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國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內容
印度的國家戰略就是重現昔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榮光,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魯的話說,印度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是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後盾,直接控制弱小鄰國,遏制東北部鄰國,排擠其他大國對南亞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鞏固其在南亞及印度洋的利益,積極爭當世界強國。是印度的軍事戰略目標。而其終極戰略目標則是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
『貳』 印度,德國,法國,義大利在人口政策上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哪個國家
就算對政策完全不了解,也肯定可以知道是印度。印度人口那麼多,總得有點政策才行,不過應該不是鼓勵生育生育政策
我知道起碼德國和法國肯定是鼓勵生育的,孩子出生是有獎勵的。
義大利不大了解,所以不多說。
『叄』 柬埔寨、寮國、越南、孟加拉國、印度、哈薩克,分別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柬埔寨的國體是君主立憲制、寮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越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孟加拉國實行議會制、印度實行議會民主制、哈薩克總統制共和國、泰國是君主立憲制。
無論是實行議會君主制,還是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或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都是資產階級當政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普選制,都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只不過分權程度不同而已。
(3)和印度差不多的國家有哪些政策擴展閱讀:
國家制度介紹
1、君主立憲制
君主立憲制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地主階級互相妥協的結果。
2、民主共和制
民主共和制是指國家的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並有一定任期的政權組織形式。它是多數資本主義國家採用的政體。
3、議會制共和制
政府(內閣)由占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來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時,政府就得辭職或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肆』 中國和印度同為人口大國,為何我國要買米,印度卻要賣
世人都知道中國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如何能夠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曾經是我們面臨的大問題。如今,有了雜交水稻技術的支撐,我們的水稻畝產量遠遠超過很多國家,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口糧問題。然而,不得不正視的一個現實就是,我們每年還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大米、大豆等糧食。相反的,和我們人口情況差不多的印度卻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米出口大國,在沒有良好種植技術的情況下,他們為何還有大米出口?
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無奈的事情。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沒有強制收購糧食這一政策,農民手中的所有糧食都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因此政府對於老百姓大量出口大米這一現狀也是無可奈何。如此奇怪的現象也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生活在一個制度健全、政策惠民的國家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伍』 計劃生育的國家有哪些
法律分析:除了中國,印度,韓國,印尼,越南等國家也實施過計劃生育。
每個國家的計生政策在細節上各有不同,但是都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控制人口。
1、其中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印度從1951年開始就推行計劃生育,但是並沒有採取強制性的措施。
2、韓國的計劃生育並沒有中國的計劃生育如此的激進和強制,韓國計劃生育整體來說是溫和的,以經濟為手段,以法律為導向促進韓國人降低生育率,例如免費的節育,政府的宣導,免費的避孕產品,人工流產合法化等等,從節育手段上來說,中韓差不多的,不管是避孕套的發放還是對女性放環。
3、印尼人口政策核心是推行家庭生育計劃。印尼政府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先在爪哇和巴厘兩個人口最稠密的島嶼進行家庭生育計劃的試點,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公元1973—1977)期間,逐漸推廣到西齊、北蘇門答臘、西蘇門答臘等十個省、區。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家庭生育計劃推廣到其他11個省份,普及全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一條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行計劃生育,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綜合措施,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第三條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與增加婦女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增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地位相結合。
『陸』 亞洲除了中國,還有哪些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如印度,朝鮮,韓國,新加坡,印尼,外蒙古
真正的計劃生育只有中國,過去印度和印尼也想搞,但國內反對,沒人執行,因為他們的政府力量也不是很強,最後不了了之,現在這些國家的人口問題已經非常嚴重了,印度人口目前12億,過不了幾年就要超過中國了,而他的人均收入才僅有中國的1/3。
『柒』 美國,中國,俄國,日本,印度和德國比較這六個國家的目標和政策有什麼異同。評價這些國家未來關系走向
中國,俄國,日本,印度和德國比較這六個國家的目標和政策是一樣的。
『捌』 多國對印度發出出了禁入令,哪個國家的政策最「狠」
澳大利亞的政策,違反之後要賠很高的賠款,因為現在印度的疫情非常的厲害,而且傳播性非常快。
『玖』 近代中印兩國有什麼相似之處現代兩個國家面臨 的共同仟務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發展道路的相似性
中國、印度兩個大國都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在古代社會都曾倍受外族的人侵和多國紛爭的困擾,戰爭、內亂災荒和王朝更替屢屢出現。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和印度古代農業社會里,封建統治成為超穩定的系統,兩個社會均處於經濟史學家所說的「內卷」(involution)狀態,也就是說,不但社會體制和人們生活形式不斷自我維系、自我保持和自我復制,而且,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處於一種長期的停滯狀態。根據麥迪森(Angus Maddison, 2001)《世界經濟千年史》、拉爾(Deepak LaI, 1988-1989 )《印度均衡》等經濟學家的統計數據和研究結論,中國、印度都落入了西方漢學家伊憊可(Mark Eivin, 1973)所說的那種「高水平發展陷阱」之中。由此而來的「李約瑟之謎」和「馬克斯?韋伯疑問」等問題,經常引起學界的討論和爭鳴,對於中國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封建專制、儒家思想、重農抑商等方面,對印度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種姓制度和村社經濟方面。到底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個大國能夠如此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到底是什麼力量使這兩個大國久處「高水平發展陷阱」之中呢?這些問題,仍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讓許多學者倍感矛盾困惑,但同時也體驗神奇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如此漫長動盪的歲月里,這兩個大國都沒有分崩離析,歷史和文化都沒有中斷,都曾為人類文明特別是農業文明發展做出過突出的貢獻,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的力量一直都在增長,到了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將近一百年,印度受英殖民統治也將近一百年,都在20個世紀中葉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贏得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的獨立,以大國形象出現在世界舞台。
中國和印度獨立以來的國內外發展條件,使決策者選擇了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目標的發展戰略。中國毛澤東主席認為,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夠真正實現國家的獨立;印度尼赫魯總理也曾指出,工業化就等於重工業化。這種思想和戰略選擇不僅是當時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環境使然,也十分直觀地反映了中國和印度政治領導人的經濟理想以及政治抱負。同樣,中國和印度獨立以來,作為歷史遭遇相似且同屬於發展中大國的兩國來說,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和道路選擇在許多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處。
具體表現在:其一,中國和印度都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實現國家富強的前提條件,兩國從上世紀50-70年代期間基本上都放棄了自身的比較優勢察賦,程度不同地仿效了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意在通過工業化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地位。其二,中國和印度雙方都曾因過於追求發展重工業和經濟的高速度,而忽視或輕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均衡發展,並一度造成重重、輕農、輕輕的經濟結構失調的問題。其三,兩國都程度不同地強調公營企業在國家工業中的地位,而有意識地增大公營經濟成分的比例。中國的國有化速度很快,程度非常高,而印度也通過搶占「制高點」提高國有化的比重。但由於兩國在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上存有差異,相比而言,公有成分在兩國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中國略多,而印度略少。第四,兩國的工業化進程都是靠政府強有力地干預下進行的,主要是通過五年計劃的手段來推進和實施。中國放棄了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的設想,形成了高度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印度雖然有市場經濟的底子,但也實行了「社會主義類型社會」的政府幹預體制。
根據經濟學家長周期的觀察和實證研究來看,優先發展重工業脫離了兩國的要素察賦,導致了經濟增長緩慢、產業結構失衡、微觀激勵不足等後果,進而使得技術效率低下、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的實際速度低於潛在的最高速度。由此導出的必然的邏輯推論和改革發展實踐是,中國和印度兩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人手點,是放棄「趕超」戰略代之以比較優勢發展戰略,逐步建立或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使產業和技術發展始終能順應要素察賦結構在時空上的分布和變化情況,降低改革的成本。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印度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改革的進程。中國的發展體現了以製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模式,印度的發展體現了以信息服務業為主的技術密集型模式。中國與印度在經濟賽跑中,中國主要依靠製造業,印度更多的依賴服務業。有專家認為,在華僑的幫助下,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在印僑的幫助下,印度可以成為世界的實驗室。綜合來看,中印兩國開始主導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發展走在了印度之前,印度經濟整體落後中國10年或略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