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喜馬拉雅山的來歷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形成的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高聳在歐亞大陸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就屬於這一山系。那麼,喜馬拉雅山是怎樣形成的呢?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地球科學家現在大體上可以講出它的故事。
盤古大陸的形成和分裂。在5億年前,地球表面已經存在某些大陸塊體,它們在海洋中漂移,後來才逐漸聚合在一起。大約在4.2億或3.8 億年前,現北美洲和歐洲碰撞,並結合在一起成為勞亞大陸。其間,現在的非洲、印度、澳洲、南美洲和南極洲也相互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岡瓦那大陸。大約在3.6或2.7 億年前,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又互相碰撞,並且結合在一起,成為盤古大陸。在2億年前,盤古大陸開始分裂。有人認為,在漫長的地球歷史中,象大陸這樣合而分、分而合的過程,也許曾經多次出現,每次拼合和分離的時間大約5億年。
東亞大陸塊的形成。一個大陸可能由多個塊體組成。中國的華北塊體、華南塊體、塔里木塊體都是古生代以前的古老塊體。在2.5億年前,它們已經互相碰撞,並結合成東亞大陸。在塊體之間由碰撞產生褶皺。之後,青藏高原的羌塘塊體和拉薩塊體,相繼和東亞塊體碰撞聯在一起。直到0.5億年前,印度次大陸才和東亞大陸碰撞。
印度次大陸的漂移。印度次大陸原先是岡瓦納大陸的北緣,後來向北漂移和歐亞大陸結合。在0.8億年前,印度尚未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為每年10cm;在0.5億年前,印度已與歐亞大陸結合,漂移速率下降為每年4.5cm。印度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不僅推動歐亞板塊一同向北移動,而且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使印度板塊的大量物質聚存在歐亞板塊的地殼和上地幔處,產生了全球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和大陸中最大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最終形成
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形成的。它的形成過程尚有爭論。這里提出一種多次隆起的解釋,並開列一個形成過程的時間表:50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向歐亞大陸前進時,在西藏雅魯藏布江的縫合處,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的下方俯沖,出現第一個俯沖帶;3500萬年前,印度板塊繼續推進,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接觸時,印度板塊的岩石層發生分裂,地殼仍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處向下俯沖。由於沖擊的力量,印度板塊的地殼物質受到擠壓,堆積在縫合帶附近,形成山脈,奠定喜馬拉雅山脈的基礎; 2100萬年前,當印度板塊在縫合帶處俯沖的深度達到100km 時,由於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太大,該俯沖被迫停止。但印度板塊仍向北遷移,並出現第二個俯沖帶。由於這個俯沖帶的作用,使它上方的地殼隆起,基本形成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1100萬年前,由於同樣的原因,歐亞板塊上地幔的浮力,使印度板塊的俯沖帶又被迫停止。印度板塊繼續北上,出現第三個俯沖帶,再一次使喜馬拉雅山隆起。根據這種解釋,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不止出現一次,而是多次;並且喜馬拉雅山脈的物質成分,主要是印度次大陸地殼,而不是歐亞大陸上地幔的物質。
喜馬拉雅山簡介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系。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綿亘於中國和印度、不丹、尼泊爾、錫金之間。西起帕米爾,東到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為世界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它擁有8000米以上高峰14座,7000米以上高峰40多座。其中,位於我國與尼泊爾邊界上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大陸板塊相互碰撞,交疊相擠,使喜馬拉雅山不斷抬高。到了300萬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萬年以來,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達到6000米以上,現在還在繼續上升。喜馬拉雅山驟然隆起,構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擋了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乾旱氣候,一直影響到大西北。
「珠穆朗瑪」是藏語雪山女神的意思。她銀裝素裹,亭亭玉立於地球之巔,俯視人間,保護著善良的人們。時而出現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隱藏在雪白的祥雲里,更顯出她那聖潔、端莊、美麗和神秘的形象。作為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瑪峰,對於中外登山隊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攀登目標。
人類攀登珠穆朗瑪峰活動開始於1921年,英國登山隊首次向珠峰進軍,不幸失敗而歸。
B.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呀
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板塊相互碰撞,碰撞後古代海洋海底被抬升,地殼運動使印度洋板塊撞擊歐亞大板塊,插進了歐亞板塊的下方,它的這個動作就把喜馬拉雅山地區向上抬升,隨著印度洋板塊不斷插入歐亞板塊的下方,對歐亞大陸的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抬升力度也加大,最終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
C. 喜馬拉雅山是怎麼行成的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D. 印度的國土是怎麼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的
可以說,印度的國土之所以能一步步擴張到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喜馬拉雅山脈的四塊地方幾乎都是英國人的功勞。可以說在印度領土上,英國還是做了很大的貢獻。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次大陸從沒有被統一過,即使在莫卧兒王朝最強大的時候,南方還有很多邦是獨立的。而且南方和北方完全不同,無論是人種、文化、語言、風俗都不一樣。不過英國人到來之後,他們都被英國佔領了,就這樣在英國統治的框架下,印度竟然實現了第一次的統一。不僅如此,英國還不斷向北擴張。印度之所以能夠進入到喜馬拉雅山脈,都是英國統治時的功勞。
印度在擺脫幾千年的被奴役命運後,繼承了英帝國時期的領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暴發戶。也繼承了英帝國對領土的狂熱追求,雖然實力和野心不匹配,但在短短數十年內通過威逼、脅迫、戰爭等手段一步一步蠶食周邊地圖,到今天為止儼然成為了一個不容小覷的南亞大國。中國崛起的同時也許警惕我們的鄰居印度,卧榻之側其容他人酣睡。兩個大國之間直接接壤,沒有任何緩存帶,存在領土爭端,潛在戰爭因素已經埋下。
E. 喜馬拉雅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綿亘於中國和印度、不丹、尼泊爾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雅魯藏布江的大拐彎處,長達340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它擁有8000米以上高峰14座,其中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也是最年輕的山脈之一。據地質學家考證,7000萬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它是如何從汪洋大海一躍而出成為高大的的山脈的呢?
(喜馬拉雅山脈)
3000萬年前,由於造山運動,南方的印度洋板塊與北方的歐亞板塊相互碰撞,碰撞後古代海洋海底被抬升,現在的喜馬拉雅山一帶就變成了陸地。由於地殼的運動,印度洋板塊撞擊歐亞大陸板塊後,就插進了歐亞板塊的下方,這個動作把喜馬拉雅山地區向上抬升,隨著印度洋板塊不斷插入歐亞板塊的下方,對歐亞大陸的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抬升力度也加大了。
(喜馬拉雅山脈)
在距今3000萬年時,喜馬拉雅山脈就達到了平均3000米左右,到了後期,抬升力度進一步加大,喜馬拉雅山迅速上升。隨著印度大陸的下插,它除了抬升喜馬拉雅山,還把中國境內的西藏,青海,四川西部,新疆南部的廣大地區也抬升了,漸漸的就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也成為了世界第一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米,在青藏高原,有昆侖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橫斷山等著名的大山脈,它們海拔從3000米到5000米不等,有的山峰可達6000米。
F.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沖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今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從太空看喜馬拉雅山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G. 《自然地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為啥可以跨越喜馬拉雅山《自然地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為啥可以跨越喜馬拉
不僅僅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對於印度洋水汽也有阻擋作用,加上路途遙遠,離泗洪有喜馬拉雅山,印度洋水汽也難以到達
H. 71歲印度老奶奶乘滑翔傘飛越喜馬拉雅山小鎮,71歲如何做到不被年齡束縛
不被年齡束縛,這個一般是心態原因,只要自己的心態保持年輕的狀態,自己不管到多大年紀,依舊是一朵花,年齡從來都不是束縛,只要是你想做的事情,有決心和毅力,多大年齡做都不算晚。人生主要是在於享受,享受生活。
生命的精彩是需要靠自己來打造的,即使六十七歲仍然可以知性、愛美、優雅大方。可以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發光發熱,年齡只是對生命時間的記錄,和生命的精彩程度無關。只要想,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享受到老。
I. 從印度一側上喜馬拉雅山與從中國一側上去,哪個難些
珠峰南北坡傳統路線海拔高度一樣,陡峭程度類似,接近性差異不大,但南坡營地間攀登路線更長,風險級別更高,攀登組織魚龍混雜。因此,通過綜合考量,可以說,珠峰南坡的傳統攀登路線困難程度要高於北坡。
海拔高度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山峰海拔越高,氧氣含量就越低,攀登難度越高。比如同樣一座香山,放在北京和放在拉薩,不考慮天氣等其他因素,拉薩的香山難度應該會更高。珠峰南北坡傳統路線的海拔高度完全相同,因此在此維度沒有差異。
路線陡峭程度、長度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比如海拔、風險、接近性、攀登方式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路線更為陡峭,更為漫長,則難度更大。
南北坡傳統攀登路線陡峭程度相差不大,北坡在8400米以上非常陡峭,存在第一、第二、第三台階三處陡峭路段,而南坡在5400~6200米之間的昆布冰川路段有很多陡峭冰壁,同時在8700米左右的希拉里台階也比較陡峭(比北坡的三個台階緩),但由於全程有路繩和梯子,陡峭山體帶來的難度相差大。
南北坡路線長度差異不大,但是北坡設置了5800米過渡營地、6500米前進營地、7028米北坳營地、7790營地和8300米營地共5個營地;而南坡設置了5900米營地、6200米營地、7300米營地和7925米南坳營地共4個營地,並且5900米營地在沖頂時並不使用,這就意味著南坡營地間路線比北坡更長,而且登頂日海拔爬升更高,路線要長得多。
因此,從陡峭程度和長度而言,珠峰南坡路線更為艱難。
路線風險級別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比如海拔、陡峭程度和長度,接近性、攀登方式都相同的情況下,如果路線風險級別更高,則攀登難度更大。比如完全相同的兩座山,一座落石頻繁,一座完全沒有落石,那麼前一座當然難度更大。
珠峰攀登可能存在的風險有:高山病和舊有疾病(南北坡相同)、凍傷(南北坡相同)、滑墜、落石、冰雪崩、掉入裂縫、體力透支等。
珠峰北坡路線陡峭路段全程修路,滑墜風險低;落石和冰雪崩風險小;冰川穩定、裂縫不多;營地間路線短,體力透支風險小;北坡攀登團隊較少,堵車風險較南側更低。
珠峰南坡路線陡峭路段全程修路,滑墜風險低;昆布冰川存在巨大的冰雪崩風險;洛子壁上落石落冰很嚴重;昆布冰川裂縫眾多;營地間路程長,容易透支;南側攀登團隊非常多,容易堵車。
綜上,珠峰南坡路線風險級別更高,攀登難度更大。
路線接近性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路線越難抵達,後勤保障難度則越大,攀登難度也會更大。
珠峰北坡傳統路線,車輛可以直達5100米大本營,路況良好,交通方便,補給相對容易。但是山上出現疾病或事故,沒有直升機等快速救援手段。
珠峰南坡傳統路線,需要從海拔2000多米的盧卡拉徒步60公里,才能抵達5300米左右的大本營,路線漫長,補給困難。但是南坡有直升機服務,海拔7200米以下,出現事故或疾病,直升機可以迅速抵達展開救援。
綜上,珠峰南坡接近性更差,但是擁有直升機服務,所以綜合評價兩側難度相差不大。
攀登方式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比如海拔、陡峭程度和長度,風險級別、接近性都相同的兩條路線,採用阿爾卑斯方式一般比採用喜馬拉雅方式要困難,採用無氧攀登當然要比有氧攀登更為困難。
其他因素
其他的可能會引起難度不同的因素,比如緯度、氣候、攀登季節等等。
組織保障
國人在西藏這一側攀登只能參加西藏雅拉香波登山探險服務公司,公司實力雄厚,對攀登者設置了嚴格的准入制度,客戶實力平均,安全系數高。而南坡,向導公司眾多,水平參差不齊,准入制度如同虛設,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J. 第一個登上喜馬拉雅山的人
moutain climber first tuned their attenttion to th Himalays in the 1800s. in the 1900s mountaineersn climbed th highest Himalays peak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New Zealander Emund Hilary and the Sherapa Tenzing Norgay reached the summit of Mount Everest in 1952. The Himalayas challenge an increasing nuber of trekkers and climbers every year.
19世紀,登山者第一次將注意力集中在喜馬拉雅山上。20世紀,登山者第一次登上了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1952年,紐西蘭人埃杜蒙德·希拉里和謝拉帕·丹增·諾蓋登上了珠穆朗瑪峰的頂峰。喜馬拉雅山每年都在挑戰越來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和登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