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現行軍事戰略是什麼
1、戰略目標:統治南亞,控制中國,統治印度洋,努力成為世界軍事強國。俄羅斯的軍事收縮嚴重,美國也在減少其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從而在南亞造成相對的權力差距。在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戰略夥伴關系來加速核軍備和軍事現代化。加快建設和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戰略方針:
(1)在確定戰爭威脅時,強調在核威懾條件下高科技局部戰爭(低強度戰爭)的威脅,並為從全面戰爭到多次局部邊界戰爭的戰爭做准備。
(2)以「有限戰爭」為主要戰爭手段。即,通過對對手施加必要的懲罰,實現了相對有限的戰爭目標。
(3)巴勒斯坦和中國是主要敵人。它有能力對巴基斯坦發動全面戰爭,並迫使其撤出被佔領土。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不要放棄其在中國的「既得利益」,而是促進新的擴張和共同進食。
(4)通過外交,軍事和經濟手段,特別是核威懾力,尋求和維持對南亞國家的威懾和控制。
(5)管理從阿拉伯海到南中國海的水域,並遵守不允許外國干涉南亞和印度洋問題的政策,特別是中國與印度鄰國之間軍事關系的發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與東盟的經濟戰略聯盟和「軍事合作」關系。
3、作戰意識形態:印度軍隊現在認為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在進攻和防禦過程中以及在核威懾條件下倡導進攻意識。基於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基本內容如下。
(1)著眼於進攻性行動,先發制人行動和必要的跨界行動,努力將戰爭的火焰引向敵人領土。
(2)實施全面的三維防攻作戰。
(3)專注於移動作戰,並努力掌握戰場計劃。
(4)強調各種服務和武器的協作,強調空軍的作用,強調軍隊和空軍的協調協作。
(5)強調主力方向的絕對優勢,以達到快速戰斗,快速決策的效果。
(6)強調電子戰的作用,執行電子欺騙,抑制電子干擾,隱藏戰斗意圖,並結合電子殺手和火力。
(7)強調執行有效的作戰指揮。
B. 印度未來軍事發展方向是怎麼樣的
武器裝備采購渠道多,自研能力逐步增強,太空技術,計算機技術十分先進。戰略思想是先控制印度洋,成為地區性的強國,然後逐漸轉變為亞洲強國,最後轉變為世界性的強國。由於宗教信仰,有較強的凝聚力。現在國際中的地位次於中國,但試圖想要超越中國。中國和印度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現實中的最佳比較。
C. 印度在獨立之初確立了什麼樣的國家戰略的目標
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是印度國家戰略長期追求的總目標。
長期以來,印度始終堅定不移地執行「控制印度洋」的戰略目標。90年代後,其海軍也確立了相應的「沿海防禦—區域控制—遠洋進攻」的發展思路,提出發展一支大型遠洋艦隊,逐步實現從「區域性威懾和控制」向「遠洋進攻」的戰略轉移。
(3)印度如何調整戰略擴展閱讀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
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
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采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采購費增加了近1倍。
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導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
D. 印度在國家安全採取的八字戰略指導方針是什麼
「印太戰略」;地緣政治;安全理念
E. 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調整基於大國平衡之路戰略。印度之所以採取上述立場,並非為避免惹怒中國。印度該決定與它強調在印太地區維持多極化和非集團化的安全架構主張一致。
冷戰後, 為增強對中國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長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國外交, 一方面謀求良好且穩定的印美關系, 另一方面繼續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系。自獨立以來,印度外交戰略的總體走勢表現出明顯的「大國平衡外交」特徵,印度以大國外交為基本著眼點,積極在各大國之間尋求某種戰略平衡以確保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學者古普塔認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缺乏「解決方案、資源和再想像」,並且區域影響帶來「不可避免的稀釋」正在醞釀之中。 「四國聯盟」是華盛頓在亞太地緣政治中的最後一場「華爾茲」
F. 印度印太戰略的制約主要來自於印巴矛盾
是。
《印太戰略》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戰略沒有根據印太地區經濟趨勢的變化做出調整。
2、新戰略中的另一個矛盾涉及規范問題。
3、戰略沒有考慮到各國對印太地理邊界的不同劃定。
G. 印度地調局職能和發展戰略
一、使 命
印度地調局成立於 1851 年,目前擁有 3000 多名地質學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是世界上最早從事次大陸地球科學研究的組織機構之一。印度地調局擁有 160 年的地球科學資料庫,能夠承擔從地質填圖到礦床勘探等地球科學各個不同分支學科的工作,具有由專業人員操作的現代實驗設備,掌握礦產勘查的關鍵技術。
其使命是: 通過提供為促進健全的地質政策和實踐活動所需的科學信息,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 通過探索新的資源以及促進現有資源的合理開發促使印度經濟強盛。主要職責是生產基本地質數據; 繪制全國地質圖、地球物理圖 ( 包括地面和空間) 和地球化學圖; 採用各種方法探測和評估國家礦產資源; 系統收集、管理各類岩石、礦物及化石的研究資料和實物並在此基礎上提高開發利用服務。通過對所收集數據的整理分析,該局可向各級政府機構提供礦產資源遠景規劃及礦產開發建議,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服務,並可在其職責范圍內,向公眾提供所需的技術服務、建議和幫助。
工作目標是:
( 1) 通過開展深入而廣泛的勘查活動,查明、評價和增加自然資源儲量;
( 2) 監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然資源需求情況,並對工作作出相應調整;
( 3) 不斷更新陸地和近海區域的地質資料庫;
( 4) 不斷以更大比例尺繪制國家地圖,並能根據變化進行相應更改;
( 5) 了解影響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地質作用;
( 6) 開發環境、水資源開發和自然災害等領域的資料庫;
( 7) 在評價和減緩自然和人為災害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8) 為水資源、電力、通訊和城市發展項目提供地球科學建議;
( 9) 建立和維護一個綜合性的地球科學資料庫;
( 10) 加強與公眾的聯系,使公眾能較容易地獲取地球科學方面的信息、圖件和知識產品。
二、職 能
( 1) 不斷以更大的比例尺繪制整個印度和領海海岸區域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圖;
( 2) 用地質、地球物理和其他方法 ( 包括地下技術) 對國家和近海區域的礦產資源進行勘查和評價;
( 3) 進行與環境地質有關的各種研究 ( 包括地質技術調查) 以支持環境發展項目;
( 4) 對地球科學的分支學科以及勘探和遙感的技術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調查;
( 5) 在與印度地調局職能相關的所有問題上從國家的角度為政府機構提供建議;
( 6) 在與印度地調局職能相關的所有問題上為公眾提供技術服務、建議和幫助;
( 7) 參與關系國家利益的政府之間和政府內部及研究機構之間及其內部的科技項目,並為此對所有地質和聯盟活動進行協調;
( 8) 與國外兄弟組織保持經常的聯系,其中包括那些從事與地球相關問題研究的國際科學機構和兄弟研究院所;
( 9) 為國內外的科學研究工作及博物館和岩芯圖書館的建設,系統地收集地表和地下的岩石、礦物和化石;
( 10) 管理具有國家和國際意義的地質材料,保護國家地質博物館和地質公園等地質財產;
( 11) 培訓從事部門計劃和業務活動的科技骨幹,並通過提供幫助把這種培訓工作延伸到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動員和培訓國家年輕的科學潛在人才;
( 12) 收集、處理、存儲、管理和發布各種形式和各種來源 ( 圖書館、信息處理單位、數據中心、紀錄片和地圖出版物) 的地球科學數據;
( 13) 在國家發生緊急事件時,動用國家地質領域的人力和設備資源並協調他們發揮最大作用;
( 14) 根據地球科學和相關技術發展的需要開展其他工作。
三、發展戰略
印度地調局在其 2020 年工作展望中,制定了印度地調局未來發展戰略主要是加強印度本土的自然資源評價、環境和地球體系研究及信息服務三方面。
1. 自然資源評價
( 1) 加強專題圖件繪制;
( 2) 加強區域水平的礦產資源評價並對勘探方法進行標准化;
( 3) 綜合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的數據進行資源預測;
( 4) 進一步完善地球科學資料庫,使其內容更豐富、廣泛、深入和精確;
( 5) 在全國范圍進行有重點而又系統的地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
( 6) 通過地面和航空地球物理勘測,描繪次沖積和次圈閉地質概況,以發現更多可能的礦產靶區;
( 7) 為進行海洋資源評價開展高清晰度的近海調查;
( 8) 與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積極開展合作和交流以便將研究重點放在優先勘查戰略上;
( 9) 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
2. 環境和地球體系研究
( 1) 開發綜合性地質環境資料庫,以用於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控;
( 2) 對自然災害 ( 地震、滑坡、洪澇等) 或人為災害 ( 污染、廢物處理等)進行研究,著重研究其對地球體系的影響;
( 3) 研究第四紀氣候變化;
( 4) 加強固體地球的地質和地球物理學領域的研究,包括地震和測量監控;
( 5) 為電力、灌溉、交通和各種建設項目提供地質技術咨詢服務。
3. 信息服務
( 1) 提高本部門對外界的知名度;
( 2) 對各級活動的資料庫進行計算機化;
( 3) 對文件和圖件進行數字化;
( 4) 以對用戶友好的方式方法發布知識產品;
( 5) 在國家地球科學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四、經費來源
經費全部來源於政府的撥款。其活動涉及資源調查、環境和地球系統研究以及地學信息的傳播。
H. 印度的大國戰略是什麼
印度作為南亞老大,不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科技發展水平上,都一直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素來有掌控南亞、輻射周邊和躋身一流的大國志氣,其「東進」戰略更是傾注了其幾代國家領導人的心血和努力。究近年印度大國戰略的操作路徑來看,唯我獨尊的老大作派和挾洋自重的功利心態暴露無遺。
一是在南亞奉行「周邊第一」,推行印度版「門羅主義」。莫迪政府上台以來,提出了「周邊第一」的外交政策,尋求進一步將南亞鄰國與印度「捆綁」。印度素來擔心外部大國染指南亞,特別是周邊國與域外大國發展全方位合作關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態,總是先入為主假設域外大國的一切做法都是與印度為敵,其實是對自身實力和影響的不自信。經濟上控制、政治上打壓和軍事上威懾,便成為印度對南亞鄰國的家常便飯,經常忽視鄰國有對外發展的正當需求和獨立自主的正當訴求。
I. 印度推行的印度洋控制戰略具體是什麼
印度海軍大力推行的「印度洋控制戰略」,是指將印度洋劃分為「完全控制區」、「中等控制區」和「軟控制區」三個戰略區域。印度試圖先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然後向遠洋延伸,逐步限制並排斥大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最終確立印度的海上大國地位,取得在印度洋的控制權。由於實力的局限,印度只好採取循序漸進、分階段實現的辦法,逐漸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