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丫頭問我為什麼印度孟買花豹非常多,如何回答容易明白
印度孟買花豹非常多,這個主要還是因為當地的氣候條件適合花豹這種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了。
㈡ 印度花豹的介紹
印度花豹(學名:Panthera pars fusca),又稱印第安豹,是豹的九個亞種之一,為大型貓科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小;頭小尾長,四肢短健;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生活於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環境,其巢穴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岩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游盪數十公里覓食。守衛自己較固定的領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採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於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分布於印度次大陸。
㈢ 印度是不是 世界上唯一一個 有老虎(孟加拉虎)、獅子(亞洲獅)、和豹子(印度豹印度花豹、獵豹)同時存
印度的獵豹已經滅絕,除此都有也是世界唯一一個擁有野生老虎和獅子的國家。
㈣ 印度豹有什麼特徵
印度豹屬於獵豹的亞種,奔跑時速可達每小時60英里。印度豹在大貓中體形較小,它健壯的身體、壯闊的胸瞠、纖細的腰部,使它看上去仍然具有獵豹一樣完美的外形。它擁有看來較小的頭腦,短嘴,也有對高視力的眼睛,寬鼻,小巧的圓耳。印度豹的黃色毛皮上的黑色斑點是實心圓,而花豹的斑點則是如花朵狀的空心圓,美洲豹則是空心圓內還有個小圓點。印度豹也有少數發生毛皮突變,有著更大、更密集的斑點,被稱為「帝王印度豹」。
㈤ 為什麼在非洲生活的豹會叫印度豹,花豹叫美洲豹
一、正名
1. 首先,非洲不可能有美洲豹,除非是在某個國家的動物園里,因為美洲豹是美洲獨有的,美洲豹也叫美洲虎,是另一種動物,英文Jaguar。和常見的豹很像,但尾巴尖上一小部分有環狀花紋(像虎尾),身上的圓形花紋中有黑點。
2. 其次,貓科 -> 豹屬的動物分五種:1.虎、2.獅子、3.美洲豹、4.雪豹、5.豹.
Leopard准確應翻譯為豹、花豹、金錢豹,分布於亞洲和非洲。非洲豹和印度花豹都屬於豹,沒有啥區別,豹和美洲豹是同屬於豹屬的不同種,但獵豹屬於獵豹屬,與豹的血緣關系就相去甚遠了。
3. 再次,在非洲和印度都有獵豹,兩者在外形上稍有不同,但都屬於貓科->獵豹亞科->獵豹屬->獵豹種,
4. cheetah譯作印度豹,而印度豹這個詞應該是專指在印度的獵豹亞種,由於發現並主要生活於印度,故名。印度豹與非洲的獵豹無關,不要被動物世界誤導了
5. 區分三者最簡單的辦法是斑紋,獵豹是點狀斑,花豹是圈狀斑,美洲豹是圈中帶點的斑。
二、動物學類別
3. 中文學名:花豹
拉丁學名:Panthera pars
英文名稱:Leopard
別 稱:豹子,金錢豹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動物學分類: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真獸亞綱
【目】食肉目
【亞目】裂腳亞目
【科】貓科
【亞科】豹亞科
【屬】豹屬
【種】花豹
【亞種】9亞種
三、物種簡介
1. 印度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中文別名:獵豹(僅指生活在亞洲的獵豹亞種)體長:1-1.5米,體重:35-72公斤,是貓科動物的一種,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現在主要分布在非洲與西亞。同其它貓科動物不同,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賓士的獵豹,時速可以超過110公里,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獵豹不僅是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歷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主要分布於西亞、非洲。
印度豹長腿、細腰、嘴在臉部並不突出,小而精緻,兩眼平行向前,捕獵時可聚焦獵物。印度豹看起來更像是身材大些的貓,並不攻擊人類,它們不像美洲豹一樣能用牙齒咬穿獵物的脖子。它們雖然進化成一種快速高效的獵手,然而和其他像獅子這一類更強大的貓科動物相比,它們是相對比較弱小的食肉動物。
印度豹在貓科中,屬於獵豹亞科,有單獨的亞科、屬、種。不像歸類上花豹和美洲豹等之間有密切關系,它們與印度豹僅同為貓科。而花豹,虎,獅,美洲豹等歸類為豹亞科,豹屬。
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於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它們無法使用獨特的賓士獵捕。在20世紀的後幾十年裡,除了伊朗和巴基斯坦還生活著少數印度豹以外,亞洲大陸的其他地區已經沒有了印度豹的蹤跡。生活在非洲的印度豹數量也在不斷減少。在非洲西南岸的納米比亞現在生活著世界上最多野生印度豹。不幸的是,牧場主也把印度豹視為害獸,印度豹已從80年代的6000多隻下降到現在的3000多隻。
2.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又叫美洲虎(又稱美洲虎)美洲豹,貓科中的全能冠軍。但它既不是虎也不是豹。外型像豹,但比豹大得多,為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體重90—190千克,咬力可達900磅。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是生活在美洲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於虎。在貓科動物中,美洲豹的體型僅次於獅、虎。
美洲豹一般居住於熱帶雨林,可以捕食鱷魚等動物,身手十分矯健,美洲豹集合了貓科動物的所有優點,貓科中名副其實的全能冠軍,具有虎、獅的力量,又有豹、貓的靈敏,特別是其咬合力和犬齒在貓科中最強,使獵物斃命的效率最高,喜歡直接洞穿獵物的頭蓋骨是其一大特點。野外壽命約18年。,人工飼養達20多年。
3. 花豹(學名:Panthera pars)是大型肉食性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小;頭小尾長,四肢短健;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又頗似古代的銅錢,所以又有「金錢豹」之稱。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生活於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環境,其巢穴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岩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游盪數十公里覓食。守衛自己較固定的領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採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於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
分布非常廣泛,跨越亞洲、非洲的許多地區,從喜馬拉雅山脈到撒哈拉大沙漠都有存在。
㈥ 印度花豹的生活習性
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游盪數十公里覓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白天潛伏在巢穴或樹叢中睡覺。陽光透過森林,灑在它布滿花斑的皮毛上,即使在幾米之外,也難以發現它的存在。傍晚出來游竄覓食,直到天明才休息。
豹的感官發達,動作敏捷,善於爬樹,可以捕捉樹上的猴類和鳥類;也善於跳躍,一躍可達6米高,12米遠;但不喜歡游泳。豹的性情異常兇猛,犬齒大而鋒利,裂齒也特別發達,有利於擒獲和撕扯獵物。多以山羊、狍子、鹿、麝、麂、野豬、野兔、猴類等為主要食物,有時也吃魚、鳥類,以及襲擊家禽、家畜等。捕獵時有兩種主要的進攻方式,一種是隱蔽在樹上,這樣可以居高臨下發現獵物,同時氣味也會隨風飄散,不易被獵物發現,但需要等待獵物從樹下經過;另一種是偷襲,先潛行接近獵物,然後突然躍出,將其捕獲。當時吃不完的獵物則懸掛在高高的樹枝上,這樣既不易腐爛,又不易被別的動物吃掉,等食物饋乏時,再回來慢慢吃掉。它的力量大得驚人,可以將一隻比其自身重一半的獵物抓到樹上去。找不到食物時,也可以忍受數天的飢餓。
㈦ 印度的花豹大概是多大體型,比孟加拉虎小多少
老虎,做過實驗的(單挑的話)獅子、老虎誰更厲害?忍不住提出來。老虎選擇西伯利亞虎為代表,有時提提印度虎-孟加拉虎、中國虎-華南虎;獅子以非洲獅為代表。先比較體形和重量。西伯利亞虎在老虎中體形最大,也比非洲獅略大。資料記載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是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獵取的西伯利亞虎,雄性、體長5米(不計尾巴)、體重760公斤,是普通西伯利亞虎或非洲獅的兩倍。孟加拉虎次之,也比非洲獅略小。孟加拉虎體重300公斤,體長3米。華南虎更小,體長2.5米,體重200-250公斤。但性情最暴烈。非洲獅:雄性體重350-400公斤,身長3.5米。再比較捕食技巧和在食物鏈中的地位。西伯利亞虎在所有貓科動物中捕食技巧最高,這是因為其棲息地高寒惡劣,野牲稀少,無法承受捕食失敗。西伯利亞虎在當地食物鏈中無可爭議處於頂點,其獵物包括所有食草獸和食肉獸,大型且性情暴烈的食草獸如:馬鹿、亞洲野豬。食肉獸如:亞洲棕熊、豹、亞洲黑熊、狼、猞狸、獾、狐。由於豹與虎食物相同,所以在虎的領地絕不允許豹存在,因此捕食豹的幾率很小,但有資料顯示西伯利亞虎的糞便中發現豹的毛發。亞洲棕熊盡管體形龐大也不是東北虎對手,雄性棕熊被虎偷襲的記載很多。而黑熊更不行了,在冬季冬眠的黑熊經常被虎從洞中挖出甚至沒有機會抵抗。在北亞狼群個體數量少,一般不超過7隻,因此只能躲避虎。當然有很多傳聞雄性野豬戰勝東北虎,不過野豬是防禦方,不被捕殺是勝利,能擊斃西伯利亞虎的記載太少。而且受傷致死的虎一般是老年、殘疾虎(缺犬齒)或年青幼虎,無法捕食其他野牲,才不得不攻擊戰力很強的雄野豬。由於西伯利亞虎(我國稱東北虎)與人類生活區較遠,所以西伯利亞虎對人類一般主動避讓,不去招惹陌生的東西。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棲息地野牲相對豐富而與人類重疊,因此其捕食成功率不如西伯利亞虎,但是對人類危險最大。與人類斗爭經驗最豐富的是華南虎。華南虎是中國獨有,與國人奮斗2000年,對如何攻擊和躲避技巧最豐富,所以處境最危險。50-60年代中國大規模捕殺華南虎,現在是比大熊貓還危險且珍貴的物種。殺人最多的記錄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與印度人素質和當地環境有關。在當地食肉獸中豺對孟加拉虎和華南虎構成威脅,豺攻擊力不如狼,但群體比狼群且堅韌又沒有種族之分,不同豺群會配合攻擊虎豹。在印度曾有20隻豺群攻擊一隻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對抗中殺豺7隻,傷6隻,摧毀豺群的進攻力。但是殘余豺群立刻召喚鄰近領地的另一支豺群-26隻豺加入對虎的攻擊,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殺4隻,傷2隻後,開始逃跑。豺群追擊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後近40隻豺捕殺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後戰場又有7隻豺被殺。中國也有傳說-豺是虎剋星。但是亞洲象和亞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對手。成年雄性亞洲象可以自保,但絕不主動攻擊老虎與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亞洲象無力抵抗孟加拉虎。非洲獅捕食能力很差只能依靠群體伏擊,只有在旱季走頭無路時才攻擊非洲象、犀牛、野牛,一般10隻以上非洲獅一擁而上分割象群,由母獅在大象、野牛背後襲擾,雄獅正面攻擊。雄獅單挑的幾乎沒有。單獨非洲獅無力生存,被獅群驅逐的老年雄獅一般被獵狗群捕殺或被三色豺捕殺。獵狗群是報復,三色豺是謀殺-戰術很象亞洲豺。傷人最多的非洲獅是修建鐵路時的獅群,此獅群6-7隻共捕殺200多名工人(有誤),最後被消滅只留下兩只哺乳期的幼獅被送到動物園。比較齒、爪等硬體。犬齒大小、頜骨硬度相差無幾;爪的尖銳度相當。但是有學者推崇虎的爆發力,在北京動物園獅虎山獸舍的水泥地面上有一道被東北虎抓裂的裂痕。剝掉皮的獅虎驚人的相似,基本無法區分。從解剖中發現,老虎心臟容量大於非洲獅。自然界中獅虎相遇的結果。西伯利亞虎以西伯利亞為基地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直至南亞次大陸,發展為孟加拉虎亞種、高加索虎亞種和華南虎亞種,只有大海阻止其進入美洲。部分個體橫渡南海進入印尼群島,發展為蘇門達臘虎亞種。從極寒到極熱顯示頑強的適應力,虎是單獨活動,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幾天相聚,由雌虎獨立撫養幼崽。說明虎的生存能力強於非洲獅。非洲獅從非洲大陸北上進入阿拉伯半島又進入南亞次大陸。歷史上在印度發生過獅虎的競爭,雖然沒有留下文字記載,但是非洲獅退讓到印度西北一隅(稱亞洲獅),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亞、東南亞是最終結果。中國稀有虎種最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國黑虎又稱蘭虎。清末被傳教士發現於西苑(與中國麋鹿同地),後向看守官員行賄得到兩張黑藍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體,被認為是皇家圈養的變異個體,隨麋鹿在中國滅絕或不承認黑藍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一農民在京郊十三陵發現一隻黑藍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雲山區發現兩只黑藍虎幼崽,說明經過近70年戰亂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藍虎種群,令人不可思議。可惜再沒聽說黑藍虎的後續消息。當地山民認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護神,增加幾多神秘。麻煩採納,謝謝!
㈧ 金錢豹的種群現狀是怎麼樣的
金錢豹是大型猛獸,分布范圍又很廣泛,由於20世紀50-60年代「打虎除害」同時也除「豹害」,加之棲息環境的改變,以致近30年(1980-2010年)來許多地區的豹數量急劇減少或已絕跡不見。
20世紀50年代初,華南豹在中國江南諸省的種群數量還相當多,由於人為的過量捕殺,豹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山西省土地總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20世紀60年代被捕獲的1750隻豹的平均密度為1隻/86平方公里,而70年代1224隻豹的平均密度為1隻/122.5平方公里,平均密度亦下降了60%。
20世紀80年代捕殺量少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宣傳不無關系,但豹的自然種群數量的急劇減少也是客觀事實,估計在山西的豹約一百多隻之數。
(8)印度花豹現在怎麼樣了擴展閱讀
金錢豹的棲息環境:
金錢豹生活於山地森林、丘陵灌叢、荒漠草原等多種環境,從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分布。適應力頑強,它的巢穴比較固定,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岩洞中。
花豹是舊大陸所有貓科動物中分布最廣的物種。在納米比亞和波札那南部非洲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發現。埃及和北非乾旱地區以及阿拉伯半島都有其蹤跡。它們在伊朗和西南亞崎嶇的山區、印度的各種各樣的自然環境以及東非和南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存。
花豹生活在海拔4600米的肯亞山和5200米的喜馬拉雅山的山區環境中。它們也在西非和中非以及斯里蘭卡和東南亞的雨林中茁壯成長。在俄羅斯遠東地區,殘存的豹群也依然存在。豹亞種也出現在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地區的郊區和城市環境中。
㈨ 印度花豹的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註:印度花豹圖冊網址
㈩ 花豹與人有感情嗎
這種事情是很難說的,如果你從小飼養的話,我不我覺得不管是人和動物、以後都會產生感情的,其實世界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又稱印第安豹,是豹的九個亞種之一,為大型貓科動物,體形似虎,但明顯較小;頭小尾長,四肢短健;毛被黃色,滿布黑色環斑;頭部的斑點小而密,背部的斑點密而較大,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的梅花狀圖案,前足5趾,後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縮。 生活於森林、灌叢、濕地、荒漠等環境,其巢穴多築於濃密樹叢、灌叢或岩洞中。營獨居生活,常夜間活動,白天在樹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豐富的地方,活動范圍較固定;食物缺乏時,則游盪數十公里覓食。守衛自己較固定的領域,雄性的領域比雌性者大。捕食各種有蹄類動物,也捕食猴、兔、鼠類、鳥類和魚類,秋季也採食甜味的漿果。食物缺乏時,也於夜晚潛入村屯盜食家禽家畜。分布於印度次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