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軼聞揭秘:歷史上古印度人怎樣評價唐太宗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史上有名的貞觀年間,雖然隔著重重雪山和大漠,但那時候的信息還是有流通的,戒日王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
這番話透露出當時東亞南亞信息溝通的一些真實面目,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起碼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
其實,戒日王也是一代雄主,和李世民也有相似之處。當他還是一位王子的時候,其兄長就被鄰國國王所殺,戒日王勵精圖治,用六年時間征戰天下,不僅報了兄長之仇,而且還統一了整個北印度,臣服了其他的國家,就這點而言,他的經歷和李世民很相似。更有意思的是,戒日王也是一位文藝青年,李世民愛玩音樂,戒日王愛寫劇本,他寫有三部劇本:《鍾情記》、《瓔珞記》和《龍喜記》,其中還有愛情劇。
所謂英雄惜英雄,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
聽了戒日王的話,唐僧回答說:「情況是這樣的。我們的國家叫大唐國,而我們的皇帝在繼位之前稱為秦王,現在已經登基繼位,就稱為天子。」糾正了信息中的一些誤區。
B. 對唐太宗有微詞的看過來,看歷代帝王如何評價他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這是印度的帝王)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愛新覺羅·玄燁:「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這些都是我找到的歷代帝王對李世民的評價,非常之高。最後用《劍橋中國史》里的評價作為收尾吧「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
C. 怎樣評價唐太宗
其實唐太宗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君主,他開創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使一個朝代有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同時也收到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乃至後代千萬人的敬仰,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唯一可惜的是,這么偉大的人為沒有逃過長生不了的魔咒。
唐太宗還鼓勵我們國家對外交流,走出去。所以那個年代和外國交流的機會也很多,和國外交流的例子也很多,各行各業的國外的僧侶和商人遍布中國,即使是今天,西方人還習慣稱呼我們為「唐人」,國外還設有「唐人街」,這也是唐太宗留給後世的影響。
D. 盛唐時期的天可汗唐太宗在當時印度人的眼裡是什麼形
阿拉伯帝國(630年-1258年)疆域東起印度;西臨大西洋及與法蘭西接壤。南至莫三比克蘇丹國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封建大帝國。
E. 如何評價唐太宗
人物評價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歷代評價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白居易:「聖人有作垂無極!」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聖。」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於是乎藉兵於府,置將於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於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於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率天下於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任於仇讎,起於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諫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
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歷世故,未有出於縱垮裙展之中,發於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後,致治之美庶乎?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康熙帝:「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盪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柳克述:「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之大、業績之偉,無可媲美。推崇功業,數典不忘,我們豈能忘掉李世民!」
鈕先鍾:「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聖。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崙。」
柏楊:「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個黃金時代。」「自從盤古開天闢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最初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固由於他的勛業,也由於他本身的美德。他治理國家的一言一行,成為以後所有帝王的規范。」
張緒通:「整個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即漢代與唐代奉行道的哲學。這兩個帝國是當時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運、最先進的國度。監獄是空的,遺落在街道上的貴重東西沒有人撿,所有國民充滿自信。這是因為這兩個朝代的政府達到了禮制與正義政府的水準。歷史學家把這兩個朝代稱為中國的黃金時代。」
李敖:「唐太宗是歷史上最有『奇情』氣質的英雄人物,柔情俠骨,一應俱全。在打天下的政治斗爭中,當然他有和人一樣的霹靂手段,但在這些政治性的『俗情』以外,他有許多『奇情』,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劍橋中國隋唐史》:「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
F. 為何說唐太宗李世民52歲離世,是一個印度人惹的禍
唐太宗李世民,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是我國唐朝的皇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根據明朝嘉靖皇帝吃的仙丹,我們可以清晰的知道這所謂的仙丹裡面含有鐵粉、汞、水銀、經血、火葯等,這東西絕對是一種有劇毒的東西。正常人吃都肯定會毒發身亡,慢慢的李世民身體越來越不行了,但此時的李世民還未發現是葯石的問題。在一次戰爭中,李世民得知有一位神人,這個神人是一個有著百歲的老人,他就是胡僧那羅邇婆寐,並且有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一聽,馬上派人去將這位神人請入宮中,萬萬沒想到吃了這位胡僧給的長身不老仙丹,不僅沒有長生不老,還使得自己的身體更是大不如前,宮中太醫也束手無策,最後李世民享年52歲就離世了。後來便有史書記載“皇帝服胡僧長生葯,遂至暴亡”。
G. 如何全面評價唐太宗
提起唐太宗,很多人都會想起那場血腥的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所以他才能夠登上帝位,開創貞觀之治。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還是著名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唐太宗一生政績很多,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評價他:1.知人善任唐太宗特別重視人才,用人唯賢,不看出身,他先後任用房玄齡和褚遂良等正直廉潔之人,他還不計前嫌,重用李建成的舊部下,如秦瓊和魏徵等人,一時間人才濟濟,還重視科舉,以此來吸納更多能乾的人,用科舉取代了門第,寒門子弟也有了做官的機會,給政壇帶來了很多新鮮的血液。2.善於納諫李世民時刻謹記前朝隋煬帝拒絕納諫,最終導致亡國的教訓,所以他繼位之後特別重視聽取別人的建議,還特地擴大了諫官的權力,鼓勵臣下多給他提意見,批評他的決策,魏徵是當時最出名的諫官,在朝堂上多次直陳唐太宗的過失,還有馬周等人也因為諫言而出名。3.進行了制度完善李世民在位的時候,在隋朝制度的基礎上完善了很多其他制度,比如政治上延續了三省六部制,還讓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地方上沿用了隋朝的郡縣兩級制度,把全國分成了十個監區,經濟上採用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還完善了科舉制度。4.維護了國家安全唐王朝剛建立的幾年,時刻面臨著突厥和吐谷渾等少數民族的入侵,尤其是突厥軍隊直逼長安,李世民繼位後,經過認真發展,國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之後,政權鞏固了,就開始從防禦轉為主動進攻,還對其他民族採用懷柔政策,在他的努力之下,各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和往來,顯示了唐太宗的寬厚和博大的胸懷,他成為了天下共主,為協調和強化周邊民族的關系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局面,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明君的典範,他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深受百姓的喜愛和擁護。
H. 名人對唐太宗的評價
人物評價:
1、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2、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
3、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8)印度人如何評價唐太宗擴展閱讀
人物功績
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經二十三年的努力,李世民對內以德治國,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四海賓服;唐朝人口達到了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中國大唐盛世的基礎。
即位後,李世民勵精圖治,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在政治上,李世民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李世民經常以前朝為戒,注意自我剋制慾望,囑咐臣下大膽進諫。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
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能夠克制自己。同時,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並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
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並將其功過寫在宮內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隨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I. 如何評價唐太宗
1. 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 . 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J. 歷史題:怎樣評價唐太宗
評價:
①、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為「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②、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入了鼎盛時期。
③、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④、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