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印度人是怎樣形容地球的
印度信神,地球很神奇
『貳』 印度人的姓名該如何稱呼
印度人名字,名在前,姓在後。印度人姓名有兩節、三節、四節、五節不等,通常第一節是本人名,最後一節是姓,中間各節情況就比較復雜,其中有本人名,也有父名。除熟悉的親友外,別人往往難以斷定哪幾節是本人名,哪幾節是父名。印度人的等級觀念很嚴重,對於不熟的人或是客戶,前面要加Mr.或Ms。
SIDDHARTH MUNDRA GIRIRAJ MUNDRA PROPRIETOR,名字有兩節,姓是MUNDRA,PROPRIETOR是業主或老闆的意思,所以可以稱為Mr.MUNDRA。
(2)印度人怎麼形容擴展閱讀
文化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典。後來成書的還有 《奧義書》、 《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在天文、 歷算、 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築、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後,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
婚嫁
印度斯坦人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印度教徒實行種姓內婚,多為父母包辦。婦女地位低下,寡婦不許再嫁。寡婦殉葬之事,至今時有發生。印度教徒一般採用火葬,余燼投河。恆河是印度教的聖河,認為骨灰投入聖河是人生最好的歸宿,可來世得福。為此,很多病人、老人不惜長途跋涉來到恆河岸邊,等待最後時刻的降臨。
服飾
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職業分工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
『叄』 中國人為什麼叫印度人阿三
阿三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其三,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於是中國人便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其四,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 此說法最為靠譜。
其五,當今網友的說法。印度一直想做老大,但前面不是還有美國和俄羅斯嗎?所以再怎麼排最多也就是阿三了。故曰「阿三」。
清朝時期英國人在中國殖民,由於英國本土不可能調來足夠的人手,於是,英國 就從當時的殖民地印度征調大量的印度(阿三)人來華,這些印度人,來華後開始為虎作倀。但是英國人對根本不信任阿三,所以這些印度警察手裡沒有槍,只發給他們一棍子,經常欺負老人、婦女和小孩,棒打中國老百姓。
『肆』 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叫印度人啊三
印度阿三是由「紅頭阿三」演變過來的,因為「紅頭阿三」就是指印度人。
「紅頭阿三」語源是上海地方話,舊時上海有(各國)租界,英租界內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從英殖民地印度調來的印度人,他們因為信仰印度教,頭上都纏頭巾(當然,沒當差前一般頭纏白巾),做為制服,印度警察的頭巾冠以『紅色』,這是「紅頭」的由來。
至於阿三,有兩種說法:
其一,那時的人形容猴子即「阿三」(為何則不得而知),舉凡洋人,在國人看來,皆如猴子般形貌舉止,尤其以印度人之面貌黧黑更甚,而且民族「優越性」使然,覺得自家仍是高印度一頭、、、故此特(蔑)稱印度人為『阿三』
其二,據說因為印度人由於殖民地的關系,做公務員是要懂英語的,而他們因為懂英語的關系,卻也喜歡在中國人面前擺譜,通常在說一些不流利中文時,總會不自覺地加一句「I SAY......」(我說...)由於 I say 的發音和「阿三」很接近,因此便有了「阿三」的稱呼。
還有一種版本,是當時印度自詡為繼美、蘇後世界的第三強國,於是我們就叫他們「阿三」以戲謔之
印度阿三的來歷是過去印度人因為自己是不結盟運動(亞非拉好幾十個國家組成的一個鬆散的聯盟)的領袖,便狂妄的宣稱美國是一極、前蘇聯是一極,而他們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是當之無愧的第三極。自視頗高,根本沒把中國放在眼裡,最後狂妄的和中國打了一架。當然,後果你也知道,中國人拿著塑料鞋底輕輕地抽了他兩下屁股,從此印度引為恥辱,說英雄打臉不打屁股,尤其是打完後還把褲子給提起來,有好生相勸的送回家,這更是奇恥大辱,到現在印度人還無法原諒中國。自此,中國一些好事者便親切的稱呼印度為阿三。當然,後來稱自己為世界第三的還有越南,但中國人好象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到現在也不見誰稱越南是阿三。
另:話說七、八十年前,上海還是個租界,所以老外非常多、尤其是英國人,更是佔了絕大多數!為了維護上海租界的治安,所以英國人找了很多來自印度的錫克教徒來當保安警察(當時的名詞叫做巡捕)。
這些印度佬的皮膚都很黑,加上宗教信仰之故,頭頂上都纏著紅巾。所以上海人一開始都叫這些印度警察為「紅頭黑炭」。
不過英國體系的公務人員(尤其是警察)長久以來都習慣被稱呼為SIR(詳見成龍的警察系列電影,不是都叫警察為阿SIR或是警SIR嗎?)。另外上海人一向習慣在單音節的單字前面添加一個「阿」字。所以上海人叫著叫著、就把阿Sir叫成了阿三,於是印度警察就被叫成了「紅頭阿三」了。
後來又過了幾個月,上海人發現並不是每一個印度人都是纏著紅巾的錫克教徒,印度還有很多不纏紅頭巾的其它宗教人民。所以上海人索性就把「紅頭阿三」改成了「印度阿三」,於是這個不禮貌的渾號就一直沿用至今、幾乎華人地區的每一個人都還是習慣叫印度人為「印度阿三」。
另外還有一種可信度頗高、已經被列入俚語辭典大網路的說法!就是當時上海租界的民眾經常要與這些印度警察溝通,不過中國人的英文不好、印度人的英文也是怪腔怪調,所以當時上海的「警民溝通」可說是雞同鴨講、非常地不順暢!
不過上海人居然從這種雞同鴨講式的溝通上,又找到了新的樂子。因為他們發現印度警察每回遇上了舌尖嘴利的上海民眾的時候,總是會面紅耳赤、吞吞吐吐,喜歡結結巴巴地反復講著:「I Say.....I Say.....」。所以上海人就把印度警察的經典結巴名句:「I Say」、用上海話來發音,又變成了「阿三」。
就是因為以上這兩種有點莫名其妙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與「印度阿三」之間,從此就被硬生生地畫上了等號。想起來,印度人也真的蠻冤枉的!平白無故就多了「印度阿三」這個渾號!
再周星馳大話西遊里,唐僧綽號「那個印度阿三」,搞笑之極
『伍』 怎樣形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共和國是南亞最大的國家,領土面積297萬多平方公里。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五分之二強,山地只佔四分之一,高原佔三分之一,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印度」一名來自印度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印度河,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指整個南亞次大陸。我國最早知道印度是西漢張騫通西域的時候,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來稱為天竺、賢豆等。唐代高僧玄奘西行之後在其著作中始稱印度,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當前印度(2001年普查數據),信仰印度教的人數為總人口的80.5%,穆斯林佔13.4%,基督教2.3%,錫克教佔1.9%,其它教派佔1.8%,情況不明的為0.1%.
『陸』 古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十分有意思,請說說古印度人是如何形容地球的
古印度人認為世界是半球體。站在龜背上的大象們背負著整個世界。
『柒』 印度人的性格怎麼樣
中國人熱天開門窗 印度人熱天閉門窗
中國絕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而印度大部分地區終年高溫,特別是北方地區,在5月、6月、7月的氣溫一般都在40攝氏度以上。當地一種叫做「魯」的風,不僅不能給人帶來絲毫涼意,反而給人一種火燒火燎的感覺。
嫁到印度的北京姑娘李穎對記者說,她剛嫁到新德里時,每天中午天氣最熱的時候都要習慣性地把門窗打開,但過不了兩分鍾,婆婆便默默地前去把門窗關緊,而且還要拉上窗簾,弄得家裡像是暗室一樣。「我當時很生氣,以為婆婆故意和我作對,但又不便當面發作,只好等丈夫出差回來和他理論。」丈夫聽了妻子的「控訴」後啞然失笑,對她說:「那不是媽媽和你過不去,實在是這里的天氣不比尋常,熱得讓人受不了。你難道沒有比較嗎?門窗緊閉和門窗洞開,哪個時候屋裡涼快一些?」李穎後來經過親自「實驗」,發現確實是關閉門窗之後家裡溫度低一些。
中國人守時 印度人拖拉
在印度生活多年的中國商人王強對記者說:「每個到印度的外國人都必須首先學會忍受印度的拖拉習慣。」他剛到印度和印度人洽談生意時,總是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到達見面地點,但每次都要等至少半個小時,對方才慢慢悠悠地出現。「印度人總是比約定的時間晚半個小時左右,還有甚者一聲招呼不打連面也不露,讓你白等半天,等你打電話過去詢問緣由時,對方好像沒事人似的,說『忘了』。」
漸漸地,王強也摸清了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稍等一分鍾」意思就是等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明天見面」意思就是——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後重逢。
中國人形象思維發達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
印度人抽象思維發達,而中國人擅長形象思維。記者的兒子在學校里發現,他班上的同學速算特別快,而且計算的都是大數,動輒便是十幾位數乘以十幾位數。記者也發現,菜攤上根本沒上過學的小商販算起賬來麻利得很,又快又准。
印度人多務虛,而中國人多務實。翻看印度政府制定的各項計劃書,有很多點子和措施讓人拍手叫絕,叫人感嘆印度真是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國度。但過了一段時間再看計劃的實施情況,則遺憾地發現,完美的計劃和精彩的想法還停留在紙上
印度人和中國人相鄰,卻又被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隔開,中國人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大不相同。如果我們想超越這些限制,就必須要了解中國豐富的傳統和文化。
中國人與我們有許多共同之處:敬重長者和權威,重視學習,熱情好客,看重家庭生活以及男性享有優越地位。而我們雙方的差別可以歸結為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人生觀:中國人是「現世主義者」。我們關心的是來世,這種觀念導致印度人對目前的生活趨向於否定和悲觀。
中國人只相信今生今世。在他們看來,眼前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生活的目的所在。由於在他們眼中只有「今世」,中國人願意盡力過好每一天,讓自己過得平和、舒適和富足。他們更願意麵對現實,做實用主義者。
印度人相信宗教,並幻化了諸多神靈以供敬仰。敬神是出於畏懼,或想得到切實的好處(發財、陞官、得子)。印度人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取悅神靈,創造出天堂和地獄等概念及作孽和積得等觀念。
雖然佛教試圖將許多印度教的教義傳入中國,但中國人依然不像我們這樣來看待作孽與積德。佛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的態度仍顯得不冷不熱並帶有功利主義色彩。
印度人為自己只注重精神世界而自豪,因此他們信仰精神與靈魂。中國人卻要和精神、物質兩個世界打交道。對印度人來說,精神世界比物質世界重要,內容比形式重要,意願比表達重要。對中國人來說,形式和表達則比精神和意願更重要。
印度人靠積極上進、非常自信來處處顯示自身的優越感,而中國人則正好相反,顯得非常謹慎、仔細和謙遜。他會和你談你的事情,卻閉口不談自己。當要合影的時候,一個印度人會使勁向前擠,而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除非有人特別邀請。
印度人出於自大心理,往往會把所有的牌都攤在桌子上。中國人則會把牌留到最後,而笑到最後的也往 往是他們。中國人非常善於使用拖延的技巧,通過請客吃飯和觀光旅遊讓對方先提起話題。與中國人打交道的代表團有時不得不等上許多天甚至幾個星期,而中國人卻正按部就班地讓對手變得焦躁不安、極不耐煩並最終決定不惜任何代價使雙方達成協議。因此,和中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非常有耐心。
印度人關於「來世」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將超度靈魂作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他們相信身體禁錮了靈魂,是靈魂超度的障礙。因此,人生的目標不是用美食和好酒來滿足身體的需求,而是讓它飽嘗飢餓並穿最簡朴的衣服。出於這種原因,許多印度人變成了素食主義者,滴酒不沾。中國人則正好相反,他們用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衣服來放縱身體。對中國人而言,身體是父母贈送的禮物,應該善待而不是去傷害它。
中國人創造了美味的食物、奢華的傢具及精緻的瓷器。信仰物質生活的西方人很自然地會被中國吸引。而印度人在精神方面高談闊論,物質生活卻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上,從而讓整個世界遠離自己。
中國人能制定富有遠見的計劃,並願意為此犧牲眼前的利益。或許這也是中國人重諾守信的原因。
印度人非常樂於請別人一頓免費午餐,而中國人的午餐卻不是免費的。他們在別人請吃飯時一般不會毫無表示。
有這么一個說法:「送中國人一塊石頭,他會還給你一塊玉!」
『捌』 印度人的傳統特色
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下著圍褲或著寬大衣褲。
婦女:上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下圍彩色紗麗,一端裹住腰身,另一端搭在肩上。紗麗與緊身衣之間袒露一段腰身。婦女首飾很多,不少人喜戴鼻飾。
紗麗——就是一塊四五米長的布,或素雅、或鮮艷,或相近、或對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泰戈爾有一句形容紗麗的詩:「長發飄柔的婦人,把紗麗從屋頂欄桿上掛下來……」印度的婦女大多體態豐腴,她們穿著紗麗,半遮半露,顯得綽約美麗,一如神秘的印度。
圍巾——夏天,無論天氣多熱,印度婦女凡是穿傳統服裝紗瓦克米茲的,都要配一條同色紗巾。到了冬天,各式圍巾幾乎是男女老少的必備品。 印度斯坦人 主要從事農業。農村實行種姓服務制度,按傳統職業分工。恆河地區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北部主要種植小麥、玉米、大麥和豆類;南部種植水稻、油料作物、甘蔗和棉花等。一部分人在工廠、礦山做工;手工紡織普遍,以棉紡、刺綉及金屬製品等精巧手工藝著稱於世。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但在農村中主要是封建性小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