國殖民者改正自己的錯誤。甘地始終認為,「政治上一旦失去宗教也就失去了靈魂」。他運用宗教學說鼓動人民參加反英運動。這種山宗教思想激發起來的愛國熱情,犧牲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其力量是無比巨大的,它迫使英國殖民者不得不放下武器,同意印度獨立。
2.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們如果分析研究印度的古、現代戲劇,電影和音樂舞蹈等劇本,不難發現—個規律,即大多以大田圓結尾。而從內容上分析都貫穿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的思想, 其中不時反映出仁愛互助的精神。實際上這是由於受了印度佛教,思想的影響。所以在國內學術界也不乏有人認為印度戲劇、電影,音樂、舞蹈中的六團圓結局是佛教從修養上強調了現實生活中的宗教實踐,它不同於基督教僅勸導人們消極地等待死後靈魂升天的悲觀主義,而是注重精學勤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實際上,佛教這一思想的產生,是在與婆羅門教森嚴的種姓制度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雖然,婆羅門教不設廟宇,不拜偶像,但是都派生出私人日常生活到國王即位的一套非常繁瑣的理論和祭神儀式,婆羅門祭司被稱為「人間之神」,是知識的壟斷者和人間生活的指導者。他們是人上之人,為第一種姓,其餘的則為第二、三、四種姓,種姓的高低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和在社會上的地位。公元前6世紀,作為國王和武土的第二種姓剎帝利的力量不斷強大,第三種姓吠舍也在商業活動中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第四種姓的首陀羅和排除在種姓之外的奴隸-賤民,他們都對婆羅門傲慢和不勞而獲強烈不滿,反對婆羅門維護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佛教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佛祖釋迦牟尼反對婆羅門的種性制度,強調梵我不二,苦身修行。主張四姓平等,取消種姓制度,佛教便由此興盛起來。特別是在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偶導下,佛教發展到了極盛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與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受佛教影響的文化繁榮起來。無淪是在政治、哲學、文學,藝術、雕刻、音樂,舞蹈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佛教的烙印,即便是卷土重來的印度教(亦稱作新婆羅門教),它也或多或少地繼承了佛教的宗旨。雖然它恢復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但是,佛教文化所形成的特點,它已無法改變,只能保持現狀或任其發展下去。佛教的哲學,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的仁愛犧牲精神,因果關系,超脫苦修。樂於施捨,印度教也加以吸取。所以,佛教文化在印度文化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位置,若要研究印度文化,必須重視研究佛教文化對印度文化的貢獻和影響。
3.以詩代史
印度文化另一個特點是以詩代少,眾所周知,印度人至今尚未寫出—部完整的屬於全印度人民的歷史書,目前印度最權威的歷史書是《高級印度史》, 由R·C·與字達、H.C·賴喬杜里和卡利金爾·達塔合著。但是,從全面整體的觀念來考這本書,也還不是屬於全印度的歷史書,況且史料尚缺乏,有不少是以傳說和神話為依據的,有些地方也沒有經過嚴格的考證。那麼,印度為何寫不山一本完整的屬於自己的歷史書呢?這與古印度人善於以詩代史有關,由於印度獨特的氣侯和地理環境,古印度人富於幻想,愛作詩,他們往往把古代歷史上的大事記和英雄人物加以改編,並與豐富多彩的神話故事混在一起,寫成一本本長詩加以傳頌。天長臼久,致使後人分不消哪是詩哪是史了。印度最為著名的兩人史詩《羅摩衍耶》和《摩訶婆羅多》就是以詩代史的代表作。為此, 世界學術界稱這兩部文學巨著是印度的古代史書。經過學術界多年的考證,《羅摩衍那》產生於印度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階段,詩中描寫的人與事都是那時代的人與事。例如,「詩中宣揚的道德教條,已經是封建社會的東西,羅摩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他持以為生的是農業, 而羅波那則代表沒落奴隸主,他以吃內為生,進行游牧活動。從民族矛盾來看,羅摩皮膚是黑色的,是原始印度人的代表。而羅波那,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羅剎,實際上是一個婆羅門,他是外來雅利安人的代表。整個一部《羅摩衍耶》歌頌的是新興地卞階級,而通過一夫一妻制, 強調女子的貞節, 表現了作者對王位繼承的純潔性的關心」。《摩訶婆羅多》這部世界—上最長的詩,實際上是把寫古印度王國(相當於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紛爭的史實,那個時代正是印度次大陸上林立著為數眾多的小王國,大小王國為了稱雄一方,你征我戰。所以,國內外學者都認為, 《摩訶婆羅多》不是一部單純的史詩,它反映了古印度很長一個時期內的社會心活和思想面貌。詩里不但有那個時代的人與事的傳說,還有印度教的教規和法典, 以及古印度哲學思想流派形成的記載;另外,詩中還有治國之道, 包括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等也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所以,印度學術界亦稱《摩訶婆羅多》是古印度的—部網路全書。
⑩ 古印度文化對世界影響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還有世界上最長的史詩。這塊古老的土地還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誕生地。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最顯著的特徵是其宗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