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印到底誰先登月
中日印登月大戰:印度何去何從?(1)
為爭奪亞洲科技霸主的地位,中國、日本和印度三家正在上演著一場登月大戰。登月不僅在科技和軍事等許多方面的有實際的意義,更重要的它是和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徵,政治價值難以估計。
美國是探月成功最早的國家,它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至今仍使美國極大地受益。雖然它在1969年「阿波羅11號」的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的真實性遭到許多專家的懷疑,但有證據表明至少後來的登月是真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1978年美國送給中國一塊約一克重的月球岩石,由於它實在太珍貴了,它被放在一個類似於凸透鏡的有機玻璃盒內,這樣看起來好像還挺大。
專門用於「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火箭「土星五號」是目前為止人類研製的最大的運載火箭,它直徑為lOm,高85m,第一級火箭推力超過3000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一位官員私下告訴筆者:「土星五號」肯定是再也造不出來了。因為當時為了逼迫國會批准更多的預算,美國宇航局竟然銷毀了「土星五號」圖紙(這種說法和目前流傳的在一次清掃中「丟失」的說法有一定差距)!
隨著日本經濟的起飛,它在80年代就有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美國知道此事關系美國的霸主地位,故意卡住關鍵技術不給,加上天不作美,歸於失敗。
雖然中國的探月構想在1994年提出,在2000年政府宣布將進行月球探測,但對如何實施當局一直猶猶豫豫。直到印度宣布它將在2007年發射繞月球衛星,中國才在2003年9月匆匆忙忙地正式批准了一個具體的計劃。憑心而論,由於美國表示會協助日本改進火箭推動技術,俄國前總統普京也簽署協議與印度進行「太空研究和合作」,而似乎中國很難得到別人的大力幫助,競爭的環境實在不容樂觀。
中國的航天計劃極大地刺激了日本人的神經,日本終於下定決心要和中國一比高低。它在2007年9月14日搶在中國的「嫦娥一號」之前將「月亮女神」繞月探測衛星發射升空,並將高解析度照片傳回。他們還計劃在2017年之前要將機器人送上月球,在2025年建立以月球表面為據點的月球空間活動站。
中國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之後,印度急得似乎失去了理智,急忙調動150億美元去與中國爭個高低。印度「月球初航-1」號探月項目總指揮說:「繞月項目比日本和中國落後了一步,登月工程就要搶先中日兩步!」它急急忙忙地宣布:2014年印度將發射可載兩名宇航員的航天器;2016年印度將機器人送上月球;2020年印度將實現航天員登月。。。反正一定要趕在中國和日本之前!
「月亮初航-1」號發射的條件也很勉強,據印度自己說,它的衛星的控制完全由主要分布在印度地面的五個監控站負責,這樣就肯定有較大的「盲區」。在這樣的背景下「月亮初航-1」於10月22日強行發射升空,嚇壞了的各國保險公司竟無一家敢為它的命運進行擔保。道理很簡單:生意人畢竟是要賺錢的,誰也不願意為印度的航天「大躍進」掏錢買單。印度的航天計劃在國內也有不同的聲音,很多人認為印度政府更應該首先解決貧困、文盲、艾滋病等民生問題。
印度的「月亮初航-1」號在力大無比PSLV C-11火箭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上了天,印度網民們那種飛揚跋扈的語氣就不要提了。因為印度是軟體大國,所以有人乾脆就把整個航天作了動畫模擬,連頒獎儀式都做的栩栩如生,俺算是服了!
Ⅱ 中國和印度誰能先登月
在技術和計劃進度上,與印度相比中國會成為下一個登月國家。
原因主要在於:第一,印度不具備與中國競爭的經濟實力,其科技實力也不盡人意,自主能力很差;盡管印度聲稱,只要有錢就能趕超中國,印度也曾在2008年發射過探月器,但實際上印度並沒有錢來完成載人登月任務,上一個發射的探測「月船一號」後期失蹤,也沒有完成計劃。而中國則由於經濟的發展能完成這項計劃,嫦娥一號也是超額完成任務!
第二,印度國民不支持印度探月和登月,印度國家經濟的重點應該在民生方面而不是在空間探索方面,因為空間探索不能為印度經濟帶來利益反而會造成國民負擔。在印度,只有少數科學家支持探月計劃。而中國的探月工程則可以帶動國民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符合國情也有全國上下的大力支持!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當然,中國目前還沒有具體的載人登月計劃,嫦娥系列已確定確保在2020年完成!
Ⅲ 印度怎麼看中國嫦娥3號登月成功
印度官方的表態我沒有找到,應該同下方引述的主流媒體的論調差不多吧,祝賀中國同行的成就,太空開發人類共同合作雲雲。
主流媒體的報道摘錄兩段供樓主參考,也是比較客觀和正面的:
《印度斯坦時報》網站發表的文章描述了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的全過程,並對「玉兔號」月球車即將在月球表面進行的科研任務進行了介紹。報道稱,探月計劃是中國新領導人倡導的「中國夢」的一部分。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成功落月標志著中國航天已經步入了世界領先行列,有助於增強中國在拓展空間領域的信心。
《印度教徒報》的文章評論道,通過2007年和2010年兩次對月球的初探,中國成功進行了月球「硬著陸」,並完成了對「全月圖」的繪制。這次軟著陸的成功證明了中國有能力對地外天體進行實地勘測,凸顯了中國空間研究技術的快速發展。
至於網友,那有意思了。祝賀中國進步的有之,認為印度依舊領先的有之(印度發射了火星探測器,雖然注水嚴重,但是好歹,它去了火星),誹謗中國抄襲的有之,鼓吹中國威脅的有之,當然,少不了批判本國政府和國大黨的論調。不論是歷史,亦或是國際政治的博弈,印度都把中國看做假想敵,所以在民間就有了類似的態度。
附上鐵血轉載的龍騰翻譯貼,供樓主參考:
http://bbs.tiexue.net/post2_7015078_1.html
Ⅳ 為什麼印度能在中國之前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
印度能在中國之前向火星發射探測衛星不能代表技術成熟。在火星探測方面,印度強在時間早七年,但也僅僅是時間早,技術含量並不高。Mangalyaan的重量只有1.35噸,屬於小型探測器,而且只能繞火星運行,並不能夠著陸;而天問一號重約5噸,能登陸巡視進行科研探測。
除此之外,Mangalyaan發射成功也實屬僥幸。印度的發射模式與其他國家不同,由於其火箭技術比較落後,推力不足,以至於探測器升空後,速度達不到要求,只好啟動探測器上助推器加速,在地球軌道上多繞了幾個圈後,才成功奔向火星。
印度火星發射探測衛星的歷史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成立於1969年8月15日,其前身是於1962年2月16日成立的印度國家空間研究委員會。
早在1963年11月21日,印度第一枚探測火箭成功發射,標志著印度太空計劃的開始。
1975年4月19日,印度的第一顆衛星從前蘇聯發射升空。它以印度著名的天文學家命名,在印度設計和建造,由蘇聯火箭發射。
2008年10月22日 印度的第一個探月任務啟動。印度使用其輕型火箭極地衛星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艘月球任務「月球飛船1號」。飛船繞月球飛行,但沒有降落在月球表面。
2013年11月5日下午5點08分,"Mangalyaan"號在斯里赫里戈達島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印度航天
Ⅳ 印度哪些方面領先中國
印度在葯品研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還有軟體領技術行業也是處於領先的,美國有三分之一的軟體工程師都是印度人,印度的電影業也在世界上也是領先排名的。
印度電影,是世界上重要的電影出產地區。印度的電影產量是世界之冠,主要應付國內龐大的需求。同時印度電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國家也很受歡迎。印度孟買的寶萊塢如今已風靡全球。
印度火星探索,印度是第一個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的亞洲國家,而中國搭俄羅斯火箭升空的火星探測器因火箭墜毀而損壞後,就基本上把注意力放在深度的探月上了,所以印度在火星探索上領先於中國。
需知: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
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Ⅵ 人類航天史上最低成本的登月工程,印度「月船二號」真的能成功嗎
我不是很看好它的未來,自從人類發展航天工程開始登月成為了一個國家是否成功的標准,所以個一直在研發各種月球探測器發射升空,希望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大國實力。俄羅斯,美國,蘇聯,中國相繼都有探月探測器成功發射,而在2009年的7月22日,印度的月船2號再次升入天空,引起了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月船1號早在2008年就發射了,但是最後以失敗而告終,後來又在2013年准備發射月船2號,但是由於設備的各種問題一直沒有成功發射,一直到今年7月22日,印度月船2號才成功發射。這也就是為什麼印度這個月球探測器發射能夠受到如此多關注的原因。
雖然成本比較低,但是印度方面表示這一次的月船2號將會軌道探月著陸登月集為一體,它的復雜程度要比中國的嫦娥2號和嫦娥3號還要復雜一些。雖然成本低,但是任務重,不知道月船2號會不會在月球上成功地完成任務?但是其他很多國家的科學家表示,印度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一口吃成胖子。雖然計劃比較美好,但是想要實現這樣的計劃是有一些不符合實際的。
Ⅶ 印度數次推遲後終於成功發射月船2號,印度人為什麼這么執著於探月
月球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是人人神往的地方,很多人都想揭開月球神秘的面紗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為了更多的了解月球,各國開始紛紛探月,當然除了月球的神秘讓各國感到神往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原因。
第三個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可以有很多新的發現,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雖然人類對月球的觀測已經有數十個年頭,但是每項探月新任務都帶來了新發現。比如有些國家就發現了新的礦物分布區,並對多個地方進行了資源勘探。
而且還有更令人興奮的發現就是月球上還存在水冰和一些有機化合物。如果達到足夠的量,可以作為一種資源去製作燃料或者支持人類在月球上生活。如此大的誘惑怎能不讓印度為之神往呢。
Ⅷ 印度的航天技術是否已經超過了中國
美國和蘇聯的探月計劃都是撞——繞——落——返,撞擊實際上比環繞簡單。我們不是不能,而是沒有這樣去做。
撞擊的主要目的是觀察飛濺起來的氣體和塵埃,其次就是證明到達月球。要觀察飛濺的塵埃,辦法主要是通過地面的大型望遠鏡進行觀察,因為撞月器非常的小,因此飛濺起來的塵埃和氣體團也非常的小,觀察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印度在這方面有美國和俄羅斯的支持,應該還是可能進行一定程度的觀察的。他們撞出來的塵埃雲,在中國同樣是可以觀測的。
中國和日本都沒有做這樣的事情,歐洲撞擊的是月球的極地地區,主要目的是找水。印度此次撞擊的是月球的低緯度地區,這一地區的主要成分實際上通過阿波羅計劃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了解。而且受到過美國,蘇聯航天器的多次撞擊。因此科學意義實際上不大,主要還是政治含義。
話又說回來,嫦娥號目前剩下的燃料還是很多的,足夠做一次撞月嘗試的了,而1200公斤的嫦娥號毫無疑問能夠比20公斤的印度撞月器掀起更大的雲團,更加利於觀測。
就這次探月使用的技術而言,日本的技術其實更先進,中國的技術更成熟。而印度的火箭,衛星,測控技術差距都非常大。特別是火箭和測控技術,與中國的差距大概能夠達到15年。
Ⅸ 印度航天
印度航天工業是一個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下的航天機構的縮影,通過獲得精密的箭載儀器設備、火箭發動機等核心裝備來彌補其自主航天工業、航天工藝上的不足。
航天技術包括:製造運載器技術、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運載火箭,印度運載火箭的發射重量還相當有限,目前尚不具備發射超大載荷的能力。其最先進的運載火箭在其他國家提供發動機和精密儀器的情況下也落後中國10年以上。
看一則新聞:
作者:nealyan 提交日期:2004-10-4 12:54:00 訪問:97399 回復:1573
印度總統卡拉姆2日在南部城市金奈表示,印度將在2007年將一艘飛船送入月球軌道,將用於研究月球地形以及結構的用途。卡拉姆稱,印度目前早已具備向地球軌道發射衛星的能力。
印度人喜歡計劃,卻不務實。
最讓我討厭的是他們簡直自戀到極點。
LCA戰機大家都知道幾乎是萬國聯合製造的。
而我們的殲十除了發動機以外全部國產。
可是印度人竟說我們的殲十是靠別國,他們的LCA是完全國產。
就跟"印度的成績是雙倍的,因為絲毫沒有依靠外國技術。我們的月球探測器實際上是唯一純粹由亞洲研發的探測器,因為日本和中國擁有國際支持,並且能向其他國家購買材料,但是印度僅僅利用獨有技術和較少的資金開展一切工作」 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覺得印度的航天技術落後我國有15年,如果加上製造工藝(他們的製造業相當差,很多好點的零件只能設計出來卻造不出來),相差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