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巴鐵一年和印度打了多少次戰爭

巴鐵一年和印度打了多少次戰爭

發布時間:2022-09-20 10:38:38

⑴ 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樣分裂,最後成為死敵的

據外媒2月27日報道,巴基斯坦軍方證實,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擊落了“侵犯巴方領空”的2架印度軍機。巴基斯坦外交部表示,對印度軍機實施空中打擊的目的是表明“自衛的態度和決心”。另據路透社報道,巴基斯坦軍方表示,逮捕了一名飛行員。實際上,在歷史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本同屬一個國家。那麼,為何最後他們分裂成兩個國家,並且成為死敵,不死不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探究那段鮮為人知的的歷史。


後來大多數土邦加入了印度,但原北部土邦克什米爾歸屬未定。由於克什米爾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爭奪的重點,並且雙方的沖突不斷升級。最終在1947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經過了激烈的戰斗,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隨後,印巴雙方後續又發生了兩次印巴戰爭,各種小的沖突不斷。至此,雙方成為死敵,不死不休。反過來想想反擊戰,印度的獠牙已經顯露,如果沒有巴鐵的牽制,印度對於我們可就真的是一個大麻煩了。

⑵ 印巴戰爭有幾次及中國的作用

印巴戰爭有三次。

1,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

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中國的作用: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2,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本次戰爭以印度敗而結束。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中國的作用: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政府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3,第三次印巴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間,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該次戰爭以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為孟加拉國結束。

中國的作用: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

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2)巴鐵一年和印度打了多少次戰爭擴展閱讀: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後果

1,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後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

2,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盡管美軍並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後印度同美國的關系還是降到了最低點。由於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夥伴,印蘇關系持續升溫。

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系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

3,孟印巴三國關系的曲折變化。孟加拉國建立兩年多後,1974年4月,印、巴、孟三國外長就遣返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三國關系趨於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並開始恢復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之後孟印兩國之間又相繼發生了關於法拉卡河水分配糾紛、印度停止對孟軍援、兩國邊界沖突、非法移民問題等一系列事端,孟印關系發生嚴重逆轉。

⑶ 此國打了三次仗,丟失一半領土,後來怎樣了

巴基斯坦和印度曾經同屬於大英帝國麾下,名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戰之後,巴基斯坦和印度人民為了自由發起了無數運動,脫離英國的殖民。而英國為了能將日不落帝國的余暉繼續撒向南亞的這片土地,推行「分而治之」,於是有了三次印巴戰爭,而中國多了一個兄弟「巴鐵」。



如今巴基斯坦在中國大哥的帶領下,日益興旺,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國家,是世界第25大經濟體。當然,有「巴鐵」在印度洋,對於我們的發展也是有極大的幫助的,所以互利共生,讓中巴的友誼越走越遠。

⑷ 印度巴基斯坦打了幾次戰爭都是誰勝利了

三次印巴戰爭,除第二次是巴基斯坦戰勝外,其餘均是印度獲勝;1999年還有一次「卡吉爾沖突」,印度獲勝。

⑸ 三次印巴戰爭導致了什麼結果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歷史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⑹ 1971年印巴戰爭的原因

印巴兩國在1947年分治後的50多年時間里爆發過3次戰爭,其中兩次均因克什米爾爭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戰爭時間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由此爆發了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一年零三個月,雙方參戰人數總共近10萬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間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數千名巴控區的「自由戰士」滲入到印控克什米爾組織起義。9月1日,印巴邊界沖突演變成第二次印巴戰爭。1966年1月1日,在前蘇聯的斡旋下,印巴簽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戰爭遂告結束。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第三次印巴戰爭時間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⑺ 巴鐵的地區局勢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3日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巴方開始了熱情友好的接待。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歡迎人群手持的中國國旗居然是清一色的六星紅旗。中國的標志是五星紅旗,這是世人皆知的常識,為什麼在胡主席訪巴的重要時刻巴方犯下如此重大「錯誤」。這背後有隱藏什麼玄機,有什麼深刻含義呢。先來看下地區局勢。 印巴矛盾由來已久,從上個世紀開始印巴有過3次大規模武裝沖突,其中1966年的第2次印巴戰爭,印度迫使孟加拉從巴分離。軍事合作,對巴壓力日益倍增。
2002年印美聯合軍事演習,4月17日,印度與美國簽署了一項軍火采購協議,美國向印度出售8部「火力發現者」反炮兵先進定位雷達,總價值高達1.46億美元.
2005年6月28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到訪的印度國防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簽署了一份為期10年的印美防務合作協議,這份旨在提升印美防務合作、被稱為「美印國防合作新框架」的協議包括兩國聯合生產武器、相關技術轉移以及在導彈防禦體系方面開展合作。
2006年3月2日美印簽署核能合作協議,轉讓核技術。
印度作為南亞強國對外奉行所謂的獨立外交,把錫金給獨立了出來,把藏南給獨立了出來,把印控克什米爾獨立了出來,看來印度的獨立外交還是有些殺傷力的。這也是巴所擔心的,因為印度有俄美的戰略支持,巴如果沒有中國撐門楣,就很難抵擋印的咄咄逼人的態勢了。 .美國在上個世紀末開始實施中亞戰略意圖控制中亞能源的輸出,在中亞戰略步騶逐步達成的時候南亞也越來越吸引美國的注意。在伊拉克政權順利搞定之後,民主伊朗的日程就開始加速了。但是美國最忌諱的不是伊朗的核武器,而是在伊朗有巨大戰略利益的某些大國。美國當然想向伊拉克戰爭一樣干凈漂亮的結束這一切,但是越戰的夢魘總是揮之不去。美國人盯緊了地圖:幹掉波斯人切斷其支援路線,一個國家首先要解決掉,那就是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如果歸順了,那麼伊朗就是刀板上的肉了。
9.11後,美國借口打擊恐怖組織,入侵阿富汗,武力威脅巴基斯坦聯合「反恐」要求巴對其開放領空,並且借用巴軍事基地駐兵。遭到巴拒絕。
2004年1月14日,美軍用飛機對巴北部部落區實施「外科手術式」的轟炸。
2006年6月10日,美國政府決定在本財政年度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削減3.5億美元,指責巴在改善本國民主和人權現狀上相當失敗。
當然除了敲打,也少不了拉攏
美國國務卿鮑威爾04年給了巴基斯坦一個新頭銜,稱其為美國的「非北約盟國」。
03年開始提供30億美元的反恐資金,05年10月10號,巴地震受災,美國第一時間拿出5000萬美元援助。
這一切都是為了切斷伊朗背後的某些大國的影響,將美國鼓吹的『反恐』勢力滲透到中國的後背,然後名正言順的扼殺。 石油是國家的血液,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馬六甲海峽海盜頻繁,印尼和印度紛紛窺視這里的控制權,海上戰略能源供給線受到威脅,迫使中國尋找新的能源路線。巴基斯坦成為新能源路線其中重要一環。先看下巴的地理位置。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東與印度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西北同阿富汗交界,西同伊朗毗鄰,南臨阿拉伯海。中國通過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獲得在印度洋建設重要出海基地瓜達爾港口的權利,相當於中國打通了印度洋的出海通道,具有重大的軍事和經濟價值和戰略意義,中國海軍不僅可以進出印度洋,西出則可控制波斯灣這個世界咽喉。巴基斯坦作為中國西部的重要鄰邦對中國國家戰略舉足輕重。 中東作為世界的能源中心,是各國經濟發展的保證。誰控制了中東,誰就執世界之牛耳。然而某些超級大國的算盤是,世界戰略能源的咽喉要由他們掌控,誰要是不服從民主的大旗,就掐斷他的命根。當然想法是美好的,可惜的是估計很難實現。因為我們已經先算計了一著。
在伊拉克戰爭結束之時,我們的政府就意識到,下一個目標也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的動脈馬上要被人切斷了,危機迫在眉睫,如何應對。中央果斷決策02年中國伊朗簽署1000億美金的能源協議,遭到美國的強烈抗議。04年開始韓國日本等國在美國的壓力下日益減少從伊朗進口原油,06年分別減少進口50%--30%,06年第一季度中國卻從伊朗進口原油增長25% 不減反增,這是什麼棋?其實這就是為未來的伊朗戰爭埋下伏筆,伊朗vs美國是戰是和都將不影響中國的能源供給。因為中國已經盤算好,如果美國開戰,我們就可以以保護中國海外資產為名要求在伊任何軍政勢力保護中國的財產安全,甚至可以考慮象俄軍2000年在科索沃一樣空投送軍事力量到伊朗(2000年南斯拉夫戰爭,美國操縱聯合國軍事佔領南的決議剛剛通過,為了保護俄國的戰略利益,6月11日,俄國200名空降兵出其不意地由波黑進入南聯盟境內,12日凌晨在北約部隊到達之前搶佔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納附近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斯拉蒂納機場。並快速向科索沃地區進軍。),把1000億的油井保護起來,不管你反恐還是反什麼,但是不能隨便動我的資產,就算戰後無論誰組建政府,也都要考慮到中國利益在本地區的實際存在。這就是我們虎口奪食,各國紛紛撤走資金的情況下,我們卻大投1000億的用意所在。
但是要維護經濟,政治上的利益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後盾。坐莊中亞維護中國的利益,必須一個陸路通道,保證我們真正軍事上的威懾,巴基斯坦首當其沖。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中國良好的關系,是中國發揮中亞影響力的保證。這就叫先下手為強,從美國的對中巴合作的反映就可以看出,這著實在讓老美頭疼不已。 與巴連手之前必須要考慮到印度的反映,要不然計劃沒完成就被別人打亂了,2006年11月20日胡主席開始對印度進行為期3天的友好訪問.
臨行前2手准備:
1,中國在訪印前夕中國駐印度大使突然高調宣稱藏南領土主權歸屬問題,引發印的不滿.
先把調子定定,我們不是來施捨,不是來企求,是來談判的,你什麼時候把我們的領土歸還,談好了,共同發展,
2,胡主席訪印,聲明中國在南亞不謀求私利,並積極促進印巴和解,並帶去不少共同發展的計劃,比如簽定自由貿易協議,開設邊境自由貿易區,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等等.但是印卻以國家安全為由回絕了中國合理建議,這也在意料之中,因為本來就不是奔你來的。我們的策略是先塞胡蘿卜,不要,不要正好,那就別怪哥們沒提醒你,先禮後兵。與巴進一步發展關系,印度有苦難言。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23日開始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擴大中巴兩國在貿易、文化、軍事、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其中兩國將簽署一項「防務協議」,並將共同研發預警機。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可能通過核合作向巴基斯坦提供用於發展核武器的相關技術。
24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舉行會談。他建議中巴兩國共同推動反恐合作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穆沙拉夫亦表示,希望加強兩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堅決打擊恐怖主義。為加強中巴戰略合作關系,胡錦濤提出五項建議在會談時,胡錦濤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巴基斯坦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努力。
一大堆合作協議,最令巴欣喜的就是中國和巴簽署《中巴共同防務協議》,軍政階層喜於言表,全國上下一片歡騰.為什麼一個協定有這么大分量呢.1961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簽定,在美國一直不願意結束朝鮮戰爭的情況下,駐日駐韓幾萬大軍硬是不敢動朝鮮一根毫毛,其中的緣由就不用細表了。如今巴面臨的各方面壓力迎刃而解,國家安全得到最好的保護。印度已經被抽了2嘴巴,也為中國以後中亞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薄薄的一張協議不亞與中國一個集團軍進駐巴基斯坦,比核武器還好使,他是巴的一道護身符。巴實際被正式納入中國中亞戰略防禦圈,中國國旗在巴基斯坦突然多出一顆星就不難解釋了.
中巴合作不僅在軍事,經濟、能源、交通等領域我們也是通力合作,很明顯我們是要把巴基斯坦由弱變強,讓巴基斯坦做中國西大門的守門員,把蠢蠢欲動的印度象給看死看牢。另外全方位合作的中巴,是中國解決中亞問題的得力臂膀,將使中國在中亞說話的分量猛增.
戰略突圍,胡主席的外交膽識30年來無人能出其右,中亞一盤死棋硬是叫我們走活了,而且反敗為勝,在歐洲,中法展開全面合作。在非洲,剛剛結束的中非論壇,讓世界都為之震撼,中國與南非的軍事合作已經有聲有色的展開了。

⑻ 三次印巴戰爭中國均沒有出兵是關系好嗎

三次印巴戰爭鑒證了中印,中巴關系一點點的演變!中印由最初的友好走向對立,中巴由最初的對立走向巴鐵!
三次印巴戰爭,除了第一次是在1947年打的,中國還沒有成立,其他兩次都和中國有關系。
第二次印巴戰爭,由於美國的偏坦,巴基斯坦開始倒向中國,第二次印巴戰爭期間,中國外交部於1965年9月16日向印度駐華使館遞交最後通牒,要求印度政府必須在9月22日午夜前撤除其在中錫邊境中國一側和跨中錫邊界線上的所有侵略工事,並立即停止在中印邊界和中錫邊界的一切入侵活動。在同一照會中,中國政府強調中國不介入印巴爭端不等於不問是非,也決不等於中國可以同意克什米爾人民的自決權遭到剝奪,也決不等於中國可以同意印度借口克什米爾問題侵略巴基斯坦。盡管因為印度滿足了通牒的各項要求,中方沒有動武,但中國的武力威懾加速了印巴戰爭的結束。
盡管在中國在第二次印巴戰爭已經給予了巴基斯坦很多幫助,但因為當時巴基斯坦國內很多的政治家對美國還抱有幻想,因此,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還沒有走向同盟,真正走向巴鐵的是第三次印巴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由於美國在巴基斯坦最困難的時候公開背叛,使得東巴被印度成功肢解,成為了今天的孟加拉國,面對著印度持續而猛烈的進攻,在內外交困,面臨亡國的情況下,巴基斯坦終於鐵了心的轉向中國,隨後巴基斯坦就得到了中國大批的軍事援助,在中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穩住了戰局,印度在成功肢解東巴,中國已經介入的情況下,見好就收的停止的軍事行動,此後,因為巴基斯坦的全面倒向中國,中國頻頻保護巴基斯坦,印度便再也沒有機會全面進攻巴基斯坦了!

⑼ 印度巴基斯坦戰亂的原因

我不知道你是因為要完成作業還只是想了解,如果只是出於想了解,現在的印巴局面絕對比印巴戰爭還要精彩很多。

印巴戰爭的根源是英國,英國為了方便自己在遠東(印度)的管理,把當時的印度劃印度、巴基斯坦兩個自治區,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這也是侵略者習以為常的伎倆。

印巴戰爭的主要爭端直到現在都還是那樣——克什米爾。「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克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並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佔20%。但是,由於英國為在印巴兩國間製造矛盾,將克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謨土邦王公。1947年8月,克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土邦蓬齊發生起義,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爾」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對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謨王公隨即對蓬齊採取高壓政策,致使50萬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爾」義軍逼近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爾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傘兵部隊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戰爭隨之爆發。

印巴一共打了三次戰爭,最後一次是1971年。這次戰爭印度以壓倒性的姿態贏的了勝利,但迫於聯合國的壓力,最後雙方停火結束。巴基斯坦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得到中國的大力支援和幫助,但這次戰爭也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從而使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上成為霸主,直至今天。

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和地緣關系對中國非常重要。在如今以美國和歐洲國家對中國實行的C行包圍圈中,巴基斯坦是中國向西挺進的咽喉地帶,同時也是我們能源陸路輸入的核心位置。印巴局勢相當不穩定,隨時都可能兵戈相向。隨著中國和巴基斯坦友誼的加深,印度在思考巴基斯坦,尤其是用兵上十分忌憚中國的力量。同時印度和中國存在領土糾紛,並且也有過一仗,所以印度事事與中國叫板。

未來幾十年內印巴再次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原因是中巴聯盟,而中國強於印度,印度在沒有趕超中國之前,不會悻然對巴動武。

⑽ 印度和巴基斯坦打了幾次仗,分別都誰勝利了

三次印巴戰爭:
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3/5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2/5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范圍。另外,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最終必須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後來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公民投票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通過一步步的行動,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經完全接管了克什米爾。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巴方在停火線南部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雙方展開激烈的空戰,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的配合下,給印度軍隊以重創。隨後,雙方陷入僵局。最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使印、巴雙方於9月23日正式停火。 1966年1月,在前蘇聯斡旋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 第二次印巴戰爭武力而採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

閱讀全文

與巴鐵一年和印度打了多少次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5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7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0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6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3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3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9
去印尼坐飛機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瀏覽:56
中國哪裡出生的明星最多 瀏覽:741
如何製作印度綜合香料 瀏覽:418
中國古代有哪些巨艦 瀏覽:584
柳州在中國哪個城市 瀏覽:639
越南教師年薪多少 瀏覽: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