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教寺廟為什麼這么多

印度教寺廟為什麼這么多

發布時間:2022-09-19 21:11:39

『壹』 佛教在印度為什麼沒有那麼興盛

印度人不信佛教,而是主要信印度教,這是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因為佛教被異化後稱為印度教的一部分,佛就是神的化身。印度被異教入侵,後又分裂。現在佛教也在恢復中。印度分裂也有英國人的功勞,一部分成了伊斯蘭教,如巴基斯坦。另一部分分離出去成了斯里蘭卡等,這是信佛教的。還有變種,成了錫克教的。

在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

但佛教現在在印度並不是最興盛的,印度教本身是最興盛的。在 3500 年前,在印度這個地方誕生了一種宗教,叫做吠陀教,它是以《吠陀經》為指導的。後來,吠陀教演化成了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跟吠陀教看的經不一樣,但實際上里邊的經典還都是差不多的。佛教跟印度教也有著很多關系,比如像輪回,比如像曼陀羅,對宇宙的一些解釋是完全一樣的。

(1)印度教寺廟為什麼這么多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印度教是隨著印度封建社會形成,種姓制度發生新變化而出現的。印度教不是某位教主創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長期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它是廣泛吸收婆羅門教、佛教和耆那教教義以及民間信仰、風俗習慣、哲學思想等的綜合產物。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印度的國教。

在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以及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的印度裔人群也有眾多信徒。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大於擁有3億信徒的佛教。

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但是與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崇拜三大主神,直接宣揚世襲等級制度,把種姓制度作為核心教義,要求教徒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參考鏈接:

佛教-網路

印度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網路

『貳』 印度寺廟有很多色情雕塑,是何緣由

在安得拉邦的朝聖者中,庫爾努爾地區的雅甘提斯瓦米神廟是著名的。在濕婆羅多期間,奉獻者從全州各地旅行來尋求濕婆神的祝福。這座神廟是由哈拉哈拉·巴卡亞魯建造並建造的,他是十五世紀的第一個維賈拉加拉·桑瑪國王。

普希卡尼是這座寺廟的一大特色。普希卡尼是一個小池塘,通常發現於印度各地的老寺廟。水一年四季從山腳下流到普什卡尼人那裡仍然是個謎。據說這條普什卡里尼河裡的水總是新鮮而甜美的,因為它來自山區。

達格爾位於西普爾村,離普納17公里遠。魯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每年都在這里慶祝。據說達加人擁有一塊小塊的圓石,重約70公斤。雖然這塊石頭很重,但人們發現不費任何力氣就能把它扔起來。據說,當人們扔石頭的時候,石頭會浮在半空中。目前還不清楚巨石是如何懸浮的,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很容易升起。

『叄』 為什麼這些年全國上下出現這么多的寺廟

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第一佛教的興旺,第二是寺院經濟!
寺院經濟作為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實體,它自身既帶有宗教的成分,又兼有經濟的內容。今天寺院經濟的繁榮,體現在方方面面:香火的鼎盛,寺院的富裕等等。只有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寺院經濟,積極引導它與社會相適應,寺院經濟才能更加繁榮。
多少年來,被人們視為神秘之地的寺院,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進步,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影響下,寺廟正逐步改變千百年來「吃飯靠供養,修廟靠國家」的舊模式。正在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面對新挑戰,自覺或不自覺地調整寺院的功能,增加寺院內容 ,想著更加完善的寺院經濟實體的方向發展。這樣也許會帶來寺院經濟的繁榮,但也帶來了觀念和認識上的一些新問題。
一、 寺院經濟的興起
寺廟作為佛教存在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弟子們念佛修行的場所,擔負著眾弟子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等重任。要完成這一重任,就必須依賴於寺廟經濟的形成與發展。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並在洛陽建立漢地第一座寺廟——白馬寺。歷經魏、晉、南北朝,到隋朝已經十分繁榮與興盛。在盛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佛教,貞觀初年,嵩山少林寺擁有兩百三十頃。貞觀年間,全國寺廟多達3726座。[①]寺廟如此之多,僧尼如此之眾,都是依賴於寺院經濟的繁榮發展。歷代王朝的大力扶持和封賞成為寺院經濟形成的最初條件。除朝廷的扶持外,接受皇室貴族、富豪信徒的施捨供奉也給寺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再加上佛教所倡導的「眾生皆平等」、「今世的修行時為來世的積福」等深入民心的教義,為寺院贏得了廣大的信徒和支持者。當「軟體」和「硬體」都具備時,寺院經濟便破繭而出,展現出它的活力。
二、 引起寺院經濟芳容的「內因」與「外因」
眾所周知,佛教作為一種外來的宗教,在它創立之初,佛教對於金錢與財富的追求便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同樣佛教也指出財富的危害。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受到了內部和外部的影響,逐步改變了以前那種觀念,形成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教義,同時也積極適應外部環境條件的改變,尋求一條適合自己的獨立發展的道路。
一方面,教義的變動是引起寺院經濟繁榮的「內因「。寺院中的出家人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修行和遵守戒律。假設他們不從事其他活動,那麼他們的衣食住行從何而來。佛經上寫道:「佛教出世間的最高理想——「涅槃」,涅槃是熄滅了一切煩惱,從而超越了時空,超越了生死,與現實世界對立的一種境界,也就是否定了世間一切的意義。[②]因此佛教徒要想達到這種理想境界,就必須拋棄一切愛欲和追求,拋棄一切物質利益,從而達到安穩寧靜。從而佛陀時期的佛教,從教義上也表現出對物質財富的否定。「四諦說」也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從「四諦說」可以看出佛陀對經濟問題的處理。其中可以看出他對於人生的愛戀,對金錢和物質的追求都是苦。既然物質財富和金錢都不能給人們帶來任何幸福,而只能帶來無盡的痛苦,因而人們就應該放棄貪欲,放棄錢財,以免物慾所累。對財富的看法,在佛經中有蛇毒之喻。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與阿難外出乞食,看到路邊有一塊黃金,便對阿難說:「蛇毒」,阿難亦應聲:「蛇毒」。正在附近干農活的父子倆前來觀看,當他們發展佛陀和阿難所說的蛇毒竟然是黃金時,立刻將其據為己有,可結果黃金卻使他們陷入了國庫被盜案。父子倆在刑場上行刑前,才明白佛陀所說的蛇毒之含義。[③]出家人應賺信譽修行和弘法,但又不能脫離人群,既有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問題要解決,又要面對大眾自度和度他的工作,所以這時便出現了分歧。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印度出現了大乘佛教,他們普遍認為佛教徒應該隨順世法,走向人間,使自身的生活也世俗化,佛教徒當然應該去積聚財富。觀念的改變,使得佛教教義必須面對經濟事務,這樣的問題更為明顯,出家人靠乞討施捨已經很難滿足日常生活。但是又不能違背佛經上的教義。因此,促使佛教教義思想的改變,在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利樂有情」,「農禪並重」的人間佛教思想。
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的大環境是促使寺院經濟繁榮的「外因」。佛教自漢明帝時傳入中國,那是的高僧大多來自於西域,他們是嚴守戒律的比丘。嚴守戒律和遵守佛制便得乞食於人。然而,中國的環境畢竟與印度有很大的差別,乞食生活能否繼續還是一個疑問。首先,印度文化歷來就尊敬寺廟,他們相信通過布施可以得到善報,乞食得到尊敬。而中國向來以農立國,十分重視農耕,加之中國幅員廣大,缺乏勞動力,如果有人游手好閑、乞食度日,必遭社會唾棄。其次,受到儒道文化的條挑戰。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必然與中國本土的儒道文化發生沖突。儒家發對禁慾,認為人的本能需要是正常的,孔子在《論語》中曰:「食、色性也」。到家也強調天人合一,陰陽和合,《老子》四十二章中有「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合。」而佛家則要求人過苦行生活,要節制自己的各種慾望。儒家文化的家族掛念特別強烈,講父慈子孝,多子多福,孟子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佛家要求信徒離開家庭,心中唯有佛祖,過獨身生活。此外,印度氣候炎熱,野生果實很多,乞食不到,可以隨時采而充飢,而在中國卻不能如此順利地得到食物。由於以上的種種原因,在印度流行的乞食生活,到了中國卻難以為繼。[④]因此那些高僧要想修行傳道,就必須有寺院自身的經濟支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大亂,戰亂頻繁,人們流離失所,極其困苦。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來世等觀念可以暫時緩解人民精神上的痛苦,大量勞動人民信仰佛教,佛教的影響由上層走向全社會。佛教的這種社會功能,對於調節封建統治者和勞動人民之間的矛盾,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十分重要的。因而統治者也樂於扶持佛教,早期來自西域的傳道高僧,都受到皇家的禮遇和供養,並設有寺院作為高僧接待所,南北朝以來的寺院經濟的極大發展,是中國佛教宗派得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強大的經濟實力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國才能向縱深發展,隨之,寺院經濟也達到了繁榮。
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寺院經濟形成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在持戒修行的同時,不放的注重和棄對物質世界對世間財富的獲取,並主張通過合法途徑和非暴力形式,反對非法交易的獲取暴利。農禪並重,已成為四眾弟子的行持的准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為廣大佛教徒所遵循的優良傳統。
三、寺院經濟繁榮帶來的實際意義。
寺院經濟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結果,也是佛教為適應社會而作的調適。社會經濟繁榮,寺院經濟穩固,佛教也就不斷發展和壯大。這時對寺院經濟繁榮實際意義的概括。長期以來,由於政治原因,宗教一直難以在社會生活中露面,最多隻是作為歷史的遺跡供人瀏覽而已,只是一種「非資源」。改革開放的格局和商品市場經濟的形成,為宗教從非自願轉為資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會環境。
首先,寺院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經濟創收,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寺院要生存要發展,除濃厚的宗教氣氛和文化氣氛外,也離不開經濟這個硬環境來作自己的堅強後盾。僧人要有精神生活,但也離不開物質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服務的各種生活資料。僧人以自己的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來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不僅可以充實自己的人生,而且堅固自己的信仰。寺院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開展各種經營服務活動增加收入,為寺院的發展增強了後勁,這種功在社會、利在寺院的好事,不但應該做,而且要繼續發揚廣大。總所周知,當今寺院不僅是信仰者作為佛教活動的場所,且已成為旅遊觀光、文物保護、古代文化研究和國際間友好往來,具有各種綜合功能的「特殊單位」。處在風景瀏覽區的開放寺院,遊人看到更多的是向遊人提供的各種服務設施。這種做法,本身已經告訴人們,寺院正在改變過去不做生意的傳統觀念,不但能夠理財,並且能夠將經濟搞活。近年來,寺院辦起了自己的素齋館、旅館、工藝品小賣部、佛教書刊流通處、到有接待處等,更有甚者,將帶有佛教特色的素齋館辦到城中的鬧市區。這些經營服務項目的開辦,不僅給寺院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受到 良好的社會效益,減輕了國家財政對寺廟的負擔,最重要的是提高僧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體現了僧人的自身存在價值。
「農禪並重」、「五明兼舉」一直是佛所倡導的重要思想,也是現今佛教寺院發展經濟、創福修慧,實現「以寺養寺」所遵循的優良傳統。積極引導寺院經濟逐漸與市場經濟接軌,向著有序的方向發展。它的有序良性發展,不僅有諸多的現實意義,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是黨關於宗教長期性、民族性、群眾性的具體實現。從古至今,只有國富才能民強,只有國昌才能佛盛,才有寺院經濟。因而寺院經濟的繁榮也必將給國家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它的應有的貢獻。

『肆』 佛教起源於印度,為什麼大多數印度人不信佛教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但是卻沒有在印度盛行起來,《西遊記》中的西天取經,其中「西天」就是指古印度,然而現在的印度沒有人信仰佛教,而是信仰印度教,兩個宗教都是從印度興起,但確是兩個對立的宗教。

印度教和佛教的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大多數都是印度教占據上風,到了19世紀,整個印度只有百分之二的人信佛教,雖然是從印度傳過來的,但是可見印度人並不喜歡。但是剛好相反,佛教傳到中國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卻深受大家的喜愛。東漢時期,佛教進入中國,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佛教對印度佛教進行修改,後傳入別的國家。雖然印度是佛教的起源,但是將佛教發揚光大的是中國。

『伍』 印度艾拉瓦特斯瓦拉寺廟,為何被稱為是「雕像藝術的殿堂」

說到印度這個國家的社會基礎建設、社會治安方面不是很完善。但是印度畢竟是一個古老的國度,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明,境內還遺留著很多歷史文化遺跡。而且印度還是一個受宗教影響非常深的一個國家,境內的宗教流派也很多。因此留下了很多擁有不同建築特色、風格迥異的宗教寺廟,這些寺廟也成為了印度的一大景點特色。

見到這座寺廟建築就會發現這座建築的高度比例都剛剛好,使寺廟看起來非常的整潔利落。Airavatesvara寺廟還被稱為是「雕像藝術的殿堂」,因為寺內有很多精美的雕像、浮雕。有戰車式的雕像;有金字塔式的雕像;有神社式的雕像等等,這些精細的石雕占據了寺廟的絕大部分。

雕刻者還會把關於寺廟的一些神話傳說,用雕刻的方式記錄。在主殿堂的建築底部,就用精緻的浮雕敘述著六十三個聖徒的故事。主殿外牆上每邊有五個雕塑壁龕,裡面供奉著印度教各種各樣的神靈。而主殿裡面則供奉著印度教三相神之一的濕婆神,據說之所以建造這座寺廟就是為了獻給濕婆神。

這座寺廟之所以能吸引眾多遊客前往,其實並不是因為建築的歷史多悠久,寺內雕像多精緻。當然這也是寺廟出名的一個原因,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座寺廟存在著非常令人震驚的神秘現象。這種神秘現象就來自於寺廟入口處,一個七米門框下的石階。可能是因為石階兩側錯綜復雜的雕刻欄桿,與石階或者是其他的什麼東西產生了奇怪的反應。如果有人輕踩或者是敲擊石階就會產生音符,如同鋼琴的琴鍵一樣。所以有人把台階稱為「音樂台階」或者是「會唱歌的步驟」,讓人感到非常的神奇。

『陸』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該教綜合了多種信仰,非常復雜。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社會情況
印度是一個政教分離的國家,堅持世俗主義。但是,宗教對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印度,絕大多數人都信奉宗教。根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蘭教。此外,還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錫克教徒,佔1 .99%;佛教徒,佔0.77%;耆那教徒,佔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猶太教的信仰者約佔0.43% 。目前,各種宗教信徒的人口構成已發生一些變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廟
印度教信眾超過人口的82%,也就是說多達8億以上的人口信奉該教。印度教由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世紀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印度教的神有3.33億之多 。印度教經典繁多,教義十分繁雜,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論,也有一些無神論的思想。它既是一種禁慾的宗教,又是一種縱欲享樂的宗教,而在實際生活中,它則變成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方式和一種風俗習慣。正如馬克思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組織形式比較鬆散,但也有一種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即所謂的「種姓制度」。這種制度的典型特徵是:社會分隔、等級制度、飲食與社交限制、不同集團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權利、職業世襲以及內婚制和順婚制(即高等種姓的男子可娶較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則被視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儀式相當繁復。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經過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種聖禮。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建築
伊斯蘭教在印度的地位僅次於印度教,信奉者約有1 .2億左右,公元8世紀前後由阿拉伯傳人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時期,伊斯蘭教在印度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定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伊斯蘭教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不少印度教徒特別是那些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由於傾慕該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紛紛改宗信奉,當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現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安得拉邦,80%屬於遜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傳統服飾
基督教信徒超過2000萬,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以外信眾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東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傳,基督教於公元1世紀時就已傳到印度。由於基督教主張「只有一個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種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頗受歡迎,不少低種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該教。另外,由於傳教士的說教和教會的善舉(如在落後地區修路架橋、建立醫院、學校、孤兒院等),影響不斷擴大。
錫克教
錫克教大金廟
錫克教是在伊斯蘭教影響下經過改革的一個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個反對種姓的支派,是對婆羅門統治和教義的一種反叛,後來又在反對穆斯林的統治中形成了軍事力量。它的產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方面的影響,可以說是兩大文化融合的產物。創立者是那納克(生活於1469—1538年間)。該教強調信仰唯一的真神,認為各種宗教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主張業報輪回,提倡修行,但反對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禮儀,反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寡婦殉葬和重婚,主張消除教派間的對立和沖突。錫克教的主要特徵可概括為「四反五K」。「四反」,即反對禁慾,反對繁瑣的祭祀禮儀,反對多神論,尚武但反對強權政治。「五K」是錫克教徒畢生實踐的五件事的印地語縮略語,即Kesh(蓄發留須);Kanga(佩戴長梳);Kachh(包裹頭帕),Kara(右手戴鋼鐲);Krpan(身配短劍)。錫克教徒男子名字後面均加「辛格」(意為獅子)二字,以勇猛彪悍著稱。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誕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達毗羅衛王國(今屬尼泊爾),由始祖釋迦牟尼於公元前6世紀創立的。佛教在印度曾獲很大發展,一度近乎普及整個次大陸。孔雀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實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發展。貴霜王朝時代,佛教仍有發展。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開始急劇衰落。19世紀開始出現復興,20世紀50年代以來僧眾人數有所增加,但總的來講,勢力比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創立時間與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紀前後。它是當時反對婆羅門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後分裂為天衣派(裸體)和白衣派,中世紀時得到廣泛傳播,一直保存至現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勝利者,是該教傳說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稱號。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穩步發展,這一點與佛教的情況完全不同。據統計,該教在全印共有4萬多所寺廟 。近年來,它還向印度以外的地方傳播,在斯里蘭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國家均有不少信徒。[2]

『柒』 印度宗教那麼多,究竟什麼教才是國教

印度是一個有很多宗教信仰的國家,有些事情多樣性是好的,但是有的事情多了反而不利於發展,比如說印度的宗教。因為觀念的不同,在一些想法上面任何人的認知也有一定的差別,所以就會導致一些矛盾的發生,甚至問題小到吃什麼肉上面。並沒有明顯的國教定義!

印度的每一個宗教印度大陸都有它的信徒。 整個印度次大陸星羅棋布著許多美麗的寺廟、宏偉的教堂、宏偉的清真寺、焚香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廟。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宇和大同宗教廟宇。他們之間都是平等的存在,在信徒的心中都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所以說沒有辦法強制別人的思想和信仰。

『捌』 印度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一般認為,印度宗教肇始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開始的吠陀文明時期,這一時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濫觴。但根據考古和印度教的實際情況看,我們不能無視公元前3000年前後開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這一時期。實際上,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中的諸多因素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關系,而與吠陀文明卻牽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時期應該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而非吠陀文明時期。

就歷史分期而言,將整個印度宗教史分為五個時期比較科學。第一個時期為「初期」,開始於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時間,即公元前3000年前後,結束於印度列國時期,即佛教、耆那教產生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產生和前期發展階段:首先,印度教的兩大源頭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達到了各自相對成熟的階段。其次,這兩大源頭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開始由獨立發展走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道路,從而形成婆羅門教,使印度次大陸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種「統一」形式。第三,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得到確立並強化,逐漸走向反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和環境。

「初期」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至公元前1500年前後)、吠陀文明時期(公元前1500年前後至公元前1000年前後)和婆羅門教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後至公元前6世紀前後)[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印度宗教產生並逐漸形成,其信仰主體是印度土著人,通常認為是現在居住在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的祖先。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當時的宗教狀況,但從考古發掘物和遺跡可以斷定當時的宗教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色:其一,當時似乎盛行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人們崇拜石頭、樹木和獸類等,認為它們是善良的或邪惡的精靈的依附物,具有靈性和某種能力甚至神力。這充分表現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復出現的公牛形象和怪誕多頭或身首相異的動物形象幾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徵。」[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種類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這說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對牛的特別眷顧、視牛為神的宗教習俗也許與這時期的信仰不無聯系。其二,對「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的赤陶質「女神」像。這些造像臀部寬大,乳房飽滿,戴有很多飾品。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並為後人甚至現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個圖像是從一個女人的肚子里長出一顆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這種對「女神」崇拜的現象與後來印度教的薩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樣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萬物的本源。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頭。其三,與「女神」崇拜有某種對應性質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宗教習俗。考古學家除在文明遺址中發現了不少酷似濕婆林伽的石頭斷片外,還發現了一個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軀干像,其身體扭曲的姿勢使人聯想起印度教濕婆大神的造像。該雕像的兩腿連接處有一個頗大的空洞,這說明它曾有過一個豎起的巨大的陰莖。這些表明,當時林伽崇拜已經存在,而且為後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繼承下來。其四,濕婆神崇拜已經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個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煉瑜伽或禪定,形象具有後來印度教神像的風采。該修行者有一個正面和兩個側面的三面看得見的臉,頭上戴著碩大的牛角形頭飾,給整個形象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濕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頭形標記。修行者的寶座周圍圍繞著不同的動物,這與濕婆大神的「百獸之王」或「獸主」的稱號也不謀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已經比較成熟,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

吠陀文明時期的宗教習慣上被稱為吠陀教,其主人是從南俄歐亞草原上遷徙而來的雅利安人,史稱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前,由於自然條件惡化、人口增多而物質資源匱乏引起內亂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漸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後,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也讓位於吠陀教,成為非主流信仰即民間土著人的信仰。吠陀教有兩大特點: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傾向。從某種角度說,吠陀教的聖典《梨俱吠陀》實際上就是一部頌神詩歌集。對雅利安人而言,幾乎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東西都是神。這些神要麼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如太陽神蘇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麼是社會現象的寫照,如人間軍事統帥神話化的戰神兼雷神因陀羅、人間統治者神話化的神王伐樓那、人間暴君神話化的天國野豬樓陀羅、人類父母神話化的陰陽對偶神天空神提奧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維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神話化的體現。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靈信仰基本上已經成熟,絕大多數神靈有了相對穩定的說法,他們的名稱、職責以及優缺點等都很清楚,信徒們(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們獻什麼和求什麼。僅從對單個神靈的信仰上來說,這近乎一種現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風。有證據顯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風由來已久,在進入印度前就有此習俗。到印度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的豐富,這一習俗得到發揚光大,祭神和獻祭規模盛大,被用於多種活動中,如頌神獻祭、財產再分配、國王灌頂、生老病死及婚喪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動看作是部落和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和標志,尤其是部落首領或國王可以通過祭祀活動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進而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對婆羅門祭司而言,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呼風喚雨」、「與神靈對話」,由此獲得所有人包括國王、貴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並且得到「布施」,成為富有的有產者。

婆羅門教文明時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羅門教[4]。經過吠陀文明時期的碰撞和沖突之後,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即當時的民間土著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這一時期逐漸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羅門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達婆吠陀》則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的。不過,在「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中,特別是在「奧義書」中,兩者就完全合而為一了。在這一時期,後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論、「業報輪回」論和「精神解脫」論等已經形成,種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說已經成熟,三大主神系統也已初具規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種姓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婆羅門教的 「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形成並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根據三大綱領的規定,「吠陀」經典是最神聖的,是最高神賜予人世的啟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研究這些經典,也只有他們才有傳授這些神啟和真言的資格和權利。「祭祀」是萬能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願望,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們通過祭祀儀式與神溝通,以實現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種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聖潔的種姓,「是人間的神」[5]。因此,就三大綱領的實質而論,「婆羅門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是為「婆羅門至上」服務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個時期即「古代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結束於公元7世紀前後,前後經歷一千多年。這一時期包括印度歷史上的「列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割據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至7世紀)。

列國時代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6],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身處第二第三種姓,印度的剎帝利和吠舍兩大種姓對這種變化是抱著接受和歡迎的態度的,這是婆羅門教失勢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公元前4世紀初期,孔雀王朝誕生[7]。這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疆域遼闊,東起布拉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南抵佩內爾河。這對印度宗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陸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實現了某種統一。在這一時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傳播,與當地文化融合,紮下根來。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視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佛教發生了分裂,進入部派佛教階段。不過,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印度教、耆那教等並沒有受到排斥。由於過於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發展,但速度不快。對印度教來說,這是一個反思的時期,體現其重要教義的兩大史詩開始產生。在史詩中,婆羅門一改「婆羅門至上」的宣傳手法,對剎帝利種姓歌功頌德,希望以此獲得國王、貴族等的支持,伺機復興婆羅門教。另外,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瓦爾納制」逐漸演化成為「賈蒂制」,亞種姓大量出現。

孔雀王朝以後,印度次大陸步入割據時代。在這一時期,諸國並起,王朝更迭頻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薩塔瓦哈納王朝、羯陵伽、西薩特拉普和貴霜王朝等是先後出現的比較著名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的信奉婆羅門教,如巽加王朝和薩塔瓦哈納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貴霜王朝等。不過,絕大多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寬容政策,他們在偏重一教的同時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總體說來,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有所抬頭,奪回了不少失地。其經典兩大史詩最終形成,宗教法規《摩奴法論》等產生並成書,正統六派哲學也已基本定型。婆羅門教由純粹的婆羅門種姓的宗教逐漸變成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等種姓的共同宗教,實力大大增強。佛教雖然失去了全國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區仍受到統治者推崇。在這一時期,受婆羅門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響,印度佛教開始過渡到大乘佛教階段,向「印度教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其統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這一時期是婆羅門教復興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它為中世紀印度教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佛教在這一時期繼續自己的「印度教化」進程,為進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備;同時,佛教開始了學院式佛教和民間佛教相脫離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佛學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學者和大和尚等越來越脫離普通信眾。

印度的中世紀與歐洲的中世紀不盡相同[8],始於公元7世紀,終於18世紀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印度佛教消亡;錫克教產生;婆羅門教演變成為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其「往世書」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蘭教進入並成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據印度社會歷史的實際情況,筆者把這一時期分成前中世紀和後中世紀兩個時期,分界線是公元13世紀初(1206年),即伊斯蘭教德里蘇丹國成立的時間。

在前中世紀時期,印度次大陸實際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持續侵略,結果是伊斯蘭教進入了印度,伊斯蘭教政權在印度建立起來。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運動[10]興起,運動主體主要是下層首陀羅種姓群體;運動目的有二,一是反對在南印度統治上層有一定實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勢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別是爭取虔信印度教神靈和進入寺廟膜拜神靈的權利。由於婆羅門種姓在南印度實力較弱,他們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運動。由此,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節節敗退,南印度逐漸為婆羅門教所佔領。這時期,印度教出現了幾個偉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羅師徒和羅摩奴等,他們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內容後對印度教進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羅門教階段正式過渡到印度教階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為不幸,遭到了伊斯蘭教侵略者的沉重打擊。此外,自7世紀始,印度佛教開始密教化進程,與印度教的某些派別更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為濃厚;同時,佛學與普通信眾的距離也更為擴大。這樣,至公元13世紀初,印度佛教在伊斯蘭教侵略者的重創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銷聲匿跡,為印度教所吸納,融入印度教,回歸母體。

到了後中世紀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德里蘇丹國及其後繼者莫卧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將領土伊斯蘭化是其統治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統治者以武力、政權和稅收等作為工具強力傳播伊斯蘭教的同時,在伊斯蘭教蘇非派大師們的努力下,蘇非運動在民間以和平手段在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種宗教之間的沖突,為雙方的融合與和平相處做出了努力,並取得了成功。這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也在整個印度次大陸開展起來,出現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亞、蘇爾達斯、羅摩難陀、杜勒西達斯、格比爾達斯等等。與前中世紀時期不同的是,與伊斯蘭教抗衡、保護印度教地盤成為這一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的第一大任務。這些印度教大師不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蘭教,還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為「現代」的內容,為印度教在近現代時期的發展做了必要的准備。同是在這一時期,原為印度教帕克蒂運動派別之一的那納克派脫穎而出,形成錫克教,那納克師尊成為其第一任祖師。自第六任祖師哈爾·哥賓德開始,迫於社會現實的壓力,為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錫克教逐漸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紀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後,即18世紀中期開始,這一文明開始了大規模的槍炮攻勢(以1757年的普拉希戰役為起點),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臨著新的威脅。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四個時期,即「近現代時期」。應該指出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斗爭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基本上適應了共生共存的社會環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業已式微,在這幾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現代印度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頗具特色的南亞伊斯蘭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亞伊斯蘭教文明共同面對來自西方的威脅,兩教信徒在與西方的抗爭中多次用一種聲音說話,用一種姿態表達印度的不滿。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並肩戰斗,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大起義失敗以後,英國女王成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這以後的近一百年裡,印度諸宗教在共同爭取印度獨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印度教先後出現了羅姆·摩罕·羅易、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羅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奧羅賓多·高士、甘地、泰戈爾等大師,他們與時俱進,對印度教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新時期的宗教。伊斯蘭教同樣出現了不少宗教哲學大師,莫卧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對伊斯蘭教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之後又出現了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爾等人,他們為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之獲得了新生。從此,印度教和南亞伊斯蘭教與普通信徒的距離更為接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也更為密切。這一時期前半期,在蘭季特·辛格的領導下,政教合一的錫克教國家在旁遮普地區盛極一時。19世紀中期,英國佔領旁遮普,錫克教國家滅亡。但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宗教,錫克教繼續發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區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獲得了完全獨立,但印巴分治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永遠的傷害。原來的印度宗教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印度教和錫克教主要在印度發展;伊斯蘭教在三個國家並行發展,但以巴基斯坦為中心。就地域層面來看,各種宗教的印度次大陸特色或南亞色彩絲毫不減,相互間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印度教和錫克教之間雖時有爭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功地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聯系了起來,成為社會建設的原動力之一。這是印度宗教在當代時期的基本狀況。

綜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紀)�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

三、 中世紀的印度宗教(7世紀至18世紀中期)�

四、近現代的印度宗教(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

五、當代的印度宗教(20世紀中期以後)

『玖』 印度教是如何發展的

印度教 是起源於古代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的宗教,也是印度文化圈中產生的重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一樣相信靈魂不死,但等級制度很嚴格。
那麼,在印度教的宗教文化中,印度教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隨我來看看吧!

印度教形成於2世紀左右,奧義書集大成,六派哲學體系漸成,它是綜合各種宗教,主要是婆羅門教信仰產生出來的一個新教,而在2世紀之前又被稱為是婆羅門教並且得到了當時印度上層人物王孫貴族的支持。印度教繼承婆羅門教的教義,仍信仰梵,並對存在著造業、果報和輪回的觀點,贊成和積極發揮。但並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教義、教規等。首,婆羅門教原是一個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個具有相當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應以梵天、毗濕奴、濕婆三神為主神。認為,梵天是主管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是主管維持世界之神;濕婆是主管破壞世界之神。在三個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濕奴或濕婆立為一個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並都是這兩個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張。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團和寺廟。婆羅門教

初無寺廟,公元1世紀左右才開始有點零星廟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動在寺廟舉行,有些慶典祭祀還有專門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形成了盛大、熱烈的場面。因此,產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最後,在哲學上,是以一個更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為基礎。提出這一體系的是8世紀吠檀多哲學大師商羯羅。他創立了不二論,即一元論學說,認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物,梵和個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為人們指出了如何擺脫虛妄,達到真實的道路。在他看來,物質、個人靈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從總的真理的意義上來說,這一切都是幻覺,是梵以幻力進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結果。

他認為,把幻象當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無知無明為條件的。並強調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過它看到它背後除了唯一實在的梵以外無它物。」在商羯羅的眼裡,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靈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與最高實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虛幻不實的物質世界,使人的本我與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擺脫痛苦的世世輪回,進入神妙而又銷魂的純粹極樂狀態。

鼓吹解脫之道是在心智上進行多方面的修養,逐步做到能區分永恆的東西和無常的東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棄對於世間物質的執著,熱心嚮往與梵的結合,通過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獲得堅定的信仰。商羯羅就是以這一客觀唯心論的哲學理論,引導人們崇尚印度教。他還親自組織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並在印度建立了四個聖地和仿照佛教僧團成立了「十名教團」印度教組織。這在最終擊敗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拾』 為什麼印度人很少信仰佛教

因為佛教已經被印度教二級化了。

印度這個地方很神奇,在過去的 4500 年裡邊,一共產生過 1600 多種宗教。到現在為止,印度教是世界上擁有信徒人數排名第三的宗教,現在大概有十三億左右的人數。他們信仰的主要是印度教。

神奇的是印度人不是不信仰佛教,原因是,在印度教和佛教的演化過程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印度教中有一個大神叫毗濕奴,毗濕奴一共有十個化身,其中第八化身就是佛陀。所以,印度人到了佛教寺廟里邊,他看到的是佛陀,但他理解的是這是毗濕奴的第八化身。所以所有的人到印度教,到佛教寺廟里邊都參拜,都去觸摸。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並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迅速傳遍整個東南亞,同時也傳到了中國。但在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佔領印度,焚燒經書,殺害僧侶,宣揚伊斯蘭教義,從此佛法在印度斷滅。

(10)印度教寺廟為什麼這么多擴展閱讀:

印度有 25 個世界文化遺產,遍布在印度整個國家,但是它分幾個區域。一部分我們叫北印度,一部分叫南印度。北印度又分在幾個區域,一個是集中在它的首都德里,在德里附近有這么幾個世界遺產。另外,還有它原來有一個特別有名的故都,叫阿格拉,阿格拉在那兒有人類歷史上最美麗的建築,泰姬陵。

印度是佛教誕生地、發源地,佛教也是在印度興盛的。所以,在印度有佛教中聖地中的聖地,我們管那兒叫菩提伽耶,那是釋迦牟尼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地方,那棵菩提樹的位置還在,而且那旁邊有一座大佛塔,那個大佛塔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考古學中還有幾個重要的聖地。比如說石窟,中國的石窟是從印度學習過來的,世界上佛教的石窟到現在為止一共是 13 座。

網路-佛教

閱讀全文

與印度教寺廟為什麼這么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軍導彈多少枚2019 瀏覽:834
安卓怎麼看越南抖音 瀏覽:83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個省 瀏覽:663
越南10000元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580
印度的邊界有多少兵 瀏覽:700
印度洗衣液加工廠投資多少錢 瀏覽:572
udor義大利柱塞泵怎麼樣 瀏覽:544
越南人在中國的居留證可以簽多久 瀏覽:142
美國為什麼打伊朗將領 瀏覽:128
中國哪個省去義大利支援 瀏覽:984
中國銀行公對私美金結匯多久到賬 瀏覽:153
世界有多少國家援助中國疫情 瀏覽:774
中國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國國籍 瀏覽:767
印尼西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710
伊朗國吃石餅叫什麼名字 瀏覽:796
出口越南的紹興黃酒有哪些 瀏覽:437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7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