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Ⅱ 印度為什麼那麼窮
生產力缺陷,現存生產水平低
雖然印度的寶萊塢、班加羅爾還有智商很高的工程師群體的確值得稱贊,可這些也無法掩蓋印度經濟的極度不發達。這從他們現存的生產水平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說印度至今都沒有一條像樣的高鐵,甚至「掛票」也屢見不鮮。
另一方面,印度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了整體生產效率很低,大多數手工業工作人員都在從事一些本應該被社會淘汰的技術,如修表、修鞋等等。而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文盲佔比超過一半的國家,幾乎沒有辦法改善。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Ⅲ 印度經濟比中國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嗎
印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在可見的將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於印度經濟的GDP總量和人均GDP中國都數倍於印度,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速,去年首次超過中國,但印度的經濟落後中國太多,各種基礎設施太落後,人口增速太快,可持續發展性不強。超過中國,不過是一個口號,喊得越響越是心虛。就像中國經濟和美國相比,經濟發展速度從改革開放後都是兩位數增長數倍於美國,但每年增長的數量因為人均底數太薄一直落後於美國,至今看來趕上美國都是遙遙無期,中印比中美之間差距更大,如果不是出現什麼內亂導致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後退,印度度經濟要超過中國希望十分渺茫。
Ⅳ 印度2016到2017財年財政收入有多少
印度2016-2017財年GDP料增長7。1% 印度統計和計劃執行部發布的最新報告預測,預計截至3月底的2016-2017財政年度,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7。1%,位居全球經濟體前列。 ? 報告指出,預計印度本財年礦業產出將下降1。 ??8%,製造業產出將增長7。4%,服務業產出將增長6%,增幅較上財年均有所下降。但農業產出預計將增長4。1%,超過上財年的1。2%。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印度本財年GDP增長符合這一預期,其將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不過其本財年經濟增長可能低於政府的預期,因為這一預測主要是基於印度政府下達「廢鈔令」之前收集的數據。 ??去年11月8日,印度政府下令廢除面額500盧比和1000盧比的紙幣,相當於印度流通中的所有貨幣的86%。此舉造成嚴重的現金短缺,影響到從工廠到農業供應鏈的支付,並擾亂了經濟活動。在此之後,部分經濟學家下調了對印度本財年經濟增長的預期,從「廢鈔令」之前的7。 ??5%左右下調至6。5%—7%。
Ⅳ 印度財政結構
印度經濟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僅扭轉了當初經濟幾乎崩潰的局面,而且有幾年還取得了較高的增長率。印度財政部長在公布2000~2001年度預算時稱:「為了在10年內將貧窮的苦難從我們的國土上消除,我建議印度走上公正、持續、創造就業、年增長率7%~8%的增長道路。未來的10年將是印度發展的10年。」印度實行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如何?今後能否像中國那樣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改革以來的經濟形勢
(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但呈波動狀態
印度90年代經濟改革所帶來的成效是明顯的。從表1中可以看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91~1992年度曾跌至谷底,僅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從危機中恢復過來,達到5.1%。1994~1995年度至1996~1997年度連續三個年度都超過或達到7.0%。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從1997~1998年度開始減慢,2000~2001年度的增長率只有4%。工業增長從1991~1992年最低值0.6%開始,經過4年的努力達到了1995~1996年度的11.6%,之後增長速度又開始下降,估計2001~2002年度的增長率只有3.3%(註: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農業的增長情況並非令人滿意,在改革前的1980~1981年度至1991~1992年度的11年間,農業部門年均增長率為3.4%。與之相比,1992~1993年度至1999~2000年度的7年中年均增長率卻下降了31.03%,僅為2.2%(註:孫培鈞:《印度當前經濟形勢與第二代經濟改革》,載《南亞研究》2001年第2期。)。農業及相關部門的附加值年增長率從1993~1994年度至1996~1997年度的年均4.5%減至1997~1998年度至2001~2002年度的年均1.2%。
印度經濟自改革以來雖然出現過幾年較高的經濟增長,但增長呈現出較大的波動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響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又存在著根本性的結構性因素的制約。印度儲備銀行在其2001年報告中認為,「最近的經濟活動減緩似乎反映了結構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兩種因素的比重不同……」(註: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續的高額財政赤字、電力運輸等基礎設施瓶頸、關鍵部門的結構調整滯後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工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起到了制約的作用。
表1改革以來經濟增長情況(%)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a]2001[b]
GDP增長1.35.15.97.37.37.84.86.56.14.0
工業增長0.62.35.210.211.67.14.33.74.96.3
農業增長-2.05.84.15.0-0.99.6-2.46.21.3-0.2
財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
出口增長-1.53.820.018.420.75.34.6-5.19.519.6
進口增長-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
償債率30.227.525.626.224.321.418.31816.217.1
註:a為臨時數字;b為快估數字。
資料來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
(二)國際收支平衡明顯改善
從表1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統計的出口貿易額在1993~1994、1994~1995和1995~1996三個年度增長迅猛,分別達到20.0%、18.4%和20.7%。1994~1995和1995~1996兩個年度的進口增長也大幅提高,分別為22.9%和28.0%。但是到了1996~1997年度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卻分別下降至5.3%和6.7%,1997~1998年度只有4.6%和6.0%。2000~2001年出口增長19.6%,比上年的9.5%有更快的增長幅度。2000~2001年度進口增長7.0%,同1999~2000年度16.5%的快速增長相比有所放緩。印度近年來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放慢主要是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遭受恐怖主義襲擊後對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響。
到2000~2001年度,國際收支貿易賬目赤字從1999~2000年度的178.4億美元(佔GDP的4.0%)下降到143.7億美元(佔GDP的3.1%),無形收入117.9億美元,可彌補82%的貿易賬目赤字,剩餘的25.8億美元赤字約佔GDP的0.5%,同1999~2000年的47.0億美元和1.1%相比有較大改善。外匯儲備曾一度降至最低點,僅10億美元,而到了1993年3月就迅速恢復到64億美元和1999年7月的274億美元,2002年1月已經達到494.8億美元。
(三)外國投資大量增加
印度的經濟改革大大放寬了對外資的限制。投資環境改善之後,許多外國跨國公司第一次將眼光對准了印度。不僅當年撤離印度的可口可樂公司、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500強之中的多家企業,如通用汽車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國際、AT&T、殼牌、杜邦等跨國公司,也開始紛紛落戶印度。從1991~1992年度至1997~1998年度期間,印度批準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444億美元,而在1980~1990的十年間尚不足10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實際流入從1991~1992年度的1.35億美元升至1997~1998年度的30億美元。為了吸引更多的外資,2001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門進一步放寬了對外資股份的政策,例如對電子商務、信件服務、煉油、賓館及旅遊業、制葯業等部門,政府允許的外資股份最高可達100%。
隨著外資政策的放開,外國資本流入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國直接投資、外國機構投資、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趨勢,而外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資本流入(如外國商業借款和印度僑民存款)的比例減少,目前在印度證券及外匯委員會登記的外國機構投資者已超過500家,其中250多家來自美國。
表2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百萬美元)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直接投資
證券投資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
國外發行股票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
機構投資者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
可兌換債券43382239562020459123
總計
資料來源:《印度儲備銀行公報》,2000年10月。
(四)外債結構趨向合理
80年代,印度大量舉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和國際商業貸款導致外債成倍增加。據世界銀行《1993年世界發展報告》統計,1991年印度的外債僅次於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年代,印度採取了持續謹慎的外債管理政策,強調提高出口增長率,鼓勵外國投資,嚴格控制短期債務,使商業債務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內。經過幾年的努力,外債形勢出現好轉。首先是短期外債占總外債的比重從1991年3月末的10.2%下降到1998年9月的3.68%,之後又下降到2001年9月末的2.8%。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更促使印度減少短期外債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債結構已比較合理。在2000年9月債務總額中,長期債務佔95.4%,短期債務佔4.6%,優惠債務佔37.5%。外債佔GDP的比率也連年下降,從1992年3月末的38.7%下降到2001年3月末的22.3%以及2001年9月末的21%。償債率(按現行價格計算)也從1990~1991年度最高水平的35.3%不斷下降,並且已經進入一個適宜的水平,至2000~2001年為16.3%。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至2000年9月底,曾是世界第三號債務國的印度已經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銀行列入「少外債」國家。
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一)財政赤字居高不下
印度政府長期採用赤字財政的辦法來獲取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當國內積累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時,這一部分差額通常由外資或外援來彌補,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實行赤字財政。在六七十年代,幾乎所有的印度經濟學家都高度贊揚過赤字財政。印度在1990~1991年度曾創下了1135億盧比的財政赤字記錄。然而,高額的財政赤字也會導致宏觀經濟失控和通貨膨脹等惡果。1991年印度出現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80年代實行高額財政赤字的結果。
印度政府雖然已經認識到財政赤字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可以說,財政赤字已經成為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大頑症。財政赤字佔GDP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從1990~1991年度的8.3%降至1991~1992年度的5.9%,然而在此後的幾年裡卻一直保持在5%~6%之間。由於邦政府也存在類似的財政赤字,導致中央及邦的總財政赤字始終佔到GDP的10%左右,這同改革前的情況相比幾乎沒有什麼改觀。高額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償還不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產性投資,而且擠佔了私人部門更有效的投資。
印度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支出。政府的補貼主要用於化肥補貼和糧食補貼上。政府通過公共分配系統以低於市場價向消費者提供6種關鍵性商品,差價部分由政府補貼支出。1997~1998年度中央的補貼支出為1964.4億盧比,占當年GDP的1.4%,而在1998~1999年度糧食補貼就高達870億盧比。印度通過補貼的辦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而不是通過建設新的農村基礎設施如灌溉、電力等來加強農業,這一政策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後果。這種辦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難以維持的,一方面擠佔了政府用於對道路、灌溉、技術升級等關鍵基礎設施和社會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擠佔了銀行的貸款,使中央財政不堪重負。
(二)基礎設施發展滯後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的發展有利於更充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將落後偏遠的地區同較先進的地區連接起來。工業的發展需要有不間斷的電力供應以滿足工業發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來滿足生產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務的及時分配,以實現經濟的快速運轉並形成規模經濟從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礎設施一直比較滯後,對經濟發展起著嚴重的制約作用。1996年《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1996競爭力報告》把印度的基礎設施排在49個國家之中的第48位(註:孫培鈞、華碧雲:《印度國情與綜合國力》,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頁。)。
對一個幅員廣大的國家來說,基礎設施的狀況對於刺激國內投資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FDI(外國直接投資)的流向在廣義上分為三類:市場尋求、效率尋求和其他產地尋求(註:N.S.Sin-ddharthan,,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March25,2000,p.1051.)。FDI的流向不僅取決於當地市場的規模、該國的收入和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還取決於效率的實現。FDI出於對效率的尋求,關心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利潤。而成本方面的考慮主要是基礎設施的狀況、勞動力成本等。如果一國的基礎設施滯後,勢必帶來生產的高成本,影響FDI的流入。可見,僅有吸引外資的種種優惠政策是不夠的,還需要有相應的基礎設施相配合
Ⅵ 印度經濟問題
國家經濟
獨立後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達到基本自給。工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印度政府於1991年7月開始進行全面經濟改革,放鬆對工業、外貿和金融部門的管制,1992至1996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6.2%。九·五計劃(1997至 2002年)期間經濟年均增長率有所下降,為5.4%。2001年,印出台十·五計劃,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年均8%。
2001/2002年度,政府繼續深化第二階段經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私有化,實行包括農產品在內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銷售自由化,改善投資環境,精簡政府機構,削減財政赤字。由於農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印經濟增長率達到5.6%,較上年提高了1.6%。
國內生產總值(2001/2002年度):209400億盧比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2002年度):5.6%
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
匯率(2002年7月):1美元=48.83盧比
年均通貨膨脹率(2001/2002年度):4.3%
(資料來源:印度中央統計署2003年1月公布數據)
【工 業】 2001/2002年度,工礦業比上年度增長2.7%,產值3368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4%,是過去10年以來增長最慢的一年。其中製造業2.4%,電力工業2.7%,礦業1.1%,初級、中間產品和消費品的增長都較上年有大幅減少。近年來,印度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新興工業發展迅速。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煤 30000 30963 32779
鐵礦砂 7270 7770 n.a.
原油 3195 3243 3203
天然氣(億立方米) 284.5 294.8 297.1
水泥 9821 9761 10690
鋼材 2440 2927 3064
化肥(氮、磷肥) 1430 1470 n.a.
布(億平方米) 236 402 n.a.
發電量(億度) 4807 4996 5153
汽車(萬輛) 87.5 79.7 83.4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n.a.暫無統計)
【農 業】 2001/2002年度農業及相關產業增長率5.7%,產值30205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4.7%。由於全年降水的時間和地區分配均勻,糧食產量增長6.3%,為2.12億噸。糧食儲備目前已達5000萬噸。農村人口約佔全國的72%。全國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人均0.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2001/2002年度牛奶產量約為8460萬噸,人均每天226 克。印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
近些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9/2000 2000/01 2001/02
糧食總產量 20890 19590 21200
稻 米 8950 8490 8310
小 麥 7560 6870 7180
牛 奶 7810 8100 8460
油 料 2070 1840 2050
甘 蔗 29920 29920 30010
茶 83.5 84.8 84.7
皮棉(萬包)* 1160 970 1010
黃麻(萬包)** 1050 1050 1160
注 * 每包皮棉為170公斤。
** 每包黃麻為180公斤。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服 務業】 80年代以來以高於其他產業的速度發展。1993-2000年,印服務業實現了7.1%-10.5%的高速增長。2001/02年度,服務業比上年增長6.5%,總產值為61630億盧比,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8.8%。從業人數1994年為1261.8萬人,其中85.2%為政府機關和國營部門職工。印度軟體製造與服務業近幾年來以年均超過50%的增長率迅速發展,2001/02年度軟體總產值 98.6億美元,其中出口78億美元。政府計劃到2008/2009年度,印軟體產值將達到870億美元,出口500億美元。
【旅 游業】 政府已將旅遊業作為社會效益良好的創匯產業列入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全國第六大出口創匯部門。1999年各類旅館1229家。近年來,外國旅遊者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受9·11事件影響,印度2001/02年度的外國遊客量下降了10.2%,人數242.3萬,收入下降8.1%,為 29.1億美元。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量的60%,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鐵路:2001/2002年度鐵路線總長6.31萬公里,其中電氣化鐵路1.57萬公里,約占鐵路總長的25%;2001/2002年度客運量4930億人公里,貨運量為3332億噸公里,鐵路運輸總收入3783.7億盧比,比上年增長8..5%。
公路:2001/02年度總長約330萬公里,其中國家級路5.8萬公里。1999/2000 年度登記的各種機動車輛約4839萬輛,其中客車55.9萬輛,貨車268.1萬輛,公路運輸總收入為3393.3億盧比。目前,公路承擔著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
水運:印有港口共約200個,其中12個大港口和184個中小港口。內陸可航行河道總長約 1.4萬公里,實際使用的不足30%。印有83家海運公司,其中19家承擔遠洋運輸業務,49家承擔近海運輸業務,其餘兩兼。到2002年3月,印全國水運總能力為3.44億噸,2001/2002年度印水運貨運總量為2.88億噸。印還在十·五計劃中將主要港口的總貨運量提高到4.7億噸。孟買為全國最大港口,海運的1/5和集裝箱運輸的1/2經過這里;其他重要海港有加爾各答、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
空運:印航空公司有: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和其他42家私營航空公司。2001/2002年度,旅客數量為3998.3萬,貨運量為85.4萬噸。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全國有德里、孟買、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特里凡特琅五個國際機場;國內機場92個。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地方債務累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0%,龐大的赤字已成為經濟中主要的不穩定因素。 2001/2002年度政府財政赤字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0%。為解決赤字問題,印政府提交了財政責任與預算管理法案,目標是到2006年將中央政府赤字削減到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並在2011年前大幅降低政府債務規模。
近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狀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99/2000 2000/01 2001/02
總收入 54261.6 59796.3 67099.1
總支出 54581.3 59561.7 67812.9
財政赤字 -18482.6 -19985.3 -22871.6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經濟概覽)
截至2002年12月,印外匯儲備(包括黃金儲備和特別提款權)為704億美元。到2001年9月,外債為996.1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其中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比重從1991年3月的10.2%降到2001年9月的2.8%。
【對外貿易】 近年來,由於進口增加、出口不振,貿易赤字日益嚴重,成為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百萬美元):
1999/2000 2000/01 2001/02
進口額 55383 59264 57618
出口額 37542 44894 44915
差 額 -17841 -14370 -12703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印度經濟概覽)
2001/02年度,印出口增長0.8%,進口下降0.2%,貿易逆差與非貿易盈餘基本相抵,經常賬戶大體平衡。2002年1月,印政府公布2002-2007年中期出口戰略,計劃以下列部門為重點將年出口總額增加到800億美元:工程、機電、電子、紡織、寶石和首飾、化工、農業、皮革和鞋類。該年度印主要進口商品為:珍珠、寶石、電子產品、金銀、化工產品、石油及其製品、燃料、資本貨物、化肥、鋼鐵、造紙原料、紙張等。主要出口商品為: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及其製品、農業及相關半成品、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主要進出口方向是歐盟(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北美地區(加拿大、美國)及澳大利亞和日本。
【外國資本】 印度從1991年起實行積極吸引外資的新政策。1991年至2000年,外國直接投資協議金額達639億美元。 2001/2002年度,印吸收外國投資52.8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39億美元。到2002年10月,對印投資最多的國家分別是:模里西斯、美、日、英、德、荷蘭、韓、法、意和新加坡。吸引外資多的行業是能源、通訊、電子設備、運輸業、服務業、化工、旅館和旅遊、紡織業等。
【外國援助】 印是世界上主要的受援國之一。2001/2002年度獲貸款及捐贈總額為2509.5億盧比,約為51.5億美元,實際利用外援1755.9億盧比,約為36億美元。近年取得外援情況如下(單位:億盧比):
1999/2000 2000/01 2001/02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36.78 720.85 803.70
國際開發協會 352.69 413.53 444.00
日 本 374.23 272.98 205.80
亞洲開發銀行 216.30 526.50 672.50
德 國 41.00 38.60 41.20
英 國 204.10 47.40 194.40
美 國 7.45 8.11 12.20
荷 蘭 13.37 7.03 33.2
(資料來源:印度政府2002/2003年度經濟概覽)
Ⅶ 誰能說說為什麼印度的財政收入這么低
這是全球通貨膨脹,及其地區抄作所為。
不僅如三亞物價,全國一樣。
這個抄作與房地產與人口與物資成本有關。
人均收入(國家統計局):盡管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數據很樂觀,但是此前調研發現,居民心理卻顯現出矛盾。
央行此前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也不樂觀,並認為物價較高的消費者有所增多。
故此,必須密切重視國家央行人民幣調整和我國經濟政策。(以及美國經濟政策情況)
Ⅷ 日本和印度的經濟現狀是什麼
印度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近年來,印度經濟呈現快速發展趨勢,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9.3%,這一世界文明古國在現代經濟發展中正煥發出青春.同為發展中國家,印度與中國在經濟增長模式上有顯著的不同.本文對印度經濟增長的現狀和特點,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及發展趨勢做一簡要分析.
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
1,經濟增長呈現加速趨勢
1991年印度發生國際支付危機,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之後經濟發展呈現平穩增長的趨勢.2003年開始經濟增長加速,該財年經濟增長高達8.5%,在剛剛過去的2005-06財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經濟增長又達到8.4%的水平,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經濟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圖1:印度經濟增長率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2,產業結構獨具特色
印度是一個農村人口眾多的國家,農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較高.由於受氣候的影響較大,農業增長波動很大,農業增長的波動直接導致了宏觀經濟的波動.與農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05-06財年達到54%,與此同時,服務業呈現加速發展趨勢,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同中國經濟發展軌跡不同,印度的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相對較低,2005-06財年僅為26.1%.
表1:印度經濟結構(%)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25.3
24.3
24.4
21.9
22.2
20.8
19.9
工業
25.4
25.9
25.2
25.9
25.7
26.0
26.1
服務業
49.2
49.8
50.5
52.2
52.1
53.2
54.0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表2:印度經濟增長速度(%)
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農業
0.0
6.2
-6.9
10.0
0.7
3.9
工業
6.3
2.7
7.0
7.6
8.6
8.7
服務業
5.6
7.1
7.3
8.2
9.9
10.0
GDP
4.4
5.8
3.8
8.5
7.5
8.4
數據來源:印度政府統計與項目執行部
3,消費處於重要地位
2004-05財年,印度私人消費與政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分別為61%和11%,二者合計高達72%,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僅為24%.而2004年我國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僅為41%,固定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4%.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到中國的10%.顯然,相對於投資而言,消費在印度經濟中處於更重要的地位.
4,對外貿易快速增長
從2002年開始,印度對外貿易快速增長.同中國相反,印度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貿逆差逐年擴大,這種現象進一步說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國內消費.盡管出口增長迅速,但2005-06財年出口依存度僅為17.5%,這說明印度經濟發展對世界經濟需求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同時,印度的出口結構逐步優化.通過表4可以看出,1994-95財年出口額最高的是初級產品和服裝紡織品,而2004-05財年出口最多的則是軟體和工程貨物.
表3:印度2001-2005年商品對外貿易(單位:億美元)
年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增長率%
進口額
增長率%
貿易赤字
2001-02
952.4
438.3
-1.65
514.1
1.74
-75.9
2002-03
1141.3
527.2
20.29
614.1
19.45
-86.9
2003-04
1419.9
638.4
21.10
781.5
27.25
-143.1
2004-05
1863.5
835.4
30.86
1115.2
42.7
-279.8
2005-06
2376.1
1027.3
22.97
1424.2
27.7
-396.9
表4:印度出口額最大的前五個部門
1994-95年
2004-05年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項 目
出口額(億美元)
寶石及珠寶
45.0
軟體
172
成品服裝
32.8
工程貨物
145.8
棉紗線,織物,成品
22.3
寶石及珠寶
137.0
海產品
11.3
化學品及有關產品
126.7
皮革製品(不包括鞋類)
10.6
紡織品
120.1
數據來源:商務部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
5,財政收入和財政赤字雙重增長
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06-07第一財政季度(2006年4月-6月)財政收入增長37.8%,與此同時政府支出增長了40.5%,財政赤字高達77740億盧比(170億美元),同比增長42.6%.印度政府希望將本財年(截至2007年3月)的赤字水平控制在國內生產總值的3.8%以下.
6,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
2004和2005年,以批發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率分別為6.6%和4.8%,截至2006年7月22日,同比通貨膨脹率為4.84%.為了抑制潛在的通貨膨脹,7月25日印度儲備銀行將基準利率提高25個基點,這是2004年10月啟動加息周期以來第6次上調利率,共加息150基點.印度通貨膨脹壓力主要來源於兩方面,首先是較強的國內消費需求,其次是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
7,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2003年10月,印度外匯儲備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3月底超過1500億美元,是世界上新興國家和地區第五大外匯儲備國,前四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台灣和俄羅斯.外國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大量流入印度資本市場是近年印度外匯儲備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二,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
1,改革是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根本動力
自1947年獨立到1991年實行經濟改革,印度實行的是國有經濟和私營經濟並存的混合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政府對經濟計劃的主導作用,強調通過"進口替代"實現工業化,重視發展國營企業和重工業,限制私營企業,排斥外資.1991年印度爆發了國際收支危機,政府財政赤字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5%,外匯儲備僅有10億美元,只夠維持三個星期的進口支付,當時的拉奧政府被迫實施經濟改革,推出了以"自由化,市場化,全球化和私有化"為特色的新經濟政策:放鬆對私營經濟發展的限制,加快公營經濟改革,由計劃向市場轉變,實施市場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改革之後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財政赤字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得到有效控制,國際收支狀況持續好轉,外匯儲備大大增加,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外商投資逐步增多,國民經濟穩步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進一步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戰略,使其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有印度特色的經濟增長.
2,私營經濟的推動
印度在獨立之後一直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但對其有嚴格的限制,上世紀80年代印度政府推行了旨在推動私營經濟發展的改革,90年代將這種改革進一步深化,私營經濟的能量得以充分的釋放,由此產生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如塔塔集團,比拉集團,維普羅軟體公司,蘭巴克西制葯公司等.目前,印度的私營企業不僅資金雄厚而且經營管理規范科學,私營企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已佔到75%,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3,中產階級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私營企業的發展同時催生了龐大的中產階級,印度的經濟學者將能夠買的起車子和房子的群體定義為中產階級,據此推算印度有3.5億人左右的中產階級隊伍,這一階層擁有持續穩定增長的購買力,同時具有西方人的消費觀念,是消費品市場穩定發展和結構不斷升級的主要推動力.
4,相對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多年歷史,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金融監管制度健全.印度銀行體系中,商業銀行中有27家政府銀行,25家私人銀行,46家外資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4.7萬家,多為私營.商業銀行的貸款方向,35%是給政府和政府公司,65%是給私人和私營企業.銀行資產與GDP的比率為70%,而且比率正在下降,已經不如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目前,印度共有23 個股票市場,其中National市場和孟買市場是全國性的,其他21家是區域性交易市場,共有上市公司1 萬家.發達的金融和資本市場為企業的融資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5,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起印度政府就將IT產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扶持,90年代以來世界信息產業大發展,印度很好的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IT產業迅猛發展並帶動了貿易,旅遊,電信,金融等行業發展.目前印度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軟體出口國,IT產業已成為印度的支柱產業.
6,製造業的發展是印度經濟新的推動力量
1991年的經濟改革,印度設計了繞過工業化階段而直接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大力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路線圖,這就規避了基礎設施不足帶來的局限.目前服務業已經比較發達,為了進一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印度准備壯大製造業,2005年9月印度政府公布了《印度製造業國家戰略》報告,表明向製造業進軍的決心.可以預見,工業化將成為印度今後發展的新的推動力量.
7,注重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
印度歷屆政府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目前印度不僅能製造眾多的高級技術產品,而且開始涉足尖端技術領域,在核電,衛星,電子及軟體,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在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已經或正在轉化為新的生產力,這對其產業結構變化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另外,印度注重理工科教育,理工科的人才多於其他國家,由於英語是其教學語言,因而人才天然具有國際化背景.
三,印度經濟發展前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印度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消費拉動而非投資拉動,由服務業推動而非工業化推動,由內資驅動而非外資驅動的,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目前制約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基礎設施落後,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必然將國民經濟帶入一個新的經濟增長周期.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印度不久在總量上將成為經濟大國,但從人均水平看,在很長時期內仍是發展中國家.
影響印度經濟發展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國際油價,印度煉油廠所需原油的70%需要進口,因而國際油價上漲將對印度經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1991年國際原油價格上升直接導致國際收支危機,從而誘發了經濟危機.目前印度具有較高的外匯儲備,再次發生國際收支危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油價上升對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Ⅸ 印度孟加拉等多國訂單斷崖式下跌,這會對他們的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三星在越南的工廠的一名員工說,他現在每周只工作三天,一些生產線已經從每周六天調整到每周四天。在前幾年,淡季是在2022年6月和7月左右,只是那時沒有加班或減少工作日。該員工透露,管理層的說法是庫存量很高,而且沒有多少新訂單。去年,當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商業活動甚至更高,但現在則更慢。
印度依賴石油進口和購買日常必需品,而進口則意味著巨大的外債。多年來的債務積累也使印度經濟不堪重負。截至目前,印度的整體債務接近GDP的70%,印度的外債規模為1.4萬億美元。每年,印度必須將其財政收入的20%用於償還債務。這使得印度沒有更多的錢來大量投資於經濟、公共設施和教育。太多的債務已經使印度的財政捉襟見肘。改變這種狀況不可能一蹴而就。
Ⅹ 印度到底是有錢還是沒錢
印度確實很窮。
不論從人口上,還是從土地上,印度都算一個大國。從地緣關系來看,印度也有成為地區強國的實力,然而從報道中看,印度人民確實很窮,但印度政府看起來卻很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