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富汗在哪兒
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北鄰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西接伊朗,南部和東部連巴基斯坦,東北部凸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屬大陸性氣候,全年乾燥少雨,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全國年平均降雨量僅240毫米左右。
阿富汗地理位置位於中亞,北方分別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三國交接,東方和中國接壤,東南方與巴基斯坦交界,西方和伊朗交界。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國家,從東北部到西南部橫貫的興都庫什山脈將國家分開,形成一個瓦罕走廊。阿富汗位於中亞、或者中亞的心臟;具體來講,她在伊朗高原之上,面積647,500平方公里。這國家就像是被陸地給鎖住一樣,而且多山,境內包含了大部份的興都庫什山。國內有四條主要的河流:阿姆河、哈里路得河、喀布爾河和黑爾門得河。還有幾條較小的河流以及一對小湖。
地理坐標:33 00 N, 65 00 E
『貳』 阿富汗與中國哪裡接壤
阿富汗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接壤,天然屏障是喀喇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從阿富汗最東部向東南延伸約480公里。寬度約為240公里,長度為800公里。平均海拔超過5500米。為世界上高山和高緯度之外最長的冰川最集中的地方。
另外中國與阿富汗之間有一個瓦罕走廊:是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因為非常狹窄像走廊因此得名。瓦罕走廊的阿富汗地帶是1895年英國和俄國劃定的英(英屬印度)俄隔離帶、緩沖區,送給阿富汗。
該領土及帕米爾高原本來是清朝的,面對英俄劃界事件,清朝政府向英、俄進行了抗議和交涉,但是沒有交涉成功。
『叄』 阿富汗地震,阿富汗地理位置和民族特徵是什麼
阿富汗是亞洲一個中部的國家,而且它是在軍事上擁有很重要的地理位置,它與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伊朗,巴基斯坦與中國都相接壤。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於中亞的中心。而且阿富汗山地富饒,整個國家就像是被一座座山所包圍。他主要的山脈有興都庫神山,而且興都庫神山從東北到西南,將國家貫穿。
阿富汗的各個民族的長相都有一些差異,就相當於是中國的哈薩克族與漢族之間的差異。阿富汗人民大多數信伊斯蘭教,阿富汗的第三大民族,哈扎拉族人的長相與中國人非常相似。同時也因為如此長相不同,也受到了阿富汗人的排擠。阿富汗人民他們大多數從事農業以及畜牧業,他們很少從事工業。阿富汗人民都喜歡小集體,所以這一思想也妨礙了他們成為一個大國家的進程。
『肆』 阿富汗與中國哪裡接壤
中國和阿富汗接壤,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中國接壤的國家除了阿富汗還有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蒙古、朝鮮、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
『伍』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印度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6度44分至35度30分、東經68度7分至97度25分之間。
『陸』 請問印度在哪裡
印度半島,南亞。
『柒』 阿富汗與中國哪裡接壤
01『捌』 世界歷史上的印度和阿富汗交界嗎
阿富汗與南亞的關系,可以伊斯蘭化作為分水嶺,之前是雙向的相互影響,之後是單向的影響更多。在阿拉伯人征服阿富汗,將阿富汗伊斯蘭化以前,既有阿富汗人征服印度的歷史,也有印度向阿富汗輸出文明的歷史。阿富汗一度佛教興盛,巴米揚大佛就是這期間
『玖』 「帝國墳場」—阿富汗
最近這段時間,我注意到一個國家的名字總是出現在新聞媒體上:阿富汗。
就在上個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到訪阿富汗首都,討論美國在阿富汗的撤軍問題。
如果你有印象的話,可能還記得二月底,美國政府與塔利班簽署了一份里程碑式的和平協議。根據協議,美國承諾將在135天內將駐阿美軍規模從1.3萬人減少到8600人,剩餘的美軍和北約聯軍將在14個月內撤離阿富汗。
其實美國的阿富汗政策,在美國國內一直被廣為詬病。最主要的批評聲音就是,美國在阿富汗打了18年仗,花費了2萬億美元,但只是將自己扔入了一個深不見底的泥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近,我在施展老師的微信公眾號「施展世界」上看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給我提了一個醒,就是美國在阿富汗付出了那麼重的代價,也不能全怪美國自己,因為阿富汗本身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甚至還有一個外號,叫做「 帝國墳場 」。
說起阿富汗,很多人要麼就只能想起本·拉登和恐怖主義,要麼就是隱隱約約知道,阿富汗是個非常不發達的國家。
但是你琢磨一下,一個國家能成為所謂的帝國墳場,不得有一個首要條件,就是帝國得願意來到這塊地方啊?
沒錯,阿富汗雖然作為一個國家並不富裕,但是在地理上,它可是兵家必爭之地。
跟你說說阿富汗周圍的鄰居,你就明白了。阿富汗的東邊是中國,北邊有中亞的國家,南邊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邊是伊朗。只要你稍微熟悉一點歷史,就肯定能聽出來,阿富汗所處的地理位置,是好幾個文明的交匯處,也就是所謂的中亞「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有什麼意義呢?就是無論是哪一股勢力佔領了阿富汗,它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對周圍的四個不同方向的文明產生威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阿富汗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歷史上,對阿富汗這片地區,爭得最凶的恐怕就是沙皇俄國和大英帝國了。
18到19世紀期間,俄國和英國,都想成為世界霸主。巧的是,這兩個國家位於歐洲的一東一西,但是它們的稱霸世界之路卻非常相似,都是做了兩手打算。
一方面,它們准備讓歐洲國家互相制衡,哪個國家冒頭就打誰;另外一方面,它們要開辟一個屬於自己的後花園,偷偷發育,坐等時機成熟。沙俄找到的後花園是中亞,而英國找到的,是印度。
你如果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件事很有意思,兩個野心勃勃的帝國繞了一大圈,一個在阿富汗以南,一個在阿富汗以北對上了。
對於這件事比較上心的,是英國。我們剛才說了,阿富汗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一個勢力佔領了阿富汗,那它很容易南下,騷擾印度。
為了讓印度這顆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不被別人奪走,英國一共發動了三次阿富汗戰爭,每次戰爭之後,都在阿富汗扶植了一個親英國的政權。
在第三次阿富汗戰爭之後,乾脆讓阿富汗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樣一來,無論是誰想要佔領阿富汗,都一定會面臨國際社會的譴責。
這些努力本質上都是一個目的:讓阿富汗成為緩沖區,讓這兩個國家減少直接接觸,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那問題就來了:英國和俄國,在歷史上都是多厲害的國家,仗可是沒少打,為什麼在阿富汗這件事情上,就只是互相隔山打牛,寧願讓阿富汗獨立,作為彼此的緩沖區,也不願意一鼓作氣把它吞下去呢?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要提到阿富汗作為帝國墳場的另一面了,也就是它非常難以被征服。
阿富汗雖然在面積上並不大,但它的地形十分復雜。今天我們看到的阿富汗,被一條高大的山脈從東到西貫通,把南北分割開來。這條山脈,就是興都庫什山脈,長約1600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最高峰米爾峰海拔7690米。
這座山帶來了什麼後果呢?
其實,聯想一下咱們中國,就能理解了:漢中和西安兩個城市,中間只隔了一座秦嶺,但是在文化上一個屬於南方一個屬於北方。這種規律在阿富汗也同樣成立,因為興都庫什山的阻隔,導致高山南北兩側文化割裂,如果一個統治者想要統治阿富汗,需要多種治理方式。
除了文化上難以統一,這條山脈也給南北地區的交通,設置了一個難以逾越的坎兒,這使得在古代,很難有統治者能有效兼顧兩頭。
聽到這里你可能要問了,阿富汗的復雜地形,導致它不容易自我生長出一個強大的政權,但是為什麼外來的帝國,也沒能將它收拾服帖呢?
還是要回到阿富汗的地理特徵上。阿富汗的地理不僅造成了文化分裂,還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資源短缺。
阿富汗的耕地面積非常小,只佔全國的0.2%,居民大多數都是以放牧為主。這是因為阿富汗境內,山地與高原占據了全國面積的80%。即使有平原,但由於阿富汗處於亞洲內陸,氣候乾旱,平原地區也多是不毛之地。
這帶來了什麼結果呢?
耕地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就導致阿富汗即使建立了政府,也會因為自身的造血能力很差,而沒辦法長久穩定經營。如果一個帝國想要扶持阿富汗的當地政府,成為自己的代理人,就必須長期、不斷投入,相當於給自己的錢袋子,戳了一個永遠堵不上的窟窿。
而且,雖然阿富汗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但是它在很多帝國的版圖上,都處在鞭長莫及的位置。這意味著一個帝國即使想征服阿富汗,也必須走遠路,把帝國中心地區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來才可以。
這樣一來,無論是扶持當地的代理人,還是自己親自下場,阿富汗都會讓帝國不斷付出高昂的治理成本,成為帝國難以抽身的泥潭。
就算是在現代,阿富汗也是一個非常難以被統治的地方,因為它的地形,已經把「難以征服」這個基因,寫在了它的骨子裡。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一個循環:阿富汗地區因為地形原因,很難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政府,這就導致當地人在性格上,非常桀驁不馴,不服管,而當地人的性格特徵,又加大了後來統治者的統治難度。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作為一塊「難啃的骨頭」,阿富汗在過去這半個世紀以來,已經兩次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次是咱們開頭提到的,把美國拖入了泥潭。另一次就是針對蘇聯——歷史學界普遍認為,蘇聯在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隨之而來的一場長達10年的戰爭,這樣帶來國力的巨大損耗,成為拖垮蘇聯的原因之一。
總結一下:其實 要說阿富汗為什麼會成為帝國墳場,8個字就可以概括:矛盾中心、帝國邊界。
矛盾中心是指 ,阿富汗因為地理位置特殊,讓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讓歷史上的很多帝國,都想染指阿富汗;
帝國邊界是指 ,因為阿富汗復雜的地理環境,再加上遠離帝國的中心地帶,這讓阿富汗對於很多帝國,都是鞭長莫及,即使想要下決心征服,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拾』 印度的今天是在哪裡,請給詳細資料,必採納!
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
由下資料可知:
玄奘早年及西行求法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餘萬里。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為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游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