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苦行僧老人,高舉右臂47年從未放下過,後來如何
印度是一個神秘的國度,人口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大國。在印度存在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自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群體就是印度的苦行僧。
01印度苦行僧的信仰
去過印度的朋友,肯定刷新對印度的認知。他們的宗教信仰極為看中,在印度的街頭經常看到一些衣著破爛不堪的人。他們有不剪頭發的、有沿街乞討的、有的在樹下打坐的,總之各種各樣的苦行僧,在印度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印度苦行僧高舉右手
這么長時間地高舉右臂,也會出現身體的不適,這位老人為了他的信仰從未放下。這導致的結果是,手臂漸漸地失去知覺,家人雖然擔心身體狀況,但老人執意如此,家人也是無可奈何。
這位印度老人通過麥提的報道,在當地也成為名人。常年的高舉右臂,老人的右臂肌肉出現了萎縮的狀態,比正常的左臂消瘦一半。這樣的毅力非常人能所及,而且常年高舉右臂,老人的手指甲長得很長。
這位老人的右臂已經沒救了,他也適應了這樣高舉手臂的日子。印度這些苦行僧,為了自己的信仰和靈魂的自由,對於身體上的疼感和信仰比,已經不重要了。
❷ 印度苦行僧:為信仰高舉右臂從未放下,47年後怎樣了
前言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話常常被老一輩用來教育年輕人,他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稍微吃一點苦都收不了,緊接著就說起他們年輕的時候有多麼艱辛困難,那個時代的苦主要是來自於身體,家家戶戶條件都不好,需要不停的勞作才能勉強維持溫飽。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同時身上的壓力也更大了,從學生時代就開始了激烈的競爭,雖然不需要體力工作,但腦力工作也輕松不到哪裡去,年輕人苦在精神上。
因為長時間血液不能流通,阿瑪爾·可傑的右臂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廢掉了,一開始舉著手臂的時候他還會疼痛難惹,必須要咬緊牙關才能堅持下去,現在他的右臂已經沒有知覺了,放不放下了對他沒有任何影響,而且就算他想放下來也不行了,右臂已經以這個姿勢固定在他的肩膀上,強行放下來反而會讓他痛苦。
而且因為手臂不能放下來,自然也不能剪指甲,47年沒有剪過的指甲已經長到打卷,裡面不知道藏著多少污垢,已經變成了黑色,看上去讓人十分的不舒服。即便現在阿瑪爾·可傑的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他一如既往地堅持著自己的初心,不在意外界的看法。有的人現在努力希望以後不要吃苦,有的人生前吃苦希望死後不必吃苦,大家都是想要通過一時的辛苦換去更加長久的幸福,因此在我們看來難以接受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看來卻是努力接近自己夢想的方式而已。
參考文獻
《孟子》
❸ 僧人見僧人為什麼要「合掌」
左掌代表眾生,右掌代表佛陀,所以合掌的意思表示將眾生與佛陀結合在一起。除了合掌外還有四大手印,為大金剛輪印,不動根本印,內獅子印,外獅子印。這五種手印是身密修煉的基本,所有手印的變化全是由這幾個手印變化出來的。
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
❹ 僧人見人為什麼要合掌
合掌又稱為合十,即兩掌相合,十指相並,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禮拜。合掌本來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佛教沿襲而使用。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所以有分別使用兩手的習慣;但是,如果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所以通過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面目。合掌除了表示衷心敬意外,也表示返本還源,人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的意思。
問訊,是敬禮法之一,原來是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記載有兩種問訊的方法,如果說「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如果說「安樂否」,稱為問訊心。後來,一般所行的問訊法,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齊眉。佛教徒在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為結束。
❺ 僧人為什麼要「合掌」
不光是僧人合掌,在家居士也合掌,合掌又稱為合十,即合並十指
本為印度自古所行之禮法,佛教沿用之。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換言之,合掌即是一種禮節,表示尊敬對方,所以僧人們對佛合掌,對來訪的任何人合掌,在家居士也見面時也有互相合掌問候之禮儀,這都是表示尊敬的一種禮節方式。
❻ 為什麼印度人打招呼要雙手合十
當前印度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這與印度人的信仰與宗教文化有著很淵源的關系。「合十」是佛家最常用的禮節,合十亦稱「合掌」。其形狀是兩手當胸、十指相合,合十為禮,以示敬意。
「合十」對佛教弟子而言,是最熟悉不過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動作,不僅可以達到收攝內心的作用,也給人一種謙和的印象,因此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節之一。那年北京鬧「薩斯」,「合十」一度成為部分北京市民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因為避免了手的相互接觸。
「合十」並非佛教所創,它是古印度的一種禮法,佛教是沿用這種禮法,後來逐漸成為佛教的專用禮節。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毫無掩飾,最為真實的本來面目。
「合十」禮佛的來源,廣見於諸經論中,《觀音義疏》卷上載,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除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又《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印度之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問候、打招呼之外,我們經過法師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態,稍稍欠身經過,表示自己的禮貌與尊重。此外,佛教弟子在寫信時,用「某某人『合十』」作為信末署名,也是一種表達謙遜、恭謹心意的方法。還有,當我們聆聽長者大德說話時,也可以雙手合十表示恭敬。如果談話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勢,這樣也能讓人攝心,不會散漫沒精神。
一些心理學家注意到,當人們感到緊張、焦慮或心浮氣躁時,合十可以讓人馬上平和、安定並且集中注意力。這個把雙手合掌放在胸前的動作,看似簡單,但是對平穩情緒卻很有效。
「合十」或「問訊」,雖然是佛教弟子常用的生活禮儀,但是透過肢體的動作,最終是可以讓我們達到端正儀容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心沉穩、安定,達到向內收心的效果。讓自在、寧靜的身心狀態,與佛教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我們除了在大殿向佛菩薩頂禮,可以用問訊或禮佛的姿勢表達心意之外,平日在正式場合見到師父或長者大德,也可以五體投地行跪拜禮;但如果師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飯、講話、演說時,則可以用合十的方式代替,同樣能表達虔誠的心意。
合掌看似簡單,實表深廣的佛法。正如佛經之語深,一句話乃至一個字,可能有無量的含義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體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縮影,一切佛菩薩皆從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萬法。我們不能淺看合掌之禮。
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團結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爭斗。雙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無爭斗之意。又因一隻手也可傷人,現兩掌相合,則全無傷他之意。十指合於一處。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團結。又,十指合於心口,表示誠心誠意,所謂「十指連心」。再者,平時十指散亂,代表散亂的妄心,現合於一處,代表一心。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一心不亂」、「一心皈依」。
二、合掌時,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彎,這樣,兩掌之間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們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種,若緊閉掌心而不留空隙,則淪為外道,來生則生於無佛之地,不聞三寶之名。
三、合掌於心口處,兩掌豎直,表示豎窮三際,指時間;而掌背略鼓,向橫向發展,表示橫遍十方,指空間。這樣,宇宙融為一體,萬法歸於一心。佛菩薩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又能於念頃游步三界及遍游一切佛土,正說明佛菩薩於時空能運用自如,隨心所欲。
四、凡夫不遇佛法,被假象所惑,心時時向外攀緣,不能反歸自性。手有向外抓握器物的功用,代表「攀緣」。殺、盜、淫、酒皆賴於手。凡夫什麼都想抓,抓名抓利抓權,越多越好,這是「貪」。又,手要傷人壞物,這是「嗔」。還有,手會胡亂地傷人壞物,這是「痴」。現在,雙手相合,而且是掌心相合,非掌背相合(抓東西用掌心),代表止住雙手的妄動,收斂放逸的身心,就是息滅「貪、嗔、痴」也。又掌背為外,代表外境六塵;掌心為內,代表覺心菩提,合掌則代表背塵合覺,為修行解脫之路。而成就佛果,則改合為開,所以佛像掌心向前時,表示放光接引,普渡眾生。
五、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即是分別,以左右手代表。執著即是堅持分別,有我執與法執,也用左右手代表。左右之相是假名,是虛妄。合而為一,無有左右,卻亦左亦右,於相離相,平等一如。妄想執著既除,如來德相便顯現。
六、合掌又稱合十。十指相合,手心相對,且合於心口,表示十法界歸於一心,下至地獄法界,上至佛法界,皆唯心所造,從心而顯。
七、十指代表十方,合十於心口,既表眾生平等,又表攝取十方眾生歸於佛道,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普渡,又十方也代表十方佛國,合十於心口,表示以恭敬心供養十方佛菩薩,並攝取十方佛國的功德,庄嚴自心,成就善根。
八、佛子見面,合掌稱一聲「阿彌陀佛」,即是歸於彌陀一乘願海(合二為一),不退成佛。又表十方佛國,同贊阿彌陀佛,同宣凈土法門(合十方為一)。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
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故表「解」。右邊有舍利弗,智慧第一,智慧由戒、定而生,有智慧又能擇善而行,故表「行」。左右相合,即表「解行合一」。又,文殊、普賢是釋迎如來之二脅士,文殊是諸佛之師,表「信、解」,居左;普賢是一切如來長子,以十大願王表「行」,居右。此亦表示解行合一,福慧雙修。同樣,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三十二應,普門示現,表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屬「解」;右為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屬「行」。左右相合,還是「解行合一」。左手多靜,主「解」,右手多動,主「行」。所以,合掌即表示解行合一。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行而不解,易盲修瞎練,增長邪見。解而不行,增長無明,如紙上畫餅。《金剛經》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相」是解,「修一切善法」是行,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果。
十一、左手多靜,代表「自覺」。右手多動,代表「覺他」。自覺而不覺他,只證小乘極果。要覺他而不自覺,恐無能為力,引人入邪路。合二為一,方是菩薩行者,才能趣於覺行圓滿,成就無上菩提。
十二、左右手分別代表願和行。有大願而無大行,便成空願、虛願。無大願而行,則行恐不真而盲目,不得大果。二者相合,以願啟行,以行證願,才能圓成大願。
十三、合二為一,代表「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以,禪凈不二,凈密不二,方法不同,本質相同,目的相同。貴在一門深入,一修一切修。
十四、左右合為一體,代表不二之理。煩惱與菩提不二,自行與化他不二,自佛與他佛不二,性與相不二,
十五,左右相合位於中位(胸口),代表從容中道,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
十六、一切物品供養佛像,主要都是用來啟示我們如何修持的。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說了七種真正的法供養。在聖像前誠心地合掌,仰慕佛德,依佛知見而行,才是上等供養。所謂「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嘆香雲布」。身體就像一個盤子,而雙手合掌就是盤子里的一朵花。由此而知,合掌又代表「含苞待放」,指因地修行。花開結果,即是菩提。
合十的〖動作解說〗:
1.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
2.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
3.盡量放鬆,讓氣息往下沉,以達到逐漸安定的作用。
對於金剛乘而言,則賦予「合十」更多的內涵。如我們可以觀想將左右兩手看作是金剛界與胎藏界,或者代表智慧與方便、或者代表禪定與智慧等,或將十指觀想為十波羅蜜等。
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與四種拳之說,共為各種印契(手印)之印母;十二合掌即:
(1)堅實心合掌∶兩手掌相合,十指齊等合在一起,指端自然稍離。
(2)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略如堅實心合掌,惟兩掌內稍成虛圓狀。
(3)未敷蓮合掌∶又稱未敷蓮華合掌。略如虛心合掌,而掌內之空間更大,稍成穹隆狀。
(4)初割蓮合掌∶兩手相合,食指、中指、無名指略為散開。
(5)顯露合掌∶兩手相並向上,掌側面相著。
(6)持水合掌∶兩掌同時上仰,十指指端稍曲相合,如掬水狀。
(7)歸命合掌∶即『金剛合掌』,此亦為通常所說之合掌。即兩掌相合,十指指頭相叉,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8)反叉合掌∶兩掌掌背相合,右手在左手之上,十指頭相絞,右手手指在左手之上。
(9)反背互相著合掌∶仰右手,覆左手,右手疊在左手上。
(10)橫拄指合掌∶二手掌相仰,二中指指頭相接仰,余指散仰。
(11)覆手向下合掌∶二手掌並覆,二中指指頭相接,二拇指相合。
(12)覆手合掌∶兩手掌雙覆,二拇指相並,十指頭皆向外。
嚴格說來,十二合掌中的顯露合掌、反叉合掌實非合掌。然或因兩掌相接,故亦名之為合掌。又,其中最常用的是歸命合掌、虛心合掌、未敷蓮合掌。
❼ 印度最苦的僧人,為了信仰高舉右手46年不肯放下,如今成怎樣了
半生修行無人識,一朝得法天下驚。
所謂的修行是怎麼樣的,一定是持之以恆的,一直都堅持做一件事情,讓自己的大腦放空,有很多人為了修行而去堅持了很多年,在印度有一個苦行僧人,他為了修行將右手固定肩上46年,高舉右手46年,大家一定很好奇如今他怎麼樣了,我們接著往下看。
結語:如今這個男子還在進行著修行,就是想要達到自己追求的圓滿,他為了修行承受了很多痛苦,在旁人看來是完全沒有辦法忍受的痛苦,不過他本人就覺得這樣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為了最後的圓滿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對此,熒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❽ 僧人見到人為什麼要「雙手合十」
僧人見人為什麼要「合掌」 我們在寺院游覽,經常會看到僧人與人相見的時候,總是十指並攏,左右合掌,放在胸前。這正是僧人最普通的禮節,叫「合掌」,也稱「合十」。《法華經·比喻晶》中有一段文字:「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即說明對別人施行此種禮節的具體做法。僧人們以這種禮節待人,有表示衷心敬意的意思。合掌又稱為合十,即兩掌相合,十指相並,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禮拜。合掌本來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佛教沿襲而使用。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凈之手,所以有分別使用兩手的習慣;但是,如果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的合一,所以通過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面目。合掌除了表示衷心敬意外,也表示返本還源,人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的意思。
問訊,是敬禮法之一,原來是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記載有兩種問訊的方法,如果說「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如果說「安樂否」,稱為問訊心。後來,一般所行的問訊法,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齊眉。佛教徒在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為結束。
❾ 僧人見人為什麼要合掌
【合掌】(術語)全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專一之敬禮法。支那以拱手為敬,印度以合掌為敬。觀音義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合掌為敬。手本二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師子。或雲:叉手白佛言者,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
【合掌】
謂行懺悔時,須合掌當胸,以表誠心之不亂也。
【合掌】
又雲合十。即合並兩掌,集中心思,而表恭敬禮拜。本為印度自古敬行之禮法,佛教傳而沿用之。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手,左手為不凈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凈面之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之面目。『般若心經』中之「不垢不凈」即為此意。關於恭敬合掌禮佛,廣見於諸經論中!如『法華經』方便品(大正九·9C)「恭敬合掌禮」。『觀無量壽經』(大正一二·345A)「合掌叉手,贊嘆諸佛」等。又『觀音義疏』卷上,我國以拱手為恭,印度以合掌為敬!合掌表示衷心敬意外,亦表示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為旨趣。又『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禮法共有九等,合掌為其中之第四位禮法。
關於合掌形式,以密教即將左右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理與智、定與慧等,並將十指配五大、十波羅密等。此外,『大日經疏』卷十三,舉出十二合掌,即:1.堅實心合掌。2.虛心合掌,又稱空心合掌。3.未敷(開)蓮合掌。4.初割蓮合掌。5.顯露合掌。6.持水合掌。7.歸命合掌,又稱金剛合掌。8.反叉合掌。9.反脊(背)互相著合掌。10.橫柱指合掌。11.覆手向下合掌。12.覆手合掌。此十二合掌,皆具有深奧之意義。[法華經譬喻品、法苑珠林二十、禪林象器箋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