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早是哪個國家先登上火星
截止2021年5月24日,沒有國家成功登上火星。
蘇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中國共已發射數十艘太空船研究火星表面、地質和氣候,包括軌道衛星、登陸器和漫遊車總計大約有三分之二的任務在完成前或是才要開始時就因種種原因而失敗,將物體由地球地表送往火星約要花費每公斤30900美元。
我國對火星的探測:
2021年3月4日,國家航天局發布3幅由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高清火星影像圖,包括2幅黑白圖像和1幅彩色圖像。
3月26日,國家航天局發布2幅由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南、北半球火星側身影像。圖像中,火星呈「月牙」狀,表面紋理清晰。南半球影像由天問一號中解析度相機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16日拍攝,此時環繞器軌道高度約1.12萬公里;
北半球影像由天問一號中解析度相機於北京時間2021年3月18日拍攝,此時環繞器軌道高度約1.15萬公里。
⑵ 印度火星探測器登陸火星了嗎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沒有著陸火星,印度的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
2014年9月24日,印度空間組織(ISRO)發射的火星軌道探測器(Mars Orbiter Mission,MOM)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印度也由此成為繼前蘇聯、美國和歐盟之後,全世界第四個,亞洲第一個探索火星的國家,也是全世界第一個首次嘗試火星探測即告成功的國家。
印度MOM任務前期研究僅耗資1700萬美元,整個項目總成本只有7300萬美元,堪稱有史以來最「廉價」的火星探測項目。相比之下,同期美國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軌道探測器成本高達6.71億美元,接近MOM的十倍。
⑶ 印度是如何怎麼把「曼加里安」號探測器送到火星的
印度很早就實現了火星探測任務,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火星探測技術的國家,最大限度地展現了印度航空業的強大實力。據報道,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便宜的火星探測項目,該項目從建立到完成的總成本約為 7300萬美元,與數以億計的好萊塢電影相比,這個數字似乎很難擺到桌面上,當然,在印度如此廉價的一個項目背後有許多原因, 測試數量少,設備功能單一以及科研人員工資的扣除是主要因素之一。
對此,網民開玩笑說,當時印度所謂的火星探測器,也許只是向火星扔一塊石頭。當然,早在 7 月的時候,印度他們這個國家,就已經率先實現了火星探測,這一點確實是值得我們認可的,但是很明顯,新德里的態度和中國的態度是有本質區別的,總的來說,印度追求好的,而我們更追求完美。
⑷ 印度為什麼比中國先登陸火星
印度能在中國之前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不能代表技術成熟。
在火星探測方面,印度強在時間早七年,但也僅僅是時間早,技術含量並不高。Mangalyaan的重量只有1.35噸,屬於小型探測器,而且只能繞火星運行,並不能夠著陸;而天問一號重約5噸,能登陸巡視進行科研探測。
除此之外,Mangalyaan發射成功也實屬僥幸。印度的發射模式與其他國家不同,由於其火箭技術比較落後,推力不足,以至於探測器升空後,速度達不到要求,只好啟動探測器上助推器加速,在地球軌道上多繞了幾個圈後,才成功奔向火星。
印度能夠上火星,國外支持的力度是很大的。曼加里安號雖然號稱1.3噸,但是由於火箭不足以打到火星軌道,所以攜帶了大量的燃料,依靠自身的燃料飛向火星,所以凈重只有450kg左右。
它的設備和測控都高度依賴外國,尤其是美國的支持。其實月船1號也是這個路數,印度月船號發現月球上水冰的論文還是美國人發表的。印度自己的測控能力連月球都保障不了,更不用說火星了。
⑸ 為什麼印度都能去得了火星,但卻沒能登陸月球
2013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軌道飛行器任務。大約10個月後,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之後第四個成功探索火星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同時成功探索火星的國家。火星比月球離地球遠得多。火星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可達2.25億公里,最近的距離為5460萬公里,而月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僅為38萬公里。既然火星可以走這么遠,卻沒能登上月球呢?
1、印度火星探測器並未在火星上著陸
印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只是一個繞火星旋轉的軌道飛行器。從世界上所有國家來看,登陸火星的成功率約為40%,其中美國宇航局的成功率最高,7次登陸中只有一次失敗。最成功的是去年年底登陸火星的「洞察號」。從月球車2號著陸器的情況來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可能沒有這樣的技術來實現在火星上的軟著陸。
人類對於天體的探索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火星的探索登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之處,我們不應該氣餒,應該越戰越勇,繼續前進。
⑹ 印度為什麼比中國先登陸火星
印度能率先進入火星軌道,首先是它基本具備這個實力,雖然也是「踮著腳尖」,並得到歐洲航天局的幫助。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各國進行深空探測的不同指導方針。
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MOM)24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使得印度成為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在外界傳統印象里,印度航天技術遠不及日本和中國,中國航天專家24日向《環球時報》記者說,這個結果不是技術上的差別,而是因為印度探火星主要是從政治上考慮,要在航天領域拿一個亞洲第一。
印度這次首先是要爭取政治意義,之後才是工程意義,科學意義排在最後面。印度在衛星、探月、載人航天方面都沒有拿到亞洲第一,甚至載人航天領域還是空白,所以急需藉助這次探火星搶到一個亞洲第一。這次探火星不僅費心力找了一個空當,甚至還冒了很大技術風險。
他們在火箭推力不足的情況下,繞地球飛行20多天不斷加速,藉助「扔鐵餅」的方式把自己扔進地火轉移軌道。目前來看,印度這次在軌道設計、地火轉移、測控通信、進入火星軌道方面是成功的,接下來就看科學目標的完成情況了。
印度的著陸技術仍需進一步的完善
2019年10月11日,中國火星探測器首次公開亮相,暫命名為「火星一號」,並計劃於2020年發射。盡管我國有過在月球成功軟著陸的經驗,但至今還沒有勘探火星的經驗。我國設計的「螢火一號」沒能成功前往火星。
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勘探火星的實力,當年的螢火一號是搭載在俄羅斯的火箭上,由於火箭變軌失利沒能去成火星,這原因並不在於我國的技術問題。2020年,是我國的火星年。在載人航天、月球勘探和空間站建造取得階段性效果之後,我國也將展開真正意義上的火星勘探。
依照方案,我國將會在下一年的火星勘探窗口,用自己的火箭發射火星勘探器,而且要一步完成火星軟著陸。
以上內容參考 人民網-印度緣何先於中國探火星中國航天不需火星證明
⑺ 印度老早就登上火星了
印度老早就登上火星了?是載人登陸火星了嘛?
阿三熱衷於吹牛逼已經路人皆知,更重要的是你居然信了他們吹的牛逼。。世界上基本上所有國家都知道阿三最會吹牛逼。。
阿三確實發射過火星探測器,注意!此探測器非彼探測器,它既不是低空或者近地的,而是在火星的軌道里進行探測……也許還沒進入軌道?不過後來也是不了了之,估計還是失敗了→_→否則以他們那個性,我保證能拿到聯合國大會上去說~連個這種的探測器都能失敗。。
三哥還玩過一箭108星,你知道吧?沒錯,當時把三哥全國上下嗨翻了,見人就吹。實際上,火箭裡面衛星不是越多越好,要精確計算才行,這么多衛星,以阿三那坑爹的火箭推力(估計是俄國賣給他們的),我估計著那108個衛星可能也就半個拳頭不到那麼大……根本就是製造太空垃圾嘛!那麼小的玩意兒有什麼用?以阿三的精密製造技術,不,除了歐美中日韓,沒人能造出那麼大小的有實際功能的衛星……
還有,阿三到現在為止最大的成就好像就是成功發射了個衛星到空間站深度,沒錯,可信的僅此一個!別說載人登月了,連TM載人航天都沒有!你居然被忽悠的相信了→_→。。。
啊,當然,我能理解你的心情,被蒙騙的痛苦,畢竟三哥是真能吹,臉皮又厚,果斷劣等民族。。
如果你是在中國的印度人的話,當我前面的話沒說,我是騙你的,眯眯眼才會吹牛呢!然後india jai hand!魔笛姬萬歲≧▽≦
⑻ 印度能發射火星探測器,為何月球探測器卻飛不過最後的2.1公里
印度月船二號探測器自7月22日發射升空以來,在經過數次變軌,以及41天的太空飛行之後,原本定於9月7日將實現人類 歷史 上第一次的月球南極軟著陸,可是最終卻在距月球表面還有2.1公里時,和地球的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系,功敗垂成。本來印度希望能通過這次月球軟著落,加入美俄中的隊伍,成為全球第四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國家,但現在看來印度還需要繼續努力。
雖然印度在航天領域也算得上是大國之一,畢竟早在2013年,印度就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並最終成功飛抵火星進入火星軌道,成為全球第四個擁有火星軌道探測器的國家。但是如果因此說印度的航天技術水平能超過中國,可能沒有幾個人會相信。畢竟這次印度月船二號探測器在距月面2.1公里時失聯,就很是說明問題。反觀中國的嫦娥工程,一步步穩扎穩打,每次都上一個技術台階,既逐步實現了中國探月工程的總體目標,又為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只要對比一下中國和印度的月球探測器飛向月球的時間,就能很直觀地明白雙方的技術差距。首先要說明一個概念,在探測器從地球飛向月球的時候,從地面發射升空之後,探測器最終都需要進入到霍夫曼地月轉移軌道,才能飛向月球。而進入轉移軌道之後,飛向月球的時間基本是固定的,都是5天。而航天技術水平的差距就在於,探測器進入太空後需要變軌幾次才能進入轉移軌道。
中國現在的探月飛船從嫦娥二號任務開始,就已經掌握了直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和飛行技術,嫦娥探測器與火箭分離後滑行至合適位置,只需一次開機就可以直接踏上奔月之旅,無需再慢慢調整軌道。因此將從地球到月球的時間從最初的12天縮短到了5天。就是因為我國航天技術人員通過工程實踐,掌握了直接奔月軌道設計和」分秒不差」的零窗口發射等關鍵技術,火箭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達到了直接奔月的水平。
而印度這次探月計劃之所以要先在太空中飛個幾十天,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印度的探測器要一直繞著地球轉圈圈,進行變軌。可以說相比十年前的印度探月1號,如今的印度軌道技術毫無進展,仍然需要變軌6次才能進入地月轉移軌道。而且繞地球23天,也算是又一個印度獨一無二的創造了。當然這也和印度用來發射的GSLV MkIII火箭運載能力不強有很大的關系,高達六百噸的自重卻只有4噸的運載能力,甚至低於我國上一代高軌運載火箭長征3號乙的5.5噸。這也說明了印度航天技術在空間飛行姿態、軌道控制,燃料利用率上的水平其實還遠未達到頂尖的水準。種種的因素疊加,說明印度如今的航天計劃多少都有點碰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印度這次探月任務的失敗,正說明了中國一步步按部就班的發展航天基礎建設,積累各種航天發射經驗,是多麼的正確。中國嫦娥飛船能一次次探月成功,不但是中國航天技術硬實力的體現,也是中國建立了遍布全球的深空測控網,地球東西半球的數個65米大型測控天線精密的監控著嫦娥的位置與狀態、不斷發出下一步行動的指令,這樣背後軟實力的體現。而正是有這樣的完整的航天技術體系,對於即將在明年進行的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我們才更有信心。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⑼ 印度探測器上過火星嗎
印度探測器沒有上過火星。
在2013年,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發射了曼加里安號火星軌道探測器。大約10個月之後,這個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這是繼美、俄、歐之後,第4個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而且還是首個一次性成功探測火星的國家。ISRO的火星探測成本做到了最低,僅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10%。
印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並沒有在火星上軟著陸,它只是一個軌道器,繞著火星在旋轉。如果要登陸火星,難度非常高,ISRO此前從未有過相關的經驗。從世界各國來看,登陸火星的成功率約為40%,其中NASA的成功率最高,7次登陸只失敗了一次,最近成功的一次是在去年年底登陸火星的洞察號。
ISRO之所以能夠成功進行火星探測,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得到了NASA的幫助。在火箭發射和探測器前往火星的途中,ISRO有能力進行跟蹤遙測。當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時,需要用到NASA遍布全球的深空網路(DSN)進行測控,這讓地面控制中心與探測器的通信有了很好的保障。
⑽ 印度曾成功登陸過火星那為何登月失敗
印度無法獨立完成探月任務,尋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譜,導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終失敗。
「月球2號」項目總耗資約1.4億美元,由於俄羅斯未能按照承諾交付著陸器,促使印度推後了這個計劃的實施時間。這個項目包含了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月球車3個模塊,攜帶了10多個各類研究裝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車,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為25公斤,它將攜帶兩個分光計用於探測月球表面的元素組成——包括等離子體層以及像氦-3這樣的同位素的數據,後者是未來核聚變能量反應堆的潛在燃料。
「月球2號」的攜帶的軌道飛行器所攜帶的水測繪儀同樣讓人期待,因為太陽風中的質子會產生羥基離子,這些離子會漂向月球的兩極,在那裡它們會被隕石坑中的水冰俘獲,而水測繪儀將會對這些水冰展開探測。如果成功,這將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藉此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探測器軟著陸的國家,並如期開展探測工作。
著陸的前15分鍾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時的速度下降,當海拔大概減至30公里時,它開始發動4座引擎緊急減速,只不過在距離陸地僅剩2.1公里時,意外發生了:Vikram偏離了預定軌道,就此「失聯」,任務失敗了。
巴基斯坦聯邦科學和技術部長法瓦德·喬杜里在社交媒體上第一時間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術,諷刺印度「月船2號」的著陸器是在印度孟買買的「玩具」。
兩天後,9月8日,在月球軌道上的「月船2號」傳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團隊最終未能與它建立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