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氏鳩摩羅
在下有一些看法,在此說說看。龜茲語屬於印歐語系中Centum語組的吐火羅語方言B,用印度的婆羅米文字(Brahmi)書寫。假設如果是印度語的名字,那麼名就是在前面,姓在後面。因為彼此都屬於印歐語系。從這點來說,翻譯成中文的音譯的話,什可能就是名。但一般上的印度人名不會很簡短的。
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如潘迪特·辛格,前為名,後為姓。一般印度人的姓名由三節組成: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前二節是名,第三節是姓。在近代,許多人取單名,加上姓成兩節,如桑賈伊·甘地。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如特里帕蒂·辛格,只稱辛格;婦女通常稱呼名,如妮摩拉·西爾瑪,只叫妮摩拉。
從網路的資料來說鳩摩羅什(梵語 Kumarajiva )(西元 344 ~ 413 年,一說公元(350—409)本名叫鳩摩羅耆婆什,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炎,母親叫耆婆,連名父母的名字合稱,漢譯「童壽」,就是說他雖是童年,而有青年的德氣。又作鳩摩羅時婆、鳩摩羅什婆,羅什三藏之具名。關於名字的誤解:鳩摩羅是姓氏,什是名字。其姓鳩摩羅未譯,如果要譯,就譯成童,姓童,童子的童。其名什,實在略了一個字,應該叫什婆,鳩摩羅什婆。什婆未譯,如果譯呢,要譯成壽字,壽命長短的那個壽字,全名即童壽。現在我們混混沌沌,糊糊塗塗,就說他童年有長老之德,叫做童壽,沒有這個道理。其實童是他的姓氏,他的名字叫阿壽。
但是很奇怪的是有記載說鳩摩羅什有兄弟名為弗沙提婆。也就是說假設鳩摩羅是姓的話,那麼這兄弟應該叫做弗沙提婆。鳩摩羅。
在下用佛陀的名字來進行對比。喬答摩。悉達多,記載上悉達多是名,喬答摩是姓。悉達多的梵語名字有Siddha^rtha,Sarvasiddha^rtha ,Sarva^rthasiddha。而gotama是姓。因此在下猜測鳩摩羅什不是一個梵語系印度名字,也不是一個正常名字,而是一個法名。歷史記載他父親和他曾經出家,在下不排除這個名字是一個法名。或者另外一種可能這是一個名,根本沒有姓的存在。但法名的可能性比較能解釋為什麼父親和孩子的名字有共同用詞。雖然在下對法名的傳承不是很了解,
根據斯里蘭卡比丘的名字來說,是長老--名--姓。阿難陀‧慈氏長老(Ven. Ananda Maitreya)。但問題是龜茲的名字是根據那種方式呢?還是他們本來就沒有姓氏?這些都不可考究的。
② 印度人的名字區分男女嗎
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女人結婚後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女人通常則只稱呼名。如潘迪特·辛格,前為名,後為姓。一般印度人的姓名由三節組成:拉爾·巴哈杜爾·夏斯特里,前二節是名,第三節是姓。在近代,許多人取單名,加上姓成兩節,如桑賈伊·甘地。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呼名;如特里帕蒂·辛格,只稱辛格;婦女通常稱呼名,如妮摩拉·西爾瑪,只叫妮摩拉。
③ 我今天皈依有兩個法名怎麼辦
凈空法師答:可以。名字就是表法的,中國人跟印度人古時候為兒女取名,很多他有他的性格,我們看到很多這些名字。另外一種,多半都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期望他將來長大,一生的作為要跟他的名字相應,叫名符其實,所以這個名字是父母給取的,一生不可以改變。改名字,那大不孝,把父母對你的期望完全把它忘掉了。這是錯誤的,名不可以改。這個字、號,本來這個字是別人送的,朋友們送的。因為你成年了,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人;女子十六歲,行髻禮,這都表示成年。成年之後,你那個名字,只有父母叫你的名,你的祖父母、長輩都不叫你名,都稱你字。所以那一天你的平輩,兄弟姐妹、朋友送一個字給你,以後大家都稱字不稱名,這在古禮上。稱名就是父母,除父母之外,還有一個人,老師。所以老師的地位跟父母完全一樣。你在政府做官,皇帝對你尊重,不稱你的名,都稱你的字。如果皇帝稱你的名,你就有罪,你就判了刑,那稱你的名,對你完全不尊重,這是中國的古禮。
自己取法名就像取號一樣。號,也是自己的一個願望,希望自己真正能夠做到。所以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像近代,我們看弘一大師,弘一大師的名字恐怕自己也記不住有多少,至少可能將近有一百個名字。他給人寫字,隨手底下寫個名字,可能一生就用這么一次,隨手拈來的,所以他那個號就太多,非常多。
④ 印度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後,還是姓在後名在前
印度人的姓名排列次序是名在前,姓在後,如「努納拉·莎薩」,「努納拉」是名,「莎薩」是姓。
印度人有的在姓名前加尊稱,如「潘迪特(尊稱)·賈瓦哈拉爾(名)·尼 赫魯(姓)」,其中「潘迪特」是印度教婆羅門種姓中有學問的人的習慣尊稱。印度的男人通常只稱呼姓,不稱名,如「斯·赫傑凡」只叫「赫傑凡」。
印度的女人結婚後隨丈夫姓,如一位叫「金達倫·特里」的女人和一位叫「斯·赫傑凡」的男人結婚後,姓就改為「赫傑凡」,人們稱之為「金達倫·赫傑凡」。因此, 已婚女人通常稱呼名,如「蘇巴哈娜·莫尼瓦」就只叫「蘇巴哈娜」。
(4)印度人怎麼改名字擴展閱讀
通過印度人名字辨別種姓:
1、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2、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3、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4、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⑤ 關於中國人的國際名(類似於英文名)
一般來說,姓是不改的,不管怎麼說,姓代表著家族等,不能隨便改。而名字呢,名字採用英語常用的名是為了對方容易讀,容易記。漢語名還好,再不易讀,畢竟比較短,像Xian Qiong這種,沒學過拼音的人很難發正確的音,因為習慣上X是發[ks],而Q只和u在一起發[k],這里卻發[c/]和[tc/h]。要是一個俄國人名字的轉寫,叫Sverdlov,德國人名字叫Schwarzeneger,日本人名字叫Fujisaki,丹麥人叫Bjårne,是不是比較難記呢?因此,起個名字來回招呼比較容易。像劉德華叫Andy,黎明叫Leon等,就比較有親切感了。
至於姓,習慣上用某個國家的標准拉丁轉寫。因為你寫漢字的話,外國人就更記不住了。如果報表上提到某個印度人的名字,不寫拉丁文轉寫也不寫漢字音譯,而是寫個天城體的印地文出來,恐怕太難記了,前後出來5次不同的人名,都很難輕易搞清哪幾次提到的是一個人,將來也不會記住這個名字。而拉丁文世界通用,就像阿拉伯數字一樣,受過點教育的人,大多都認得(車牌號上,火車票上,鍵盤上……無處不在)。所以,各國都有自己的語言到拉丁字母的標准轉寫,現在中國大陸通行的就是漢語拼音方案(ISO7098),姓的話,就可以用它來寫。至於劉德華,是按香港那邊的習慣,按粵語的一種拼音來寫的,按粵語實際發音,寫成Lau。
⑥ 印度的種姓不會再身份證上出現,那印度人是如何來區別階層的高低的
1、從語言的角度: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事實上,許多低種姓和賤民不講英語。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體現印度高種姓的地位是一種榮譽。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膚色不同:通常情況下,皮膚越白,越有可能是一個較高的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也是原來的居民,即較低的種姓。
3、從婚姻的角度:在高種姓中嫁給種姓是一種習慣,但嫁給種姓種姓是一種罪惡。但如果一個高種姓的人想嫁給一個種姓低的人,他就可以被接受。
4、姓氏不同: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6)印度人怎麼改名字擴展閱讀: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個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
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⑦ 皈依後,法名是怎麼取的
凈空法師答:不可以。冠上「釋」一定是出家了,沒有出家,不可以。在家,縱然是受了三皈五戒,受了在家菩薩戒,也不能冠上釋,這是出家跟在家差別在此地。如果你要一冠上,在家跟出家就搞亂了,所以這個不可以。
凈空法師答:可以。名字就是表法的,中國人跟印度人古時候為兒女取名,很多他有他的性格,我們看到很多這些名字。另外一種,多半都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期望他將來長大,一生的作為要跟他的名字相應,叫名符其實,所以這個名字是父母給取的,一生不可以改變。改名字,那大不孝,把父母對你的期望完全把它忘掉了。這是錯誤的,名不可以改。這個字、號,本來這個字是別人送的,朋友們送的。因為你成年了,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成人;女子十六歲,行髻禮,這都表示成年。成年之後,你那個名字,只有父母叫你的名,你的祖父母、長輩都不叫你名,都稱你字。所以那一天你的平輩,兄弟姐妹、朋友送一個字給你,以後大家都稱字不稱名,這在古禮上。稱名就是父母,除父母之外,還有一個人,老師。所以老師的地位跟父母完全一樣。你在政府做官,皇帝對你尊重,不稱你的名,都稱你的字。如果皇帝稱你的名,你就有罪,你就判了刑,那稱你的名,對你完全不尊重,這是中國的古禮。
自己取法名就像取號一樣。號,也是自己的一個願望,希望自己真正能夠做到。所以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像近代,我們看弘一大師,弘一大師的名字恐怕自己也記不住有多少,至少可能將近有一百個名字。他給人寫字,隨手底下寫個名字,可能一生就用這么一次,隨手拈來的,所以他那個號就太多,非常多。
⑧ 據說印度人的姓氏有高低貴賤之分那為什麼印度人不可改變的姓氏,改成高貴一點的姓氏
就像我們中國一樣啊,是有家譜的,你隨便改個,人家不認你啊
⑨ indian到底指印度人還是印第安人
indian既指印度人也指印第安人。
Indian:
英 [ˈɪndiən] ; 美 [ˈɪndiən]
n:印度人;(非因紐特人或米提人的)加拿大土著;加拿大印第安人
adj:印度的;印第安人的
片語短語:
1、indian ocean:印度洋
2、american indian:美洲印第安人
3、indian corn:玉米
例句:
1、.
印度人的皮膚比美國人或義大利人的皮膚衰老得慢得多。
2、WehikedtheGrandCanyon,exploringIndiancliffdwellings.
我們去大峽谷徒步旅行,探究印第安人的崖居。
(9)印度人怎麼改名字擴展閱讀
習語:
1、too many chiefs and not enough Indians
n:將多兵少;官多兵少
=used to describe a situation in which 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telling other people what to do, and not enough people to do the work
2、(in) single file=also old-fashioned (in) Indian file
=(in) one line=one behind the other
n:一路縱隊;單行
例句:
They made their way in single file along the cliff path.
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沿懸崖小徑前進。
⑩ 皈依法名怎麼取
在佛法東來後很長時間,僧眾都是隨師姓,在苻秦間的道安法師,認為隨師不如隨佛 ,所以建議天下僧眾共以「釋」為姓,即現今之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等等都是以佛為姓 。但法名可以按輩分來排,這在許多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大家都見過,當然這只是指其中關於按輩分取法號的部分,又佛經中曾說,我處眾生,成佛之後,共名妙音如來 ,所以也可以認為「妙音」是我等修佛者的共同法名。
法名由皈依師父或剃度師父、傳法師父按照所屬宗派傳承的字輩取名,字則是由師父或者自己取的,法號或者說字型大小一般是自己取的。法名兩個字,前一個字代表著宗派字派傳承,後一個字則是按照個人的因緣取的。如永信法師,永字代表著曹洞宗字派傳承(「德行永延恆,妙體常堅固」),信字則是給僧人個人取的,以示區別。
(10)印度人怎麼改名字擴展閱讀
出家眾於剃度儀式或入觀儀式舉行過後,或在家眾於歸依三寶 、或投入三清門下時還有受戒時,或生前未歸依、受戒的在家人歿後於葬儀時,由禪師或者道長授予的名號。在中國、日本等地,以加入教團成為釋子,即誓約受持戒法,因此皆另取法名。
中國古人一般名字就兩個,「名」和「字」是分開的,再有的還有「號」。「法名」不能隨便人稱呼,是出家僧人的師傅或長輩可以稱,外人只能稱呼「法號」。法名:又稱戒名,凡信佛教,從皈依師所得之名,叫做法名,因為從師受戒,故又稱戒名。凡受過戒的在家或出家佛教徒都有法名。我國佛教界所用的法名,其中往往有一字是所有師兄弟所共同的,此即與傳承輩份有關的演派字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