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國,王國,帝國之間的劃分
公國:
公國的元首是大公(大公即是公爵,但不是所有的公爵都被稱了大公,只有皇子、公國元首這樣的才被稱了大公),公國類似諸侯國,但不完全一樣,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王國:
漢語多對應英語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政治實體,或國家元首為國王的現代主權國家。從發展史上,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時期,其王國和現代國家不同。隨著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成為演化為現代國家,並由此形成當今各種政治體制的國家,如君主立憲制的英王國、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部分阿拉伯國家;很多自始至終由單一民族的王國變為現代單一民族國家如朝鮮。 中國秦朝(先秦時期)以前的相當長時間內,由中原王朝天子封地被稱為諸侯列國(state),有封王,如齊王、楚王等,中文稱中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王國為諸侯。漢朝之後,封國制和郡縣制並行,之後各個朝代各有分封,封國的統治者時稱為「國王」,有的封國、地方割據勢力、民族共同體演變為獨立國家如朝鮮、越南。
帝國:
狹義的帝國一般僅指領土遼闊,統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傳統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而且帝國稱號的使用一般需要國際上普遍的認同。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於中國以外的帝國首腦也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蘇丹、沙皇等)。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生的。這些國家常自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等)。限於帝國對領土規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在亞歐大陸。
可汗國:
可汗,又稱大汗,亦可簡稱為汗,古代北亞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吐谷渾、鐵勒回紇、高昌回鶻、契丹、蒙古等建立的汗國,其最高統治者皆稱可汗。最初,這個稱呼是部落里一般部眾對首領的尊稱,鮮卑語稱「可寒」,原意是「神靈」、「上天」之意。可汗作為一國之主的稱號最早始於402年柔然首領社崘統一漠北自稱。唐杜佑謂:其「猶言皇帝」。蒙古語又作「合罕」,窩闊台汗稱合罕,文獻中常以「合罕皇帝」專指窩闊台
B. 帝國、共和國、王國、公國、汗國之間有什麼區別
帝國:1. 實行君主制的國家而尤其指版圖十分遼闊的君主制國家。如: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不一定實行君主制而擁有殖民地或恣意向外擴張的國家。如:大英帝國、德意志帝國。
共和國:一國家是不是「共和國」,並不在於它的國名是否稱之為「共和國」,而是在於它的政體是否「行共和之政」。有些國家,雖然國名不稱為「共和國」,實際上卻是共和國。例如:英國雖然保留了君主,並且稱之為「王國」,但實際上卻是「行共和之政」的「虛君共和國」。有些國家,雖然國名稱之為「共和國」,實際上卻並不是共和國,而是「實質上的專制國家」或者「實際上的君主專制國家」。
王國:1. [kingdom;domain;realm]。王國,漢語多對應英語的Kingdom,按照中文的概念,多指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的政治實體,或國家元首為國王的現代主權國家。從發展史上,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時期,其王國和現代國家不同。隨著征服和被征服,很多成為演化為現代國家,並由此形成當今各種政治體制的國家,如君主立憲制的英王國、君主制(政教合一)的部分阿拉伯國家;很多自始至終由單一民族的王國變為現代單一民族國家如朝鮮。 中國秦朝(先秦時期)以前的相當長時間內,由中原王朝天子封地被稱為諸侯列國(state),有封王,如齊王、楚王等,中文稱中國歷史上這一時期的王國為諸侯。漢朝之後,封國制和郡縣制並行,之後各個朝代各有分封,封國的統治者時稱為「國王」,有的封國、地方割據勢力、民族共同體演變為獨立國家如朝鮮、越南。根據讓如頭暈的儒書,也是中國歷代帝王推崇的王國概念是:在一個統一的帝國周邊的向中國稱臣的小國為王國。
2.以國王為元首的國家。當代的王國多為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丹麥、荷蘭、瑞典等王國。
3. 借指有某種特色的領域,借喻相對獨立的一定的領域或范疇:自由王國,獨立王國,北京是自行車的王國,在解析數論的王國里,探索隱微。
公國:公國起源於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帝國分裂後,歐洲大陸被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瓜分,大批的貴族都沿用以前的封號,統治相對獨立的領地,有侯爵的侯國和公爵(Duke)的公國,像德意志、俄羅斯、義大利等都是分裂的。到了中世紀,英法等國家加強中央集權,成為王國,王國內的貴族僅僅有采邑,不再對領地擁有絕對的權利;義大利等國則分裂為許多城市國家,一些國家仍由公爵管理,如米蘭公國;德意志仍然四分五裂;波蘭、俄羅斯逐漸發展成為大公國,俄羅斯由於東正教加冕不再稱為公爵國家,自己的元首稱沙皇;由奧地利、普魯士等小國組成的萊茵聯邦——神聖羅馬帝國,其中既有公國也有侯國。其中有權選舉皇帝的魏瑪公國、巴伐利亞公國等稱為選帝侯國,由選帝侯國中的通過教皇加冕選出來的,就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公國的元首為大公(僅僅是皇子、公國元首稱為大公,並非所有公爵都稱大公),公國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同於諸侯國。
汗國:汗國,是源自突厥語(Turkish,或圖爾科-蒙古語Turco-Mongolian)的一個詞彙,用於描述一個由可汗(Khan)統治的政治實體。在現代土耳其語(Modern Turkish)中使用hanlık或kağanlık一詞,現代 亞塞拜然共和國的阿澤里文是xanlıq,蒙古語使用khanlig一詞,如「Khereidiin Khanlig」的意思是克烈汗國( 克烈部的汗國the Khanate of the Kerait)。該政治實體對於來自歐亞草原上的人民來說是象徵性的,它相當於部落酋長領地、公國、王國、甚至帝國。
C. 從歷史學的角度,王國和帝國有什麼區別怎樣區分一個國家是王國還是帝國
我們平時所說的帝國,可以分成稱謂意義上的帝國和影響力意義上的帝國。在稱謂意義上,只要一國君主自稱皇帝,並被外國認可,就可算是帝國。如明治早期的日本,力量並不強大,但在稱謂上也叫日本帝國。又如20世紀的衣索比亞,雖然弱小,受英,意等國欺凌,但也是帝國。
在影響力意義上,只要一國足夠強大,並實行君主制,就可稱帝國。如,對俄國的沙,若干伊斯蘭國家的蘇丹和哈里發,匈奴的大單於或蒙古大汗,乃至古代亞述,波斯,馬其頓的君主們,這些君主並不使用皇帝的稱謂,但後人認為他們的制度和影響力符合帝國和皇帝的資格,也可稱他們為帝國和皇帝。
1 中國的皇帝
中國古代,最早被後世稱為皇或帝的,是伏羲,黃帝這些傳說中的君主,他們往往擁有神化的形象,死後飛升天界。而在夏商周三代,最高級別的統治者也只擁有"王","天子"這樣的稱號。此間文獻中的"帝",或是指那些遠古傳說中的君主,或是指"天"或"天帝",很少用來指代當時的君主。
東周年間,王室衰微,諸侯國大多自稱為王,本來普天唯一的王這時演化成一大堆諸侯王。因此秦統六合時,為了宣示自己凌駕於以往諸王的最高地位,採用了"皇帝"的稱號。這一稱號也被後世的朝代所繼承,直到最近的袁世凱稱帝為止。
歷史上自稱皇帝的人眾多,除了若干大一統王朝,如秦漢明清等的君主稱皇帝外,一些分裂期的君主如三國,十六國,隋末群雄,五代十國的君主也自稱皇帝。還有一些"兒皇帝",如唐李淵之於突厥,石敬瑭之於契丹,劉豫之於金。至於民間的小規模佔山為王或是搞迷信活動自稱皇帝的就更數不勝數了。(1949年以後各地自稱皇帝宣揚迷信的案件就有百十起)。
對於歷史上這無數的"皇帝",誰是夠資格的,誰是不夠格的,歷史學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如三國時的劉備,後人承認他資格的,稱他為漢昭烈帝;不承認的,稱他為蜀主。(稱號這樣的虛名,本來就無所謂,現代人蹲在廁所里自稱宇宙大皇帝,也沒人干涉)
中國古代並沒有"帝國"的說法。西方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把中國的規模較大的朝代稱為帝國,也無不可。
2 希臘-羅馬和天主教的皇帝
亞歷山大大帝:歐洲的第一個被尊崇的"皇帝"。但亞歷山大並未自稱皇帝,在當時通用的希臘和波斯語中也沒有"皇帝"一詞。"大帝"這一稱號其實是數百年後的羅馬君主追封給他的。
古羅馬皇帝:那個追封亞歷山大為大帝的人,則是歐洲第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皇帝---羅馬帝國的屋大維。奧古斯都追封亞歷山大的做法,則是為了渲染自己獨裁的合法性,正與中國的秦皇漢武登山封禪祭祀黃帝的做法暗合。需要注意的是,屋大維和其後的十幾位皇帝,在名義並未廢除共和制,其名義上的職務是共和國的首席元老兼執政官兼終身保民官。直到戴克里先皇帝,才完全廢除共和制而採用東方式的宮廷君主制。羅馬帝國又經歷數百年沉浮,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但是,在羅馬帝國時代,皇帝並不需要羅馬主教長(教皇)的加冕,因為皇帝本人就兼任教會的最高首領大祭司,而教皇是皇帝的下屬。此後,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兩帝國。
法蘭克帝國皇帝:西羅馬覆滅後,新入主的日耳曼人和羅馬教會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王國。其中最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國王時期迅速擴張,大有恢復古羅馬疆域之勢,查理王也被教會加冕為羅馬人皇帝。查理的兒子虔誠者路易一世和孫子洛泰爾一世繼承了帝位。843年帝國分裂為東,西,中三個王國,皇帝只擁有中法蘭克的統治權,不久亦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962年,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由教皇加冕稱帝,宣布繼承西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大帝的正統,成為羅馬天主教世界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但神聖羅馬帝國這一名稱從1157年起才正式使用),和拜占庭的東羅馬帝國皇帝遙相呼應。早期的神聖羅馬皇帝尚擁有實權,但自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54)開始帝權逐漸衰落,皇帝也成為擺設。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一世解散。從此,正統羅馬帝國意義上的皇帝的歷史結束了。
19世紀的歐洲皇帝:1806年被拿破崙趕走的神聖羅馬皇帝弗蘭茨,改稱奧地利皇帝,一戰後滅亡。拿破崙一世和三世先後建立法蘭西第一和第二帝國並加冕稱帝,並迅速滅亡。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並加冕稱帝,一戰後滅亡。縱觀19世紀,教會的權力早已衰微,一個君主只要有能力進入羅馬,並且不害怕樹大招風的話,都可以加冕皇帝,所謂的皇帝已不代表什麼正統。
3 東正教系列的皇帝
拜占庭帝國皇帝: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支的皇帝,1453年被奧斯曼蘇丹滅亡。
俄羅斯沙皇: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1917年滅亡。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繼承了東羅馬帝國的正統。
4 其他皇帝
古印度經歷了多次統一和分裂的過程。中國的史書一貫習慣把印度君主稱為"王",如孔雀王,戒日王,阿育王,阿克巴王等,但根據其疆域,軍事和文化的影響力,這些君主在西方也被稱為皇帝。在這里,王和皇的差別,只是一個梵-漢-英互譯中出現的問題。
D. 王朝,帝國,王國之間的區別。例如大英帝國,都鐸王朝,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有什麼區別這三者之
王朝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家族,比如溫莎王朝,真正名稱是薩克森-哥堡-科達王朝,是薩克森的維廷家族分支,曾經統治過多個國家,至今仍統治英國。帝國是指皇帝統治的國家,理論上歐洲只有2個皇帝,即繼承西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拜占庭帝國皇帝以及自稱繼承拜占庭的俄羅斯帝國沙皇,後期由於拿破崙打碎歐洲,出現了許多自稱皇帝的帝國,如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王國是次於帝國的獨立君主國。大英帝國真正名稱是「印度帝國與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都繹王朝是統治家族的姓,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現在英國全稱
E. 王朝與帝國的區別
1.所謂的帝國,指的是以皇帝為君主的國家,一般領土廣闊,常常擁有屬國,並在一個文化區域內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在亞洲范圍內,能稱之為帝國的,只有中華帝國、印度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2.帝國代表的是對一個強大的國家長時間的稱呼,比如中華帝國的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都只屬於中華帝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他們在歷史不同時間段內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都是中華帝國。3.王朝指的是較短時間內統治帝國一段時期的一個朝代,比如宋王朝、明王朝、清王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