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暫停國際航班、實施「公共宵禁」,印度出台了哪些防疫政策
印度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對於新冠肺炎疫情,印度也是出台了許多防疫政策。印度此前就已宣布過採取一系列措施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包括暫停全國鐵路客運,停飛境內商業客運航班,禁止國際商業客運航班入境等。
但是可以說印度出台的戒嚴令是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因為印度政府開始禁止出口某些種類的口罩、呼吸機和用於製作口罩和防護服的紡織原料。與此同時,印度警方對出現在街頭的行人也開始了他們的管控。在這種困難的情形下,新冠肺炎疫情反而顯示出了環球同此涼熱的效果。
❷ 印度二戰後的經濟政策是什麼,為什麼用這種政策。最後得到怎樣的結果
半封閉的經濟政策。雖然印度不像中國這樣受過兩個超級大國的封鎖,但印度卻實行接近於閉關鎖國的經濟政策印度在政治上不統一。雖然相較其它國家,印度的中央政府曾經長期被個以甘地-尼赫魯家族所統治,但其政治並不統一,地方政府權力很大,中央政府又長期爭吵不休,各種政治勢力在印度政治舞台上風起雲涌,政令不一,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印度經濟增長放緩。印度的農業依然增長乏力,波動性很大;製造業不斷遭遇新的瓶頸,除落後的基礎設施外,通脹壓力又迫使儲備銀行連續加息,使企業的信貸成本急速上升。股市連陰,銀行體系尚穩健。經常賬戶赤字繼續擴大。通脹壓力尚未解除,財政赤字有所惡化。
❸ 印度的國家體制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❹ 印度是什麼制度的國家
印度為聯邦制民主共和國。印度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5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印度聯邦議會結構:
印度聯邦議會為兩院制。包括聯邦院和人民院。聯邦院為上院,共250席,由總統指定12名具有專門學識或實際經驗的議員,其餘238名議員為各邦及中央直轄區代表,任期6年,每2年改選1/3,憲法規定副總統為聯邦院議長。人民院為下院,共545席,其中543席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每5年舉行一次大選。人民院是主要立法機構,制定法律和修改憲法;控制和調整聯邦政府的收入和支出。
❺ 印度政府調整出口政策,未來,印度對華頭發出口生意難做了
印度對華出口生意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做。
雖然印度和中國是非常密切的經貿合作夥伴,但是隨著中印兩國的經濟實力差距越來越大之後,印度對華出口生意也變得越來越難做,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印度也開始調整了自己的出口政策。
由於中國已經是工業體系非常完善的國家,這使得中國在進行工業產品生產的時候,並不需要過度依賴其他國家的產品,而印度由於是一個非工業體系健全的國家,所以印度反而非常需要中國的產品。正是由於印度對於中國產品的依賴程度較高,所以才導致印度產品的出口生意變得越來越難做。
❻ 印度外交政策的前景
首先,印度外交政策調整基於大國平衡之路戰略。印度之所以採取上述立場,並非為避免惹怒中國。印度該決定與它強調在印太地區維持多極化和非集團化的安全架構主張一致。
冷戰後, 為增強對中國和巴基斯坦抗衡能力,印度長期奉行「左右逢源」 的大國外交, 一方面謀求良好且穩定的印美關系, 另一方面繼續鞏固與俄羅斯的傳統友好關系。自獨立以來,印度外交戰略的總體走勢表現出明顯的「大國平衡外交」特徵,印度以大國外交為基本著眼點,積極在各大國之間尋求某種戰略平衡以確保其國家利益最大化。正如印度學者古普塔認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缺乏「解決方案、資源和再想像」,並且區域影響帶來「不可避免的稀釋」正在醞釀之中。 「四國聯盟」是華盛頓在亞太地緣政治中的最後一場「華爾茲」
❼ 印度國家安全政策有哪些內容
印度的國家戰略就是重現昔日大英帝國在南亞的榮光,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用尼赫魯的話說,印度要麼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此消亡所以印度的國家安全戰略就是以強大軍事力量為後盾,直接控制弱小鄰國,遏制東北部鄰國,排擠其他大國對南亞和印度洋事物的干涉,鞏固其在南亞及印度洋的利益,積極爭當世界強國。是印度的軍事戰略目標。而其終極戰略目標則是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
❽ 印度的宗教政策是什麼
分為治之。
由於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國家,宗教社會改革決定了宗教只能在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中分別進行,英國在印度實行「分而治之」的統治政策,引起了穆斯林以及印度人民的民族大起義。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錫克教等都曾經在印度的歷史上產生或重要的影響,而印度在淪為英國殖民地以前的最後一個王朝—莫卧爾王朝是由伊斯蘭教統治的,穆斯林在莫卧兒王朝統治時期基本上壟斷了印度的軍事、政治權利,但是在其商業領域當中發展較為緩慢,隨著英國殖民統治者的不斷深入,穆斯林逐漸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和軍事領域的優勢地位,在1857年—1858年印度人民為了反抗英國殖民者的統治,開始了民族大起義,隨之英國女王開始接管印度,並在印度實行「分而治之」的統治政策。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而其中的伊斯蘭教是僅次於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伊斯蘭教在公元8世紀後陸續傳入開始傳入印度,逐漸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印度伊斯蘭教的發展是世界伊斯蘭教中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其中穆斯林的人口數量居世界第三,僅次於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在穆斯林啟蒙運動的初期,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教徒之間的關系還是和諧團結的,英國對於印度的殖民統治,在客觀意義上促進了印度人民的覺醒和民族意識的覺醒,19世界後半期開始的穆斯林啟蒙運動對印度後期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穆斯林啟蒙思想家特別重視教育這一方面,其中穆斯林文化教育運動是穆斯林啟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❾ 據報道:印度政府調整出口政策,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我認為印度政府調整出口政策,將會使得印度的外貿產業受到影響,同時還會導致印度的產品喪失國際競爭力,除此之外,還會導致大量的國外產品湧入印度市場。
為了保住印度的外貿出口成果,印度政府特意調整了外貿出口政策,如果不對外貿出口政策進行及時調整,那麼印度的外貿產業就會受到極大的沖擊,然而在我看來,印度就算調整了外貿出口政策,也不可能改變印度外貿出口頹廢的事實。
要知道外貿出口非常受到政策的影響,一旦印度的政策發生較大的改變,那麼印度的外貿產業就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適應。而如果不能夠盡快適應印度的外貿政策,那麼必然會導致印度的外貿產業出現業績下滑的問題,這對於印度的經濟發展將會帶來嚴重的影響。
❿ 印度的政治,軍事和科技以及綜合國力到底怎樣
印度綜合國力排名第十 中國與印度在基本國情上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都是第三世界大國,人口多,底子薄,但是由於兩國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目前在國力上有一定的差異。從經濟力上看,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差距並不大,1982年,中國與印度的人均GDP分別為 275和274美元,分居世界第137、138位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Sept.2003,Database,http://www.imf.org/.,而到2004年,按照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為達到1269美元,已相當於印度(578美元/人)的兩倍,可見兩國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整體上好於印度,2002年,中國的人文發展指數為0.75,印度只有0.6。從軍事力上看,印度雖然也有了自己的核武器,但總體上還是弱於中國,軍事上更依賴於俄羅斯。在外交倡議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與中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現在印度已失去五、六十年代的銳氣,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小於中國。在周邊政策上,採取以勢壓人的政策,與巴基斯坦長期對抗,與中國也有一定的摩擦,與中國「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安鄰」的周邊政策相比,中國顯得更成功。在全球外交影響力上印度也不如中國。
在形成綜合國力的資源上,印度與中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如在勞動力等初級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上相對缺乏。雖然中國在國力資源各方面整體上都好於印度,但在許多具體方面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如在人力資本的培養和維護上,印度許多方面好於中國,印度英語水平高,大學教育更與國際接軌,其商業人員因為懂英文的人比中國多,「走出去」的意識比中國更強。在IMD「教育系統滿足競爭性經濟的需要」調查上,中國得分為3.17,印度得分為6.2。在IMD「有技能的勞動力是否容易獲得」調查上,中國得分為4.3,印度得分為7.58。在「人才外流」情況上,中國得分為3.51,印度得分為6.25。在「管理者的企業家精神」 上,中國得分為5.04,印度得分為6.68,這些都反映了印度在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雖然印度的信息力絕對水平低於中國,但相對其經濟發展的需要,其信息力水平還高於中國。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04~2005,2004.的《全球信息力報告》中,中國網路整備度指數(NRI)為0.17,排在全球104個經濟體中的第41位,而印度NRI為0.23,排在39位,排在中國之前。另外,印度的企業創新方面好於中國,在軟體等產業上的優勢也不可忽視。
中國與印度在政府調控力相比,也各有優劣。中國在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政府績效上優於印度,而印度在法律系統、金融體系的建設和教育上優於中國。總體說來,中國的政府調控力還是明顯優於印度的,印度的民主、宗教派系和種姓制度影響了政府的行政力,使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建設和諧社會的風險大,而中國政府在建立和諧社會上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政策上比印度優,社會凝聚力好於印度。
總的來說,印度與中國相比在綜合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綜合國力的發展既是歷史的,也是動態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的綜合國力趕上中國是很困難的,但是印度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周邊政策目前也正在調整,在全球也開始執行更積極全面的推動和平與發展的外交政策,國力資源中許多方面也優於中國,如果其優勢發揮得好,將是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