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怎樣看待莫卧兒王朝與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拉」,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於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鍾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傑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築」,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回,生生不息。盡管有人說,沙賈汗只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盡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乃至生命。但是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戀,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只為世人心中那一點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⑵ 為什麼說古印度文明,和現在的印度沒半毛錢關系
古印度,是世界4大文明之一,和古印度齊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中國,在這當中,古印度絕對是一個比較奇葩的存在。在印度歷史上僅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等少數的王朝是由印度人建立,其餘的統一國家都是由外族入侵建立,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所以印度不像中國那樣,有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印度至今仍然被語言,種姓制度,社會結構,民族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所困擾。印度能否制定有效的策略,走出這一困境?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⑶ 盛唐時期的天可汗唐太宗在當時印度人的眼裡是什麼形象
王曰:「嘗聞……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盛德之譽,誠有之乎?大唐國者,豈此是耶?」
對曰「然。……大唐者,我君之國稱。昔未襲位,謂之秦王,今已承統,稱曰天子……」
這段對話是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時與北印度國王戒日王交流時所記,可見,在古代北印度人眼中對唐朝和唐代宗都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戒日王於公元642年在其國都曲女城為唐僧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賓主雙方還進行了積極的互動和會談,情況如何,且看唐三藏在《大唐西域記》里的記載。
據唐僧記載,戒日王朝國力雄厚,其他的不表,光騎著大象的象兵就有六萬,馬軍有十萬,幅員遍及整個北印度,而且三十年沒有戰爭。
在這次會見中,戒日王問唐僧:「你來自哪裡,來這里有什麼要求?」唐僧答:「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前來取經。」——這說法,在《西遊記》裡面已經是唐僧的口頭禪了。
古代印度人對唐朝音樂有所聞,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史上有名的貞觀年間,雖然隔著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時候的信息還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古印度人眼中的唐太宗
這番話透露出當時東亞南亞信息溝通的一些真實面目,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起碼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其實,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處。當他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其兄長就被鄰國國王所殺,戒日王勵精圖治,用六年時間征戰天下,不僅報了兄長之仇,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國家,就這點而言,他的經歷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藝青年,李世民愛玩音樂,戒日王愛寫劇本,他寫有三部劇本:《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其中還有愛情劇。
所謂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聽了戒日王的話,唐僧回答說:「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家叫大唐國,而我們的皇帝在繼位之前稱為秦王,現在已經登基繼位,就稱為天子。」糾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誤區。
這次會見後,戒日王請唐僧騎著大象巡遊印度半島,留下一段佳話。
⑷ 為什麼印度不重視記錄歷史這與其種姓制度有關系嗎
現在的印度人對於自己過去的股印度的文化部太清楚的,因為他們的文字已經失傳的,而很多的古書古跡都不注意保存,很多東西流失到我國,更可悲的是,身為印度人卻對古印度文的翻譯一無所知(失傳了),而我國的季羨林大師,就是梵文翻譯的泰斗,印度人在需要對自己歷史的某個片段進行回憶的時候,不得不來中國尋找各種書籍和答案,中國人卻喜歡保留東西,小到甚至在遊玩的時候願意題詞---XX到此一游,大到關乎國體的物品---鼎,的上面也會可有銘文,這是兩國的習慣不同
希望這個答案你可以滿意,如果幫助到你,那我深感榮幸,謝謝
⑸ 《吠陀》反映了古代印度人的哪些思想
反映了古代印度從氏族社會向奴隸制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自然現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圖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禱詩、祝福詩和咒語詩等。
《娑摩吠陀》是專供舉行祭祀儀式時唱的歌曲集,歌詞大部分是《梨俱吠陀》中的。《夜柔吠陀》是關於祭祀儀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詩歌的方法的規定。《阿達婆吠陀》出現時代較晚,是一部巫術咒語詩集,共收詩730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自然現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圖控制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禱詩、祝福詩和咒語詩等。
這4部《吠陀》包括了印度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文學,是用口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直到19世紀才印行成書的。印度傳統說法認為4部《吠陀》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修道士仙人毗耶娑編訂分類的,但這種說法不很可靠。
⑹ 古代印度人怎麼看中國
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代印度,指的是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前建立的文明。公元前1000年以後,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使得古印度文明中斷。之後到現在的印度文明,是這些外來的雅利安人創造的,比如種姓制度、梵語、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都是他們後來的文明結晶。雖然歷史上,希臘文化、伊斯蘭教、游牧民族都曾在後來入侵印度次大陸,但並沒有再一次造成印度文明的中斷。今天在印度居統治地位的印度教,仍然是從最古老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
⑺ 印度曾是文明古國為什麼現在不如古代
1947年之前,印度既不文明,也非國家。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古代印度,在印度東北部和西部建立過幾個王朝,主要在如今巴基斯坦境內,如果說古印度實際上就是巴基斯坦。最後一個王朝是孔雀王朝,存在了50年,古印度與現代印度在地理上關系就不大,前面說了古印度主要是在巴基斯坦境內
而如今印度這個國家,自古就是幾千個土邦,也就是村莊自治的,如果有侵略者進入,那麼就成為奴隸唄,這些外來入侵者建立國家,治理文化,管理體系都不是印度的,離開時啥都沒留下,印度人看到外來統治者離開了,又回到幾千土邦自治狀態。
沒有離開的入侵者,那就是雅利安人,他們在印度的統治由於對外戰爭的失敗而衰弱,居然沒有走,留在印度,其勢力依然比印度人強大,於是他們在印度統治時制定的種姓制度就留存了下來,所以說嘛,印度人智商低,被人統治反抗卻很少,外來統治者衰弱了,印度人也不起來反抗,反而接受。
最後一個,也是唯一統治印度地區全境的就是英國人,英國人1947年要走了,看著印度就想啊,我不能像過去的統治者那樣走了,什麼都不留下吧,那麼印度地區建國吧,印度人既沒有自我統治的經驗,也沒有保留任何治理文化,英國人說怎麼干,就怎麼干吧,說白了,印度人智商不行啊,於是建國嘍,但是宗教分歧導致印巴分治,,實際上巴基斯坦還比較穩定,印度卻更糟糕
你看哈,沒有治理經驗,沒有歷史,對是沒有歷史,英國人愛好考古,挖掘了古代印度的一些遺跡,但印度人不關心這些,一是沒有歷史記載,二是也沒有任何文明留下來並發揚光大,三是這些遺跡的主人,實際上又與現代印度人沒有關系,他們早已滅絕。印度人想著是像英國紳士那樣的生活。
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英國人是統治者,他們只不過是奴隸,主人要走了,奴隸自己做主人,卻沒有主人的本事,但想法卻固定下來,所以1991年印度改革開始後,印度人想的是體面的生活,什麼產業工人,什麼製造業,都是低等人乾的,咱印度人要體面的生活。
對,像英國人那樣做辦公室,於是印度人就沒走工業化道路,說白了,幾千年的奴隸,智商又不行,還好面子,又懶惰,又自私,詐騙成為印度人的特色,歐美人最討厭印度詐騙犯了,印度人常常自我詐騙,稱自己是文明古國,稱自己有偉大的成就,全都是靠吹牛的,主要是靠突發奇想的傳說加持,他們可以突然製造個神,然後用神的口吻表達一些不存在的成就
修改回答
⑻ 古印度眼裡的唐朝是怎樣的,為何顛覆了傳統認知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一個輝煌的朝代,無論武力還是文化,都在世界文明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直至今天,唐朝還留有餘韻,先不說在日本的很多遺跡,但說“唐人街”,就非常了不起。在世界各地華人聚集區,為何不說“元人街”、“清人街”之類,而是說“唐人街”?顯然,這就是唐朝文化的影響力。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強大王朝,鄰居古印度又如何看待的呢?結論顛覆了傳統認知。
其實,在“雞犬難以相聞”的古代,古印度人認識的唐朝並不可笑,畢竟交通不便難以大規模交流,從而形成片面認識可以理解。但態度決定一切,劉慈欣《三體》中的“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如果因為傲慢的態度,進而產生“唐朝是微不足道的
蠻族國度,思想狹隘,秉性粗暴
”的片面認識,那麼這才是最危險的。
事實證明,所有傲慢的文明,最終都迎來可悲的下場。歷史上的印度,一直傲慢著,最後卻輪番被外來種族統治;中國的清朝,在鴉片戰爭之後還是傲慢的自詡天朝上國,最後迎來百年屈辱。
⑼ 印度人怎麼看待莫卧兒帝國的
Mowo』er Wangchao
莫卧兒王朝
Mughal dynasty
1526~1858年統治南亞次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的伊斯
蘭教封建王朝。
王朝的興衰 1526年,中亞封建主蒙古-突厥族後
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巴特戰役中戰勝洛迪
蘇丹,宣布為印度斯坦皇帝,標志著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
的開始。之後,巴布爾又經過1527年的坎努戰役和1529
年的戈格拉戰役,統一了北印度。1530年,胡馬雍繼位
(1530~1556)。1540年,胡馬雍在曲女城戰役中為比哈
爾阿富□酋長舍爾沙擊敗,流亡波斯和阿富□,莫卧兒
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1555年,胡馬雍重征印度
平原,佔領德里和亞格拉,恢復了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
統治。1556年,阿克巴繼位,實行了進步的內政改革,采
取寬容的宗教政策,擴大了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的社會、
政治基礎。他建立中央集權制,開疆拓土,統一了次大
陸廣大地區,推動了印度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到查罕
傑(1605~1627在位)和沙·賈漢(1628~1658在位)
時代,莫卧兒王朝國勢日盛。文化藝術亦進入一個新的
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藝術特點,是民族傳統與中亞及
波斯藝術相結合,舉世聞名的泰吉·瑪哈爾陵,可以作
其典型代表。(見彩圖泰吉·瑪哈爾陵)
奧朗則布統治時期,向南印度進行軍事擴張,王朝
版圖幾乎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但他強制推行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並恢復對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而
引起拉傑普特封建主、錫克教徒及馬拉特人的激烈反抗。
奧朗則布死後,各省總督紛紛獨立割據,莫卧兒帝國陷
於四分五裂。1740~1761年期間,德里的莫卧兒皇帝先
後成為入侵印度的波斯人、阿富□人及馬拉特封建王公
的傀儡,莫卧兒王朝名存實亡。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
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
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
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莫卧兒王朝通過阿克巴的內政
改革,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軍事官僚政治體制。
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由 4名重要的大臣輔助。他們是
掌握軍事的「米爾·巴克希」,主管宗教、司法的「薩
德爾-烏斯-蘇杜爾」,掌握財政、稅務的「迪萬」,管
理工廠、倉庫的「米爾·薩曼」。此外,還有私人秘書
等重要官員。仍保留宰相「瓦齊爾」的職位,但無實權。
全國劃分為15個「蘇巴」(即省,奧朗則布時擴大
到21個)。主管省政府的省督稱「蘇巴達爾」或「納瓦
布」,有 4名重要官員協助工作。各省的財政、稅務和
民事審判官「迪萬」名義上由省督管轄,實際上起中央
政府監視省督的作用。「帕爾迦納」(縣)是農村行政
的核心,其行政首長為「阿米勒」。省與縣之間設置管
轄若干縣的「薩爾卡爾」(專區),由執行軍事、行政、
司法和警備任務的長官「福吉達爾」主管,他在賈吉爾
達爾徵收田賦時提供軍事支持,鎮壓農民。(見彩圖莫卧
兒王朝)
莫卧兒王朝的行政制度實行軍事化。從阿克巴開始,
將所有文武官吏分為38級,按軍事方式編制,其俸祿按
品級高低領有大小不等的賈吉爾——軍事封建領地。
封建土地制度的發展 莫卧兒時期有 3種土地佔有
形式,即直屬國王的封建領地、賈吉爾達爾的非世襲領
地——賈吉爾和柴明達爾制度的世襲領地。直屬國王的
封建領地約佔全國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亞格拉地區。
其收入主要用於維持皇室、宮廷官員和衛隊。
賈吉爾制度早在德里蘇丹國家時期就已實施,那時
稱「伊克塔」。16~17世紀中葉,賈吉爾成為莫卧兒印
度土地佔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傑統治時,賈吉爾約占
全國耕地的70%,賈吉爾的持有者稱賈吉爾達爾。17世
紀中葉,莫卧兒印度共有8210個賈吉爾達爾,分上中下
三層,分布全國各地,上層68個,由王子和貴族組成,中
層 587個,下層7555個。他們彼此之間無隸屬關系。賈
吉爾達爾對其賈吉爾沒有所有權,只有徵收規定的田賦
和名義上非法實際上合法的各種雜稅的權利。賈吉爾達
爾持有賈吉爾必須以服軍役為條件。賈吉爾是非世襲的,
甚至是非終身的。但是到奧朗則布統治時期,賈吉爾同
柴明達爾制領地漸趨一致。
社會經濟的發展 莫卧兒社會仍以農業經濟為主,
農業中商品生產擴大,出現商品糧和棉花、生絲、藍靛、
煙草等經濟作物的專業化產區,產品遠銷歐亞市場。
莫卧兒時期的手工業十分發達,主要手工業生產的
技術水平超過當時歐洲先進國家。手工業生產的主要形
式是封建制經濟的作坊和家庭手工業,大型官營作坊的
優質產品主要為滿足宮廷和貴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
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買商通過預付款項、提
供原料並收購其產品等手段來控制手工業者的小型作坊
的生產,但尚未出現先進的工場手工業。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商業和外貿的發展。16~18世
紀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雖仍是封建統治的政治中心和貴
族的消費基地,但已開始起著工商業中心的作用。德里、
亞格拉、拉合爾、阿默達巴德的城市規模可與當時北京、
巴黎、倫敦相比。活躍的商業貿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區的
閉塞隔絕狀態。沿著陸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許多區域性的
國內市場。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則是對外貿易最發達的地
區,商船往來歐亞非各地及中國。
商品經濟和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商人資本的興起。
擁有雄厚貨幣資本的錢商在各大城市開設錢庄、銀行,經
營存放款業務。發行期票和匯票。財力雄厚的班尼亞商
人種姓充當皇室、貴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財政金融經
紀人。但印度這時期的商業資本尚未轉化為資本主義性
質的產業資本。
⑽ 為什麼古印度人都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史
古代印度基本處於割據狀態,很難作一部完整的史書,而且印度沒有如中國一樣將文學看得很重,而是將宗教放在首位,於是現在反觀印度所謂的「史書」,大多都是神話性質的,在國際上,一般將印度稱呼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國家」,即便現在,印度的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連文字都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