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古鎮在哪裡

印度的古鎮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15 08:46:31

⑴ 麥加古城在印度嗎

這個確實是在印度的,本身的話,賣家古城的話就是古印度的,所以它的遺址肯定也在印度,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具體的位置要考古才知道的

⑵ 上里古鎮景點介紹

上里古鎮景點介紹如下:

上里古鎮是四川歷史文化名鎮,具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6處。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這里是紅軍長征北上的過境地,也是昔日南方絲綢之路。

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驛站,小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現仍保留著許多明清風貌的吊腳樓式建築。這里還是影視作品的外景地。2013年6月5日掛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地理環境

上里東接名山、邛崍,西接蘆山、雅安,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所謂的南方絲綢之路,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已出現。

它以四川為起點,經雲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騰沖,從德宏出境,進入緬甸、泰國,最後到達印度和中東。

也稱「蜀身毒道」,總長200公里,與西北「絲綢之路」一樣,」南方絲路」對世界文明也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上里古鎮古時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是臨工古道進入 的重要驛站。

上里居於兩河相交的夾角內,民間傳為「財源」匯聚的寶地。古鎮依山傍水,田園小丘,木屋為舍,石板鋪街,還有「十八羅漢朝觀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橋」為代表的8座古石橋歷史悠久、風格各異。

⑶ chennai是哪裡

chennai是哪裡

chennai是哪裡?很多人對於chennai不太了解。chennai是印度的港口,chennai原來叫馬德拉斯,位於印度南方省份泰米爾納德邦。我已經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chennai是哪裡的相關信息,一起來看看吧。

chennai是哪裡1

金奈(泰米爾語:Chennai )以前稱為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東岸的一座城市。

它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岸邊,是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區之一。

金奈在印度半島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上,面積13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327萬,包括郊區在內448萬(1981年)。居民大部分操泰米爾語,還有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和英語。

城市以聖喬治堡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市中心在聖喬治堡的東南角。主要街道大多呈南北向。城西和西南部為高級的住宅區,有島地空間和公共建築相隔,工業區分布在城北和西北郊區,尤以鐵路和公路沿線發展迅速,在市區最西南和南部,為新居民區。居民住房密集,一般按不同階層和宗教信仰構成傳統的居住區。金奈是南印度交通樞紐,印度第四大商業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班加羅爾新經濟中心,被譽為「印度矽谷」,為全球十大科技都市之一。

金奈還是印度南部最大的貿易中心,輸出皮革、鐵砂、機織和手織的棉織品、棉花、花生、雲母、咖啡、煙草和檀香等;輸入小麥、機械、鋼鐵、肥料、紙張、葯材、煤、石油和石油製品等。印度獨立後發展成工業中心之一,從1956年起發展較快,以輕工業、棉紡織工業為主,還有車輛、電機、橡膠、製革、榨糖等規模不一的工廠。除1969年設煉油廠提煉進口原油外,汽車、造船、化肥等重工業已漸占優勢。

chennai是哪裡2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

回顧與歷史

欽奈港口原名馬德拉斯(Madras),被許多人稱為「通往南印度的門戶」。欽奈港口位於印度南部孟加拉灣外的科羅曼德海岸,距科欽港口東北約565公里,距孟買港口東南約一千公里。欽奈港口是重要的文化和行政中心,也是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 2001年,超過430萬人居住在城市中,超過650萬人居住在欽奈港口的市區。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商業港口之一。在開始其在海上貿易中的作用之前,它是旅行者的重要港口。欽奈港口是泰米爾納德邦經濟蓬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於印度南部蓬勃發展的製造業的增長而言。它的主要產業包括生產車輛,橡膠和化肥的`工廠,以及電氣工程和煉油廠。離開欽奈港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鐵礦石,皮革和棉紡織品。進入欽奈港口的主要進口商品是小麥,原棉,機械和鋼鐵。

chennai港口港口歷史

自公元一世紀以來,在許多南印度王朝(包括帕拉瓦(Pallava),潘迪亞(Pandya),喬拉(Chola)和維傑納加爾王朝(Vijaynagar dynas))的統治下,金奈港口周圍地區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行政和經濟中心。

Mylapore的古鎮,現在是Chennai港口的一部分,是6至9世紀統治的Pallavan王朝的重要港口。 1522年,葡萄牙人在今天的欽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一個港口,將其以聖托馬斯的名字命名為聖多美。

荷蘭人於1613年到達位於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以北約33公里處的Pulicat。16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Vihayanagara國王Peda Venkata Raya手中購買了一條海岸線,而地方統治者Damerla Venkatapathy則給了允許英國人在現場建造倉庫和工廠。第二年,英國人建立了一個名為馬德拉斯(Madras)的殖民地,並在未來的欽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聖喬治堡。

1746年,法國軍隊攻佔並掠奪了馬德拉斯,聖喬治堡和周邊村莊。三年後,根據《艾克斯·拉·恰佩勒條約》,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和城鎮被歸還英國。然後,他們加強了防禦法國和日益強大的邁索爾蘇丹的欽奈港口的堡壘。

1700年代末期,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區都被英國人征服,他們以馬德拉斯/金奈為首府,建立了馬德拉斯總統府。未來的chennai港口欽奈港在英國統治下繁榮昌盛,成為重要的海軍基地和城市中心。

當時,天然港口是如此之淺,以至於船隻不得不在海上錨定一公里,然後使用Masula船將貨物運往金奈海岸。貨物損失很高,在1861年建造了一個能夠停泊較大船隻的335米長的碼頭。一場颶風在1881年摧毀了該碼頭,並於1885年對其進行了重建。

在19世紀後期,印度的新鐵路將欽奈港與其他重要城市相連,例如英國殖民地的孟買(孟買)和chennai港口加爾各答(加爾各答)。隨著更強的通訊和貿易路線,港口繼續發展。

1904年,增加了新的東北入口,以控制流域的淤積。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在欽奈港口建造了新的碼頭。南碼頭於1913年開放。西碼頭的五個泊位在1916年至1920年之間開始運營。

chennai港口欽奈港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遭到三軍同盟攻擊的城市。1914年,一艘德國巡洋艦SMS Emden炮擊了該油庫,並使用印度洋的運輸航線突襲了船隻,破壞了貿易。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金奈港口獲得了新的設施。在內港,北碼頭始建於1931年,南碼頭II於1936年開始擔任Ambedkar碼頭博士。

1947年,印度人贏得獨立,欽奈港口成為馬德拉斯州的首府,該州於1969年更名為泰米爾納德邦。

1961年,印度總理巴哈杜爾·沙斯特里(Bahar Shastri)為chennai港口欽奈的賈瓦哈爾碼頭(Jawahar Dock)揭幕。 Bharathi碼頭建在外港,可處理吃水深達16.2米的船隻。 1970年,建造了一個石油碼頭來處理運往Manali煉油廠(今天的Chennai Petroleum Corporation Limited)的原油進口。 1974年,鐵礦石泊位被添加到chennai港口金奈港口,以出口到日本和其他遠東國家。 1985年增加了另一個跳船碼頭,以滿足對原油和石油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

⑷ 洛帶古鎮的全面資料

洛帶鎮歷史悠久,相傳漢代即成街,名"萬景街";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興市,更名為"萬福街";後因蜀漢後主劉阿斗的玉帶落入鎮旁八角井而更名為"落帶"(後演變為"洛帶")。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明朝時改隸簡州(今簡陽),清朝時曾更名為"甑子場"。洛帶在三國時建鎮,傳說因蜀漢後主劉禪的玉帶落入鎮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時,隸屬成都府靈泉縣(今龍泉驛區),名排東山「三大場鎮」之首。清朝時更名為甄子場,後復原名並沿用至今,是一個千年古鎮和歷史文化名鎮。鎮內傳說眾多、古跡遍地,場鎮老街以清代建築風格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廣東、江西、湖廣、川北四大客家會館、客家博物館和客家公園座落其中,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名鎮、會館之鄉」。鎮內90%以上的居民為客家人,至今仍講客家話,沿襲客家習俗,被譽為「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

⑸ 探詢古鎮的歷史

楓涇鎮

歷史地理:古鎮楓涇,南北朝梁天監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棄官隱居於此,仰其清風亮節,又名清風涇。元代至元年間始立為鎮,初稱白牛鎮,別稱「楓溪」,因鎮內河道稠密,鎮域形似荷葉,而且荷花甚多,故俗稱芙蓉鎮。

古鎮楓涇曾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明朝宣德五年楓涇以界河為線,一鎮跨吳國、越國兩地,分為南、北兩鎮,南鎮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鎮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直至新中國成立,南鎮並入北鎮,劃歸上海市管轄,統一稱松江縣楓涇鎮,1966年再劃歸金山縣(金山區)。

古鎮楓涇河多、橋多、廟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風貌,有大小河道20多條,古橋50多座,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其中元代致和橋歷史最長。有廟宇30多座,最古的有距今1800多年,三國時期的「梧桐禪院」,還有名聞江南的清康熙皇帝御書匾額的「性覺寺」。特有的「橋連廟,廟里橋」為古鎮楓涇增添一寶。古鎮楓涇文化底蘊渾厚,名人輩出,有歷代進士53人,舉人125人,宋代有屯田員外郎陳舜俞,明代有隨鄭和下西洋的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台,近代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一帶圍棋國手顧水如,上海中國畫院院長國畫大師程十發,漫畫家丁聰等。古鎮弄堂有20多條,幽幽情深長30-500米不等。

黎里鎮

地理:黎里鎮地處江蘇省吳江市東南部,距蘇州市區40公里,位於蘇、浙、滬之要沖。太浦河穿越古鎮,東接汾湖,西連京杭大運河。318國道及市建公路交錯縱橫,水陸交通極為發達。城鎮以市河為主幹,形成以市河為發展軸的雙面沿河街道。河、街、巷形成古鎮空間的主體骨架。

歷史:唐末名為黎花村,宋朝就成市集,因在大運河邊,因此一度繁華,它與吳江的同里,吳興的織里,常熟的古里,共稱江南「四里」。明代已為巨鎮。

人文:柳亞子。近代著名文學家,文學革命團體「南社」的創始人之一。他是讓人得知黎里的最大原因。 清代愛國將最後在治理黃河的工地上因公殉職。徐達源,自幼工於詩文、善畫墨梅、撰寫《黎里志》。他的《紫藤花館》藏帖流傳海外,日本人奉若珍品而置於聖廟。他的夫人吳珊珊著有《寫韻樓詩集》。倪征,當代黎里人的驕子,他榮任國際大法官,作為唯一的中國法官昂首於聯合國國際法院。著名詩人陸龜蒙、陸游,也曾雲游黎里鎮吟詩填詞。

文物:暗弄、河埠和栓船鼻是古鎮的三大特色,古橋也特別多,其餘有柳亞子故居、端本園、鴻壽堂和洛雅*堂、禊湖道院、周宮傅祠、東聖堂、寫韻樓、退一步處、天主教堂、基督堂、翳桑文藝研究社舊址、中共黎里支部秘密印刷點舊址、中共澱山湖工委秘密工作點舊址。

感受:1994年,我在回上海的途中看見了這個路過的小鎮的名字,出於好奇,我去圖書館查了和它有關的資料,由此我認識了後來成為我景仰的柳亞子先生。黎里雖然不是柳亞子的誕生地,卻是他長大並從事文學和革命活動的地方。古鎮保護得比較完整,寬闊的太浦河、多而整齊的河埠、別具一格的暗弄、和數量眾多的古橋使我一次次地驚喜。遺憾的是,由於當地人較差的保護意識,原本堪與西塘媲美的廊棚已拆得斷斷續續,市河成了生活垃圾的最終去處。一些明清時期的民居也早已改得面目全非,而顯得十分不協調。總體來說,黎里擁有著相當豐富的歷史景觀體系和風貌景觀體系,如能加以保護,其價值不比目前已開發的古鎮差。

由於時間的關系,我並沒有游歷完全部,(由於沒有旅遊開發的關系,很多景點需要自己花時間尋找)下次會再來。順便提一句,今天高溫實在厲害,途中中暑也是我無法繼續下去的原因之一。

千燈鎮

歷史:這是我走村穿鎮的第一站。之所以第一站選擇千燈,多多少少是因為它的名字。如此美麗的名字賦予了我許多想像這個小鎮的空間。但事實上,它的名字是流傳下來的誤讀。相傳吳越爭霸的時候,從姑蘇一路建造烽火台,造到第一千個墩的時候,就有了千墩,後以訛傳訛,成了千燈。這樣算來,千燈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地理:隸屬崑山市。南與上海青浦區相接。古鎮區主要分布在千燈浦河東西兩側,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主要文物基本分布在石板街上。

人文:你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很熟悉吧,千燈就是說這句話的偉大思想家顧炎武的故鄉。另一名生長在這里的顧姓人??顧堅你可能沒聽說過,但他首創的東西你一定如雷貫耳,那就是崑曲。

文物:石板街、秦峰塔、延福寺、顧炎武故居及亭林墓、少卿山遺址、沿河明清建築、雙井、石拱橋

感受:整個千燈的行程在滂沱大雨中進行。沒有帶傘,也沒有時間躲雨,狼狽的樣子自然可想而知。幸運的是,千燈作為回報,向我展示了另一番江南小鎮的景象,寂靜空廖的巷子、光滑發亮的石板路、朦朧的河道和駁岸,以及好心邀我進屋躲雨的當地人。遺憾的是,五座石拱橋政府已經或正在翻新的有三座,顧炎武故居開始仿造蘇式園林的樣子,大肆建造起了後花園,至於擴建後花園的面積,反正當時我是被愣在了那裡。延福寺正在廣積香火錢,正在建造的新大殿雛形猶如一座氣派的商場,而原來殘存下來的大雄寶殿已不見蹤影。就目前來說,千燈給我的印象相當不錯,但將來,我不敢去想。

沙溪鎮

地理:位於江蘇省太倉市中部。東連金浪鎮、南臨城廂鎮、西與崑山、常熟交界、北接歸庄鎮。歷史:鎮始建於元末,明朝時候,市鎮日趨繁榮。山系道御史曹逵、監察御史蘇贊、刑部郎中葉遇春等達官紛紛在這里建造府第,成為太倉一大鎮。到民國年間,仍為巨鎮。素有「東南十八鎮,沙溪第一鎮」的美稱。

人文:沙溪鎮是引進西方文化較早的鎮,明清時就有一批文人出洋留學。史學家桑悅、古琴家徐上瀛、星象學家龔樹模、兒童文學家龔堡、現代舞先驅吳曉邦、國民黨元老陸京士。

特點:「古巷同戶寬,古街三里長,古橋為單孔,古宅均挑梁,戶戶有雕花,家家有長窗,橋在前門進,船在門前盪。」這是對沙溪水鄉風貌的最真實寫照。

感受:很高興飛魚、罌粟和玻璃人加入了這次的走村穿鎮活動。我們的行走和關注,就是我們對古鎮所能作出的力量。沙溪的文物保護工作是我目前走過的村鎮中最差的,但它目前的景色依然是我見所過的數一數二的。可想而知,沙溪曾經擁有過多麼豐富的歷史遺產。它的處處雕花的民居特色在江南古鎮中非常少見。它的三座古橋的歷史價值甚至超過了周庄。三里長街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來亦實屬不易,如果再不保護,就像我們在途中所說,一半的沙溪已經被毀,另一半的沙溪也快了。希望大家都能像飛魚他們一樣,給那些不被人知而危在旦夕的古鎮一點關注的目光吧。

金澤鎮

地理:金澤離青浦城區22公里,北有煙波浩淼的澱山湖,南連江蘇流入的太浦河,還有黿盪等湖泊水域。貫穿全鎮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市河,並有多條支流匯集而來。整個鎮區面積有14萬多畝,陸地面積僅為1.2萬多畝,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當地人視水為寶,早有「穡人獲澤如金」之說,這是金澤鎮名的由來。金澤鎮是上海唯一位於兩省一市交界處的鎮。

歷史:關於金澤鎮的歷史能查到的資料比較少,大多散落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金澤始於宋,因宋朝南遷而進一步興旺,到了元朝,則達到鼎盛時期。

文物:金澤最重要的寶藏就是橋。據史料記載,金澤原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且有「橋橋有廟、廟廟有橋」之諺,所以享有「江南第一橋鄉」的美譽。全鎮現存古橋21座,是上海保留古橋最多的鎮,其中普濟橋是上海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單孔石拱橋。最有文物價值的橋有:迎祥橋、天皇閣橋、如意橋、普濟橋、放生橋、萬安橋、塔匯橋、普慶橋、林老橋

宗教建築:總管廟、楊震廟、頤浩寺、關帝廟、耶穌堂

古街:下塘街、上塘街

民宅建築:許宅、陳宅、陳家倉庫 、朱宅 、陸家廳、王宅

古樹:寺內小銀杏、港東銀杏樹

感受:金澤有著非常豐富的景觀資源,而且保護的也都比較完好,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去之前,我意外地查到了很多有關金澤景觀的各種民間傳說,說明金澤同時也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它的價值,絕對不亞於朱家角,這是一顆真正躲藏在江南大地上的珍珠。

⑹ 沙溪古鎮的主要景點

茶馬古道經四川、雲南,北連西藏、印度,南通東南亞。古道過雲南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等地,在這幾處名鎮之間,有著一個古集市――沙溪寺登街。
茶馬古道作為中國對外交流三大絲綢之路之外的一條大通道,因交易的運輸過程主要通過馬幫,其主要交易對象是茶、馬,故世人稱為「茶馬古道」。沙溪處於大理、麗江之間,是滇藏茶馬古道上一個陸路碼頭,再加上南詔、大一國石窟的開鑿,沙溪在茶馬古道上成為貿易集散地、南詔大理國佛教文化活動中心,是一個集商貿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古鎮,可謂顯赫一時。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鍾,唐代以後,又逐漸建成了以沙溪為中心的四大鹽井――彌沙鹽井、喬後鹵成井、雲龍諾鄧鹽井、蘭州啦雞鹽井,為沙溪的發展錦上添花,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四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的食鹽供給的集散地,逐漸成為繼茶、馬貿易後,又一重要商品。鹽井的發現與開采,使沙溪在茶馬古道上陸路碼頭作用發生質的變化,成為舉足輕重的鹽都,從而進一步推動沙溪經濟文化的發展,使沙溪成為茶馬古道上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等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經濟的崛起與騰飛,必然推動民族宗教文化的發展,沙溪一時成為佛教文化的集聚地,從而推動沙溪地區成為洱海地區佛教密宗宗教活動主要地區,使沙溪因此成為上經貿發達、文化繁榮的古鎮。
古鎮沙溪,走過一個發展、壯大、輝煌、衰落的過程,只留下了無聲的石橋、古道、古街在悄悄訴說著它的過去,只有黑惠江水無聲地把沙溪在茶馬古道上的輝煌歷程帶入遙遠的大海。 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靈魂與核心,是沙溪商貿交易的地方。它位於沙溪壩子中央鰲峰山鰲頭位置,黑惠江「S」型大彎環的頂端,依山傍水,是一個地理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是一個集寺廟,古戲台,商鋪,馬店,開闊的紅砂石板街面,百年古樹、古巷道、寨門於一身、功能齊備的千年古集市。被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專家們譽為「茶馬古道上惟一倖存的古集市」!
歷史上寺登四方街被稱為「南塘」,明朝後期,因興教寺而起名,才叫寺登四方街。寺,指興教寺;登是白族語,意思是地方。位於興教寺旁邊,呈四方形的街子,這就是寺登四方街的名稱由來。
走過黑惠江畔的古石橋――玉津橋,沿著古道行走約100米,一個用土坯做成的寨門就出現在眼前,這就是被村民稱為「街子門」的東寨門,表示進了此門就是集市。此寨門用土坯鑲砌而成,比起其他地方高大、威武的石砌城門而言,雖顯得有點寒酸、土氣、狹窄,但卻向世人展示了茶馬古道集市的城門樣子――僅容兩匹馬同時通過的土坯牆門。寺登古街共有三門――東寨門(通往大理地區)、南寨門(聯結古鎮南面與西面的滇西鹽井)、北寨門(通往西藏地區)。
經過寨門,一條狹窄、深長的古巷道悠然而來,兩邊殘舊的古鋪悄然聳立在巷道兩邊。濃濃的商業氣息撲面而來,使人們不禁想到古時馬幫進寨門過巷道的情形。現在,寺登有三條古巷道仍然被當地人稱為「街子巷」,意思是寺登歷史上的第一筆生意是在巷道成交的。現今三條巷道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來,置身其中猶如回到茶馬古道巷道的昨天,給人一種追古懷今、聯想翩翩的感覺。
狹長的巷道的盡頭,是寺登的經貿中心――四方街。四方街似曲尺型,正街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100米,其中北部街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50米,整個街面用紅砂石板鋪築,街中心有兩棵數在年的古槐樹。四方街東面有坐東朝西的古戲台,西面有坐西朝東的興教寺,兩者遙相呼應,將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整個街場四周商鋪馬店林立,三條古巷道延伸到古鎮的四面八方。
寺登四方街在以前每隔三天有一個街市,熱鬧非凡,各地來的馬幫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陸陸續續通過巷道來到古街投店住宿。戲台上洞經古樂、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開始,表演通宵達旦,持續兩天,本地人稱之為「兩宵兩天戲」。寺登四方街最具有商業氣息,體現茶馬古道集市的建築當屬密布在街場四周及巷道兩旁前鋪後馬店的商業建築。它是整個街場歷千年而不衰的保證。前鋪後馬店簡單地說就是臨街、臨巷的房子開成商鋪,主要用來做生意或出租給別人,後面的房子和院落開成馬店,供南來北往的馬幫、客商住宿、存貨、存放馬匹。整個四方街周圍及三條古巷道兩旁均是這種商業布局而且基本上完整無損地保存下來,成為茶馬古道集市倖存下來的惟一集鎮。
古戲台是寺登四方街上最有特色的建築,它位於四方街東面建築群中央臨街位置,與西面興教寺殿宇、寺門建築成一中軸線,將古四方街平分為南北兩半,從而劃定為各類生意經營范圍提供了實物標志。古戲台主體建築結構是魁星閣,戲台只是其附帶功能,是當地白族人民敬奉魁星的地方,其建築高三層,前戲台,後高閣。建築結構精巧,出角十二角,翼然若飛。雖經修繕,但基本上保持了原建築風貌。古戲台與興教寺遙相響應。每逢民族節日,全鎮白族兒女各自身著節日盛裝,彈著龍頭三弦,齊聚四方街,在戲台上載歌載舞,四方街上人頭涌動,興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歡樂吉祥。其中最為熱鬧當數每年農歷「二月八」太子會。據說,在沙溪一直流什著一個這樣的規矩,沒有到四方街古戲台上演同過,不能稱是沙溪人。可見四方街古戲台在人們心中的位置, 沙溪古橋
每一個沙溪人都以能夠登上古戲台表演為榮,視登台表演為沙溪人的重要標志。這樣的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藝人、歌手、舞者,使沙溪音樂人才輩出,人才濟濟,成為外人眼裡的「歌舞之鄉」。沙溪白族是「歌舞的民族」,一句在馬幫里流傳的「惠水美,沙溪妹子更美「就道出了馬幫心中的沙溪。
漫步古街紅砂石板,登上古戲台,看一看四方街鋪面和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橋,到興教寺感受各種流派佛教合而為一的寺廟,聽一聽沙溪洞經古樂,體會古老民族的古音樂的韻味,看一次白族傳統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傳統的肖拉者舞,聽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調,嘗一嘗沙溪土特產地參子、松茸、羊乳餅,我們為茶馬古道上能保存下一個完整的古集市而慶幸。

⑺ 光祿古鎮的簡介

光祿古鎮位於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北部12公里處,歷史悠久,山川秀美,名勝古跡眾多,現保存有眾多高品質的旅。光祿古鎮素有「迤西文化名邦」、「花燈之鄉」的美稱。姚安高氏曾為南詔,大理國兩朝權臣、元、明、清三朝姚安府,姚州兩級土知府和土知州。 它是一個以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為主的小鎮,一年四季,田園景色輪回變化,展示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畫卷,形成了秀美的田園風光。南永公路穿境而過,縮短了光祿與昆明、攀枝花、大理、楚雄等大中城市,是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古鎮山環水繞,綠樹成蔭。整個古鎮建築成「坤」字型,古建築眾多,古鎮歷史悠久,長期以來,一直是古代治滇重鎮。是古南方「絲綢之路」通往東南亞和印度等地的一個重要據點。中國第一個福文化古鎮——光祿古鎮。為了突出光祿古鎮的特色,姚安將重點突出光祿古鎮「福」、「壽」、「祿」、「喜」的四大特色主題,讓遊客在休閑中就能感受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光祿古鎮是姚安縣的北大門,它是一個以歷史文化和農耕文化為主的小鎮,一年四季,田園景色輪回變化,展示了春、夏、秋、冬不同的自然畫卷,形成了秀美的田園風光。大家可以看到土主信仰、道教、佛教在這里並存,這是人文素質的體現,是地方文化包容性的體現。 光祿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古西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歷史上曾被譽為「文獻名邦」。光祿鎮人傑地靈,名人輩出,高氏家族曾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佳話,涌現了高奣映、趙子驤、馬駟良、趙鶴清等名人學士。境內有始建於唐天佑年間的龍華寺,有元代設置的姚安路軍民總管府,有文昌宮、三豐祠、中西合璧的高雪君祠。歷史上的「光祿八景」:「佛寺尋春、鳳岫雪梨、小橋新柳、佛院探幽、高陀夕照、鏡棚夜月、登瀛晚眺、西來賞桂」令人神往。 光祿古鎮布局獨特,從龍華寺連文昌宮至軍民總管府接東關城門形成一條建築主軸線,貫徹在「坤」字型的民居街道上,東、南、西、北四關連接四方,形成了「坤」字形的獨特建築布局

⑻ 喜馬拉雅山脈靠近印度地界的地方,有什麼人住在那裡

喜馬拉雅山原始部落:男不婚女不嫁,傳宗接代僅靠“一夜情”?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許多人會因為工作生活中的煩而選擇逃避,在逃避後就該想著通向一個促使自己身心愉悅的地方。在城市裡工作生活的人們,去的最多的就是周邊的古鎮村落,雖然也有商業化的印記,但也是一處閑下心來的好去處。


如果有卓巴女孩看中男孩,就會向男孩捧上一束花,男孩接上花後,女孩就會牽上男孩羞羞地回到閨房。面對這種特殊的婚姻制度,對於一些一夫多妻的國家而言,卓巴女孩更像是在沿襲一妻多夫的習俗。不過細細說來,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情民風,還是要尊重他們的文化。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古鎮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簽證有效期過了怎麼辦 瀏覽:223
中國的富二代有哪些 瀏覽:670
中國為什麼禁止臉譜網 瀏覽:808
伊朗包機為啥什麼要直飛甘肅蘭州呢 瀏覽:415
蘇聯為什麼打中國 瀏覽:862
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 瀏覽:714
英國二手車一年多少錢啊 瀏覽:116
中國海洋大學疫情期間如何出入 瀏覽:388
錫金是怎麼從印度獨立出去的 瀏覽:548
伊朗與什麼國家接壤 瀏覽:698
為什麼美國要去打伊朗 瀏覽:234
為什麼印尼海嘯破壞極其慘重 瀏覽:310
一元硬幣是多少越南盾 瀏覽:406
義大利的皮鞋是什麼皮 瀏覽:100
去印尼玩不會說印尼話怎麼辦 瀏覽:328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4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4
中國護照義大利簽證怎麼辦 瀏覽:720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50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