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最有名的男演員都有誰,印度演員有種姓之分嗎
阿爾米汗,印度最喜歡的男演員了,每部電影都是經典之作。
㈡ 印度最紅的男明星名字叫什麼
他叫沙魯克汗(shahrukhhan)
㈢ 求:印度最火最帥的男星有哪些
這個分地域的
印度泰米爾地區
人們覺得最火最帥的應該是維傑
印度其他地區我就不說了
㈣ 阿米爾汗為什麼最近在中國這么火,他究竟是什麼來頭
阿米爾汗在印度既是國寶級演員,又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然而,對他的「爭議」恰恰是來源於那些印度種姓制度的頑固擁護者。阿米爾汗不僅是個演員,還是個很有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公益人、慈善家和社會工作者,他敢於去通過自己的行動去揭批印度的種種社會問題。所以,他曾經四次獲得印度官方授予的郭嘉電影獎,並兩次被授予印度公民最高榮譽獎——蓮花獎。其實僅僅從他出演的電影就可以看出,他的不少電影的主角是普通甚至是底層民眾,通過奮鬥打破社會偏見。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摔跤吧爸爸》,還是最新的《神秘巨星》,都是小人物的勵志類電影。這也是使得他同時能在印度和中國獲得好口碑的原因。他電影里的故事能夠打動中國老百姓。中國觀眾從這些電影中收獲感動,倍受鼓勵。美國影視雜志《綜藝》認為,阿米爾汗已經稱為當下最為中國觀眾熟悉的印度影星。還有一些媒體甚至把他稱為當代中印文化的一個符號。
㈤ 這個印度男明星名字是什麼
Junior N.T.R.
本名Nandamuri Taraka Ram,1983年生於印度海得拉巴,歌手,演員
以上回答希望有幫助到你
㈥ 最出名的印度男星有哪些
印度電影觀眾獎(括弧里為當選年份)
最佳男演員獎
* 沙·茹克·罕 (1994、1996、1999、2003、2005年)
* 李提克·羅山 (2001、2004、2007年)
* 阿米塔布·巴沙坎 (1992、2006年)
㈦ 印度最出名的影星有哪幾位
作為一個電影迷,近幾年對印度電影我還是很看好的,最有名的應該是阿米爾·汗了,他憑借著寶萊塢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進入我國市場,讓我開始了解他,再到後來的「摔跤吧爸爸」幾乎可以說是部部精品。但是除了阿米爾·汗以外印度明星也不少前段時間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這部電影也成為了一匹黑馬讓男主角深入人心。但是對於大部分印度人來說,沙魯克·汗如同一個「印度夢」,他雙親早逝,出身平凡,憑借自身努力成為了寶萊塢近20年來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人物。1992年進入電影圈,第二年,1993年開始拿最佳男演員獎,此後憑著努力敬業的態度,出色的演技獲獎無數,成為印度頭號男影星。本世紀初,《阿育王》和《寶萊塢生死戀》成就了他的國際巨星身份,曾被《時代》評為「影響亞洲的人」。他每次去英國出席頒獎典禮都如同一場風暴來襲,2004年前往芝加哥取外景時曾造成萬人圍觀交通堵塞,2008年被《商業周刊》世界最具影響力50位人物排名41位(唯一入圍影星)。
㈧ 印度男明星排名
No.5 Abhishek Bachchan
出名不是因為他演技好,而是因為他有一個有名的老爸,印度影界巨無霸Big B的兒子,本來父母送他去美國學商科,但他卻一心想繼續乃父的衣缽,商科學業半途而廢。印度於是少了一個商人,多了一個電影明星。
No.4 Aamir Khan
8歲時出演一部當時在印度很轟動的電影,並認為是很有前途的童星,但長大後他卻堅決不願從影,而一心去打網球,而且打得還不錯,曾經獲得過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網球冠軍,但是後來歲數大了,網球打不動了,就又回頭再吃電影這碗飯。其實他自己的羅曼史本身就是一部電影的好題材。Aamir 21歲的時候他愛上了鄰居家的女孩,但女孩家是印度教徒,他自己卻是一個正統的穆斯林,所以兩方家長都堅決不同意這樁婚事,兩個年輕人於是選擇了最老套、也是最有效的對抗方式---私奔。事實證明他們當初的決定一點也沒錯,兩口子現在日子過得挺恩愛,甚至常常被印度政府和印度政黨拿來當作印度教和穆斯林和睦相處的典範。
Salman Khan
老爸是印度影界坐頭把交椅的劇作家,Salman本人1988年出演第一個角色,在那以後星運一直沒有大紅大紫,倒是他在電影外的一些事跡老能上報紙的頭條,1998年他被警察在拍片現場逮捕,罪名是他射殺了一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此他度過一個星期真實的鐵窗生涯。從號子里出來後這小子反而變本加厲,隨後幾年中又打死了幾只Bucks和Chinkar所以他就不斷去號子里小住幾天。2002年他開著自己的陸地巡洋艦又在鬧市區撞死了一個大活人。一樁樁的劣跡使Sa lman成為了印度電影界中的壞小子。可是他演戲也不壞,2004年演了一個艾滋病患者,該片被UN拿去當了防治艾滋病的宣傳片。
Shahrukh Khan
同樣生於1965年。SRK可算是印度當今紅得發紫的男一號了,1988年他先是拍電視劇成名,隨後十幾年中逐漸成為印度年輕一代男演員的領軍人物,現在他已經是印度電影的票房保證和得獎專業戶。不過身為穆斯林,SRK還是願意去迪拜買房置業,看來他雖然在印度掙了大把的銀子,但休息時還是願意合阿拉伯兄弟的群。
Amitabh Bachchan
印度人都叫他Big B,今年已經64歲了,可算是印度影業的長青樹了。早年他的演藝事業並不成功,多虧一副有特色的嗓子,便靠著配音和解說在寶萊塢等待機會。這當口不知道他怎麼和當時印度第一家庭的長公子拉吉夫·甘地交上了朋友並成了印度總理府的常客,當時的印度總理英·甘地親筆為他寫了一封推薦信,Bachchan終於在電影中得到了第一個角色,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他演藝事業不斷上升的同時,Bachchan與政治的聯系也越來越深,在拉吉夫·甘地任總理期間,BigB還一度試圖競選國會議員,在國大黨失勢後,他因為被指捲入了轟動全國的「博福爾」舞弊案,個人聲望和財務狀況都急劇惡化,一度到了破產的邊緣,被追債銀行告上了法庭。近年來,隨著國大黨的卷土重來,老B的日子也好過起來,片約一個接一個,廣告貼滿了印度的大街小巷。去年他因為胃病入院手術時,新聞上了印度所有報紙的頭版頭條,其在印度社會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㈨ 印度的男明星
Faraar (1975) .... Constable Kala Sona (1975) .... Bartender Rafoo Chakkar (1975) (as Bhagwan) .... S. Manglani's secretary Andhera (1975)
... aka "The Darkness" - India (English title) Jaggu (1975) .... Qawal Mazaaq (1975) Zorro (1975/II) .... Villager Resham Ki Dori (1974) (as Bhagwan) .... Bhagwan Das Apradhi (1974) .... Motta Badhti Ka Naam Dadhi (1974) (as Bhagwan) .... Dr. Goosawala Balak Dhruv (1974) Har Har Mahadev (1974) Imaan (1974) Banarasi Babu (1973) (as Bhagwan) .... Dada Chhalia (1973) Kuchhe Dhaage (1973) .... Ram Bharose
... aka "Slender Threads" - India (English title) Shareef Budmaash (1973) .... Ranjit's henchman Aan Baan (1972) .... Prisoner #420 Do Chor (1972) (as Bhagwan) .... Constable Gaon Hamara Shaher Tumhara (1972) .... Film Director Raaste Kaa Patthar (1972) .... Constable Bhagwan Tangewala (1972) Hungama (1971) (as Bhagwan) .... Chameli's Drummer Kathputli (1971) .... Nisha's neighbor Mera Gaon Mera Desh (1971) .... Chotumal (Drunk)
... aka "My Village, My Country" - India (English title) Saaz Aur Sanam (1971) Shri Krishna Leela (1971) Aag Aur Daag (1970) .... Sethani's Manager Choron Ka Chor (1970) .... Lakhan Ehsan (1970) Geet (1970) .... Dindayal's cook Suhana Safar (1970) (as Bhagwan) .... Bus Passenger Intaquam (1969) .... Magician Pasha Bai Mothi Bhagyachi (1968) .... Albela Rangila Chabila Baghdad Ki Raatein (1967) Duniya Nachegi (1967) Gunehgar (1967) Hum Do Daku (1967)
... aka "We Two Dacoits" - India (English title) Daku Mangal Singh (1966) Ladka Ladki (1966) Sher Dil (1965) Tarzan and King Kong (1965) (as Bhagwan) Tarzan Comes to Delhi (1965) (as Bhagwan) Maain Bhi Ladki Hun (1964) (as Bhagwan) .... T. Bhagwan 'TB' Aandhi Aur Toofan (1964) Awara Ablla (1963) Rustom-E-Baghdad (1963) .... Sultan Pathan (1962) Tower House (1962) .... Ajay Sapne Suhane (1961) Stree (1961) Zimbo Shaher Mein (1960) Chacha Zindabad (1959) Duniya Na Mane (1959) .... Bhagwandas
... aka "The Unexpected" - 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Forty Days (1959) Kangan (1959) .... Gopal Mohar (1959) O Tera Kya Kahna (1959) .... Brijpal (Birju) Dulhan (1958) Trolley Driver (1958) Bhabhi (1957) .... Stage Actor Gateway of India (1957) Ustad (1957) Bhagambhag (1956) Chori Chori (1956) .... Bhagwan Mr. Lambu (1956) Bandish (1955) Jhanak Jhanak Payal Baaje (1955) .... Badlu Char Chand (1953) Baghdad (1952) Goonj (1952) Aflatoon (1951) (as Bhagwan) Albela (1951) (as Bhagwan) .... Pyarelal Damaad (1951) Achchhaji (1950) Babooji (1950) Bakhshish (1950) Bhole Bhale (1950) Bhedi Bungla (1949) Bhole Piya (1949) Bigde Dil (1949) Jeete Raho (1949) Jigar (1949) Joker (1949) Khush Rado (1949) Pyaar Ki Raat (1949) Roop Lekha (1949) Shaukeen (1949) Jalan (1948) Lalach (1948) Mala the Mighty (1948) Matlahi (1948) Tumhari Kasam (1948) Dosti (1946) (as Bhagwan) Nagma-E-Sahra (1945) Zaban (1943)
... aka "Language" - India (English title) Bewafa Ashq (1931) 這些
㈩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