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彌勒佛在印度是很瘦的觀音在印度是男的
中國的彌勒佛是根據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寧波奉化契此和尚的形象來雕塑的,因為契此和尚肚皮極大,手裡總是拿一個布袋,每天樂呵呵地穿街走巷,大家都叫他「布袋和尚」。後來,他在奉化的岳林寺圓寂的時候說了一句「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於是大家都把他當作彌勒的化身,把很多地方也把他雕刻成彌勒佛
而在印度等地,他們所雕塑的一般為釋迦牟尼的餓佛像,即是釋迦牟尼在修行的時候,因為他的修行是苦修,吃的是白猴獻的果子,喝的是鹿獻的奶,所以瘦的皮包骨頭。
而釋迦牟尼和彌勒不是一個概念,佛教裡面,有所謂的豎三世佛。釋迦牟尼是現在世佛,彌勒是未來世佛,在釋迦牟尼死後56億7千萬年後。彌勒才能接釋迦牟尼的班。
觀世音是梵文Avalokiesvara的意譯,又譯作光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等,唐代為避太宗李世民名諱,稱觀音。考諸佛教典籍,觀音本為男性,為太子,名不朐,成佛後與大勢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的脅侍,合稱「西方三聖」。在唐宋繪畫、雕刻作品中,我們看到的觀音形象多為男性。
觀世音菩薩乃四大菩薩之一,悲心特甚,故亦稱大悲觀世音。初自印度傳入中國時,造型為陽剛男像,後隨著時間的變遷以及民間流傳的故事,在唐宋以後,造型逐漸轉變為如今常見的女像。
觀音菩薩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里,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的救世主。在頻生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於失望甚至絕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這樣的救世主。
但是,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並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鬍子。後來,特別是唐宋以後,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中國佛教對觀音的改造,突出地表現在編造觀音菩薩的新的身世,這就是廣泛流傳的觀音為妙善公主說。印度的男觀音變成了西域興林國妙庄王的三公主。這種女觀音身世說,最早見於宋代朱弁《曲洧舊聞》。其後,宋末元初的管道升著《觀世音菩薩傳略》成為完整的傳記。以此為藍本,還陸續出現了《香山寶卷》、《南海觀音全傳》、《觀音得道》等一大批觀音故事書。這些觀音故事的廣泛流傳,深入人心,致使中國化的女觀音菩薩,完全取代了印度佛典中的「正宗」的男觀音菩薩。
② 在印度佛教中排名第三的是哪尊佛
十方一切諸佛皆是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南無阿彌陀佛
③ 在印度回來時,請回的兩尊佛像,哪位老師知道是什麼佛
應該都是釋迦牟尼世尊。
第一尊所結手印為缽印;第二尊是說法像,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是要結說法印。
④ 玉皇大帝和如來佛誰大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要知道欲界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輪回之內一切有情(六道眾生),皆都比六道輪回之外眾生(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低。只有六道輪回之外(如佛、菩薩、緣覺、聲聞)才是最貴。也就是說(只有四聖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才是最大的。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阿羅漢」,誰貴誰輕呢?
答:阿羅漢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羅漢(很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所以阿羅漢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與基督教上帝在同一個級別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級。天帝見阿羅漢,皆要誠心禮拜,叩首頂禮。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三界之內的王帝,三界之內的老大。但終究是尚未超脫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因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是無論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有了造罪行惡的業感,墮在這地獄里,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四聖法界有情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阿羅漢比天帝命貴,連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羅漢,皆都比天帝貴的。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坐鹿羅漢、長眉羅漢及其他(她)所有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天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與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緣覺、聲聞)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天(天帝)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但機率是較小的。而四聖法界有情是永不墮入無間地獄,可能性機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低的,且四聖法界亦是他的上級。簡單劃分一下:佛乃老大、菩薩老二、辟支佛老三、阿羅漢老四、天(天帝)乃老五的。
天帝也與我們南閻浮提世界的人那樣,也是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積修功德的。而佛、菩薩皆不是。
華嚴經裡面講過:「我們眾生造業深重,弄得災難重重,民不聊生。玉帝受命於須陀洹,昔日奉須陀洹的一道旨曾跪拜觀世音菩薩七天七夜,懇求菩薩大發慈悲,消災增福。」可見,玉帝是多麼的仁慈啊!
佛教把一切眾生分成十大類,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前四種是已經解脫了六道輪回,生死苦海的聖人。後六種是還沒有解脫生死輪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按照自己所做的善惡業去或好或壞,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業力支配。新的一生開始,善業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惡業成熟了就被迫轉到三惡道出生。沒有一成不變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惡業所牽引去感受苦樂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於做了善業,受善業所牽出生到天界。但這生結束了還要受善惡也牽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業力牽引在六道或好或壞的環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樂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長時間掉到海里的人剛出來喘口氣,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聖法界眾生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觀音菩薩當然是已經脫離生死苦海,離苦得樂的聖人。而玉皇大帝這生福報受盡,如果以前有惡業還要去三惡道受生,做畜生,餓鬼,下地獄。這樣反反復復沒完沒了。因為不覺悟就業,造業就要受善惡報。佛下生,為眾生宣講破迷開悟,了生脫死的方法。使一切眾生都能依照他講的方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那個級別高?
次第而下:
佛---菩薩(大乘)---辟支佛(緣覺乘)---阿羅漢(聲聞乘)。之後還有聲聞三種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含(二果)、須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種是聖人,已經解脫生死。後三種雖然暫時沒有解脫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脫。因而,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再而下之:
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這六種有情(六道眾生),雖然因善惡果報有高低差別。前三者名為「三善道」,後三種名為「三惡道」。然而,並無本質區別: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脫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墜地獄,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優婆塞戒經》雲:
「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命無量劫,若未得解脫分法,應觀是人為地獄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層次;解脫分法即部分的解脫法;最起碼是聲聞初果:須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聖」為「十法界有情」。涵蓋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諸佛教化眾生,令其解脫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見,樓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與觀世音菩薩,一者是凡夫,一者是聖賢。猶如天淵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問題要從十法界講起。佛陀告訴我們,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們地球的空間由十個不同的能量空間組成,其中分為六凡界和四聖界,六凡界就是我們常說的「六道輪回」,分別為天道(神仙界)、阿修羅道(半人半神)、人道(我們)、旁生道(動物)、餓鬼道、地獄道,這裡面的生命體因為都存有愛欲煩惱的緣故,都在反復轉世輪回,逃不出六道輪回。而四聖界則由徹悟宇宙真相、沒有煩惱愛欲的修行者組成,分為聲聞道(聽聞佛法而悟道)、緣覺道(沒有聽聞佛法的機會但能憑借自己的經歷悟道)、菩薩道、佛四個層次的生命體。
所以玉皇大帝六凡界的最高一層,天道裡面的巨頭,是至高神,但是仍處於六道輪回中。對於所有的神仙而言,他是領袖人物,故稱「神頭」;對於成佛的預備人員,他卻是小老末,故稱「佛尾」,也就是「神頭佛尾」;佛則是四聖界的最高一層,如來也就是佛的別稱;而觀音菩薩則僅次於佛,他們比玉皇大帝高出四五個級別呀!
當然是阿羅漢大。要知道四聖界有情果位永遠是至高無上的。且超越了三界,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而玉帝雖是六凡界中最高級的一道,但還在六道與三界中,終究要受著輪回之苦。
四聖界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是永不受三惡道之 苦,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而玉帝這生福報受盡,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惡業,就要被業力有所牽引即墮入三惡道中,還要做畜生、餓鬼、下地獄。是一直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玉皇大帝是比四聖界有情低的,且四聖界亦是他的上級。
玉帝見須陀洹是要禮拜的。因佛教網上記載:「玉帝見到須陀洹皆要下跪禮拜,且須陀洹下的每一句命令、使喚、旨意、吩咐,玉帝都不敢不遵從。且須陀洹在玉帝面前自稱「本座」,玉帝竟連抬頭看須陀洹一眼都不敢。」且佛教書籍上也是這樣講的。
⑤ 印度的四大佛教神地是什麼
印度佛教聖地說明:一、釋迦牟尼佛是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二、藍毗尼園是佛陀的誕生地。三、菩提迦耶是佛陀的成道地。四、波羅奈國的鹿野苑,是佛陀初轉~FA~輪地。佛陀對憍陳如等說四諦法,在教史上稱這次所說的法,叫做轉~FA~輪經(PRAVARTA SUTRA)。憍陳如等五人聞佛說法悟道,是教史上最初的五比丘,亦即有僧伽的開始。五、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在王舍城建築竹林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最早的一座大寺院。六、舍衛城是憍薩羅國的都城。須達多長者在此建立祇園精舍,供佛說法道場,是教史上第二座大寺院。七、拘屍那拉城即拘屍那拉國的都城,是佛陀的涅槃地。佛陀在拘屍那拉城的娑羅雙樹間涅槃,拘屍那拉國的國王摩羅斯(THE KING OF THE MALLAS OF KUSINARA)及高僧料理佛陀的遺體,在城東舉行焚化。八、佛涅槃後,由五百大阿羅漢,公推摩訶迦葉為上首,在王舍城外,靈鷲山七葉岩,舉行第一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出經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誦出律藏。九、現在印度佛教四聖地的建築紀念物:1·藍毗尼園有阿育王建立的石柱。2·菩提迦耶有金剛大塔(又稱大菩提塔)。3·鹿野苑有轉~FA~輪塔。4·拘屍那拉城有涅槃塔。
⑥ 如來佛和玉皇大帝誰大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要知道欲界六道輪回是: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麼?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輪回之內一切有情(六道眾生),皆都比六道輪回之外眾生(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低。只有六道輪回之外(如佛、菩薩、緣覺、聲聞)才是最貴。也就是說(只有四聖法界)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才是最大的。
你們猜「玉皇大帝」和「阿羅漢」,誰貴誰輕呢?
佛曰:阿羅漢貴。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還在六道輪回之內,尚未跳脫三界)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羅漢(又稱自了漢,已經斷除了見思煩惱,證得了有餘涅槃,一旦證得此果位,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小乘佛教中的至高無上的究竟果位。雖然屬於出世間聖人中最低的位置,但畢竟也是個聖人,依然超出了天帝四條街的等級。是在六道輪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所以阿羅漢更貴,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釋天,低於基督教的耶穌七層天的修行境界、神通力、福德力、壽命、禪定力量、智慧度與斷除煩惱度、清凈度與慈悲力、行政神權力與地位、善良度與情感力)的上級。天帝見阿羅漢,皆要誠心禮拜,叩首頂禮。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輪回內),雖是天、地、人(天界、地府、人間)三界之內的極小王帝、極輕小天王,有神權的神仙。但終究是尚未超脫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根據地藏經記載,無間地獄之所以叫做無間地獄,之四原因:「是無論男女、種族、年齡、貴賤、或龍、或神、或天(「天」指的是三界二十八天中的一切諸天老天爺,更何況是玉皇大帝,乃超級低級的老天爺也,也叫天帝,幸虧下面還有個四大天王墊底,不然還挺傷人家心的,他的上級只要是高於他的忉利天皆是他的上司、老大、座下)、或鬼,有了造罪行惡的業感,墮在這地獄里,都是同樣的受苦,所以叫做無間。」你仔細看,有說過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緣覺、聲聞)也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嗎?因四聖法界有情是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即永不打入無間地獄的。要知道,不但阿羅漢比天帝生命昂貴、連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羅漢,皆都比天帝貴的。如:降龍羅漢、伏虎羅漢、坐鹿羅漢、長眉羅漢、歡喜羅漢及其他(她)所有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嗎?
天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與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緣覺、聲聞)很至高無上的果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天(天帝)也有墮入無間地獄的可能性,但他知道因果業力的恐怖,不敢造業而不作惡業,導致機率較小。而四聖法界有情是永不墮入無間地獄,可能性機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四聖法界(譬如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低的,且四聖法界皆是他的上級。簡單劃分一下:佛乃老大(「佛」是佛教中的至尊,是全宇宙第一尊貴的生命。任何高貴的神靈與非神皆無法超越,是九法界有情的大BOSS)、
菩薩老二(「菩薩」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功力高強、威神力不可思議,是僅次於佛的果位。且無論比:「地位、神權、智慧、善良、福報、法力」皆低於佛。只有佛才是全方面最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賢)、
辟支佛老三(要留意「辟支佛」非佛,他只是也帶了個「佛」字而已,他與「佛」比起來相差還很懸殊的,就如同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其實他比聖賢阿羅漢中的四種果位都高,但連比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皆低的,他們之間是上下級的關系)、
阿羅漢老四(別說是阿羅漢,就算證得了阿羅漢中的最低果位,聲聞須陀洹。就已經受人天供養,是「天」的上級與導師)、
天(三界二十八天中的一切上天,天帝也在其中)乃老五的。
天帝也與我們南閻浮提世界的人那樣,也有七情五欲之心,「七情」所謂:喜、怒、哀、懼、愛、惡、欲。「五欲」所謂:財、色、名、食、睡。這五欲也就是地獄的五條根,我們應立即將這五條根給斬斷才行,再清凈我們「身語意」的五欲作業(注意:只有欲界天的六層天皆有五欲之心,但只要修行到達了色界天與以上,皆永離五欲,皆徹底清凈了五欲之毒,不再受慾望所控制)。且還有「貪嗔痴」三種烈毒(所謂:貪心生餓鬼、嗔心生地獄、痴心生畜生)。再且也是念佛,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地藏王菩薩名號積修功德的。而佛、菩薩皆不是。
華嚴經裡面講過:「我們眾生造業深重,弄得災難重重,民不聊生。玉帝受命於須陀洹,昔日奉須陀洹的一道旨曾跪拜觀世音菩薩七天七夜,懇求菩薩大發慈悲,消災增福。」可見,玉帝是多麼的仁慈啊!
佛教把一切眾生分成十大類,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薩、緣覺、聲聞、天界、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前四種是已經解脫了六道輪回,生死苦海的聖人。後六種是還沒有解脫生死輪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根據自己所做的善惡業去或好或壞,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業力支配。新的一生開始,善業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惡業成熟了就被迫轉到三惡道出生。沒有一成不變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惡業所牽引去感受苦樂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於做了善業,受善業所牽出生到天界。但這生結束了還要受善惡也牽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業力牽引在六道或好或壞的環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樂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長時間掉到海里的人剛出來喘口氣,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聖法界眾生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觀音菩薩當然是已經脫離生死苦海,離苦得樂的聖人。而玉皇大帝這生福報受盡,如果以前有惡業還要去三惡道受生,做畜生,餓鬼,下地獄。這樣反反復復沒完沒了。因為不覺悟就業,造業就要受善惡報。佛下生,為眾生宣講破迷開悟,了生脫死的方法。使一切眾生都能依照他講的方法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
在佛教中,「阿羅漢」與「玉皇大帝」那個級別高呢?
次第而下:
佛---菩薩(大乘)---辟支佛(緣覺乘)---阿羅漢(聲聞乘)。之後還有聲聞三種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含(二果)、須陀洹(初果)。
以上,前四種是聖人,已經解脫生死。後三種雖然暫時沒有解脫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脫。因而,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
再而下之:
天人(玉皇大帝也在其中,且常受阿修羅的攻打與欺凌,受盡種種傷害與辛酸)---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這六種有情(六道眾生),雖然因善惡果報有高低差別。前三者名為「三善道」,後三種名為「三惡道」。然而,並無本質區別: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脫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墜地獄,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優婆塞戒經》雲:
「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命無量劫,若未得解脫分法,應觀是人為地獄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層次;解脫分法即部分的解脫法;最起碼是聲聞初果:須陀洹)
如上,合「六凡四聖」為「十法界有情」。涵蓋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諸佛教化眾生,令其解脫生死,乃至究竟成佛。
建立以上知見,樓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與阿羅漢,一者是凡夫,一者是聖賢。猶如天淵之別,不可同日而語。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個問題要從十法界講起。佛陀告訴我們,全宇宙也就是包含我們地球的空間由十個不同的能量空間組成,其中分為六凡界和四聖界,六凡界就是我們常說的「六道輪回」,分別為天道(神仙界)、阿修羅道(半人半神)、人道(我們)、旁生道(動物)、餓鬼道、地獄道,這裡面的生命體因為都存有愛欲煩惱的緣故,都在反復轉世輪回,逃不出六道輪回。而四聖界則由徹悟宇宙真相、沒有煩惱愛欲的修行者組成,分為聲聞道(聽聞佛法而悟道)、緣覺道(沒有聽聞佛法的機會但能憑借自己的經歷悟道)、菩薩道、佛四個層次的生命體。
所以玉皇大帝在六凡界的最高一層,天道裡面的天人,有福報的神仙,但是仍處於六道輪回中。對於所有的低級天人而言,他是領袖人物,故稱「神頭」;對於成佛的預備人員,他卻是小老末,相隔太懸殊了,故稱「佛尾」,也就是「神頭佛尾」;佛則是四聖界的最高一層,如來也就是佛的別稱;而觀音菩薩則僅次於佛,他們比玉皇大帝高出四、五個級別呀(請注意,是高出四、五個「特大」級別喔)!
當然是阿羅漢大。要知道四聖界有情果位永遠是至高無上的。且超越了三界,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而玉帝雖是六凡界中最高級的一道,但還在六道與三界中,終究要受著輪回之苦。
四聖界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是永不受三惡道之苦,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賢。而玉帝這生福報受盡,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惡業,就要被業力有所牽引即墮入三惡道中,還要做畜生、餓鬼、下地獄。是一直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玉皇大帝是比四聖界有情低的,且四聖界亦是他的上級。
玉帝見須陀洹是要禮拜的。因佛教網上記載:「玉帝見到須陀洹皆要下跪禮拜,且須陀洹下的每一道命令、使喚、旨意、吩咐,玉帝都不敢違背。且須陀洹在玉帝面前自稱「本座」,玉帝竟連抬頭看須陀洹一眼都不敢。」且佛教書籍上也是這樣講的。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什麼意思呢?
即:這個偈頌當中講到了,在天上天下,對整一個上下的世間當中,都沒有像佛這樣子了不起的、殊勝的、至高無上的、不可思議的,在十方世界也沒有誰能比得上佛。世間的一切我都見完了,就是沒有見到一個能像佛這樣子最尊、最上、最高貴、最第一的。為什麼佛陀能夠成就這個偈頌的功德呢?我們應當知道,這就是般若讓佛陀成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佛。因為他證悟了般若、他現前了般若、他圓滿了般若,所以他是天上人間最尊、最上、最高貴、最第一,十方世界無法比擬。世間的一切見多了、見盡了,也無法像佛陀這樣子。
⑦ 印度最厲害的佛是誰
阿彌陀佛(梵文音譯,梵名amita)又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靜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藏傳佛教稱為月巴墨佛,在大乘佛教信仰中,認為他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他方佛
⑧ 在佛教中,觀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那個級別高
仙與佛有什麼區別?
答:仙法力有限,不像佛、菩薩法力至高無上,無邊無盡的。仙且與我們眾生一樣,都仍在六道與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脫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佛、菩薩很至高無上的果位,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徹底了脫了生死苦海的聖人。其次仙級別低,神權不大。而佛、菩薩級別高,威神力與權利超越了一切天神和天王。且是玉帝的上級。玉帝見到佛、菩薩皆要下跪禮拜,佛、菩薩的每一句命令玉帝都不敢不遵從。玉帝雖是三界內的王帝,三界內的老大,神權雖大,但還沒有超脫三界了生死(而佛、菩薩皆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生死未了,判斷難免會有所偏差),難免會犯錯。玉帝如降福降禍有丁點不公正,則會遭到佛、菩薩的懲罰。但玉帝不公正機率是很小的。而佛、菩薩已超越了三界脫離了六道輪回之苦,是位偉大的聖人,判斷是永遠不偏不私,毫不出錯的。更不會遭到任何懲罰。仙雖然也慈悲又智慧,但與佛、菩薩比起來是遠遠不夠的。而佛、菩薩乃是大慈悲,大智慧,大覺悟者的。仙還有過去即使是多麼的善良,也會在一念之間變成超邪惡的。而佛、菩薩良知是徹底穩定了的,善良之心是永遠不會被污染的。仙如果以前有造作了惡業,就要被業力有所牽連,即墮入三惡道中,還要做畜生,餓鬼,下地獄。而佛、菩薩是了脫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墮的聖人。是永不受三惡道之苦的。
⑨ 古印度佛教的最厲害的祖師是誰,是否是六聖二庄嚴
最厲害的當然是釋迦牟尼佛了,其次就是釋迦牟尼佛座下十大弟子: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徒:多聞第一:阿難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須菩提
徒:說法第一:富樓那
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優婆離
徒:密行第一:羅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