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埃及的法老,古巴比倫的漢莫拉比國王應排在印度種姓制度的______即_________階層
古埃及的法老,古巴比倫的漢莫拉比國王應排在印度種姓制度的(婆羅門、剎帝利)階層。
參考:印度種姓制度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第三等級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階層。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他們從事農、牧、漁、獵等業以及當時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貳』 漢莫拉比怎麼劃分等級的
1. 自由民上層(阿維魯穆),享有完全的權利;
2. 無公民權的自由民(穆什欽努),法律地位較阿維魯穆低,但也享有很多特權;
3. 奴隸(包括: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公民私人奴隸);
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當政時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維護財產私有制,全面調整自由民之間的關系,鞏固現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確切時間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擬,完成於巴比倫尼亞統一之後。
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結尾三部分。序言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正文包括282條法律,涉及現代意義上的訴訟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內容,意在調解自由民之間的財產佔有、繼承、轉讓、租賃、借貸、僱傭等多種經濟關系和社會、婚姻關系。
自由民之間分為有權者阿維魯和半有權者穆什根努兩個等級。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權;後者原意可能是「禮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對債務奴隸制和高利貸有所抑制,限制對小生產者過分的掠奪,以免動搖兵源和稅源。
(2)古印度漢謨拉比屬於哪個等級擴展閱讀:
漢謨拉比上台統治後,制定了一部法典,稱為「《漢謨拉比法典》」。公元前1698年《漢謨拉比法典》正式頒布。《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塊玄武岩石柱上。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文、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構成。序文主要是頌揚漢謨拉比的功績。正文共282條,涉及訴訟程序、盜竊、土地、僱傭、租佃、商業、婚姻、繼承、傷害、債務、奴隸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結語表示,漢謨拉比奉沙瑪什之命制定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叄』 漢謨拉比典法是為了維護哪個階梯的利益此法典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怎樣的地位
《漢謨拉比法典》是根據奴隸主的意願而制定的,只保護統治階級的權利,而把奴隸看作是工具,奴隸享受不到法律的保護,沒有任何權利可言,天職是服從
《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竭力維護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
『肆』 漢謨拉比是哪一個階級出身
說真話 只有嘟嘟最有演技
『伍』 漢謨拉比法典內容大概是什麼
《漢謨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序言和結語約佔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語言豐富,詞藻華麗,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是一篇對國王的贊美詩。正文包括282條法律,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等制度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簡介
《漢謨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中東地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頒布的法律匯編,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長1.65米,底部周長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漢謨拉比王站在太陽和正義之神沙馬什面前接受象徵王權的權標的浮雕,以象徵君權神授,王權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寫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282條,現存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亞洲展覽館。
(5)古印度漢謨拉比屬於哪個等級擴展閱讀:
歷史
1901年在埃蘭古城蘇薩(今屬於伊朗)發現,為一黑色的玄武岩圓柱,現存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圓柱上端有漢摩拉比從太陽神夏馬修(Shamash),手中接過權杖的浮雕,下面用楔形文字銘刻法典全文,除序言與結語外全文共收錄282條條文,范疇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處罰奴隸等。
漢摩拉比法典將人分為三種等級:
有公民權的自由民
無公民權的自由民
奴隸(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公民私人奴隸)
漢謨拉比法典全文結構可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盡自身所有身家以恩報恩
發現過程
在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後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柱。
石柱兩米半高.它的上方刻著兩個人的浮雕像:一個坐著,右手握著一根短棍;另一個站著,雙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著像箭頭或釘頭那樣的文字.經考證,這正是用楔形文字記錄的法律條文-----《漢謨拉比法典》。
『陸』 汗謨拉比法典的歷史性質和地位是什麼
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王漢謨拉比,約在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因統一兩河流域與頒行法典的歷史活動而著稱。對內推行緩和階級矛盾、加強王權和發展經濟措施,抑制債務奴隸制,使其在長期對外用兵中有相對穩定的後方,促成國家繁榮,巴比倫城變為西亞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根據社會經濟形勢與階級等級關系的狀況,在位期間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隸主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英文名稱:The Code of Hammurabi),為後人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經濟關系和西亞法律史提供了珍貴材料。
漢謨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古巴比倫王國奴隸制中央集權強大的標志之一,它消除了原來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國法令統一起來。
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當政時制定的成文法典,旨在維護財產私有制,全面調整自由民之間的關系,鞏固現存秩序。法典制定的確切時間不清,大概在公元前1791年或前1790年始擬,完成於巴比倫尼亞統一之後。法典包括序言、正文、結尾三部分。序言充滿神化、美化漢謨拉比的言辭。正文包括282條法律,涉及現代意義上的訴訟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內容,意在調解自由民之間的財產佔有、繼承、轉讓、租賃、借貸、僱傭等多種經濟關系和社會、婚姻關系。法典表明古巴比倫社會存在奴隸主、奴隸、小生產者三個基本階級,此外與階級關系不盡一致的等級關系。自由民之間分為有權者阿維魯和半有權者穆什根努兩個等級。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權;後者原意可能是「禮拜」,法律地位低下。法典對債務奴隸制和高利貸有所抑制,限制對小生產者過分的掠奪,以免動搖兵源和稅源。法典對奴隸制予以嚴格保護,體現了法典的性質。結尾部分除繼續對漢謨拉比歌功頌德外,還強調法典原則的不可改變性。法典的制定標志古西亞法律制度的進步,國家的成熟。性質是:反映奴隸主統治階級利益的法典
『柒』 漢謨拉比 是什麼人
漢謨拉比,古巴比侖國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紀初,古巴比倫王國崛起。在漢謨拉比領導下,一躍成為囊括整個兩河流域的帝國。
為了強化統治,漢謨拉比制訂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他還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稱自己是神寵愛的人。
《漢謨拉比法典》法典浮雕
繼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之後,兩河流域在公元前18世紀又一次統一在一位帝王手裡,這個時代被認為是上古兩河流域文明的全盛時代,不僅因為政治軍事,更因為一部人類法制史上的瑰寶——《漢謨拉比法典》。
公元前2006年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之後,入侵者阿摩利人便在兩河流域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了下來,在接受了先進的蘇美爾·阿卡德文明的同時,也為之注入了新鮮血液,推動它向新的高度發展。幾百間,阿摩利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比較著名的有馬里、伊新、拉爾薩等,眾城邦間在交往中爭斗,在友誼的掩蓋下充滿著利益糾紛,直到漢謨拉比打破了這個平衡。
漢謨拉比是巴比侖城邦的第六任國王。巴比侖城邦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亞述稱臣,後利用其地理條件的優勢,逐漸發展壯大,但直到漢謨拉比繼位之後,巴比侖才成為一個強國。漢謨拉比十分勤政,他興修水利,獎勵商業,並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他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計劃,並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決心使藍圖變成現實。從公元前1787年起,開始了統一兩河流域之路,採取靈活務實外交,一個時期集中力量攻滅一國,先後滅了伊新、拉爾薩、馬里等城邦。征服活動大約進行了35年,耗盡了漢謨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強悍尚武的亞述和它庇護下埃什嫩之外,兩河流域已基本統一在漢謨拉比的鐵腕下。後來,巴比侖被等同於兩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稱為「古巴比侖文明」。
漢謨拉比宣揚君權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以及為此服務的龐大而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保障這一切的一支常備軍。他給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並將君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他重視興修水利,開鑿了溝通基什和波斯灣的運河,使大片荒地變成良田。這些措施他的前任薩爾貢、烏爾納木都曾經實行過,但漢謨拉比做得更加完善,他的國家被認為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奴隸制中央集權國家。同樣,他的統一比前兩者更為穩固,古巴比侖王國的國 也比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更長,文化也更加繁榮,天文、歷法、建築、藝術等方面都達到上古文明所難得的高度。
但真正令漢謨拉比名垂千古,歷經三千多年之久仍然家喻戶曉的是《漢謨拉比法典》。這部法典並非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法典,在他之前的烏爾第三王朝時代,已經有了一部《烏爾納木法典》,但《漢謨拉比法典》的完整程度遠過於後者。據說因為漢謨拉比日理萬機,應付不了每天要處理的大量案件,就讓人把法律條文全部搜集起來,編成了法典,刻在石柱上以曉諭天下。
這部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系、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更接近於一部民法和刑法。《漢謨拉比法典》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綜觀這部法典的全部條文,不難發現以下特點:
1、 遵循「以牙抵牙,以眼還眼」的原則。打瞎別人的眼睛,就必須被打瞎眼睛作為處罰;被別人打斷了腿,就可以打斷別人的腿作為補償;甚至害死了別人的兒子,則他自己的兒子也要被處死。
2、 上面條款適應的范圍只限於身份相等的人之間。法典將人分成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幾個等級,上等級的人相對於下等級者享有更多的權利和承擔更少的義務,犯相同的罪時處罰也較輕。
3、 強調國家對臣民的嚴格控制。逃避兵役的人一律處死;逃跑的奴隸和庇護他們的人要處死;破壞橋梁水利的人將受到嚴厲處罰直到處死等。
當然,這部法典中也有一些比較「人道主義」的條款,比如規定債務奴隸為他的主人勞動3年後可以恢復為自由民。但總的來說,這部法典充滿了專制的味道。
漢謨拉比在位42年,公元前1750年去世。在他死後,古巴比侖王國又延續了150多年,至公元前1595年為赫梯人所滅。
《漢謨拉比法典》無疑深刻地影響了上古中東地區的法律體系,但隨著古巴比侖文明失去了光彩,《漢謨拉比法典》也在歷史上一度湮沒。現代多數國家的法律主要受羅馬法和英國自身發展而來的法律體系這兩大源頭的影響,而從具體條文和基本精神來看,《漢謨拉比法典》對羅馬法的影響不大,也許不宜過高估計《漢謨拉比法典》在人類歷史上的影響。
在易攻難守的兩河流域,分化瓦解的力量總是大於凝聚的力量,漢謨拉比建立的王國能夠得到近200年的高壽,除了有著一支強大的常備軍的維持之外,還在於有《漢謨拉比法典》這個王國的靈魂。漢謨拉比的高明之處,在於以有利於自己統治的形式,將整個民族的思維方式用文字固定了下來。
『捌』 古巴比倫的社會等級劃分
1、按擁有權力大小(非財產)將巴比倫人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阿維魯」,為有公民權的自由民;如國王及城內多數公民。第二等級為穆什根努,為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如農村未登記的農民。第三等級為奴隸,是完全無權的人。
2、三個等級的區分主要是在法律規定的地位上。而從經濟上說,前兩個等級的情況較為復雜,因為阿維魯中有奴隸主,也有非奴隸主,穆什根努中同樣也有這兩種情況,而二者的區別在於穆什根努是依附於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產者,至於奴隸則完全是奴隸主的財產。
1、漢穆拉比統一後,王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國王獨攬政治、軍事、外交、司法和宗教等權力,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吏。大行政區設總督,在較大的城市中任命被稱為沙卡那庫的官員,小城市則任命被稱為拉比亞努姆的官員治理。
2、階級關系與土地制度:古巴比倫社會分為3個等級: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玖』 《漢謨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種姓制度都維護哪一個階級
統治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