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邦族為什麼會打杖啊

印度邦族為什麼會打杖啊

發布時間:2022-09-19 16:37:37

❶ 上古歷史人物

盤古——伏羲、女媧——黃帝、炎帝——堯——大禹
盤古:
傳說在天地還沒有開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個大雞蛋一樣混沌一團。有個叫做盤古的巨人在這個「大雞蛋」中一直酣睡了約18000年後醒來,發現周圍一團黑暗,盤古張開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聲巨響,「大雞蛋」碎了,千萬年的混沌黑暗被攪動了,其中又輕又清的東西慢慢上升並漸漸散開,變成藍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濁的東西慢慢地下降,變成了腳下的土地。盤古站在這天地之間非常高興。盤古很怕天地再合攏起來還變成以前的樣子,他就用手撐著青天,雙腳踏著大地,讓自己的身體每天長高一丈,隨著他的身體增長,天每天增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這樣又過了十萬八千年,天越來越高,地越來越厚,盤古的身體長得有90000里那麼長了。 盤古憑借著自己的神力終於把天地開辟出來了。可是盤古也累死了。盤古臨死前,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四季飄動的雲;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頭發和胡須變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體變成了東、西、南、北四極和雄偉的三山五嶽;血液變成了江河;筋脈變成了道路;肌肉變成了農田;牙齒、骨骼和骨髓變成了地下礦藏;皮膚和汗毛變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變成了雨露。 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
伏羲: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在天水麥積區(原叫做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一卦台山,相傳這里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一天,他又來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台山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龍馬。說它是龍馬,那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於是他畫出了八卦。 後來,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現在去卦台山,你還能看到這些地方。而且,龍馬洞里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至於八卦的功績,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徵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有這種可能: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領,他們處於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稱 「伏羲」(因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女媧:
補天傳說:
共工氏與女媧爭帝,女媧命祝融氏領兵攻打共工氏。標準的說法是某個復姓女媧的女皇命令祝融氏攻打共工氏,祝融又名正火,是古代的官職,共工也是古代的治水官職,那個倒霉的共工的父親也當過正火官職,也是祝融,結果人首蛇身的女媧大神跑出來補的天。 共工氏兵敗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不周山乃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女媧補天是三晉大地影響最廣泛的神話。 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我們偉大的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還有一個造人傳說: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摶捏黃土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黃帝:
黃帝與炎帝都被看作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關於黃帝的傳說: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建國於有熊(河南新鄭),亦稱為有熊氏。時蚩尤暴虐無道,兼並諸侯,當時的天下共主發明農耕和醫葯的炎帝已經衰落,酋長們互相攻擊,戰亂不已,生靈塗炭,炎帝無可奈何,求助於黃帝。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責任,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雙方的戰士斗英勇無畏,戰斗十分激烈。黃帝在大將風後、力牧的輔佐之下,終擒蚩尤而誅之,諸侯尊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稱為黃帝。 不久,天下又出現騷亂。黃帝知道蚩尤的聲威還在,於是畫了蚩尤的相到處懸掛。天下的人都以為蚩尤未死,只是被黃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來歸附。後來,蚩尤被尊為戰神。 炎帝雖然被蚩尤打敗,實力尚存。他不滿黃帝成為天下共主,企圖奪回失去的地位,終於起兵反抗。炎、黃二帝發生火並,決戰在阪泉之野進行。經過三場惡戰,黃帝得勝。從此,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終確立,號令天下,凡是不順從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討伐。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傳說
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周),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黃帝出生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尤,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 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 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81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81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後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後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後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 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發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七、【四川鹽城民間傳中軒轅黃帝與嫘祖的故事】 軒轅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識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過占卜從廣西地區找來准備作為首領的候選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堅決不同意他競選新首領。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聰明才智,與他成為了好朋友。後來,西陵氏族中來了以為能人的消息被北邊一個氏族知道了,於是,他們趁西陵氏族不備時把他搶虜走了。跛足青年因腿腳不便,發明了以為代步的車。後將車改制為戰車,氏族自有了大車後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騎兵了,使部族作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因此便被部落推為領袖,稱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領導部族著力改革,改變游牧民族殺伐好戰的習性,力主養性愛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戰伐,只對些殘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進行討伐,因此,遠近有80多個部落聞風歸順。黃帝得了天下後,便娶了賢德能乾的西陵嫘祖為妻,二人巡視天下,教民農桑,嫘祖不幸死於途中。於是嫘祖便被後人當做「先蠶」與「道路之神」祭祀。
炎帝:
炎帝與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今河南新鄭)成,炎帝以姜水(今河南新鄭)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是中國歷史最早記載炎帝、黃帝誕生地的史料。因此,他們是起源於河南省中部黃河流域的兩個血緣關系相近的部落首領。後來,兩個部落爭奪領地,展開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華夏族在漢朝以後稱為漢人,唐朝以後又稱為唐人。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傳說他們以及他們的臣子、後代創造了上古幾乎所有重要的發明。 炎帝,傳說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位於黃河中游陝西渭河地區。一說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相傳其母名女登,一日游華陽,被神龍繞身,感應而孕,生下炎帝。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據《史記》等古籍追記,炎帝姓「伊耆」,名石年。母為有嬌氏女,名日女登,是少典正妃。生炎帝。長於姜水,故有『姜』姓之稱。據《綱鑒》等記載:「炎帝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其俗朴,重端愨,不岔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於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腸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越絕書》說:「昔者神農之治天下,務利之已矣,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不以其智能自貴於人,而天下共尊之。」 炎帝的傳說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是以羊為的氏族首領,就是現在的羌族。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洛水流域,另說活動於泗水流域(黃河下游),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或者今河南鞏義舊濁水邊陸地)。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史學界日趨支持另一種說法,炎帝同黃帝一樣是一種帝位,而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神農氏部落執掌炎帝之位,而黃帝族部落,公孫姓,興起於泰山西側,而此時的神農氏部落已經無力征討號令天下,黃帝開始征討諸侯,積蓄實力,在阪泉也即逐鹿(泰山周圍)與炎帝神農氏決戰,炎帝神農氏一戰被擊潰,黃帝得以號令天下諸侯,流放炎帝神農氏於南方楚地,而另有不服從黃帝號令的南方蚩尤部落,本是炎帝神農的部屬,揚言為炎帝報仇,糾集部眾與黃帝戰,數次擊敗黃帝,最後被黃帝利用計謀擊敗並殺,黃帝其後又先後平定蚩尤余部--刑天氏叛亂,最終一統天下,同時考慮到炎帝眾望所歸,民望猶盛,後來將其召回輔政,合並炎帝神農氏部落,後稱炎黃部落...另一說法是,炎帝一繫世代居住在黃河下游,後期炎帝一位由神農氏掌權,而最後一代神農氏炎帝即是號稱烈山氏,阪泉氏的蚩尤,姜姓(東方的大姓,多聚集在今山東臨淄一帶,東海姜尚姜子牙是其後裔之一),當時天下混亂,諸侯並起,神農氏難以繼續掌控天下,黃帝崛起,意欲爭奪帝
堯:
帝堯出世
傳說上古帝嚳的第三個妻子名叫慶都,她是伊耆侯的閨女。慶都成婚以後仍留住娘家,這年春正月末,伊耆侯老兩口帶著慶都,坐上小船游覽觀光。於三河之上,正午時分,忽然颳起一陣狂風,迎面天上卷來一朵紅雲,在小船上形成扶搖直上的龍卷風,彷彿這旋風里有一條赤龍在飛舞。老兩口驚恐萬狀,可看女兒慶都卻若無其事的樣兒,還沖著那條赤龍笑呢。傍晚時,風住雲散,赤龍也不見了。第二天搭船返回途中,又颳起大風,卷來紅雲又出現了那條赤龍,不過形體小了些,長約一丈左右。因為它並未肆虐加害於人,老兩口也就不怎麼害怕了。 晚上,老兩口睡了,可慶都卻睡不著。她閉著雙眼還不由得抿上嘴發笑。朦朧中陰風四合,赤龍撲上她身,她迷糊了。醒來時身上還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張沾滿涎水沫的畫兒,上面畫著一個紅色的人像,臉形上銳下豐滿,八采眉,長頭發,上書:亦受天佑。她將這圖畫藏了起來,從此以後,慶都就懷孕了。她住在丹陵,過了十四個月,生卜一個兒子。慶都拿出赤龍留下的圖文一看,兒子生得和圖上畫的人一模一樣。帝嚳聞報慶都為他生了兒子,本該高興,豈料他的母親恰在這個兒子降生的時候去世了。帝嚳是個孝子,為母親的去世哭得成了淚人兒,哪裡還會有高興的心情呢。他為母親一連服孝三年,也顧不下慶都和兒子的事。慶都帶著兒子住在娘家,直把兒子撫養到十歲,才讓他回到父親的身邊。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帝堯。所以帝堯小時先隨外祖父家的姓為伊祁(耆)氏,後又稱陶唐氏。
大禹:
帝堯時,中原洪水為災,百姓愁苦不堪。鯀受命治理水患,用了九年時間,洪水未平。舜巡視天下,發現鯀用堵截的辦法治水,一點成績也沒有,最後在羽山將其處死。接著命鯀的兒子禹繼任治水之事。禹接受任務以後,立即與益和後稷一起,召集百姓前來協助。他視察河道,並檢討鯀失敗的原因,決定改革治水方法,變堵截為疏導,親自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窪築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從來不敢休息。他與塗山氏女名女嬌新婚不久,就離開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後來,他路過家門口,聽到妻子生產,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都咬著牙沒有進家門。第三次經過的時候,他的兒子啟正抱在母親懷里,他已經懂得叫爸爸,揮動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兒揮了揮手,表示自己看到他們了,還是沒有停下來。禹三過家門不入, 正是他勞心勞力治水的最好證明。 禹亦關心百姓的疾苦。有一次,看見一個人窮得把孩子賣了,禹就把孩子贖了回來。見有的百姓沒有吃的,他就讓後稷把僅有的糧食分給百姓。禹穿著破爛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簡陋的席篷,每天親自手持耒鍤,帶頭干最苦最臟的活。幾年下來,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脫光了,手掌和腳掌結了厚厚的老繭,軀體乾枯,臉龐黧黑。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他們開辟了無數的山,疏浚了無數的河,修築了無數的堤壩,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終於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剛退去洪水的土地過於潮濕,禹讓益發給民眾種籽,教他們種水稻。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並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由於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儀式上,將一塊黑色的玉圭賜給禹,以表彰他的功績,並向天地萬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不久,又封禹為伯,以夏(今河南萬縣)為其封國。禹在天下的威望達到頂點。萬民稱頌說:「如果沒有禹,我們早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贊禹,說:「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為民造福,你輔佐我。我想觀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綉服飾,你諫明我。我想聽六律五聲八音來治亂,宣揚五德,你幫助我。你從來不當面阿諛背後誹謗我。你以自己的真誠、德行和榜樣,使朝中清正無邪。你發揚了我的聖德, 功勞太大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往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又收取天下的銅,鑄成了九鼎,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後代一定會有因為酒而亡國的。」 禹繼帝位不久,就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在皋陶不幸逝世以後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負責政務。 帝禹在位第十年南巡。過江時,一條黃龍游來,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帝禹仰天嘆息道: 「我受命於天。活著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們何必為這一條龍擔憂?」龍聽到這一席話,搖搖尾巴,低下頭就不見了。帝禹到塗山,在那裡大會天下諸侯,獻上玉帛前來朝見的諸侯竟達萬名之眾。 帝禹在位十五年後逝世,葬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終年一百歲。

❷ 印度的新年

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 ),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屠妖節
印度的新年。
屠妖節又稱萬燈節,一般是在10月或11月間。它象徵「善」或光明戰勝「惡」或黑暗。
最普遍的傳說為慶祝魔王那拉卡蘇拉(Narakasuran)被神主克利斯懲殺。
當時天神與大地女神生下的唯一兒子那拉卡蘇拉被賦予神的力量與武器,但他卻濫用權勢興建城堡,以殘忍的手段欺壓人民,並由於他個人畏懼光明、留戀黑暗,甚至禁止民眾晚上點燈。
元旦在國外並非都是1月1日,由於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使用的歷法,以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等不同,元旦的日期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居住在寒帶的愛斯基摩人,把當地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雪花元旦」;及西業的凱拉比邦族人,將一年中候鳥飛來的最早時候,作為新年的第一天,稱為「候鳥元旦」;泰國等地的一些民族,以雨季和旱季作為新年和舊年分界,把雨季到來前的4月13日——4月16日,定為新年元旦,印度的新年從10月31日開始,節日共5天,第4天才是元旦;瑞士阿彭策爾地區,以每年的1月13日為元旦;更有趣的是,非洲的烏干達每年有兩個元旦,因為他們的新年是以雨季到來確定的,而每6個月就有一個雨季,所以就出現兩個元旦了。
居住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把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作為新年元旦。

熱帶有些國家,把雨季開始的一天作為新年。非洲的烏干達,每年有兩個雨季,所以,他們一年有兩個元旦。

泰國等地的一些民族,以雨季和旱季作為新年與舊年的分界,把雨季到來之前的4月13日至4月16日,定為佛歷的新年。

印度尼西亞的凱拉比特族人,將一年中當最早的候鳥飛來的時候,做為新年的頭一天。

埃及人很早就知道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起升起時,尼羅河水就上漲,於是他們把這一天作為元旦。

在敘利亞農村把9月里月亮圓的第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

菲律賓把民族英雄何塞·黎薩爾的就義日——12月30日定為新年元旦。

巴基斯坦的新年在公歷3月中旬;印度的新年從10月31日開始,節日一共五天,第四天才是元旦;瑞士阿彭策爾地區的土著居民,以每年1月13日為新年元旦。

❸ 尼泊爾有哪些民族

卡斯人重新進入尼泊爾後,仍主要生活在西部喜馬拉雅山一帶。 那時,他們主要從事游牧業,以養殖牛羊為生;間或刀耕 火種,以農業作為補充。� 這個民族的體型屬地中海人類型,與雅利安人比較接近;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後來發展為現今的尼泊爾語,受梵語的影響很大,用天成體字母書寫。 尼瓦爾族是尼泊爾的一個有著古老文化和悠久歷史的民族,過去世世代代幾乎全部定居在加德滿都谷地,近兩個世紀以來不斷向各地流動,逐漸遍布全國。母語是尼瓦爾語,但大多數人都會講尼泊爾語。� 尼瓦爾族是尼泊爾的文化、藝術和文明古跡的主要創造者之一.目前,尼泊爾的不少著名學者、作家、詩人和工藝能手,均是尼瓦爾人。� 克拉底族是對拉伊族和林布族的統稱,其實還應包括亞卡族,克拉底人主要聚居在尼泊爾最東部的阿龍河兩岸,其使用的克拉底語系由多種方言組成,屬漢藏語系藏 緬語族。克拉底人的體型屬蒙古人種類型,膚色淺黃,臉部扁平,眼似杏仁,眼眉細長。� 拉伊族是克拉底族中最大的一個支族,人數最多。他們在傳統上一直居住在尼泊爾東部的阿龍河西岸,後來有一少部分人移居東特萊平原靠近印尼邊境的地區;另外還有少量的拉伊人散布在加德滿都谷地及其西鄰山區里。 林布族是克拉底族的第二支族,主要聚居在阿龍河以東的地區。林布族的傳統居住區西起阿龍河,東至尼印邊境,包括柯西專區的特拉圖木、桑庫瓦薩巴、 丹庫 塔等縣和梅奇專區的塔普勒瓊、潘奇塔爾和伊拉木等縣。謝爾巴族的傳統聚居區是在尼泊爾東北部珠穆朗瑪峰(尼泊爾稱薩迦瑪塔峰)腳下的幾條狹窄的河谷里,這里有三個相連結的地區:昆布、帕拉和索布。它們位於現今的索盧昆布縣境內。 馬嘉族是尼泊爾的重要民族之一,在尼泊爾的近代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馬嘉人體型屬蒙古人種,皮膚呈黃色,原來多信佛教,但是由於自中世紀以來長期與地中海 型的人種混雜相處和密切接觸,並相互通婚,在各個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少數 居住在靠近北部邊境地區的人則受到較深的西藏文化的影響。� 馬嘉族的母語是馬嘉語,屬藏緬語系。經過各民族長期的相互影響和演變,目前在馬嘉族中 實際上流行著三種語言:多數人會講馬嘉語,少數人會講藏語,絕大多數人都會講全國通行的尼泊爾語。 塔芒族是中部山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體型屬蒙古人種 ,語言是塔芒語,屬藏緬語族,主要分布在加德滿都谷地四周的山區里,並以東部為最集中 。 古隆族是生活在喜馬拉雅山支脈安納普爾納山脈南坡地區的一個山地民族,體型屬蒙古人種 ,語言屬藏緬語族。 塔卡利族是除尼瓦爾族外另一個善於經商的中部山區民族。從尼泊爾西部重要城市博卡拉出發,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向西北步行四五天的路程,即可到達塔卡利族的傳統聚居地塔克薩特賽。� 塔卡利人的體型在各個方面都具有蒙古人種的特徵,臉龐渾圓,鼻子扁平,顴骨稍高,眼眶 較窄細,皮膚呈黃色。他們所講的塔卡利語也屬於藏緬語族,但沒有文字。 塔魯族是南部平原地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塔魯族分布在整個南部特萊平原地區,但以中部和西部為最集中。� 塔魯人的膚色較黑,體型較為瘦小,平均高度5.2英尺。他們的眼睛呈杏仁形,身上毛發稀疏而豎直,鼻子中等大小,屬蒙古人種,但多少帶有非蒙古人種的特徵。塔魯語據說受北印度許多語言如印地、烏爾都、博吉普里和孟加拉等語言的影響較大。 遜瓦爾族是一個較小的民族,但是由於他們之中有不少人加入了英、印的廓爾喀師團,而這些人的表現比較突出,舉止得體,行動利落,且又易與人相處,所以在外界頗為知名。 遜瓦爾族的語言與馬嘉語比較接近,也沒有文字。� 勞泰族生活在西部山區的森林地帶,很少為外界知,因為他們同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他們講勞泰語,沒有文字,但大多數男子均懂尼泊爾語。

❹ 尼泊爾有哪些民族

卡斯(Khasas)族
或稱卡族(Khas),尼泊爾最主要的民族,至少佔該國人口總數的1/3。這個民族的體型屬地中海人類型,自古驍勇善戰。其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後來發展為今的尼泊爾語。近兩個世紀來,英軍一直保留著招募廓喀士兵的傳統。

尼瓦爾(Newar)族
起源於加德滿都河谷,正是靠尼瓦爾人的努力,建成了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座美麗的古城。直到今天加德滿都河谷中,尼瓦爾人仍占很大比例。也有相當數量的尼瓦爾人遷移到尼泊爾的不同地區,他(她)們擅長經商,並在各地開辦起一些企業。
克拉底(Kirati)族
拉伊(Rai)、林布(Limbu)等尼泊爾東部族群的統稱,公元前8世紀至3世紀,他們曾在尼泊爾建立起一個強大的克拉底王朝。今天,尼泊爾約有百萬克拉底人,克拉底語系由多種方言組成,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夏爾巴(Sherpq)族
夏爾巴,意思是「東方」,屬藏緬血統。他們長期生活在喜瑪拉雅山區。以肺活量大,勇敢頑強聞名於世。當「武裝到細胞」的各國登山隊員在峰頂喜不自禁時,夏爾巴人只是平靜地守護在一旁,對他們來說,登山就是上班,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馬嘉(Magar)族
尼泊爾的重要民族之一。18世紀中葉,廓爾喀國王普里特維起兵東征時,有大批的馬嘉人參加他領導的軍隊,為現今統一的尼泊爾王國的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其母語馬嘉語,屬藏緬語系。

塔芒(Tamang)族
在藏文中,「塔芒」是「販馬」的意思,古代,他們由尼泊爾北部南下,販馬或運輸其他貨物到達加德滿都。並逐漸定居下來,散居於加德滿都河谷四面的山區。從事農耕和林木種植。

塔魯(Tharu)族
南部平原地區的一個較大的民族。分布在整個南部特萊平原地區。由於塔魯人成功地抵禦了瘧疾的侵襲,因此人們便認為他們有一種先天性的免疫力。塔魯族有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他們崇拜野獸和一系列神靈及鬼魂。後來受印度教的影響,塔魯人也崇拜一些印度教的神。至今在塔魯族聚居地部分地區,還可以看到母系社會的影子。

拉烏特(Raute)族
在尼泊爾,拉烏特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民族,他們居住在西部山區的森林地帶,至今保持著游獵民族的習慣,從不在一個地方久居,每遷移到一個新地方,一般只住20——30天。依靠打獵及其他森林產品為生。有本民族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能講國語——尼泊爾語。 古隆(Tamu)族 尼泊爾西部, 安納波爾納山脈一帶的甘達基地區包括蘭瓊, 卡斯基, 坦胡, 廓爾卡, 桑加和瑪囊, 這里就是古隆族人的傳統家園。 古隆族人也被稱為Tamu, 他們的傳統儀式叫Tamuwan。 古隆族人屬於西藏-緬甸族系, 他們內部又分成若干不同的宗系。 古隆族的人口數量為543571(占總人口的2。39%)。古隆族人的傳統職業主要是養羊。 他們信奉佛教, 有自己的語言。 他們的神職人員被稱為Pajyu, Ghyabri和喇嘛。 Nogar和Huri 是該部族的主要文化活動, 內容與農業相關。 他們有一個著名的文化團體叫Rodhni。 古隆族的年輕人在英印軍隊中服役。 瑪嘎族 瑪嘎族人主要居住在巴爾瑪嘎拉特(瑞迪的東部)和阿塔爾瑪嘎拉特((瑞迪的西部)。 阿塔爾瑪嘎拉特包括貝里, 拉普提和多拉吉瑞地區, 他們講的語言叫Kham 或 Athar。 巴爾瑪嘎拉特則包括塔納努, 帕爾帕和廓爾喀地區。 所以瑪嘎族人是分成兩個群體的:一個是Bar Panthi, 另一個是Athar Panthi。 瑪嘎族的人口數量為1622421(占總人口的7。4%)。 他們使用三種語言:Athar Magarat, Kaike和 Magaranti。 該部族的神職人員被稱為Rama, Jaisi 和Dhami。 瑪嘎族人所使用的語言屬西藏-緬甸語系。 瑪嘎族人主要從事農業耕作。 瑪嘎族的年輕人也在英印軍隊以及尼泊爾軍隊中服役。 拉伊族
拉伊族屬Kiranti群體。 他們也被稱為Khambu。 拉伊族人主要分布在尼泊爾東部地區。 拉伊族的人口數量為635151(占總人口的2。79%)。 他們部族內又分成不同的宗系: Thulung, Bantawa, Chyamlung 和Khaling。 他們信奉Karanti, 講自己部落的語言。 在各個不同的宗系中, 所使用的語言多達30多種。 他們中大多數人從事農業耕作。 拉伊族年輕人十分勇敢頑強, 不少也在英印軍隊中服役。 拉伊族人喜愛裝飾性的物品。 一種叫做Aarakha 的酒據說對他們來說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在拉伊族人中, 十分流行一種叫Sakela 的舞蹈。 他們常使用的樂器包括Yele, Dhol 和 Jhyamta。

尼瓦爾族
加德滿都谷地是尼瓦爾族人的故鄉。但是由於經商的緣故, 尼瓦爾族人遍布全國, 尼瓦爾族人的人口數量為1245232 (占總人口的5。48%)。 他們內部又分成不同宗系: Jyapu, Shrestha, Vajracharya, Tuladhar, Tamrakar, Manandhar, Shakya, Mulmi等等。 宗教信仰方面, 他們又分成印度教派和佛教派。 他們劃分宗系的方式與等級制十分相像。 尼瓦爾族人主要慶祝的節日包括Kumari Jatra, Indrajatra, Bisket Jatra, Bhote Jatra, Ghode Jatra 和 Machhendranath Jatra等等。 尼瓦爾人的食品十分豐富, 口味各異, 著名的食品有Thno 和Chhoyala。 切邦族 切邦族人主要居住在馬卡宛布爾, 奇它旺,廓爾喀和達鼎地區。 切邦族人的人口數量為 52237 (占總人口的0。23%)。 他們大部分是文盲, 經濟方面屬社會邊緣群體。 切邦族人往往居住在山上陡峭地帶, 土地貧瘠, 交通不便。 切邦族人還處於刀耕火種的狀態下。 他們有自己的語言。 Chhonam 是切邦族人的主要節日。 這個部族群體以擅長打魚, 採摘食物和打獵而著稱。 他們用誘捕的方式打獵。 Chiuri是一種結果實的樹, 對切邦族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Chiuri是 他們賴以生存的樹, 切邦族人從樹的干澀的籽中榨取油, 用榨剩的果實釣魚。 他們信奉薩滿教, 他們的神職人員叫Pande, 實則為巫醫。 Pande用他的單面鼓Dhyangro為病人醫治病痛。
服飾:
同印度一樣,尼泊爾婦女們的傳統服飾包括色彩鮮艷的沙麗和旁遮比兩大類。年輕的尼泊爾女孩很漂亮。穿著紗麗飄逸動人。不像我國電視廣告里的一些骨感女子,她們的身材自然勻稱。從不刻意去減肥。
尼泊爾男子頭帶彩色或黑色禮帽,這種禮帽也被稱之為尼泊爾帽。一般穿著寬松的襯衫長褲。正式服裝的上裝(為白色禮服。類似我國舊時的長衫,但比長衫短。)下裝為舒適的長褲,褲襠大而褲腿小。
除上述主要服裝外,以當地特產的手工布料縫制的背心、長褲、套裝,包括尼泊爾北部高山區的藏衣藏飾也很具民俗味道。
沙麗:一塊長4——8米的現成衣料,穿時下端緊緊纏在身體肚臍以下部分,上端一般披在肩上,也可裹在頭上。與紗麗配套穿的還有襯裙和緊身小上衣。緊身小上衣為短袖,圓領,長不及臍,緊緊箍住胸部和後背。紗麗通常印有五顏六色的圖案,質料有棉、絲或毛,顏色或素雅、或鮮艷、或相近、或對比,圍裹之中顯得恰到好處。 旁遮比:也是一種套服,由卡米子、朱利達爾和杜巴爾達組成。卡米子是自脖頸以下長及膝蓋的長袍。朱利達爾是一種自膝蓋以下逐漸收緊的收腿褲。杜巴爾達則是一種長約3米左右的圍巾,通常搭放在胸前,兩端分別垂於肩後。這種套服原為印度旁遮普邦婦女的民族服裝。後來流行於印度及其周邊國家,成為僅次於紗麗的傳統服裝。 蒂卡:尼泊爾人的前額,常點著濃濃一團紅色的蒂卡tika(類似我國的硃砂痣,也稱吉祥痣)。蒂卡蘊含著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信仰和大米。

❺ 求中國古神話小說!!!

小說都不是權威的,看看還行,要是研究的話還是看那些歷史文獻吧,中國神話方面,我看過最好的是不動的《河圖洛書》不過這個現在只到第二部《眾神涅盤》,還沒寫完~網上應該可以下到TXT的全本。如果找不到我這里有可以傳給你。
很佩服不動的腦子,明明是那麼久遠的神話,那麼模糊概念,卻在她手中變的那麼鮮活。神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徵,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迂迴曲折的故事緊緊的抓著讀者的心,時而被逗的捶書,時而被感動心中的陣陣酸楚,時而被吸引的目不轉睛,幾經周折之後大呼: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這個雖然有後來編造的內容,但也都是有根據的,不是完全胡編的,只是對歷史的另一種看法吧,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的,古代的就多是原來就存在的傳說了。
系統點的就是鍾毓龍老先生的《上古神話演義》了,這個基本就是歷代傳說的整理,不過你要看人物彼此的關系,那就是要中國諸神的族譜了,這個,中國的神話本來就沒有西方神話非常系統的關系的,汗,不可能像北歐希臘神話那樣有具體的體系的,就自然神和人神,佛和道就很亂的說,就是中國神話中的主神是誰在人神的道家就是玉帝,佛家是佛祖釋迦摩尼,自然神大家都知道卻要是伏羲氏了,汗||| 怎麼都不會像耶穌和宙斯一樣可以坐穩這個位置啊~~
而且樓主連《封神》都排除了還要找什麼啊,封神本來就是中國神話體系裡很重要的部分啊,汗,現在研究神話的可是把《封神榜》作為像《山海經》一樣權威的資料的啊~~不過《山海經》和其他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了,它主要是有關山河和一些精怪的,還是說大大就只承認神話時代以前的啊~~嗯,「軒轅、黃帝、蚩尤、女媧……」這些倒是都是那個時代啊~~ 不過後面這些就~…………那個十大神器本來就是後人杜撰的啊~~汗~~ 不過你要想知道的話我倒是有,到我的博客看吧,http://blog.163.com/suyi_wing/blog/static/23848376200711311561390/edit/
再給你個三皇五帝的資料吧~ 這個都有考證,不過這些文獻不知道在你這還算不算得上啊~~ 我博客里也有其他的歷史神話資料,不過我都是為了做寫作素材的,所以很多都是有些荒唐的東西,呵~~

我國古代有把遠古三個帝王和上古五個帝王合稱為三皇五帝的傳說,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那麼,三皇五帝究竟是誰?說法頗多分歧。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且認為泰皇最貴。那麼,泰皇是誰?《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書大傳》和《白虎通義》等,則又主張三皇應為燧人、伏羲、神農,而《運斗樞》、《元命苞》等緯書,除了認同伏羲、神農外,補上了創造人類的女媧。此外,《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由此看來,伏羲、神農佔了三皇之兩席,諸說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誰,分歧較大。

至於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世本》、《大戴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而《禮記·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吳(皞)、顓頊、高辛(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紀。

還有幾種不同組合,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說法: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同上);

④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五帝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偽《尚書序》);
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⑤黃帝、少昊、顓頊、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 時代之前 ,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 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系的氏族 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說所指諸人,是中國祖先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有巢、燧人、庖犧(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低級、中級、高級三個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女媧則是更早的創世紀式的神人,在神話中又和伏羲結合創造人類。五帝說所指諸人,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部落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或原始社會末期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大部分的意見是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稱為「三皇」,黃帝、顓頊、帝嚳、堯帝、舜帝稱為「五帝」,這些說法起源於春秋戰國。

【具體介紹】

【盤古氏】

就是我們都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故事的主人公,傳說天地是由盤古用斧開的,這一故事到了北魏,經酈道元傳入北方。從此,盤古由流傳於南方少數民族的神話,而發展成為傳說中的中華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廣博物志》卷九行《五運歷年紀》

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岳,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

中華民族的始祖盤古氏化仙之後,他的身體器官化為日月星辰、四極五嶽、江河湖泊及萬物生靈。這個傳說雖然有神話的成份在內,但卻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研究中華民族日神和月神的參考資料。《五運歷年記》認為:中華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盤古氏雙眼所化,日神是盤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盤古氏的右眼所化,民間流傳的「男左女右」習俗,就是由此而來。

【有巢氏】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他是傳說中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

中國古代神話中發明巢居的英雄。也稱「大巢氏」。其初,人民穴居野處,受野獸侵害,有巢氏教民構木為巢,以避野獸,從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項峻始學篇》:「上古穴處,有聖人教之巢居,號大巢氏。」晉張華《博物志.雜說上》:「昔有巢氏有臣而貴,任之專國主斷,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

有巢氏神話傳說中人物,漢族人民想像中的始祖,原始巢居的發明者。相傳遠古昊英之世,人少而禽獸眾,為防禦野獸侵害,有巢氏教人構木為巢,白天採摘橡栗,夜晚棲宿樹上。《莊子》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即有巢氏時代。因居巢得名與有巢氏發明巢居有關,而被視為巢湖人。它與同時出現的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一樣,雖均出自後人虛擬,但也表明了漢族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光榮歷史進程

有巢氏的傳說在先秦古籍已有記載。莊周說:「古者禽獸 多而入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 之曰有巢氏之民。」(《莊子·盜跖》)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本為巢以 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韓非子. 五矗》)有巢氏是傳說遠古發明巢居的人。這一傳說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穴居而進入巢居的情況。《遁甲開山圖》說: 「石樓山在琅玡,昔有巢氏治此山南。」(《藝文類聚》卷十一引)琅玡山在山東諸城縣,所謂有巢氏治於此,實不足為信。項峻《始學編》說:「上古皆穴處,有聖人出,教之巢 居,今南方巢居,北方穴處,古之遺跡也。」(《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認為巢居開始於南方。《林邑記》也說:「蒼梧已南,有文郎野人,居無屋宅,依樹上住宿,食生肉,采香以為 業,與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太平御覽》卷一七二引)周去 非說; 「深廣之民,結柵以居,上設茅屋,下豢牛豕。 其所以然者,蓋地多虎狼,不如是,人畜皆不得安,乃上古巢居之意歟!」(《嶺外代答》卷四)這都說明巢居可能起源於南方。

【女媧氏】

女媧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媧的身體,是誰造出來的。傳說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並造就了人類,這是母系社會神話的反映。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的工作,一切就緒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女媧氏為了美化人類的精神生活,還發明了笙簧樂器,能把風嘶鳥語,蟲鳴溪唱,絲絲入扣地吹奏出來;男貪女愛的喁喁情話,水乳交融的心靈戀歌,也能曲曲傳神地表達得淋漓盡致,於是人與人之間增添了無限的祥和氣氛,特別是男女之間,由於音樂的滋潤,許許多多幸福快樂的戀情,都被優美的音樂旋律激盪起來。

後來伏羲氏死了,女媧氏代立,沒有兒女,因為年紀漸老,便退休到美麗的地方,即現陝西藍田縣女媧谷。那知來了一個康回,專用水害人,女媧氏老大不忍,於是再出來與康回斗爭。

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現的一個怪人,生得銅頭鐵額,紅發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來和人民作對,史書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與人打仗總用水攻。女媧氏運用她的七十種變化,到康回那裡打探了一番,回來後就叫眾多的百姓預備大小各種石頭兩萬塊,分為五種,每種用青、黃、赤、黑、白的顏色作為記號。又吩咐預備長短木頭一百根,另外再備最長的木頭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媧氏親自動手,都給它雕出一個鰲魚的形狀。還叫百姓再備蘆葦五十萬擔,限一個月內備齊。又挑選一千名精壯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們每日上下各跑兩趟,越快越好,又挑選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們到水中游泳泅沒,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潛伏半日最好。女媧氏運用神力,傳授他們一種秘訣,使那二千百姓歡欣鼓舞,認真練習。女媧氏又取些泥土,將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幾千個。

剛剛准備完畢,康回就率部來攻,故技重施,洪水開路,女媧氏就叫百姓將五十萬擔蘆葦先分一半,用火燒起來,化為灰燼,又叫百姓將爛泥挖起來和草灰拌勻,每人一擔,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媧氏在後面運用她的神力,只見康回灌過來的水都倒灌回去。康回敗了第一陣,就率領部屬直接沖殺過來,他的部屬本就兇猛,這次又吃了虧,更是囂張,這時女媧氏所做的幾千個土偶個個長大起來,大的高五丈,小的也有三丈,手執兵器,迎向敵人,康回的部眾幾時見過這種陣仗,一個個驚惶失措,敗下陣去。女媧氏立即吩咐那一千個練習泅水的百姓:「康回這回退去,必定揀險要的地方守起來,他一定在大陸澤,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澤一帶躲起來,那裡他築有大堤,為防他決堤灌水,你們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澤,就用我為你們預備的木頭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長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幾根短木打在旁邊,他就決堤不動,因為大海之中,鱉魚最大,力也最大,善於負重,我已經到海中與海神商量好了,將幾個鱉魚的四足暫時借用,所以那木頭上刻的,不但是鱉魚的形狀,它的精神也在裡面。」這些人聽了欣然前往,女媧氏又帶了二千個跑山的百姓,攜了縮小的土偶、石頭等物,一路趕去,在大陸澤和昭余大澤徹底擊敗康回,康回逃跑時遇到那二千個久練長跑的人如何是對手,居然被生擒。部眾將康回擒來獻給女媧氏,女媧氏歷數他的罪行,下令斬首,咔嚓一刀下去,卻不見有血冒出來,但有一股黑氣升到空中,原來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條黑龍蜿蜒逃去。最終與女媧氏的部下瑞頊氏在不周山又一場大戰,康回失敗,頭觸不周山而死。

於是出現歷史上記載的如下史事:共工氏(康回)頭觸不周山,不周山崩塌,於是四極廢、九州裂、天柱折、地維缺,女媧氏力任艱巨,煉五色石補天,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萬物。

【燧人氏】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鑽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燧人氏,在遠古時,商丘一帶是一片山林。在山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里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這種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農村還有人在使用。當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奉他為「三皇之首」。

【伏羲氏】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於民。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制網捕魚了。羲又叫太昊伏羲,據說,是華胥氏踩了雷澤中雷神的足印生出的兒子。他能夠沿著生 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伏羲有許多創造發明,伏羲氏是中國文獻記載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伏羲氏對事物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同時他又擁有著超人的智能。伏羲氏將他觀察到的一切,用一種數學符號(這種二進制數學模式成為當今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基石)描述了下來,這就是八卦。主要說他坐在一座方壇上,聽 了八方風的樂音,便畫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種懸卦的符號,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間的種種事物。他又模仿蜘蛛結網,製作了捕魚的網。他的臣子句芒,則根據這種原理,做了捕鳥的羅。伏羲還製作了瑟,創造了《駕辯》的樂曲。上古文明的曙光,在傳說中的伏羲時代就開始顯露出來了。 上古時期,孟津東部有一條圖河與黃河相接,龍馬負圖出於此河,伏羲氏依龍馬之圖畫出了干、兌、離、震、巽、坎、艮、坤為內容的卦圖,後人稱為伏羲八卦圖。伏羲氏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正婚姻、教漁獵,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了中華文明。龍馬負圖寺遂成為「河圖之源」,伏羲氏則被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漢書·孔安國傳》曰:「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龍馬赤紋綠色,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

伏羲後來做了東方的天帝,他的臣子句芒,便做了他的屬神。句芒的形狀是鳥的身子,人的臉,駕了兩條龍。他兩個共同管理著東方青土樹木的原野一萬二千里的地方,是春天的主神。

【神農氏】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葯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神農死於試嘗的毒草葯。他是傳說中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於母系氏族制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據西漢初年的古書《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還有一個感人的神話傳說,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尋找治病的草葯,他嘗盡了百草,有一天嘗到一種劇毒的斷腸草,終於他的腸子斷爛,為人民犧牲了生命。神農氏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神農是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這些傳說都是後人對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說明他和黃帝一樣,是中華民族文明之祖。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於有熊,亦稱有熊氏。

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為「黃帝」。傳說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只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歷史上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炎黃子孫」。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炎帝】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乾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一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顓頊】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二十歲時,黃帝將帝位傳給了他。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傳說他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顓頊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

【帝嚳】

帝嚳,姓姬,號高辛,黃帝的曾孫。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在位時人才濟濟,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嚳在位70多年。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顓頊,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實住帝丘(今濮陽),三十而得帝位,遷都毫邑(今河南偃師縣西南),享壽百歲。死後葬於濮陽頓丘城南台陰野之秋山。

【堯帝】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望重,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團結族人,使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朴,吃粗米飯,喝野菜湯。自然得到人民的愛戴。

堯到年老時,由四岳十二牧推舉部落聯盟軍事首長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了舜。堯帝把自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又對他進行了長期的考察,最後才放心的禪讓。

【舜帝】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於四岳的推舉,堯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領職位,並把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堯典》所記舜的主要事跡有:命後稷按時播植百穀;挖溝開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選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許多官職: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為首領時,把各項工作都做的很好,開創了上古時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為中原最強大的盟主。正如《史記》所雲:「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實際上,當舜之時,國家機器的雛形已經具備了。死後,禪位於禹。

史記說: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接近他如太陽一般,遠望他如雲霞一樣燦爛。富有而不驕橫,高貴而不傲慢。黃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紅色的車駕以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測定推求歷法,制定四時成歲,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堯在位,天下洪水湯湯,用鯀治水,九年無功而返,又啟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堯設置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擊他的過錯。他治天下五十年,問天下治與不治?百姓愛戴自己與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於是微服訪於民間,有一位老人含著食,鼓著腹,敲著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這首古詩稱作《擊壤歌》。

堯帝開創了帝王禪讓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認為兒子丹朱不成器,決定從民間選用賢良之才。堯問四方諸侯首領:「誰能擔負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諸侯首領說:「有個單身漢,在民間。叫虞舜。」於是,堯微服私訪,來到歷山一帶,聽說舜在田間耕地,便到了田間。看見一個青年,身材魁偉、體闊神敏,聚精會神地耕地,犁前駕著一頭黑牛、一頭黃牛。奇怪的是,這個青年從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轅上掛一個簸箕,隔一會兒,敲一下簸箕,吆喝一聲。堯等舜犁到地頭,便問:「耕夫都用鞭打牛,你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見有老人問,拱手以揖答道:「牛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於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為我打黃牛,黃牛以為我打黑牛,就都賣力拉犁了。」堯一聽,覺得這個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對牛尚如此,對百姓就更有愛心。堯與舜在田間扯起話題,談了一些治理天下的問題,舜的談論明事理,曉大義,非一般凡人之見。堯又走訪了方圓百里,都誇舜是一個賢良之才。堯便決定試一試舜。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讓兩個女兒觀其德;把九個男兒安排在舜周圍,讓九個男兒觀其行。把舜放進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馴服。舜頭腦清醒,方向明確,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來。堯先讓舜在朝中作虞官,試舜三年後,讓舜在堯的文廟拜了堯的先祖,堯便讓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太皞】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像中的祖先。

【少皞】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下面是另外的解答

版本一:
三皇五帝——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

版本二:
三皇五帝——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有很多種說法。《尚書大傳》:燧人、伏羲、神農。《五帝德》: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人。三皇所指諸人,是中國處於史前各個不同文化階段的象徵,燧人、伏羲分別代表蒙昧時期的中高階段,神農代表野蠻時代的階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長制的聯盟盛期及其解體時所實行軍事民主制時期的一些部落酋長或軍事首長人物。

版本三:
三皇五帝——是古代傳說中的帝王,也是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漢代偽《尚書序》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被奉為古代的信使。
4.黃帝與蚩尤作戰是比較簡單的氏族部落的征戰,可能因為帶有吞並佔領並統治的大規模的戰斗,所以流傳很廣,而且現在的中國人是起源於當時的黃河流域。

閱讀全文

與印度邦族為什麼會打杖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洗衣液加工廠投資多少錢 瀏覽:572
udor義大利柱塞泵怎麼樣 瀏覽:544
越南人在中國的居留證可以簽多久 瀏覽:142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將領 瀏覽:128
中國哪個省去義大利支援 瀏覽:984
中國銀行公對私美金結匯多久到賬 瀏覽:153
世界有多少國家援助中國疫情 瀏覽:774
中國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國國籍 瀏覽:767
印尼西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710
伊朗國吃石餅叫什麼名字 瀏覽:796
出口越南的紹興黃酒有哪些 瀏覽:437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7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6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7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9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