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在水利方面實力強嗎
水利對於印度是極其重要的,不僅關繫到賴以生存的農業,而且對於社會穩定,減少貧困,保持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至關重要。印度的人口佔世界1/6,淡水資源佔世界1/25,土地面積佔世界1/40,同時還養活著世界上1/20的牲畜,其中一半以上是牛。印度的淡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克納河流域佔印度土地面積的33%,但佔有全國水資源的60%;西海岸佔地面積只有全國的3%,但佔了全國水資源的11%,其餘64%的土地只有29%的水資源。
印度的淡水來源主要是降雨,加上北部喜馬拉雅地區有限的雪水。印度全國降雨的特點是在時間和空間上極不平衡。西部拉賈斯坦邦年降雨量只有約310毫米,東部梅加拉亞邦則超過11400毫米,全國平均年降雨量為1170毫米。全年降雨量中約85%都集中在4-5個月的時間內。全國3.29億公頃的土地面積接受到的年降水量為4000立方千米。每年平均流淌在河流里的水量估計為1869立方千米,其中只有690立方千米的地表水可通過現有技術帶來效益。可再生的地下水資源總量估計約為431.8立方千米。由此,印度每年可再生利用的水資源為1122立方千米。
印度水利的形勢是嚴峻的:全國12%的土地,即4000萬公頃的面積屬於洪水多發地區;16%的土地,即5100萬公頃的面積屬於乾旱地區。在人口迅速增長的形勢下,人均可獲得水量從1951年的5177立方米/年下降至2007年的1654立方米/年,預計到2025年會進一步降到1341立方米/年,而普遍認可的人均最低用水量是1700立方米/年。印度最極端的情況是2000年薩巴爾馬蒂盆地人均只有308立方米/年。
印度水利部的一個專門委員會對全國各門類用水需求做了預期估算,情況如下表:(單位:立方千米)
2010年
2025年
2050年
灌溉用水
688
910
1072
飲用用水
56
73
102
工業用水
12
23
63
能源用水
5
15
130
其他用水
52
72
80
合計
813
1093
1447
把印度水資源的家底與將來的需求對照一下,估計到2050年,印度30%的土地面積和16%的人口將出現水資源缺口。
印度需要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印度氣候條件的特點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的急速降水。在短短15天內就能降下全年50%的雨量,河流中90%的水量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就流走,即六月至九月。自古以來,人們為了適應這種急劇變化,要麼靠近河岸居住,要麼想方設法對水進行精打細算的管理。印度過去的150年間在大型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做了巨大投資,出現了驚人的經濟變化,曾經的乾旱地區變成為經濟增長的中心,歷史上有水的地區增長速度反而比較慢。灌溉區的貧困發生率大約是未灌溉地區的三分之一。印度人在特有的氣候條件下發展出了河岸文明的模式,直到19世紀,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用蓄水池和地下小水窖來儲存剩餘的水,這只是在當地能夠想出來的辦法。
在印度可利用的1122立方千米水資源中,690立方千米是地表水,432立方千米是地下水。對地表水的利用只有建立了相應的蓄水設施後才能實現。印度在修建了大大小小4525座水壩之後,人均蓄水才達到213立方米,許多其他國家則要多得多,如俄羅斯為6103立方米,澳大利亞為4733立方米,美國為1964立方米,中國為1111立方米。另外,印度只能存儲30天的雨水,而發達國家乾旱地區主要江河流域能儲存900天的雨水。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喜馬拉雅山西部冰川迅速融化,次大陸大部分地區降水變率增大等原因,對於蓄水的需求將會增加。蓄水可以對增加的變數有所幫助。蓄水於江河、湖泊、土壤和地下蓄水層中是任何應變戰略的關鍵一環,不論是對付旱災還是澇災。水壩的設計需要有內含的靈活性,在流域范圍內既可以應對水多的時候,又可以應對水少的時候。其他的選項包括小規模的雨水儲存,通常被稱為收集雨水。收集雨水是一種古老的做法,但有效,特別是在乾旱地區。
地下水一直是保證水源供應的基礎。印度的淡水供應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地下水,例如80-90%的農村地區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人們打了2000萬口管井抽取地下水,用來灌溉的面積超過50%,佔了全國農業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在耗電量方面也佔了近30%。在農業邦地下水和電力消耗都比較高。地下水的使用量達到每年估計補充水量的70%至超過100%。在這些地方,地下蓄水層以每年0.2至0.5米的速度在減少。城市裡的窮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供水商,他們大部分供應的是地下水,要價很高。工業部門在很大程度上也用地下水來進行自我供應。
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水裡的有毒元素越來越多,如氟,砷和鹽分,已經有2500萬人因氟中毒致殘。已有17個邦200個縣發現地下水被氟污染。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印度20個邦的7000萬人有過量吸收氟的危險,另外有1000萬人承受著地下水中含有過量砷的危險。
通過收集雨水,修建水壩,流域管理,修復故有水體,建設新的水利系統等,水利發展的潛力還很大。大量修建小池塘小水窖來收集雨水可以增加水的供應量。中央政府地下水委員會的總體規劃是動用2450億盧比的經費給地下水補充36立方千米的雨水。但是目前還沒有認真落實這項規劃的行動。許多城市制定了新建建築物必須安裝回收雨水設施的規定,而農村地區還沒有類似的辦法。
地下水的可持續是一個核心問題。根據觀察,對有水患平原淺層地下水的過度開發造成季風期河水返回到地層下的空間增大。疏導性地補充水源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彌補供需之間的差距。許多專家提出建議,通過跨河流連接的方式對冗餘水量進行調配是個好辦法,特別是在季風季節把水量過多河流里的水調到水少的地方去。估計可用於這種調配的水量有220立方千米。印度每年有747立方千米的水白白流到大海里去了,通過實施約30個跨河流連接項目把某個地方過多的水輸送到某個缺水的地方去,應該是意義重大的。
農業是用水的第一大戶。在使用的水中有2/3用在種糧食上了。一個人每天喝水2-4升,但所吃的糧食需要2000-5000升水才能種出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印度的糧食生產從現在的3.8億噸,到2050年時也許要增長到4.2億噸。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加大灌溉農田的用水量,這會帶來進一步的水源枯竭,水質下降,環境惡化,進而又影響到糧食安全。
印度進行的綠色革命使糧食產量成倍增加,取得了成功,但現在認識到同時對環境也造成了傷害,包括過度使用化肥、殺蟲劑和水。
提高農業生產力是一個基本的解決方案。通過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有助於縮小水的缺口。擴大「滴水澆灌」的應用是一項積極的措施,可使水的凈用量獲得更多的產出。提高農作生產力的整套措施除其他外,還包括免耕種植,改善排水,開發良種,優化用肥,加強管理,改進方法,農作技術的創新等。比如開發出耐寒品種,在冬季種莊稼需要的水就少。在溫室或遮蔭大棚里種莊稼可以減少大田種地的水分蒸發,盡管這會增加成本。
在農業生產中有些低技術方法也會有幫助,如改進淡化海水的方法和低成本滴灌,以及成本低但較實惠的水投資項目。在印度不同形式的滴灌系統已經流行較長時間了,如東北部的竹竿滴灌,奧里薩邦等地的大陶罐和多孔盆等。約50年前引進的壓力噴頭灌溉對農業現代化貢獻良多,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滴灌可節水25%-60%,還可增產60%。滴灌非常適合於園藝作物。噴頭灌溉適用於地勢起伏的農田,可節水25%-33%。目前在印度6900萬公頃灌溉面積中,採用滴灌的只有50萬公頃,噴灌的只有70萬公頃。
節約用水的措施應該推廣使用。有些措施並不需要復雜的技術,如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流量表可以監測出實際抽取了多少地下水,這對地下水緊張地區的工業用水大戶能起到監督作用。產業界使用彈簧閥門、感應器等設備可以減少用水量,帶來經濟回報。「十一五計劃」中提出的一項戰略就是水的循環利用和二次使用,這主要是指非飲用水。在控制洪水方面,增加流域體系的蓄洪能力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案。
城市缺水一直是讓印度頭疼的一個問題。不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印度沒有一個城市能夠做到全天全時供水。大小城市平均下來每天供水時間僅2.9小時。城市水的成本回收效益太差仍然是一個難題。大多數的供水和衛生工作不會產生足夠的收入來償付其運行和維護費用。從自來水供應服務中只能賺回46%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在首都德里,對水進行加工處理和供應的成本是每立方米9-10盧比,而市民交的水費是每立方米0.35盧比,還不到成本的4%。實際上主要的費用還不是提供清潔水,而是從排污系統中收回用過的污水並進行處理後排放到環境中。污水處理才是真正難做的事情。印度對產生的污水進行處理的量還不到7%,每天有約7000萬升的工業廢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進了當地的河流湖泊。
印度在獨立之前,灌溉部門是能夠為政府賺取凈收入的,現在政府甚至不得不為維持這一基礎設施而開支。水利部門在財政上缺乏可持續性的主要因素有(1)糟糕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制度;(2)不適當的關稅水平和扭曲的收費結構;(3)較高的資金和運行維護費用;(4)冗員;(5)無收入水的數量很大。印度特大城市裡的水利人員配置遠遠高於國際上做得最好的城市,即在發達國家每1000個水點配2-3名職工,在發展中國家每1000個水點配4-8名職工。
水利的管理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在印度大多數公共服務和公用事業中,地方上的管理失當是一個重大弊端。如同在電力方面的情況,在供水方面因流失和浪費現象而付出了沉重代價:全國供水總量中流失的水佔30-50%。以德里市政當局情況為例,除泄露流失的水達40%外還承擔著15%的偷用水。全國平均只有24%的自來水有水表計量。在城市地區,由於下水道淤塞或抽水站不能正常工作,未經處理的污水經常溢出排水渠。在農村地區有些手動水泵壞了幾個月而沒人修理。在許多城市裡,由於下水道淤塞、保養不善、抽水站經常停電等原因,產生的廢水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夠進入到處理設施中進行處理。農村許多灌溉溝渠就是在田野上簡單地挖掘出來的,大量的水根本流不到需要澆灌的莊稼那裡。
管理水的部門多,需要協調好。印度中央政府對水的管理有好幾個部門負責。農村的飲用水由農村發展部負責,城鎮飲用水由城市發展部負責,地表水和地下水由水利部負責。農業和農村發展部門的工作需要與其他部門的水資源開發和保護計劃進行整合,形成一致的辦法。農村發展部制定的收集雨水、水流域開發的各種計劃要與水利部和負責提供飲用水的各政府部門協商後才能實施。不同部委之間的有效協調和各種方案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成立的國家旱作區管理局作為全國統一的機構在5個不同部委之間起協同作用,制定了提高8500萬公頃非灌溉農田產量的計劃。而在大多數邦里,都存在制定政策、管理資金和經濟職能交叉重疊或分工不當的問題。印度出台的國家水利政策強調應該以綜合協調的方式開發和管理水利。
在用水方面經常聽到一種說法:由於人的生命離不開水,因此獲得水應該是一種基本的人權,對所有的人都一樣,最好是無償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在許多地方,水越來越珍貴,把用水作為一種權利只會使情況更糟,對水權收費是有效用水的一條理想途徑。這體現出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印度,許多地方因為水而引發了各種沖突。無論如何,社會正在接近一個不再把水當作免費物資的時代,水有可能會被作為可以貿易的貨物。從長遠來看,水權貿易有助於改善對水的管理。有些國家的實踐表明,水權貿易幫助農民抵抗了乾旱,促進了創新,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增加了投資。
印度水利面臨著一個令人擔憂的未來。國家水利委員會已經表明,水利的形勢總體上是不平衡不穩定的,這種危機在一些流域已經顯現,到2050年,印度對水的需求量將超過能夠供應的量,現在約15%的含水層情況危急,在未來的25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60%。全國約15%的糧食生產依靠開采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最需要考慮的嚴重問題是怎樣才能夠,而且是必須把全國許多地區的用水需求降低到可以供應得上的程度。這一艱巨的又無法迴避的任務需要使用者和供應者之間進行密切合作,例如成立授權的含水層用戶協會。
正確的政策可以產生更好的用水效益,減少經濟增長、人口增加帶來的用水壓力。需要努力取得進展的方麵包括:(1)統籌協調與水利管理政策相關的部門(如農業)以及土地使用政策;(2)確保實行更為一致的污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3)減少帶來水利問題的補貼。減少能源補貼就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政策措施。目前這項政策使農民可以用很少的成本抽取地下水。再好的水資源管理也會被電力和水利補貼打消積極性。削減這種補貼有利於阻止農民用幾乎免費的電力抽取便宜的但寶貴的水源過分地澆地。取消補貼的事拖得越久,地下水就越少;給的補貼越多,就越難以改變這種做法。現在印度農民對電力補貼的依賴性很大,大幅削減補貼會讓他們受不了,因此政治上還不可行。這需要多方面來應對這個問題,如改進供電質量,對農民用電適當定價,制定一套「有效補貼」的方法等。
政府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印度政府新近擬定的國家水利計劃確定了5項目標:(1)建立廣泛全面的水利資源資料庫;(2)促進國家和國民節水,保水,增水的行動;(3)高度關注過度開發水資源的地區;(4)把水的利用效率提高20%;(5)提高流域一級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水平。為了實現提高用水效率20%的目標,政府還准備採取鼓勵循環利用水、開發水利技術的激勵措施;制定城市供水系統效率、水利審計指南;審查財政和分配政策;開展先期研究。然而政府不是唯一的利益攸關者,也不是唯一需要為管理水利做決策的人。保證水安全的戰略需要政府、投資人、非政府組織、工業和農業以及城市裡水的用戶共同努力才能奏效。
有印度學者呼籲說,技術、環境、社會、法規的變化都影響著水利的發展。因此政府迫切需要與各利益攸關者進行對話和溝通,並開展一場運動,讓農民參與進來,使他們了解水利的現狀,困難,前途,政策,任務,後果等。印度也許需要一種把各種方法措施綜合起來的解決方案,包括改變億萬農民、工人和生活用水用戶的行為習慣。
從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雪水河: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巴特那的恆河: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自古就有挖井的習慣(台階井):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印度現在城鄉許多地方仍然這么取水:
印度水利情況綜述 - 松花江的雪59-49 - 松雪的博客
⑵ 印度下「血雨」到底是怎麼回事
關於印度「下血雨"這件事,科學家們對這件事做了許多相關研究,但是對於得出的結論,有很多科學家對此事的看法不一致。
在印度下了血雨之後,當地人對此也是議論紛紛,關於此事的謠言更是數不勝數,一些科學家認為,這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只不過是阿拉伯地區的紅色沙土,因為風力的原因,被刮到了印度這個地方,所以發生了下紅色「血雨」的情況,而且這一說法也被當地多數人接受。
甚至也有專家大膽的提出,這就是來自彗星的生物,或許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已知人類的存在,還在一個未知的星球也同樣存在生物體。人們對於此事的說法也是各持己見。不過很多科學家表示這紅色雨水裡面絕對不是那些紅色沙土。
⑶ 印度為了求雨,竟然用上了哪種搞怪的辦法
好像是讓青蛙結婚,然後舉行婚禮,來求雨。
⑷ 印度青蛙為求雨結婚,青蛙結婚的儀式是什麼
青蛙結婚的儀式和人結婚的儀式是一樣的,只不過人們的心裡帶著目標,所以更虔誠的希望這對「新人」能辛福。
目前印度的暴雨並沒有停止,連續降雨已經造成洪水泛濫,有上百人死亡。暴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系列的麻煩。如果說舉行青蛙婚禮求雨是傳統習俗,那我們應該尊重這種文化,但是在科學發展越來越進步的今天,青蛙求雨並不是最有效的。
⑸ 世界雨極指的是印度的什麼河夏威夷的什麼
世界雨極指的是印度阿薩密邦的乞拉朋齊。
乞拉朋齊位於南亞孟加拉灣北岸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和恆河下游,坐落在東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即孟加拉國、印度東北部一帶。1861年,乞拉朋齊一年裡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奪得了世界雨「極」的稱號。以後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年雨量記錄,都遠遠落後於乞拉朋齊,可望而不可及。時隔99年以後,就是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齊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成績,打破了它自己的記錄,蟬聯了世界雨「極」的榮譽。26461.2毫米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它比台灣省火燒寮於1912年創造的中國雨「極」記錄8408.0毫米多18053.2毫米,比北京42年的總降水量還多。
乞拉朋齊為什麼能下這么多的雨呢?這是因為印度洋是世界最潮濕的地區,那裡是濕空氣的「倉庫」,當著名的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吹向西藏高原時,巍巍的喜馬拉雅山不讓它越過,濕潤空氣被逼發生上升運動,凝結成大量雨滴,瓢潑般地降落在乞拉朋齊,使它成為世界「雨極」。為什麼乞拉朋齊成為"雨極",巴邊境卻成為沙漠?在南亞孟加拉灣北岸的恆河下游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下游,即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一帶,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由於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帶來大量的水汽,造成6~9月的顯著多雨時期。乞拉朋齊位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在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側喀西山地的南坡海拔1313米處。喀西山地東西走向,長約250公里,高約1500米,東端與緬甸西部南北向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相接,形成一個寬廣的向南敞開的漏斗狀谷地。暖濕的西南季風湧入這個谷地時,被迫抬升,造成驚人的雨量,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0935毫米。據記載,在1861年曾達到20447毫米,被稱為世界的「雨極」或「濕極」。乞拉朋齊離孟加拉灣約300公里,其間是一個地勢較為低下的陸地,雨季時這里因河水潰決,實際上已變為一片湖澤。由於洪水較暖,西南氣流在到達乞拉朋齊之前,先吹拂於積水低地之上,因之飽含了大量的水汽,使乞拉朋齊降水猛增。而位於喀西山地以北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底上的高哈蒂,由於處在背風側,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處在南亞西北部印、巴邊境的塔爾地區,冬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氣流下沉,空氣乾燥;夏季炎熱,形成低壓中心,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氣候。其原因從自然因素來說,一是西北來的氣流,先經阿富汗、俾路支的乾旱高原再下降到這里,則更加乾燥,不易降水;二是沿恆河上溯的氣流,在途中也失去水汽,等到再下降到這里,也難以致雨;三是本區南海岸盛行西風和西南風,這種氣流是來自俾路支高原上的西北氣流,經海時間短,吸收水汽少,同時由於沙漠乾熱,也不足以興雲致雨;四是這里上層有來自西方的極干氣流的存在,上升氣流未達露點,即被乾燥氣流挾走,因此上升冷卻而致雨的機會極少。而使西高止山形成豐沛降水的西南季風氣流,在它的北緣上呈一簿楔,被上面下降的大陸空氣所覆蓋,鋒面不活躍,逆溫現象阻止了對流活動,因此使這里夏季各月少雨或無雨。
⑹ 恐水症下,莫迪讓民眾百日接雨,印度缺水到底是誰的鍋
印度缺水的原因,既是天災,也有人禍。而且人禍的因素所佔比重更大。
印度水資源現狀印度是熱帶國家,全年高溫,每年面臨漫長的旱季,水分蒸發量巨大,並且由於人口基數大,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非常有限,經常爆發嚴重的缺水危機。約有半數印度人長期處於水資源短缺中。
在印度修建水庫,或者想搞個南水北調啥的工程,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由於土地私有制,在大多數地方邦,公共設施用地的審批,需要土地所有者70%以上的人口表決同意才能完成,可以說阻力重重。就算政府經過層層談判,好不容易談成了,四年一次的選舉又來了。政府一旦換屆,項目往往又被直接擱置。
另外,印度基層和地方的腐敗是世界知名的,由腐敗導致的豆腐渣工程也是多如牛毛。此前印度就在恆河流域修建過一個大壩。這個水利工程自1977年啟動,但因為資金技術不到位,一直閑置。直到1994年,我國開始修建三峽大壩,印度不服氣,於是決定再次開工,宣稱將超過三峽大壩。
2007年,這座讓印度人引以為自豪的水壩終於成功。前後用時40年,耗資40多億,結果大壩開閘放水僅僅4秒就潰壩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
⑺ 印度天降血雨,那麼這場血雨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通過紅雨事件,科學家首次證實了原來藻類可以通過大氣環流來進行遠距離的傳播。而至於為何在孢子中找不到任何DNA或RNA物質,原來是因為最初進行檢測的印度科學家沒有進行過專業的生物學訓練,使用了錯誤的方法為孢子染色。再加上孢子的細胞壁對紫外線有強大阻力,所以最初科學家並沒有找到DNA或RNA的存在。
⑻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解決措施
印度防止水旱災害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 : 種樹,計劃生育
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繁是什麼造成的,解決措施是 - : 1.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風 西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2.印度北部是喜瑪拉雅山脈 印度恰處於山脈的迎風坡 多降水3.印度大多城市分布於恆河附近 如有降水 水漲迅猛直接威脅城市4.在西南季風強烈的一年 會形成較大的水災5.在西南季風很弱的一年 印度處副熱帶高氣壓控制 產生乾旱
怎樣解決印度水旱災害嚴重問題 - : 因為西南季風很不穩定,有知的年份來的早退的晚,有的年份來的晚退得早,有道的年份風力強盛,有的年份風力不足.解決措施:旱內季修水庫,雨季修蓄水池.在初一下冊地理書容第34頁上有.. 措施是老師講的..希望能幫到你.
為什麼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他們又是如何治理的? - : 的氣候條件決定的,所以應該是加強管理,預防為主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 : 印度處於印度半島 印度洋和亞洲大陸的交界處 原因1.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風 西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 2.印度北部是喜瑪拉雅山脈 印度恰處於山脈的迎風坡 多降水 3.印度大多城市分布於恆河附近 如有降水 水漲迅猛直接威脅城市 4.在西南季風強烈的一年 會形成較大的水災 5.在西南季風很弱的一年 印度處副熱帶高氣壓控制 產生乾旱! OK 就這么多 地理學好了 這個沒有問題的!
印度水旱災頻繁的原因: 印度大部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災害頻繁. 水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修築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儲水池等.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
4.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是什麼 - :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季風影響.印度水旱災害頻繁是由西南季風不穩定造成的.西南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盛,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不足,容易造成旱災.西南季風對印度影響示意圖: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影響印度的主要氣候是什麼? - : 熱帶季風氣候100%對哦,我們學過
地理問題印度是一個飽受水旱災害的國家,假如你是一個水利專家,請你幫印度政府出主意,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解決水旱災害的問題? - :[答案] 修水庫,大壩.這能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特點.在桓河這些大河中,多修幾條入海口.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不穩定有關,具體是 - : 主要受西南季風的不穩定影響.印度夏季季風為西南季風的典型代表.夏季印度半島氣溫特別高,是熱低壓中心所在,它與南半球副高之間的氣壓梯度大,因此南亞的夏季風非常強,持續時間長.而且印度處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當西南季風來臨,氣流不斷上升,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強大的地形雨.因此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⑼ 在印度地區連著下了兩個月的「血雨」到底是來自哪裡
⑽ 對於印度的紅雨人們都進行了哪些猜測
阿拉伯紅土導致雨水變紅
一些調查人員認為,紅雨不值得大驚小怪。降雨發生前,強風帶來了阿拉伯地區的紅土,隨著降雨發生,紅土夾雜在雨水中降落,使雨變成了紅色,整個降雨區域也因此被染得一片鮮紅。
但是,這種說法當即遭到許多人的反對。理由是下的時間太長了。
設想一下,某個地區一連兩個月斷斷續續地下雨,這可以理解。但是突然兩個月連續不斷地刮強風,不斷地帶來阿拉伯地區的紅土,這似乎難以成立。
疑是外星細菌
印度聖雄甘地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家、普爾大學物理學家戈弗雷?路易斯就不認為這是阿拉伯紅土染紅的。
為弄清楚這到底是什麼,他特地在喀拉拉邦收集了部分雨水的沉澱物,帶回實驗室做了綜合分析。
經過5年的研究,他吃驚地發現,紅色沉澱物根本不是泥土、灰塵,而是外星細菌。
路易斯大膽地提出:那是來自彗星的外星生物,當年那場雨可能就是「外星生物登陸地球」。
倘若你通過顯微鏡仔細觀察就會吃驚地發現,紅雨顆粒形狀大小不一,有球形、橢圓形和長橢圓形,1000倍顯微鏡下可見形狀,有細胞膜,很厚,但無細胞核,是一種類似於細菌的物質。
路易斯說:「通過顯微鏡觀察,你能發現它絕不是泥土,反而有明顯的生物特徵。」
根據成分分析,瓶中沉澱物含碳50%,含氧45%,還含有部分鈉和鐵以及其他成分,這與微生物的構成極其相似。看來它們是從地球外某個星體降落至地球上。
疑是彗星或流星雨
路易斯同時發現,就在2001年7月25日下紅雨前的幾個小時里,當地發生了極為強烈的音爆,喀拉拉邦的居民房屋受到極大震動。
根據當時的情況,除非隕石闖入大氣層,否則不會產生那樣劇烈的反應。
因此,支持路易斯理論的科學家們由此推斷,當天一顆彗星在經過地球時,一些碎片脫落下來,穿過大氣層墜落地面。
而在這一過程中,碎片由於受到摩擦,燙得發紅,分裂成為更多碎片,並伴隨著降雨落至地面。
由於那顆彗星中含有豐富的有機化學物質,而地球上的生命也是由微生物不斷進化而來,所以雨水中的沉澱物也具有生命初期的特徵。
不過,路易斯的離奇理論遭到許多人質疑。
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路易斯的發現或許不正確,但他突破了常規思維。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微生物學家米爾頓?溫賴特也支持路易斯的部分說法。
溫賴特說:「現在就定論紅雨究竟是什麼還為時過早,但是我確定瓶中的沉澱物絕對不是泥土,但也與地球上存在的生物不同。」紅雨到底是來自外星空,還是地球的其他地方?最終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認。
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