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教育分區自治是什麼

印度的教育分區自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21 05:48:09

A. 印度是如何推進教育公平的

在印度這樣一個文化宗教復雜、社會階層差異巨大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國家,推進教育公平對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印度一貫重視推進教育公平政策,依憲依法實施以權利為基礎的教育政策,多次修正憲法授權國家制定相關教育公平法律,法律具體規定了人民享有的教育權利和入學配額比例。
一、保證兒童受教育權利,促進義務教育公平
2009年,印度總統批准了《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這是一部在印度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教育法律,標志著印度從此走上依法推進普及免費義務教育的軌道。
普及8年義務教育一直是印度獨立以來著力追求的教育發展目標。國家向所有14歲以下兒童提供免費義務教育是印度憲法中規定的國家政策指導原則之一。多年來,印度初等教育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就學人數及學校數量獲得快速擴張,但離著實現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標仍有著較大的差距。沒有完成初等教育的失學兒童,特別是來自處境不利群體和弱勢階層兒童的失學人數仍然很龐大,而且學生的學習成就的質量也沒有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2002年印度通過憲法第八十六次修正案,規定接受免費義務教育要作為所有6-14歲兒童的基本權利。2009年7月20日和8月4日,印度議會上院和議會人民院分別通過了《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立法的宗旨是使每個兒童都有權利在達到基本規范和標準的正規學校,接受有質量的和公平的全日制初等教育。該法共7章、38條及1個列表,內容上有不少可圈可點的亮點。
(一)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的基本內容
1.保證兒童受教育權利。保證兒童受教育的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實施以權利為基礎的免費義務教育體現了本次立法的根本精神。法律規定了以下兒童的權利:(1)享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權利。第三條規定:「每個6-14歲兒童都有權利在臨近學校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直至完成初等教育。不得要求兒童支付可能防止他接受和完成初等教育的任何形式的學費、雜費或費用。」(2)接受特別教學輔導的權利。在校就學的兒童,為能趕上其他人的學習,有權接受特別教學輔導。(3)超齡完成義務教育的權利。第四條規定,接受初等教育的兒童有權接受免費教育直至完成義務教育即使年齡在14歲以後。(4)轉學權利。在不能提供完整初等教育學校就學的兒童,有權轉學到其他公辦學校或受補助學校,以完成初等教育;學生所在就讀學校應及時提供轉學證明。法律還規定,在完成義務教育之前,學校不得對學生留級或除名;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或精神騷擾。
2. 規定政府辦學責任。第三條規定,中央和邦政府共同負擔義務教育辦學經費,中央政府編制義務教育的基建和經常性支出的預算。在管理體制上,實行三級辦學,中央政府、邦及市、縣政府各負其責。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制定國家課程框架,制定和執行教師培訓標准,提供技術支持和資源等。邦及市、縣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向每一個兒童提供免費義務初等教育直到14歲;保證每一個6-14歲兒童義務就學、出勤和完成初等教育;保證臨近學校的可得性;確保低收入階層和處境不利群體兒童不受歧視,能夠接受和完成初等教育;提供包括校舍、教學人員和教學設備在內的基礎設施;監測每個兒童的就學、出勤和完成初等教育的情況;確保有符合辦學設置標準的具有良好質量的初等教育等。
3.私立學校須提供25%免費學額。該法對私立學校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的學額比例作了剛性規定。第十三條規定,受補助學校(民辦公助)須提供最低限度25%的免費學額。不受補助學校(完全私立學校)須從一年級開始至少招收25%的臨近地區屬於低收入家庭和處境不利群體家庭兒童就學,提供免費義務教育直至完成學業,國家將按生均支出標准或實際支出數額負擔相應費用,如學校已在土地使用、校舍、設備設施等方面享受了政策優惠,國家將不再承擔費用。規定免費學額剛性比例將有助於擴大招收面。
4. 學校收費將「收一罰十」。為保證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嚴禁各類學校收取各種名目的贊助費和對兒童入學進行篩選。第十三條規定,在招收兒童入學時,學校或個人不得收取任何贊助費,不得對兒童或其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入學篩選和選撥。對收取贊助費的,罰款贊助費的10倍;對兒童入學進行篩選和選拔的,初犯罰款2.5萬盧比(1元人民幣約合5盧比),再犯每次罰款5萬盧比。
5.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每所公辦學校和受補助學校應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成員由地方政府、兒童家長或監護人及教師代表組成,家長或監護人成員應佔3/4,保證有一定比例的不利處境群體和低收入階層兒童家長或監護人的代表參加,委員會成員女性比例應達到50%。學校管理委員會的職能是:監督學校的工作;制定學校發展計劃;監督學校經費的使用;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能。
6.教師要達到任職資格標准。發展教育,教師是根本。第二十三條規定,5年內所有教師須達到最低任職資格標准,否則不得上崗;各級政府要確保各校生師比;人事部門要把教師空缺崗位數控制在編制的10%以內;除人口普查、救災和選舉等活動外,不得安排編制內教師從事非教育目的的活動。建立教師投訴機制。第二十八條還規定,「教師不得從事家教或私人教學活動」。
在教師配備上,法律以列表的形式規定,在一至五年級,招收不足60名學生的學校,配置2名教師,61-90名學生配3名教師,91-120名學生配4名教師,121-200名學生配5名教師。招收150名學生以上,配5名教師加1名校長,200名學生以上,生師比(不含校長)不超過40。
在六至八年級,每班至少配1名教師,科學和數學課至少配1名教師,社會學習和語言課至少各配1名教師;每35名學生至少配1名教師;招收學生在100人以上的,需配置1名全日制校長及部分時間制教員教授藝術教育、衛生和體育以及工作教育課。
7.課程評價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開發和評價要遵循以下原則,符合憲法倡導的價值觀;促進兒童全面發展;構建兒童的知識,發揮兒童的潛能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兒童的體質和智力;以學生友好型和以生為本的方式,通過活動、發現和探索開展學習;教學語言要使用兒童母語;使學生免於恐懼、心理創傷和焦慮,幫助兒童自由表達觀點;綜合和連續評價兒童對知識的理解及其運用知識的能力。
關於教學時間,規定一至五年級每學年最低限度為200個工作日,六至八年級為220個工作日;一至五年級每學年要保證最低限度800個教學小時,六至八年級保證1000個教學小時;教師每周最低限度要保證45個工作小時(含備課時間)。列表還對校舍、教學設備、閱覽室、體育設施標准作了規定。
法律還規定,在完成初等教育之前,不得要求學生參加考試委員會組織的任何考試。學生完成初等教育,頒發畢業證書。
目前印度已在98%的人口居住地區普及了小學教育,在86%的人口居住地區普及了高級小學教育(六至八年級),普及初等教育項目和學校免費午餐計劃成為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的兩個旗艦項目。《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權利法》的頒布和實施將對印度早日實現普及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產生積極的和巨大的推動作用,它不僅要保證兒童有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機會,而且要保證兒童能夠接受有質量的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正義。
(二)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印度舉辦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在校人數近2億人,約佔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印度為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巨大努力,教育機會不斷向弱勢群體和地區延伸,98%的農村人口在1公里范圍內設有一所小學。義務教育學校數量從2006年的112.4萬所增加到2016年的144.9萬所,義務教育在校人數從1.68億人增加到1.97億人,教師人數從469萬人增加到807萬人,享有安全飲用水的學校比例從83.1%提高到96.8%,小學輟學率從2010年的1.5%降到2016年的0.5%。
印度認為,實現普及義務教育將會極大地促進社會正義和公平以及參與性經濟增長。為普及義務教育,印度傾力實施了「普及初等教育項目」和「學校免費午餐計劃」兩個旗艦項目。印度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公平增長的理念,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把擴大機會、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和多方參與作為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機會、公平和質量」成為印度教育發展改革的關鍵詞。
1.增進弱勢群體受教育機會。種姓制度是印度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政府早已明令取消。「表列部落」則分散居住在內陸偏僻地區、交通不便的林區和山區,過著與世隔絕、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在經濟和教育上屬於印度最落後的群體。印度有573個表列部落,約佔全國人口的8%,表列部落6-14歲兒童有1600萬,佔全國該年齡組學齡人口的8.3%。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存在著入學機會少和輟學率高的問題。
為此,印度在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人口集中的縣區提供基本的初等教育設施,實施「教育保障計劃」,在部落地區舉辦學校或教學點。為擴大受教育機會的覆蓋面,一些邦降低了學校開辦標准,在安得拉邦部落地區有20名學齡兒童就可開辦一所學校,卡納塔克邦有15名兒童就可開辦一所學校,在東北部山區各邦有10名兒童就可開辦一所學校或教學點。為流動家庭兒童、輟學生、年齡較大的學生和從未上過學的兒童提供補習課程和其他適宜的教育計劃;向一至八年級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向每個表列部落兒童集中的縣提供150萬盧比,開展專項創新活動,以支持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兒童的教育;開設專門輔導和補習班,改進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兒童的學習結果;招聘當地表列部落教師;在邦一級和部落集中的縣聘用部落協調員,監測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幫助協調中央有關部委的部落事務;保證在村教育委員會、指導和監測委員會、學校管理和發展委員會、邦教育委員會中有一定比例的部落代表參加,增加表列部落人民在教育決策中的話語權;
2.關注教育落後地區。印度修訂後的教育落後地區的界定標准自2008年4月1日開始實施,在農村鄉鎮女性識字率低於30%,在城市街道女性識字率低於2001年全國人口普查的53.67%的全國平均數,有94個城市街區屬於教育落後地區,「十一五」期間優先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區縣開辦新的多科技術學校。
3.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落後地區教育發展。東北部屬於社會經濟發展落後,人力資源開發部將總預算支助的10%用於東北部地區的教育發展,缺口部分則由東北部地區發展部管理的「中央資源保障庫」 自動補足,用以支持地區基礎能力發展項目。
4.免費午餐計劃。印度實施免費午餐計劃有著較長的歷史,早在1925年馬德拉斯市政委員會就為困難兒童提高免費午餐,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有3個邦實行免費午餐計劃,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范圍擴到12個邦。1995年8月啟動了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免費午餐計劃,以提高學生的入學率、保留率和出勤率,同時改善兒童的營養狀況。從2008年4月開始,午餐計劃覆蓋到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公立學校和受補助的學校的學生,保證每個學生在每個學校日的午餐有700卡路里、20克蛋白質和150克食物,到2009年義務教育階段受益學生達到1.2億人。
印度通過立法保障了每個兒童受教育的權利,堅持教育的公益、普惠和均衡,著力促進機會公平,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目前小學階段98%的學生有學可上,6-14歲義務教育階段失學兒童的比例已減少到3-4%。
二、實施招生配額制度,促進高等教育公平
關注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直是印度的教育政策取向。印度在高校招生、高校教師聘用和公共部門就業方面為弱勢群體保留與其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名額,以保證弱勢群體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提高他們的社會和教育地位,使他們能夠在印度主流社會中佔有應有的地位。
(一)法律規定了弱勢群體生源招生配額
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多種弱勢群體。印度主要劃定了三個類別弱勢群體: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表列種姓」原指「不可接觸者」或「賤民」,是憲法承認的經濟上和教育上落後的社會最底層群體,憲法第一列表中列出了26個邦和5個聯邦屬地的1208個種姓,在英國統治期間,他們被稱為「被壓迫階級」。「表列部落」也是憲法承認的,指生活居住在邊遠貧困地區或叢林山區的族群部落群體,憲法列表列出了22個邦的744個部落。根據憲法的解釋,「其他落後階層」是指社會上和教育上落後的群體。這三類群體分別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6.2%、8.2%和29.8%,政府為弱勢群體生源保留的招生配額大體上與其所佔人口比例相適應。
印度《憲法》將保護弱勢群體的教育和經濟利益作為國家指導性原則,第四十六條規定,國家應特別關注促進弱勢階層人民的教育和經濟利益,特別是要促進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教育和經濟利益,保護他們免受社會不公。1951年憲法第一次修正案授權政府為促進弱勢群體的教育發展採取特別措施。1954年,教育部長向各邦政府寫信建議為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學生保留20%的入學名額,降低5分錄取分數線。1982年政府明確了為表列種姓學生保留15%和為表列部落學生保留7.5%入學名額的規定。2005年,印度《憲法(第93次修正)法案》擴大了弱勢階層人群覆蓋范圍,將「其他落後階層」納入了弱勢群體,憲法授權印度議會和邦立法機構為弱勢階層人民的教育進步發展制定適當的法律,包括為弱勢生源保留招生名額。
2007年,印度通過《中央教育機構(入學名額保留)法》,再次提高弱勢生源招生比例,第三條規定,在每個專業核定的年度招生人數中,要為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學生分別保留15%、7.5%和27%的名額。這樣就使為弱勢群體學生名額保留比例從原來的22.5%提高到49.5%。
根據法律規定,為「其他落後階層」學生新增的27%保留名額僅適用於中央部屬高校,這些高校聚集了印度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像著名的印度理工學院院校集群、中央大學院校集群和印度管理學院院校集群都屬於中央部屬高校范圍,是印度高校招生競爭最為激烈的院校,成為印度精英教育的代名詞。提高弱勢生源招生比例,有助於擴大分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社會群體范圍,促進教育公平。為保證實施入學名額保留政策並使普通類別考生錄取比例不受影響,印度決定以2007年招生為基數,從2008年開始擴招54%,實現高等教育包容性擴充。
(二)實施招生名額保留政策的相關措施
印度政府歷來重視弱勢群體人民的發展和福利,專門成立了兩個部委(社會正義部和部落事務部)兩個法定國家委員會(國家表列種姓委員會和國家表列部落委員會)負責促進三個弱勢群體人民的福祉。教育部門及相關部委採取了各種有效措施,積極實施大學招生名額保留政策。
設立專門機構實施保留政策。大學撥款委員會專門設立了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和其他落後階層教育辦公室,對大學入學名額、教學職位和非教學職位保留政策的實施進行有效監控,處理和解決相關投訴。大學撥款委員會還設立了一個常務委員會及相關小組委員會,成員由專家、大學前校長及高等教育界知名人數組成,負責監督保留政策的實施。大學撥款委員會一次性向大學提供20萬盧比補助,建立教育機會平等辦公室。現有100多所大學設立了「機會平等辦公室」,維護表列種姓、表列部落、其他落後階層、少數宗教群體及殘疾人受教育和就業權益。
採取補習輔導措施。相關學校對基礎較差的弱勢群體考生採取考前補習和入學後輔導,提高他們的學習水平,印度理工學院則讓基礎較差的弱勢生源入學後學習一年預備課程。
在教育落後地區新建高校,擴大機會區域分布。印度有374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教育落後縣,佔全國縣級行政單位總數的58%,在每個教育落後縣建立示範學位學院。在「十二五教育規劃」期間,新建示範學位學院、社區學院和多科技術學院的范圍將擴大到穆斯林集中居住的區縣,在小城鎮設立女子學院。這些建設計劃要納入到邦高等教育發展規劃,以滿足教育落後區縣學生的學習需要,增加機會,促進教育公平和包容性。
設立多種獎學金資助弱勢群體學生完成學業或繼續從事科學研究。這些獎學金由政府相關部委或專業機構設立,大多面向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學生。例如,「拉吉夫甘地國家研究獎學金」,由社會正義部和部落事務部設立,每年設立2667個名額,其中表列種姓學生2000個名額,表列部落學生667個名額,資助學生在科學、人文、社會科學和工程技術等學科領域完成博士學位,目前共有4041名表列種姓學生和2036名表列部落學生獲得此項獎學金。
(三)實現教育公平任重道遠
政府為增加弱勢群體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做出了巨大努力,弱勢生源在高校在校人數中所佔比例在不斷提高。例如,在著名的尼赫魯大學, 2011年在校生6665人,三類弱勢生源已經佔到了40.3%(表列種姓學生13.7%,表列部落8.4%,其他落後階層18.2%)。然而,就整體而言,弱勢生源所佔比例仍較低, 2010年印度高校全部在校生達到2074萬人,其中表列種姓學生佔11.8%,表列部落學生佔5.2%。城鄉與群體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存在較大差距,2007-2008年印度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全國平均達到了17.2%,其中城鎮平均為30%,農村平均為11.1%,印度教群體達到32.9%,而其他落後階層學生為14.8%,表列種姓學生11.6%,表列部落學生僅為7.7%。
弱勢生源所佔比例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入學率低、輟學率高和教育質量差等問題,從而導致弱勢生源整體質量偏低,例如印度布拉罕民間組織對全國的抽樣調查表明,農村五年級學生中有一半的人不會讀二年級的簡單課文。因而在實際招生中,只有少部分學生利用了保留名額的機會,有很大比例的保留名額沒有用滿。這需要政府做出更大努力,普及有質量的義務教育,保證弱勢生源質量。要實現憲法承諾的「機會均等」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B. 什麼叫印巴分治啊

印巴分治 英國殖民者把統一的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以便殖民統治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英屬印度人民反英斗爭高漲的形勢下,英殖民者於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頓方案>,對印度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規定根據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為兩個自治領,即主要分為印度教徒聚居的印度斯坦和主要為穆斯林教徒聚居的巴基斯坦.各土邦有權決定參加前者或後者,但不能自治.當時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都表示同意.8月14日和15日印巴分別成立自治領,正式實行分治.其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又於1950年和1956年先後宣布為獨立共和國.

可以說是英國的一個陰謀吧,他們想在南亞留下一個矛盾,以防印度發展過快,給本國造成威脅

C. 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和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當時的居民達羅毗荼人就已經有了高度發達的文化,史稱哈拉巴文化。亞利安人入侵後,吸收了哈拉巴文化,由游牧生活轉為農業生活,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形成最初的奴隸制國家。

古代印度的教育是與它的種姓制度和宗教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同時又受當時文化的影響。在了解古代印度教育之前,必須理解古代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宗教和文化。

種姓制度是古代印度一種復雜的社會等級制度。玄奘曾將它譯稱為族姓制度。西方人稱之為喀斯特製度。種姓制度形成於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它將除奴隸之外社會上的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是僧侶祭司,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兩者居於統治地位,而以婆羅門權勢最高。吠舍是小生產者(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人身自由,死後仍可再生為人,屬再生種姓平民,但沒有政治權利,他們必須供養不從事任何生產勞動的婆羅門和剎帝利。首陀羅是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他們沒有生產資料也不屬於「再生」種姓,從事最苦、最低賤的職業。當然奴隸比首陀羅更卑賤。種姓制度是由每個人的家庭出身來決定其社會地位的,各等級的人世代從事規定的職業,不得任意改變。各個等級之間不允許通婚,不同等級的人在法律上也是不平等的。如殺死一個婆羅門要付很高的物質賠償,殺死一個剎帝利的賠償只及其1/4,殺死一個吠啥僅及其1/8,殺死一個首陀羅則為1/16。

印度宗教中形成最早、歷史最長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肯定了種姓制度的合理性,並藉此來維護奴隸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婆羅門的特權。婆羅門教的經典為《吠陀經》,它對宇宙和人生都作了宗教哲學方面的解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婆羅門教已不能適應社會新動態的需要,加之婆羅門教的墮落,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新思潮,慢慢地形成了印度的另一大宗教—佛教。據傳,佛教的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他是伽毗羅衛城(在今尼泊爾境內)釋迦族首領凈飯王的兒子。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寂默賢者。佛教針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的主張,認為社會上的不同種姓只是由於不同職業分工形成的,而非自然如此。人在社會中的等級應由人的品行而不是人的出身來決定。從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不平等來看,它的作用是積極的。可是,佛教所主張的「眾生平等」只是人在進入虛無飄渺的天國中才能表現出來,實際上是個空頭支票,所起的只能是一種麻醉人民的消極作用。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定佛教為國教,出現了僧侶的組織,制定了教條和戒律,佛教的寺院越來越多,寺院逐漸成為宣傳教義培養信徒的場所了。

D. 印度的教育體制誰能幫我介紹一下

印度教育體制及設置介紹

在印度,綜合大學由中央政府或各邦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而其他院校則由各邦政府或私人團體建立。所有院校都附屬於特定的綜合大學。
大學類別
中央和各邦綜合性大學:中央大學直接由印度中央政府人力資源部所建,邦大學則由各邦政府所建。
私立大學:享受同大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如德干研究生學院、浦那研究院、孟買的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院等。
國家重點研究院:為大學一級的研究院,由國會法案規定並由中央政府出資建立,包括印度技術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度醫科學院等。
多數大學都是附屬性大學,獨立管理入學標准、課程設置、考試以及學位頒發等。大學設立獨立的研究生院,進行各領域的科研。研究生院和本科院由所屬該大學的院校分開設立。
院校的類別
印度的大專院校分為四個類別。該類別的劃分按提供的課程(專門院校/職業技術)、所屬性質(私立/公立)、與大學的關系(附屬/大學分校)。
大學院校:該院校由所屬大學管理,大多位於該大學校園內。
政府院校:政府院校數量少,僅占總數的15-20%,由各邦政府管理,如其他院校一樣,政府院校有其所附屬的大學進行考試,安排課程並頒發學位。
專門院校:專門院校大多為醫學、工程和管理類院校,也有少數其他專業的專門院校,由政府或私人組建和管理。
私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由私人基金或團體組建,但管理由所附屬的大學負責監督。雖然最初組建時為私人發起,但邦政府也資助這些私立院校。
高等教育設置
高等教育(完成12年學業後)時間一般為3年,面向文理科學士學位,而工程和醫學等專業課程則需4-5年的時間。碩士為2年,博士最少為3年以上。
高等教育課程(印度大學提供以下專業的課程):
工程和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
醫學、牙科、護理、葯理和醫療輔助
農業科學、獸醫科學、奶業技術和漁業
藝術、繪畫、人文、社會科學、商業、科學和管理
酒店管理及服務、旅遊
時裝設計和技術
課程分為中專畢業證課程、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課程
遠程教育:在印度有66個遠程教育部門分布於66個大學,此外有11所開放式大學也提供遠程教育。位於新德里的印度甘地國家開放大學(Indi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是世界上大型的開放式大學之一,為世界上100多萬的學生提供服務。
職業教育:印度有1500個職業證書教育學校,涉及農業、貿易、商業、健康、醫療輔助、家政科學、人文以及工程貿易。
學位和課程
本科:本科課程學制一般為3年,面向學士學位,各大學設有文科、理科、工商等學士學位。而專門課程的學位如工程、醫學、牙科和葯學需要4至5年半的時間。工程學科大多為4年,而醫學學科為5年半。
碩士:碩士研究生文科、理科、工程和醫學等學科通常為2年制,畢業時頒發碩士學位。有的大學和高等院校提供短期的畢業證和證書課程,如工程、農業科學和計算機技術。而學習時間也因學校不同而不同。
博士:只有綜合大學的院校設立博士課程,課程涉及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提交博士論文通過口試。順利通過博士課程的學習後授予博士學位。

E. 你了解古印度的教育嗎它的發展是怎樣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古印度的教育發展。古代印度的疆域比現在的印度要廣。大約在公元兩千多年前,居住在印度河流域的人建立起了奴隸制城邦國家,並創造了文字,創造了哈拉巴文化。從公元前100年到前600年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通稱為種姓制度,種性制度把人按高下依次分為了四個等級,第一婆羅門,即僧侶,第二,剎帝利即武士,這兩種都為高級種姓,第三,吠舍,農民和從事工商業的平民,第四,首陀羅,即奴隸處於奴隸地位的窮人。

以上就是小編對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敬請諒解!

F. 等級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學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在印度上學的感受:富人小孩風生水起,窮人小孩低到塵埃。

印度小孩從6歲開始進入「5+3+2+2」學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實際情況是貧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讀初級小學,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較低,家裡不讓讀書,所以印度貧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齡只有8歲。

嗝嗝老師


在印度上學,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風生水起,可以上大學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如果是貧民窟的小孩,可能就會讀三四年的小學,長大以後就重復著父母的勞力工作。以上兩種現象得不到改善的話,會一直延續到下一代!

G. 印度的國家體制是什麼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India),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H.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況:階段.目標.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I. 古印度三種種族接受的教育是什麼

種姓制度對印度教育的影響
印度的種性制度導致的結果,至今仍然嚴重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婆羅門和剎帝利貴族階層的影響力雖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著主部門,吠舍階層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羅和賤民「不可接觸者」的狀況並未有明顯改觀。等級森嚴類似南非的種族隔離。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尤其嚴重。在大中城市略好一些,但歧視現象仍然很嚴重。底層的人若想染指較高級的職業或職位比登天還難。在同階層尚可談公平,不同階層公平或機會有天壤之別。印度影視作品《流浪者》里有這樣一句台詞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高種姓、享有特權的人經常歧視低種姓人,他們認為作為印度等級最低、他人最不願接觸的「賤民」,永遠也不應該享有什麼東西,更不用說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是一個多元文化並存,等級森嚴的社會,通常按種姓、宗教、階級、地區和性別把人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其中種姓是印度最普遍的劃分尺度。在印度教內,種姓制對「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進行殘酷壓迫。1980年,印度中央政府的「落後階級委員會」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印度落後階級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2.4%。據印度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調查,到90年代初期,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印度人口仍占總人口的40%以上。種姓制不但壓迫低級種姓,而且歧視婦女,它通過傳統習俗、觀念壓迫低級種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體和廣大婦女,導致這些處於社會弱勢的群體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受教育程度很低。
種姓制度在印度有幾百年的歷史,根據這種制度,更高種姓的人可以享有質量好的學校和工作,低種姓的人大都貧窮,而且不識字。然而,對印度低種姓階層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改變的步伐還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過,改變的要求從未像現在這樣迫切過。根據最近一項由印度政府資助的調查,印度低種姓學生每天面臨教師和高種姓學生的虐待。教師無視他們在班上的存在,高種姓學生則拒絕和他們說話,甚至和他們發生身體接觸。印度政府官員承認,在印度還存在著廣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對「賤民」的孩子,學校教室里確實存在種姓歧視的問題。印度教育體制「深陷在階級模式的泥潭中」。

J. 介紹一下印度小學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教育分區自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人游中國哪裡最方便 瀏覽:794
印度製造業崩潰對全球有什麼影響 瀏覽:658
二戰義大利做了什麼名字 瀏覽:408
娶英國女人什麼體驗 瀏覽:88
印度最大謊言是什麼 瀏覽:503
英國在中國殖民了多少 瀏覽:200
印尼鱷魚輪胎怎麼樣 瀏覽:246
印度媳婦說印度真名叫什麼 瀏覽:578
越南沙巴有哪些民族 瀏覽:79
印尼語嘎嘎嘎什麼意思 瀏覽:492
伊朗疫情怎麼傳入最新通報 瀏覽:137
英國使團有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40
義大利發生火災是什麼時候 瀏覽:955
義大利金頂獎是什麼 瀏覽:645
同志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180
義大利的衣服店是什麼樣 瀏覽:843
如何養中國海棠 瀏覽:630
義大利滑板車補助怎麼申請 瀏覽:109
為什麼伊朗出口石油有很多欠款 瀏覽:384
到印尼馬古魯省需注意什麼 瀏覽: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