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古代有哪些侵入者

印度古代有哪些侵入者

發布時間:2022-09-18 05:35:15

1. 印度都曾遭受過哪些人種的入侵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歷史)。

2. 中亞下侵入古代印度的是哪種人

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位於古代中亞地區的部落群體,他們的遷移造就了數個古代文明的祖先,東路公元前16世紀進入印度,中路到達西亞—巴勒斯坦,稱為閃米特人,猶太人就是閃族語的,西路進入巴爾干,稱為多利安人,也就是希臘諸城邦的祖先。印度古代的種姓制就是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本地土著黑種達羅毗荼人後產生的,按照雅利安人本來的階級分為婆羅門(僧侶) 剎帝利(武士) 吠舍(平民) 加上首陀羅(土著賤民)形成的。因為雅利安人的後裔希臘羅馬文化是西方文明起源,希特勒就用了這種稱謂,不過雅利安人是屬於歐羅巴人種,所以現在印度人有黑有白,就是這樣的原因。

3.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侵略的歷史,印度都被哪些國家侵略過

1498年達伽馬遠航至印度,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1616年,荷蘭在印度獲得了一地塊殖民地,蘇拉特,並建立起東印度公司,並曾一度控制馬拉巴東岸和泰米爾納德邦海岸;1660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宣布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1624年,英艦登陸,對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進行軍事滲透;18世紀,法國開始插手印度殖民,並一度佔領安得拉邦和奧里薩邦的大半印度領土;1770年,英法針對印度殖民問題發動英法戰爭,法國喪失其殖民地;19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勢力已滲透印度全境。

4. 印度阿三戰斗民族

印度阿三,指印度人,帶有種族歧視意味的貶義稱呼。「印度阿三」來自「十里洋場」時期的吳語上海話,吳人極喜加「阿」字,而上海話中與「三」相關的詞彙(阿三、八三、癟三、十三點、豬頭三)多為貶義詞。上海當年的英租界中經常會有從印度調來的「公務員」,負責一些雜事,而這些印度人是英國人的忠實「爪牙」,整天警棍亂舞,因此上海人便蔑稱其為「阿三」。而今,「印度阿三」一詞已經廣泛流傳開來,多含國人嘲弄印度之意。

5. 古印度人被什麼人入侵

應該是雅利安人
不過,這個戰爭太多了。。
這個太多了。古詩中還有一段。。核戰爭,你先看這。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毀滅的古印度文明——《摩訶波羅多》中記載的史前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斗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http://free.21cn.com/forum/bbsMessageList.act?bbsThreadId=1433663《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浩大,許多國王和神靈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斗,其慘烈程度為世所罕見。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這場大戰有一定的事實背景。近年來,有些學者重新研讀這部史詩,發現其中竟描述了多種高科技武器和飛行器。這些武器和飛行器遠遠超過了古詩產生的時代,甚至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先進。 在古詩的描述中,有一種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別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亞」,是一種「無煙飛彈」,在戰場上無人能逃避這種武器的傷害。施放這種武器時:「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烈風颳起,雲霧翻騰,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晃。拋下大量灰塵和沙石,……大地遭受燒灼,不斷震抖,象群被高溫燒焦,其他動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滾,樹木像遇見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斷像大驟雨般地從四面八方落下,數千輛戰車被毀掉,……陣亡者的屍體被可怕的高溫燒得殘缺不全,如同燒焦的樹干。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6. 印度古代史的詳細介紹

印度 歷史 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區之一。其古代史 自然 也是豐富而壯麗的 文化 史詩。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度古代史的詳細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印度古代史之吠陀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是一個分布范圍非常廣大的文明,在時間上大致與古代兩河流域文化及古埃及文化同時。這一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吠陀一詞的意思是知識,是神聖的或宗教的知識,中國古代曾將這個詞譯為“明”或“聖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種知識的宗教文獻,是在很長的時期中由多人口頭編撰並且世代口傳下來的。早期吠陀時代的歷史幾乎完全無從考查;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可能是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雅利安人在這時的主要祭祀對象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因陀羅、阿耆尼諸神。《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產生較晚,被稱為“後期吠陀”。在後期吠陀產生的時代,雅利安人的文化相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他們從早期主要居住的旁遮普移入恆河流域地區。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崇拜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的婆羅門教代替了敬奉自然神靈的早期吠陀信仰,這種宗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抬高祭司階層(婆羅門)的地位。往世書和印度大史詩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分成不同的部落集團,而且人民中已經有被稱為“羅闍”的領導者出現(王)。敵對的部落集團之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最終形成了為數眾多的早期印度國家。在前600年時,印度有不少於20個這樣的國家,吠陀時代到這時通常認為已經結束。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通常稱這次思想爆發為“沙門思潮”,新涌現的許多思想潮流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反對婆羅門在印度社會中的特權地位。

印度古代史之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 政治 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印度古代史之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印度古代史之孔雀王朝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他們在整個西印度建立了許多公國。大月氏人成為最 成功 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這個國家被列舉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羅馬帝國、安息、貴霜帝國和漢朝)之一。貴霜時代的寶貴產物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

印度古代史之笈多王朝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旃陀羅笈多二世取得了一次對塞人的輝煌勝利,常常被認為是印度 傳說 中的偉大英雄超日王。中國僧人法顯在旃陀羅笈多二世在位時訪問了印度,他描寫這位國王的賢明統治使印度人民安居樂業。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現代印度教轉變;佛教和耆那教繼續擁有廣泛信徒。笈多君主的宗教政策總體上來說是容許所有教派傳播。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印度古代史之後笈多王朝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白匈奴)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不過,在南印度則興起了幾個強盛的政權,如遮婁其人(其統治者打敗了戒日王的進攻)、羅濕陀羅拘陀王朝和帕拉瓦人。

印度古代史之拉其普特時期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在這段時間里,幾乎所有的北印度政權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南方的遮婁其人也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拉其普特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他們中特別重要的有瞿折羅-布羅蒂訶羅人、兆漢人和遮婁其人。各拉其普特王國之間混戰不已,同時又激烈抵抗伊斯蘭教力量對印度的侵略,以致拉其普特人常被認為是印度教的保衛者。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入侵印度的序幕。

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印度古代史之伊斯蘭時期

(1)德里蘇丹國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茂德入侵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烏德-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 決定 性地擊敗了兆漢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德里蘇丹國是由來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先後有5個王朝在德里進行過統治: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不過,德里蘇丹國並非統一了整個印度的帝國。除了在阿拉-烏德-丁•卡爾吉等極強大的蘇丹統治時期,德里蘇丹國充其量只是北印度的一個最大的王國。北印度的拉其普特人繼續保有強大的力量,而南印度則幾乎從未進入蘇丹政權的版圖。阿拉-烏德-丁•卡爾吉時期對德乾地區的3次大舉入侵使德干北部服從蘇丹統治直到14世紀;菲羅茲•圖格魯克蘇丹臣服了印度教王公統治的奧里薩。困擾蘇丹的問題主要是叛亂和外部入侵。在整個德里蘇丹國存在時期,叛亂和王室內訌層出不窮。各地的分立勢頭從未被有效遏止,幾個著名的蘇丹都曾鎮壓過大規模的叛亂。外部入侵的威脅開始主要是來自蒙古人,後來則是中亞的征服者帖木兒。帖木兒的可怕入侵終於使搖搖欲墜的蘇丹政權徹底崩潰。德里蘇丹國在帖木兒撤離之後不久解體,獨立王國林立各地,雖然還有名義上的蘇丹,但他們的權力幾乎只限於德里和旁遮普。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的穆斯林文化有了很大發展。許多蘇丹執行相對寬松的宗教政策,除了徵收人頭稅之外並不對非穆斯林居民進行迫害。伊斯蘭式的宏偉建築在印度聳立起來,這一時期所形成的建築風格有時被稱為德里風格。在文學上,產生了阿密爾•胡斯魯這樣的偉大詩人。突厥人也帶來了一種有害制度:在宮廷和貴胄之家中流行的奴隸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烏爾都語在蘇丹時代產生,以及羅第王朝末期出現了錫克教。

(2)莫卧兒帝國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意為“蒙古人的帝國”,因為巴卑爾的血統由母系可以上溯到成吉思汗。巴卑爾的統治只是莫卧兒帝國的肇始,他還未來得及鞏固莫卧兒人在北印的地位便已去世。行政、司法和財政制度都沒有建立;這些關鍵事物實際上是由莫卧兒人的敵人舍爾沙締造的。舍爾沙是南比哈爾地區的阿富汗人首領,他在1540年打敗並趕走了巴卑爾的繼承人胡馬雍,短暫地恢復了阿富汗人在印度的統治。舍爾沙的統治時期很短,但是卻十分重要。他壓服了孟加拉的叛亂,並把它分成19個小行政單位;征服瓜廖爾;打敗了最強的拉其普特人領袖馬爾德夫。在短短5年之內,幾乎整個印度北部都被他征服了。在舍爾沙於1545年陣亡之前,他已經在北印建立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制度,舉行土地清丈以確定稅制,並進行了貨幣改革。舍爾沙的統治事實上為莫卧兒帝國的最終建成鋪平了道路。在舍爾沙死後,胡馬雍得到波斯國王太美斯普一世的支持返回印度,不久奪回德里;但他在與主要敵人阿迪爾沙阿交鋒之前突然死去,完成莫卧兒人偉業的任務歸於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最強大的敵人是阿迪爾沙阿的印度教將軍喜穆。喜穆利用胡馬雍之死奪取阿格拉和德里,並自稱為“超日王”,可能在印度復興起一個印度教的王朝。阿克巴在1556年關鍵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打敗了喜穆,於是在印度再也沒有可以與莫卧兒人抗衡的力量了。

阿克巴是莫卧兒帝國的真正建立人和最偉大的皇帝。他在漫長的統治期間征服了印度北部全境,並把帝國的版圖第一次擴展到印度南方。由於對拉其普特人採取懷柔政策,大多數好戰的拉其普特部族都歸順了帝國的統治。對異教的寬容是阿克巴的顯著特點,他不僅免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還企圖倡導一種融合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以蘇巴(省)為單位的全國行政制度形成了,印度教徒也被允許擔任政府官員。阿克巴時代的印度是伊斯蘭世界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阿克巴去世後,莫卧兒帝國先後由賈漢吉爾和沙阿•賈漢統治。這是兩個才能較為遜色的統治者,沙阿•賈漢終於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推翻失去了皇位。

奧朗則布是莫卧兒王朝最重要但也最具爭議的皇帝。他放棄了莫卧兒帝國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時代的宗教寬容政策,加強伊斯蘭教的宗教地位,企圖使印度完全伊斯蘭化。奧朗則布恢復對非穆斯林徵收人頭稅,將印度教徒逐出政府,並大舉拆毀印度教廟宇與神像。這些短視的政策導致帝國境內的非穆斯林與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銳起來,並很快演變成武裝斗爭。堅持自己信仰的錫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為莫卧兒帝國公開的敵人;奧朗則布雖然多次打敗他們,卻無法徹底消滅其反抗力量。最危險的國內敵人是新興的馬拉塔人國家,它後來發展出可與莫卧兒帝國匹敵的 軍事 能力。另一方面,由於奧朗則布力圖消滅他的政治對手,莫卧兒帝國帝國的疆域在他在位時擴張到最大限度。他長期駐留在德干指揮對該地區各穆斯林小國的征服,這些國家是16世紀初德乾的伊斯蘭教強國巴赫曼尼王朝分裂後形成的。其結果是奧朗則布取得了勝利,將德乾地區並入帝國版圖,成為印度南方的最高統治者。除了次大陸極南端和馬拉塔王國以外,奧朗則布統一了整個印度。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猜你喜歡:

1. 中國古代史論文範文

3. 初中歷史古代史知識點歸納總結

4. 古代歷史故事

5. 2017中考中國古代史知識點總結

7. 其實印度是混血,古代有白人入侵

多數學者認為,印度有以下人種:
1.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徵是身材矮小。
2.原始澳大利亞人
由於身體特徵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們大都長頭型,身材矮小,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爾人,傑糾人,蒙達人,奧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蘭卡的維達人為典型代表,所以又稱維達類型人。有學者認為,這種人早於達羅毗荼人,所以也稱他們為"前達羅毗荼人"。
3.達羅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據有關人類學家研究,它分幾支,早於雅利安人,從不同時期進入印度。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卷發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操達羅毗荼系語言,使用象形文字,是這一人種創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4.雅利安-旁遮普人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系,相距甚遠。
雅利安人英譯Aryan,伊朗英譯Iran。Aryan 和Iran發音基本相同,都指雅利安。古雅利安人信奉太陽神,以輻射形狀為其象徵,如十字和卍字。雅利安人能四處征戰與他們善養馬和騎馬有關。塞西安、撒爾馬希安部族是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他們曾遍布黑海北岸的俄羅斯草原經中亞直達中國新疆。
雅利安人【梵文:âryâ】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亞非語系游牧民族、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和印歐語系游牧民族)中的其中的一支分支之一,高加索以及中亞的古代部落,使用印歐語系的語言,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古代雅利安人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平原上定居下來。這些人被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旁遮普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另一支雅利安-旁遮普人則進入伊朗高原地區,稱雅利安-旁遮普人-伊朗人。
在伊朗高原地區,他們和古代的雅利安-旁遮普人融為一體,形成了後來的波斯人、米提亞人、斯基泰人等等。在南亞次大陸,他們往南部驅逐德拉維達人,創造了吠陀文化和建立了種姓制度,把雅利安-旁遮普語族的語言帶到了印度。
5.東亞人種
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與亞洲內陸相連,因地理和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東亞的東亞人種在不同時期,從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北部和東北部進入印度半島次大陸的南亞次大陸,東亞人種其膚色多呈紅潤色、白色、淡黃色。長顱型的分布在阿薩姆和邊疆地區的土著民中,圓顱型分布在傑德崗等地。

8. 誰給我介紹一下印度的歷史

折疊原始社會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疊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疊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3]

折疊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3]

折疊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疊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3]

折疊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3]

折疊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3]

折疊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3]

折疊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3]

折疊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3]

9. 古印度被多少些外族侵略統治

印度除了近代被英國佔領過以外,古印度沒有被其他外族侵略.統.治過。
... ...
所謂古印度,是對「印度次大陸」概念下數十個種.族、部族、王國、宗教領地的.統.稱,並非是.統.一獨立主權意義上的印度國家,印度次大陸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才被.統.合。
如若不是英國人想通過印度次大陸進入中國大陸而佔領印度次大陸的話,那麼印度次大陸上至今還會仍舊依然保持著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割據的混亂格局,絕對不可能形成「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混亂格局下具有.統.一政府的印度帝國或聯邦,就是形成「聯合酋長國」的機會也沒有。
其中的中國西藏地區的狀況,就是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在宗教戰爭失敗後、逃入中國西藏地區.統.治藏人形成「藏.傳.佛教」、造成中國西藏地區「百萬農奴」奴0隸社會現象的結果。
而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是不能與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相提並論的,「古印度」只是印度次大陸上的某個王國、僅是西洋人的悖論。
... ...
印度與中國的概念不同,中國在五十萬年以前經過炎黃的「父系血緣家族生殖遺傳規則」改造後,始終保持著主流民族整體格局的存在、並延續了五十餘萬年之久。
古中國的夏商周也是以單體朝代的身份面世的,就是在大秦朝以前的戰國時代,也是產生於東周的侯爵封地列國的結果,相互間都有著極其強烈的.統.屬意識和訴求,戰國爭霸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
... ...
而在古印度次大陸其間,也經常發生種.族、部族、王國或宗教之間的戰爭,卻從來都沒能一.統.印度次大陸成為完全主權獨立意義上的印度國。
其後,經印度人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的努力,於二戰後以「非暴力不抵抗不結盟」的和平思想帶領印度人用非暴力手段爭取民族獨立和平發展,並在國際上產生極大的影響力以及各種和平因素,促成了完全意義上.統.一印度國家的產生。
... ...
事實上,二戰後由於蘇聯的強烈干預、要求英國人放棄於印度,其英國人的存在威脅到了蘇聯的安全與戰後世界格局的戰略平衡,再加上來自世界和平運.動與印度國內的和平獨立運.動的嚴峻挑戰、還有戰後的英國自身也需要醫治戰傷恢復元氣。
同時,中國在進行激烈緊張內戰的過程中,中國方面也給予了甘地和平獨立運.動的聲援,並要求解除來自英管印度對中國的戰略安全威脅,還於甘地政府攜手發起了世界不結盟運.動。
... ...
所以,「古印度」不是.統.一的獨立主權國概念,是對印度次大陸的.統.稱,是印度人接管了英國人侵佔下的印度次大陸以後才擁有了.統.一的主權獨立的國家概念。
而「古印度被外族侵略.統.治」,也僅是對印度次大陸上內部的多部族、王國、宗教領地等,相互之間的侵略占據和.統.治,並非是外族對.統.一的印度國的侵略.統.治。
就是強盛時期的蒙古也看不上印度次大陸混亂的局面,寧可北上挑戰北極熊亞歷山大的領地向西挺進,也不會對印度次大陸荒漠感興趣...

10. 古印度文明是怎麼毀滅的是雅利安人入侵還是被泥漿淹沒

1,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3000的哈拉帕文化。公元前2000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摧毀了他,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梨俱吠陀描述這一時期雅利安人的主要活動是祭祀、遷徙和對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進行征服。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
2,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與希臘人先後入侵
3,孔雀王朝建立
4,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
5,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6,笈多王朝
7,中亞嚈噠人(白匈奴)入侵
8,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
9,德里蘇丹國(伊斯蘭時期)
10,莫卧兒帝國(伊斯蘭化的蒙古人)
11,殖民地時期(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侵略,最後成為英國人殖民地)
12,獨立印巴分治
印度就這么個歷史,全告訴你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古代有哪些侵入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簽證有效期過了怎麼辦 瀏覽:223
中國的富二代有哪些 瀏覽:670
中國為什麼禁止臉譜網 瀏覽:808
伊朗包機為啥什麼要直飛甘肅蘭州呢 瀏覽:415
蘇聯為什麼打中國 瀏覽:862
美國為什麼解凍伊朗油 瀏覽:714
英國二手車一年多少錢啊 瀏覽:116
中國海洋大學疫情期間如何出入 瀏覽:388
錫金是怎麼從印度獨立出去的 瀏覽:548
伊朗與什麼國家接壤 瀏覽:698
為什麼美國要去打伊朗 瀏覽:234
為什麼印尼海嘯破壞極其慘重 瀏覽:310
一元硬幣是多少越南盾 瀏覽:406
義大利的皮鞋是什麼皮 瀏覽:100
去印尼玩不會說印尼話怎麼辦 瀏覽:328
印度落後中國多少錢啊 瀏覽:664
越南號碼抖音怎麼設置網路 瀏覽:964
中國護照義大利簽證怎麼辦 瀏覽:720
中國原子彈用了多久成功 瀏覽:450
俄羅斯到越南飛機票多少錢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