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富汗的民眾為什麼要逃跑
阿富汗的民眾要逃跑。這是為了躲避戰爭。一旦爆發戰亂,最受傷的還是普通民眾,阿富汗人民為了躲避戰爭,所以才會逃跑。
⑵ 阿里亞納阿富汗航空公司的歷史
50年代早期,印度當時最大的包機公司——因達梅爾包機公司成功地將朝聖者從喀布爾運至吉達。因達梅爾包機公司意識到了未開發的阿富汗市場所蘊含的商機。1955年,因達梅爾包機公司於阿富汗政府接洽並達成了建立一個國家航空公司的計劃。阿里亞納航空公司於同年成立。因達梅爾包機公司擁有其49%的股份,其餘由阿富汗政府所有,因達梅爾包機公司負責提供設備,次年阿里亞納航空公司正式運營。起初在阿富汗國內航線使用一架DC-3飛機運營,同年晚些時候,開辟了飛往印度和一些海灣國家的業務。
1957年因達梅爾包機公司的股份被泛美航空公司買新。阿里亞納航空公司開始使用DC-4並重新整修了DC-3。由於用了DC-4,1958年航線可達貝魯特,1959年使用了DC-6B飛機,航線延伸至法蘭克福。但在1961年,航線再次被縮短至貝魯特。直到1967年,法蘭克福航線再次開通並延伸至倫敦。隨後,波音727加入了機隊。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後,阿里亞納阿富汗航空公司不再強調使用美國設備;安-24、安-26、雅克-40、圖-154加入機隊,與此同時,航線網的重點也隨之改變,從倫敦、法蘭克福到布拉格、塔什乾和莫斯科。至印度大陸和海灣地區的迪拜的航線則繼續運營。
雖然一些老式蘇聯飛機仍留在機隊中,但蘇聯的解體導致阿里亞納阿富汗航空公司又重新轉向使用西方飛機。阿富汗內戰和經濟狀況的窘困無疑限制了阿里亞納阿富汗航空公司的國內運營,同時也使未來的飛機更新變得更加困難。
⑶ 為什麼目前阿富汗平民要大量逃離阿富汗
目前敘利亞局勢非常不穩定,因為政府軍和塔利班武裝兩者發生嚴重的戰爭沖突,導致很多平民生活被打亂,甚至有一些家庭在戰爭中變得瀕臨破碎,自己的親人也在戰爭中去世。
總結:戰爭對我們而言可能非常遙遠,但是在阿富汗這個國家卻又非常熟悉,因為經歷了20年戰爭的阿富汗,想要迎來和平發展的機會是非常困難的。務必要付出沉重的壓力,才能走上這條路。
⑷ 阿富汗為什麼追美飛機逃
那些追著美國飛機跑的,大部分是在政府軍人員或者在政府里為美軍服務,他們害怕塔利班,所以爭先恐後的逃命。
⑸ 阿富汗是如何入侵印度的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⑹ 印度與阿富汗關系
印度是一個國家,阿富汗也是一個國家,兩個地方只是國與國的關系。
⑺ 阿富汗人民為什麼要逃離本國
繼96年9月,塔利班重返離別20餘年的喀布爾。同一時刻,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拖家帶口,湧向混亂的國際機場停機坪,這是唯一可以逃離阿富汗的地方。但他們失望了,所有的國際商業航班都被叫停,只有各國軍機在不斷起降,呆在機場無助的人和軍機上離開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8月16日上午,有試圖強行爬上撤離飛機的人,遭到美軍槍擊,至少有三人倒在血泊中。
同日在喀布爾機場上出現了驚險的一幕,一輛正在滑行准備起飛的美軍C-17運輸機四周,有大批阿富汗民眾圍著奔跑,還有人試圖爬上飛機。眼看運輸機無法順利起飛,於是,一架「阿帕奇」武裝直升機從超低空飛來,將跑道上的人趕走。但很快,大量民眾又蜂擁而上,追著滑行的運輸機繼續奔跑。有的人還上了起落架,但是飛機起飛後,關上的起落架帶走了他們的逃生希望。
盡管塔利班發言人沙欣對媒體表示,將確保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喀布爾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還將赦免曾經為阿富汗政府和外國勢力工作的人。但這些阿富汗人的驚恐似乎有增無減,畢竟連總統都卷著錢財跑了,他們留下來也不過是政治的犧牲品而已。為了逃離阿富汗,他們顯然已經不惜一切,甚至生命。
那麼這些逃跑的人便一目瞭然。一類是懼怕塔利班掌權後重新實施伊斯蘭教法統治,畢竟當年巴米揚大佛事件20年前歷歷在目,也許其中有政權分化的因素在,但是誰又想再經歷一次信仰被任意踐踏呢;二類是因曾給西方服務擔心遭到報復,畢竟從美駐軍阿富汗已有20年,這期間服務於美的數不勝數,更不談相交甚深的了,如果被抓住,後果可以想像;三類就是信了西方對塔利班的妖魔化宣傳無腦恐懼的,畢竟西方可不管你是黑貓還是白貓,一棍子打死能崩個屁出來就是好貓,和平演變可不是鬧著玩的,連國內和平環境下一部分人都被無腦洗了,更不談阿富汗一線戰場上的人了。
⑻ 阿富汗政府的飛機怎麼會在烏茲別克
財聯社8月22日電,除了落入塔利班之手,美國多年來援助阿富汗的部分裝備還在阿境外找到了「落腳點」:拍攝於當地時間16號的衛星照片顯示,在烏茲別克南部的鐵爾梅茲機場,停放著數十架阿富汗政府軍的飛機,其中包括阿空軍唯一一款固定翼戰機A-29輕型攻擊機。
烏茲別克政府當天宣布,迫降了非法越境的46架阿富汗飛機。(A-29或阿富汗空軍訓練)美國政府此前的報告顯示,阿空軍共有167架飛機——這就意味著,阿政府軍超過四分之一的飛機出逃到了烏茲別克。
阿富汗政府此次敗亡,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多年來,空軍都是阿政府打擊塔利班的利器,但是即使是這些精英飛行員,也不願意為阿政府賣力,一有機會就逃跑。可見阿政府在軍隊中根本不得人心,阿富汗政府想要指揮他們與塔利班打死戰、硬仗,只能是痴心妄想。
30多萬不知為何而戰,隨時都想逃跑的部隊,遇上7.5萬氣勢如虹的塔利班武裝,可不是一觸即潰。甚至他們的潰敗讓作為對手的塔利班都很驚訝,此前塔利班發言人曾表示,由於他們擔心喀布爾的抵抗過於頑強,因此原先的計劃是先把武裝力量停在喀布爾大門外,可是沒想到的是,他們到了喀布爾,根本未遇任何抵抗,只好直接進入首都。
用一句話評價這些逃跑的軍隊,只能是:幹啥啥不行,跑路第一名。即使有再先進的武器,也救不了這樣的部隊。
⑼ 阿富汗入侵印度的過程是什麼
1747年,阿富汗的艾哈墨德·沙赫當選為王。他從1748年開始向印度進軍。
被各種矛盾弄得四分五裂的莫卧兒帝國,得不到屬國的援助,無力抵抗入侵者。1748年,艾哈默德·沙赫侵入旁遮普。1749年,他第2次入侵旁遮普,獲得了大量戰利品之後撤回。1751~1752年,艾哈默德·沙赫第3次侵入旁遮普,印度軍戰敗,莫卧兒皇帝把旁遮普和木爾坦割讓給阿富汗勝利者。1756~1757年,艾哈默德·沙赫第4次入侵,佔領了拉合爾。至此他的目標就是德里,而該城竟毫無防禦,甚至連一次小接觸都沒有就被佔領。莫卧兒皇帝阿拉姆吉爾二世被廢黜,阿富汗人到處殺戮和搶劫。
1757年夏,艾哈默德·沙赫帶著價值1.2億盧比的戰利品返回阿富汗,留下他的兒子帖木兒「米爾帕」統治他在印度河以東的領地。
是時,印度南方的馬拉塔人興起,1758年,馬拉塔人佔領了德里,並出現在印度河東地方,把帖木兒「米爾帕」趕過印度河,並將拉合爾佔領。艾哈默德·沙赫不甘心失敗,1759年8月,又率兵4萬越過印度河,重新佔領了拉合爾。1760年1月,艾哈默德·沙赫擊潰了北印度各個馬拉塔人酋長的軍隊,再度佔領了莫卧兒帝國的首都德里。1761年1月14日,在帕尼帕特附近,阿富汗軍隊同馬拉塔軍隊進行一次決戰,結果是馬拉塔人大敗,全軍覆沒。
但是,艾哈默德·沙赫也無力保持自己在印度的整個佔領區,不得不撤回本國。他在德里盡可能榨取更多的金錢,在離開德里之前,扶植自己的傀儡——已故的阿拉姆吉爾二世之子沙阿拉姆為莫卧兒皇帝。
1765年,錫克教徒佔領了旁遮普全境,把最後一批阿富汗駐軍完全趕走。馬拉塔人軍事實力的損失,方便了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
⑽ 阿富汗與印度的歷史關系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古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並入波斯。亞歷山大遠征後又並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於東部的塞琉古王國。約前250年,位於阿母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後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於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所敗,遂西遷至阿母河領域,約前140-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希臘王朝逐向南方。東漢時大月氏分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一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鹹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半島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後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懨噠所滅。
懨噠系游牧民族,原居於金山(阿爾泰山),臣屬於柔然,羅馬人稱之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後相繼征服伊犁河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薩珊波斯,殺其王,成為一令人生畏的強國,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襖教。567年左右,薩珊波斯與西突厥聯合擊滅懨噠,以阿母河為界瓜分其領土。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後,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於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於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另外,唐還於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王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王,置波斯都督府於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後,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於阿拉伯人,此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直至今日。
821年,阿拉伯阿拔斯朝(黑衣大食)呼羅珊總督塔希爾建立了塔希爾王朝,領有中亞、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伊朗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呼羅珊,曾一度遠征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962年,呼羅珊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伽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伽色尼王朝,佔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伊朗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突厥人打擊而衰落,失去伊朗、中亞領地。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伽色尼之間的廓爾山區興起了廓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後又滅伽色尼王朝,占伊朗、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廓爾王朝被興起於河中的花剌子模蘇丹國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滅亡,以後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兒汗國以及附屬於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帖木爾興起後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後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後裔與中亞的土庫曼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後又轉入波斯手中。
1747年,阿富汗阿布達里酋長艾哈邁德乘波斯衰落之際獨立,建立了阿富汗王國,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歷經阿布達里德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於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