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沒有對付邊境沖突的辦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共參加了六次戰爭
一、抗美援朝戰爭:
年面對經過多次戰爭蹂躪、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當等人正在進行剿匪、土地改革、恢復工業生產、解放的准備時,北朝鮮領導人依靠從指揮的四野中抽調的三個朝主力師共五萬人為骨幹組成的朝鮮軍,在蘇聯的指使下,不與中國領導人商量,不顧國際認可劃分的南北朝鮮三八邊境線,就擅自發動了收復南朝鮮的侵略戰爭,破壞了中國解放的大事,因當時美國已決定放棄,如果朝鮮戰爭晚爆發幾年,則必為大陸收復。美國作為南朝鮮的託管國,在的授權下,率領著由16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反擊北朝鮮的侵略,仁川登陸一舉將北朝鮮軍十餘萬部隊基本殲滅,只有少量部隊潰逃到邊境,北朝鮮面臨亡國危險。
美國取得對北朝鮮的戰爭勝利後,忘乎所以,揮軍越過三八線,准備滅亡北朝鮮,其先頭部隊已抵達鴨綠江邊,使美軍的參戰由正義性演變為非正義性,同時,美國將第七艦隊開進海峽,協防,阻止中國大陸解放,更激起了新中國領導人的憤怒。
在捅了馬蜂窩無法收場、而蘇聯人又撒手不管的危急情況下,向中國伸出了求救之手,以偉人的戰略眼光,遠矚,認為在蘇聯的軍事支援下、以經過無數次戰爭嚴酷考驗的解放大軍參加朝鮮戰爭,既可以打擊美國的囂張氣焰,拯救北朝鮮滅國之危,阻戰火於國門之外,又可以揚國威於世界,使中國濟身世界大國之列,一舉二得。
中國幾百萬志願軍的陸續參戰改變了朝鮮戰爭的格局,經過三年浴血奮戰,中國在付出巨大傷亡的代價下,消滅美韓軍隊近百萬人,其中美軍傷亡20多萬人,使美國從二戰的美夢中突然變成噩夢,遭到當頭一棒,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書上屈辱簽字,而且對手竟是世界近代史上被人鄙視的中國人,其傷痛之深使美國人至今避諱朝鮮戰爭,成為美國建國以來的奇恥大辱,美國也從此領教了新中國領導人和的厲害!
朝鮮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中國的雄起令世人刮目相看,鼓舞了世界上的陣營,中國於年從朝鮮全部撤回志願軍,比較完美的結束了朝鮮戰爭。
但中國參加朝鮮戰爭有以下重大失誤:
1、中國是個過於善良的民族,對美國和南朝鮮俘虜過於優待,採取無條件釋放,而未作為籌碼以便交換中國和北朝鮮戰俘,致使戰俘遭到非人待遇,身心受到嚴重摧殘,還有近萬名戰俘被送到和南美,這是中國在朝鮮戰爭後期的一大失著,我們應該學習越南人在美越戰爭中對美國戰俘的虐待,使美國人現在提起越南戰爭還不寒而慄,即使現在稱、博愛的美國對戰俘的虐待也令世人震驚,但世界又能把怎麼樣,還不是由單雇請美國在繼續進行軍事統治,記住一句民諺:「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正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缺點。戰爭日本投降時,中國人對萬日本戰俘和萬日本僑民的優待與友善,只能讓日本人認為中國人很懦弱,沒有達到懲罰侵略者的目的,日本人現在也不向中國人謝罪而且還想恃機復仇即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觀蘇聯將5萬日本戰俘押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力,使其受盡非人的折磨,直到年才全部釋放,致使日本人到現在也對蘇聯人產生敬畏,眼睜睜的看著蘇聯霸佔日本北方四島而無可奈何。試想如果當年中國人將萬日本戰俘和僑民全部或將其分發到各地農村做奴隸,讓日本鬼子受到應有的懲罰,則日本現在還敢對中國這樣嗎?還敢與中國爭奪嗎?
2、中國應該將朝鮮戰爭的軍費幾百億盧布讓北朝鮮承擔,因為朝鮮戰爭的發起和獲利均是北朝鮮,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已經盡到了國際主義義務,由北朝鮮負擔軍費合情合理,這樣一方面可以減輕中國的負擔,避免六十年代因中國償還所借蘇聯的朝鮮戰爭軍費,而發生的三年慘重災害(說是自然災害其實是用農產品還債造成的人為災害),另一方面又可以控制北朝鮮,使北朝鮮更依賴中國,避免以後發生的事件,使朝鮮成為中事和外交上的一個重要籌碼,在以後跟美國和蘇聯的對抗中占據有利地位。
3、中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後應該一直保持在朝鮮的駐軍,就像美國在南朝鮮駐軍至今一樣,否則,美國現在在朝鮮半島事件中如何有這么大的發言權。中國駐軍北朝鮮可以牢牢將其控制,改善中國的軍事環境和外交環境,北朝鮮就不敢在年中國撤軍後馬上清洗親華勢力、年毀壞志願軍烈士紀念碑和墳墓、年破壞中國申請會。現在,北朝鮮經濟出現困難,其靠山蘇聯又解體了,裝出可憐惜惜的樣子又來欺騙中國領導人,遺憾的是中國現領導人又一次被北朝鮮的假相所蒙蔽,給北朝鮮這個反復無常的小人送去大量無償的援助物資,而本國大批的貧困卻飢挨餓無人救助。
二、中印戰爭:
年印度在蘇聯的鼓動下,借口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企圖強佔中國被劃給印度的九萬平方公里領土,而同時還霸佔麥克馬洪線印度應劃給中國的領土,印度的氣焰極為囂張,充當了的急先鋒。認為此仗不打則矣,要打就要一仗穩定三十年,中國五萬軍隊奮起反擊,將印度侵略軍一舉擊敗,斃、傷、俘印軍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印度舉國震驚,對印反擊戰取得空前勝利,正如所預料中印邊境至今四十多年仍然平安無事。
但中印戰爭也存在以下失誤:
1、中國當年應該乘勝收復印度侵佔中國的全部領土,一舉解決中印邊境糾紛,更不應該沿邊界線後撤20公里,隨後又被印度佔領。
2、應將印度戰俘和物資作為籌碼,使中國在以後的談判中占據有利地位,令印度退出所佔中國領土和賠償中國戰爭損失,則中印邊境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印度也不敢像現在這樣對中國口出狂言,躍躍欲試。
三、中蘇珍寶島戰爭:
年蘇聯為教訓中國挑起了珍寶島戰爭,雖說這場戰爭雙方只是死傷幾百人,但由這個彈丸小島險些引發了世界核大戰,蘇聯在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前愚蠢地將計劃通報給美國,美國出於中美蘇三角平衡考慮,一旦中國被蘇聯擊敗,則美國以當時的軍力無法抗衡蘇聯,出此目的,美國立即進入一級戰備,將陸海空所有核武器對准蘇聯,嚴重警告蘇聯如果蘇聯對中國進行核攻擊,則美國也要對蘇聯進行核攻擊,一場世界即將遭到毀滅的核大戰被制止了。
中國在珍寶島戰爭中得利多多:
1、以藐視一切強敵的偉人氣概,在綜合國力很弱的情況下,敢於對蘇聯霸主出手還擊,即使面對核戰爭也無所畏懼,表現了中國人的大無畏氣概,最後以珍寶島仍在中國手中而取得勝利。反觀現在的中國人常常以綜合國力作為戰爭勝負的標尺,含羞恥,受盡世人,令國人感慨萬千。
2、珍寶島戰爭使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美國不僅是中國的敵人,而且可以成為中國的戰略盟友,由此拉開了中美改善關系的帷幕,中國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得到提高,中國順利加入,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加重,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中美蘇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世界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
四、抗美援越戰爭:
年美國全面介入越南戰爭,企圖在中國的南大門打入一個楔子,威脅中國的,及時洞悉了美帝的陰謀,全力支持越南北方抗擊美國的侵略,從武器、糧食、衣物、葯品、運輸車輛等所有物資全部由中國供應,軍事人員在中國訓練,並派出30萬工程兵和防空兵參戰,給美國以沉重打擊,年越共統一越南,美國得到徹底失敗,越南戰爭使美國的經濟、民心和軍隊士氣均受到重創,美國沉浸在對越戰的痛苦回憶中,直到年的海灣戰爭勝利後美國才得到振作,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又一次領教了中國人的厲害,以至美國人視為20世紀的真正偉人和心中崇拜的偶像。
中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失誤是:
應將越南戰爭中的中國援越物資費用多億美元全部由越共承擔,進而全面控制越南,使其成為中國楔入東南亞的橋頭堡,中國將深入地影響東南亞形勢,突破美蘇對中國的封鎖,避免?年的中越十年戰爭和南海諸島的糾紛,有利於中國以後的國家發展。
五、中越西沙島戰爭:
年南越在美國的挑動下侵佔中國的西沙島,爆發了中越西沙之戰,中國以四艘小掃雷艇和獵潛艦反擊南越的四艘美製驅逐艦,中越戰艦的位及火力對比為1:10,戰況非常慘烈,危急時刻中國海軍士兵靠近越艦以和手榴彈進行近戰,打的越艦狼狽逃竄,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跡,一舉打出了中國海軍的軍威。在西沙之戰的緊急時刻,領導的破例開燈指引我北海艦隊增援艦只通過海峽趕往西沙參戰,體現了中華民族「兄弟隙於牆,共御外虜」的傳統美德,台海緊張局勢從此緩和。
西沙之戰的不足之處是:
中國應乘西沙之戰勝利的餘威,全部收復東沙島、中沙島、西沙島、南沙島等南海諸島,並嚴加防守,一旦別國侵犯立即反擊,則時至今日南海諸島仍將在中國的管轄范圍內。可惜九十年代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個「擱置爭議,共同」的決定,導致了目前南海諸島的混亂局面,我藍色海疆有被逐步蠶食的危險。
六、中越戰爭:
?年中越進行了十年漫長的拉鋸戰。
年為了懲罰越南對中國的不斷挑釁和排華事件,狠狠打擊越南這個蘇聯的幫凶,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中國發起了對越自衛反擊戰爭,我30萬解放大軍橫掃越南北部山區,斃傷俘越軍五萬餘人,沉重地打擊了越南小霸的囂張氣焰,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後來十年,越南又與中國進行了打打停停的拉鋸戰,雙方各有勝負,對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
中越戰爭的失誤之處是:
年對越反擊戰勝利後,中國不應從所佔領的越南北部山區撤軍,而應作為懲罰越南的代價,時刻威脅越南的,並追討越南欠中國的多億美元戰爭軍費,這樣越南將對中國俯首稱臣,也就不會有以後的中越十年拉鋸戰。
有人認為霸佔別國領土是不正義的,會受到世界的譴責,可自然界的法則從來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毫無正義而言,真理從來就是弱者對強者的狡辯詞,世界只相信實力,當年西方列強欺辱中國時正義何在?日本鬼子燒殺中國人時正義何在?越南人排華、印尼人辱華時正義何在?美國編造理由將國家時正義何在?中國大被炸時正義又何在?以色列霸佔敘利亞戈蘭高地使本國處於有利的戰略地位已37年,世界又把以色列怎樣?為了中國的強大,適當地佔領敵國的領土保護是應該的,斯大林說過「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勝利者也不應該害怕譴責,當今的美國就是這么做的。
縱觀新中國五十五年軍事戰爭歷程,除了珍寶島戰爭得利以外(但若無美國幫忙,中國險些遭到核攻擊),中印戰爭和西沙戰爭得失相當,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越戰爭是失大於得,中國付出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傾其所有支援朝鮮和越南戰爭,最後換來的卻是越南和北朝鮮這兩個白眼狼,中國幫其取得戰爭勝利後立即與中國翻臉,在中國進行經濟建設和申請會時從中國背後捅黑刀子,令中國痛苦不堪,什麼鮮血凝成的友誼早已煙飛灰滅,變成讓中國再次鮮血淋漓,中國可謂教訓深刻。但現在北朝鮮又故計重演,蒙騙中國現領導人,將大批物資無償送給北朝鮮,可以預言歷史的悲劇必將重演,中國將再次為世人嗤笑!
如果按照本人的設想,中國目前依然控制著朝鮮和越南,奪回印度所佔中國領土,完全控制南海諸島,則中國現在的戰略態勢將是多麼有利,中國才會真正品嘗到戰爭帶來的成果。
當今中國危急四伏,軍事形勢尤為惡劣,海峽烏雲翻滾,美國、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環顧世界,中國競無一個真正的盟友,昔日的朋友如今都變成了仇敵,這是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最大失敗,中國25年的改革開放使經濟得到騰飛,但核心技術均為外國控制,經濟得了軟骨病,軍事給經濟讓道使軍隊建設大大落後,實行「韜光養晦」的愚人政策使軍隊和國人多次蒙羞,軍隊滋生的和內奸事件使的形象抹黑,多年沒有大戰和世界軍事的飛速發展使我軍的軍事理論遠遠落後,中國再不奮發圖強就有滅國的危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新的領導班子已認識到這一點,正在大力加強軍隊建設,增加軍事投入,研發和購置高新軍事裝備,訓練和調整軍隊,洞悉國際風雲,嚴密注視動向,制定對事計劃,誓死捍衛中國的統一和尊嚴,我們有毛主席為我們准備的洲際導彈、核武器、核潛艇、衛星,有一支戰無不勝的,有毛主席的光輝軍事思想,有萬眾一心的13億華夏兒女,有堅強的中國黨領導,對一切敵人和勢力按照「敢打、大打、打核戰爭」的軍事原則,中國就一定能取得一切戰爭的勝利
『貳』 中印邊界問題,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其實這個就是敵不動我不動的原則更好吧。
其實我個人覺得還是說敵不動我不動原則更好吧,因為誰都不想去破壞現在的和平狀態,不是說誰能不能打過誰的問題,而是戰爭造成的不僅僅是證據的動盪,經濟的倒退,還有就是人民的安全狀態吧。
所以說保持中立,然後把所有的原則,退步還有讓步都說好,接著就是看印度怎麼選擇的。
因為我們國家現在主要還是發展經濟的,誰沒事都不想好好的不發展,非要去打仗玩的啊。
其實看看國內每年出去的維和部隊,和平沒有戰爭才是最主要的。
『叄』 中國與印度邊界問題是怎麼回事
中印邊界問題,指中國與印度的邊界爭端問題。
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由於錫金段不存在爭議,故不含錫金段) 。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是為推動中印邊界問題解決而專門成立的高級別會談機制,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先後舉行過十七輪。
正是在這一會談機制的作用下,中印雙方於2005年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邁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步。2018年11月,應中印邊界問題中方代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邀請,印方特別代表、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將於來華舉行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二十一次會晤。
(3)印度邊境糾紛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中印邊界問題的由來:
中印自古相鄰,習慣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基本沒有爭議。但自從英國佔領印度後,英印政府試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中分裂出去,為後來的中印爭端留下隱患。
1914年,由英國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制定了「線」,即著名的「麥克馬洪線」。1947年印度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尼赫魯便開始實施他的「大印度聯邦」狂想,並在西藏問題上做了不少手腳。
1947年3月,當時的印度臨時政府曾慫恿尼赫魯在會場上懸掛的巨幅亞洲地圖竟將西藏置於中國的版圖之外,後經國民政府代表鄭彥的強烈抗議,尼赫魯才給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臨時政府還向西藏葛廈提出「繼承並保持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利益」備忘錄。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施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倒」的外交戰略,於是,在「團結一切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的口號中暫時擱置問題。但印度總理尼赫魯卻對中國的這一外交策略不買帳,沉醉於「大印度聯邦」的戰略構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佔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此後,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態度,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佔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
1954年10月,尼赫魯訪華回歸,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竟立即出現在印度官方地圖上,以此迫使中國接受這一事實。印度政府還支持西藏反動農奴主叛亂,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尼赫魯甚至指責中國「沒有遵守西藏同中國關於自治區的協議和對印度提出的保證。」
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沖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系隨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繼續侵佔中國領土。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肆』 陳冰:中印邊境爭端呈緩和態勢!對兩國有何利好
中國和印度邊境的爭端呈現出緩和的態勢,這對於兩國局勢來說是一個好的現象,說明兩國的關系正朝著良好友善的方向發展。中國和印度同屬於世界的人口大國,又是鄰國,在國家的發展方向和產業轉化有著相似性。因此,兩國友好和諧的相處,一定是利大於弊的。
由於領土相接,中國與印度關於領土問題一直有一些糾紛,而現在邊境爭端呈緩和態勢,或許將是兩國交好信號的一種釋放。世界的和平來之不易,中國與印度的友好相處將會進一步促進世界和平。而兩個國家的友好相處所帶來的利益遠比爭端帶來的多。因此,緩和態勢或許將進一步促進兩個國家的友好交往。
『伍』 分析一下中印邊界爭端中國該如何做
要解決中印的邊界問題,不能只從邊界糾紛的局部看問題,而要從中國和印度的國家的戰略高度看問題,中印邊界的這幾塊地的歸屬關繫到中國和印度的長期的國家利益和國力的漲縮。
許多人認為以前中國在中印戰爭獲勝後擁有非常荒涼的阿克賽欽而放棄藏南和達旺是一個重大失誤,因此許多人在解決中印邊界的問題上要求現在中印交換領土,中國放棄荒涼的阿克賽欽而取得達旺和藏南,其實這些人沒有深刻認識到這幾塊土地對中印整個國家利益的影響。
(5)印度邊境糾紛怎麼解決擴展閱讀:
中印的爭議領土主要是東部的藏南和達旺以及西部的阿克賽欽,現在中國擁有西部的阿克賽欽,而印度侵佔著東部的藏南和達旺。阿克賽欽海拔高資源貧乏非常荒涼,而東部的藏南和達旺地勢低,氣候宜人,各種資源異常豐富,是西藏最富饒的地區。
而藏南和達旺遠離中國內地,中國的軍隊調動和後勤保障卻非常困難,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會嚴重消耗中國的國力,而且在中國要在藏南和達旺與印度進行長期的拉鋸式的爭奪戰爭也不符合中國的戰略要求。
『陸』 印度邊境沖突能通過聯合國解決嗎
不可能,聯合國本身就是大國為了制定世界規則所建立的組織,是為大國利益說話的。印度本身並非小國是不可能接受調解的,中國同理,雙方誰先退讓就是在國際上丟掉顏面。印度要保障西古里走廊安全,同時一洗62年敗給中國的恥辱(所以才有這個新聞印度某高官宣傳印度已經不是62年的印度了,同時印度一直對國民宣稱62年印度軍隊英勇的打退了解放軍,所以這件事上印度不可能退兵),中國也一樣,這是領土問題不能退讓,如果印度不退必有一戰(62年那場戰爭中國政府忍讓了90天,終究還是打了),現在也是正值中國倡導一帶一路計劃的關鍵時期,如果不把印度收拾服了,別的國家怎麼肯能甘心跟中國走。
『柒』 邊境突然傳出巨響,印軍機接連被擊落,印方如何回應
邊境突然傳出巨響,印軍機接連被擊落,印方是這樣回應的,會不斷擴充兵力,大量的購買先進武器,並不打算緩和邊境沖突。不得不說,印度如今在和平的路上是越走越遠了,印度幾乎和所有的邊境國家都有爭端。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不強,卻硬要和邊境國一較高下的類型。如今,印度士兵在高地因為嚴寒而被動撤退,印度的軍機在巴基斯坦境內被擊落。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的軍力不容樂觀,就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還是抱著幻想,聲稱要大量購置武器。
任何國家的領土和主權都是不容侵犯的,還是不要肆意妄為的好,和平才是主旋律,共贏發展才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捌』 印度邊境為何再次爆發沖突
印度邊境之所以會再次爆發沖突,主要是因為印度方面不斷挑釁而引起的。眾所周知,印度在邊境上一向小動作頻頻,印度和幾乎所有的邊境國都有沖突和矛盾。而且印度屬於實力一般,卻偏偏非常喜歡找事的那種類型。在邊境不斷地挑釁,卻賺不到任何便宜的印度,除了造成自己士兵的傷亡,再也沒有什麼對自己有益處的地方。不得不說,印度方面真的是很難以理解。明明可以採取對話來解決爭端,卻偏偏要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他國的原則和底線,真的是毫無信義可言。
印度方面不僅和中國有摩擦,和巴基斯坦以及尼泊爾也有邊境沖突,甚至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曾經為了領土不被侵犯,都和印度在邊境地區有過交火。印度在沒有賺到任何便宜的基礎上還不思反省,在邊境屢屢挑起事端,不知意欲何為。明明賺不到便宜,傷亡都是自己的士兵,印度方面真的應該好好看看自己的實力。
『玖』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的和解
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於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製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確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
『拾』 如何解決中印邊界問題
中印邊界問題,指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主要包括東段、錫金段、中段和西段。整個中印邊界全長1700餘公里(因未實際勘測,此數據只是大 東線邊界概數據,也有資料說近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
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邊界戰爭。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11月29日至30日,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將在北京舉行第14次會晤。在會晤之前,印度軍方卻接連作出不利於兩國友好的舉動:除在中印邊境有爭議的「阿魯納恰爾邦」(即我國的藏南地區)組建一支5000人偵察兵部隊外,22日,印軍宣布再向中印邊境新增派兩個山地師,且公然宣稱這兩個師是為了「拱衛」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
上一次中印邊界問題談判是2009年在新德里舉行的,雙方同意繼續推進對話的框架。中國與印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邊界問題談判;1993年和1996年分別簽署了維護中印兩國邊境安全與穩定的相關協議;2003年,兩國領導人指定邊界問題特別代表,進行中印邊界劃定工作的談判准備;2005年,中印兩國簽署了邊界劃定工作的政治指南。
東線爭端及麥克馬洪線的由來
中印邊境東段爭端,是傳統習慣線與麥克馬洪線之爭。傳統習慣線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以此線作為邊界,約9萬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屬於中國;而麥克馬洪線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將藏南土地劃歸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參加的解決西藏問題的「(印度)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以喜馬拉雅山脊分水嶺的連接線作為界線,炮製了一條新的印藏邊界線,將中國藏南約 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英屬印度。麥克馬洪又利誘西藏噶夏的代表,背著中國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劃界換文。當時對西藏擁有主權的中國政府並不知道此事,達賴喇嘛和噶夏政權也未給其參加西姆拉會議的代表有劃界的授權,後來了解了情況的噶夏政權對麥克馬洪畫的線不予承認。歷屆中國中央政府對麥克馬洪線也未予承認。所以,這是一條非法的邊境線。
西線爭端及約翰遜線的由來
西線邊境爭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歸屬之爭。阿克賽欽是一塊被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里高原環繞的盆地,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屬於中國,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議中國通過阿克賽欽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國政府並不知道印度對這里有領土要求。
印度的依據是所謂約翰遜線。19世紀60年代,英國測繪軍官約翰遜曾到新疆作探險旅行,此人把阿克賽欽視為無主地,因此將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進英印的屬地,將中印分界線畫在了昆侖山一側。對於這條約翰遜線,英國政府並未知會清朝政府,歷代中國政府包括新中國並不知道此事,更談不上承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