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印自衛反擊戰為何不敗而敗
1,·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2·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 3·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4·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
Ⅱ 求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戰始末
1962年印度政府堅持侵略擴張政策,蓄意製造邊界緊張局勢,大肆蠶食侵
佔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這次中
印邊境自衛反擊戰,是新中國成立後在我國發生的第一個反侵略戰爭。它融軍
事、政治和外交斗爭為一體,充分反映了邊境地區反侵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
創造了我軍在高山密林高原嚴寒地區作戰的光輝範例,取得了軍民共同保衛邊
疆的寶貴經驗,為毛澤東軍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內容。值此作戰勝利30周年之
際,全面客觀地介紹這場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對於總結其經驗,進行國防教育
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沖突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
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場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
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的印
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
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
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
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
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
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
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佔我國政府管轄
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
「西藏問題」時對我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
西段邊境的我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我國領土4000平方公
里。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後側,切
斷了我哨所的後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
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
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
約11公里的拉則山(印方稱「塔克拉山」)脊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
日,印軍30餘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沖鋒槍逼我
執勤戰士後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幹部1人,打傷
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後撤。印軍
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於10日進攻我軍各
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幹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
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
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
0餘架次。
中國政府被迫作出自衛反擊的決定
中國政府以亞洲和平和中印友誼為重,對印度的武裝侵佔活動一直採取克制忍
讓態度,並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這次反擊作戰,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
地區進行的。該地區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
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的艱苦性是罕見的。中印
邊界自衛反擊作戰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
,作戰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衛反擊戰(10月20日至28日)
自衛反擊作戰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地區進行。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
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印度陸軍原是英
國殖民地軍隊,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北非、南歐、東南亞諸戰場作過戰
,自吹噓為「打遍歐、亞的勁旅」。與我作戰的印度第四師號稱「王牌部隊」
,是「印軍編制、裝備、訓練的試點部隊」。第一一四旅長期駐防克什米爾、
受過山地戰訓練。這些部隊在印度陸軍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戰部署是:東段,
第七旅4個營部署在克節朗地區;炮兵第四旅兩個步兵營配置在棒山口、達旺
地區;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及1個營位於吉米塘、下地地區;第五旅8個營分布
在「蘇班西里邊區」、「西安邊區」和「魯希特」;第四軍軍部和第四師師部
位於提斯普爾。西段,印軍第一一四旅以5個營分散配置在邊境全線,其中1
300餘人分布在入侵戰境的43個據點;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印度的企
圖是:在東段,依據正侵佔所謂「麥線」以南和以北的克節朗地區,繼續向西
藏內地擴大侵佔范圍;在西段,依託其入侵的43個據點,繼續向我境內蠶食
,逐步侵佔新疆阿克賽欽地區。
中國邊防部隊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個多團的兵力,首先粉碎克節朗地區印
軍的進攻,然後殲滅克節朗地區和可能由達旺地區來援之敵;以新疆1個多團
的兵力,首先粉碎印軍進攻,然後殲滅侵入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並視情
況擴張戰果;同時,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向當面之敵反擊,配
合主要方向的作戰。
克節朗地區反擊作戰。克節朗,位於中印邊界東段西藏以南地區,該地山峰比
高1500米以上,海拔4000米左右,森林密布,氣候惡劣,人煙稀少。
該地區印軍第七旅、炮兵第四旅2個步兵營,共6個多營6000餘人,部署
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線,企圖鞏固已侵佔之地,並繼續侵佔我克節朗河
以北地區,實現其「以塔格拉(即拉則山)山脊為界」的夢想。中國西藏邊防
部隊集結了10300餘人的兵力,對印軍第七旅實施反擊。根據印軍前重後
輕、翼側暴露、正面寬、縱深線的布勢特點,貫徹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原則,
以3至4倍於敵的絕對優勢的火力,採取從兩翼開刀、迂迴側後、包圍分割、
各個殲滅的戰法,於20日拂曉開始反擊。實施主要突擊的右翼部隊在槍等、
卡龍之間強渡冰冷刺骨的克節朗河,向槍等、卡龍、扯冬、絨不丟的入侵印軍
進行反擊。指戰員們冒著槍林彈雨,互相掩護,交錯前進,與印軍展開的激戰
。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的我二連六班班長陽廷安一往無前,前仆後繼
,勇猛反擊,共攻克27個印軍地堡,收復了卡龍據點,為驅逐入侵卡龍的印
軍第七旅創造了條件。戰後,六班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英雄稱號。負責清
除克節朗河南岸扯冬據點的我三連二排,敢打敢拚,連續摧毀14個地堡,收
復了扯冬據點。戰後,二排榮立集體一等功。當天即清除了槍等、卡龍、扯冬
、絨不丟等據點的入侵印軍。
擔任左翼助攻部民,向沙則、仲昆槍、克寧乃橋的印軍實行反擊。入侵沙則的
印軍在這里構築了塹壕及百餘個明暗地堡。攻佔沙則可直接威脅克朗地區的印
軍指揮機關。於是,助改部隊穿密林,攀懸崖,涉急流,迅速突入印軍前沿,
首先割斷克節朗地區入侵印軍指揮機關與沙則據點的聯系。在沙則戰斗中,九
連二班班長張映鑫率領全班,連續攻克印軍4個地堡,在攻擊第5個地堡時,
他身負重傷,向地堡投入最後1枚手榴彈,並用雙腿堵住印軍地堡射孔,壯烈
犧牲,為後續部隊殲滅印軍創造了條件。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 號。
當天,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22日,中國國防部宣告;我
軍沒有必要受非法的「麥線」約束。23日,我山南地區部隊殲滅棒山口之敵
一部,佔領棒山口。接著我軍兵分5路實施追擊,直取達旺。印軍侖惶向達旺
河以南之西山口一線撤逃。我邊防部隊又以一部渡過娘姆江曲,晝夜兼程,沿
下地、龍拉、沙澤一線急進。清除棒山口入侵印軍的另一支反擊部隊,於24
日佔領了東新橋等地。25日,幾支反擊部隊相繼進占達旺。爾後,其中一部
繼續向南推進到達旺河北岸。克節朗——達旺之役遂告結束,首戰告捷。全殲
印軍第七旅及其他一部,俘虜印軍第七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共殲印軍
1900餘人,收復了克節朗河以南、達旺河以北、不丹以東、達旺以西的全
部領土,並在事實上否認了所謂麥克馬洪線。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部隊反擊作戰。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地區的中國邊防
部隊,也於10月20日分別向當面入侵印軍實施反擊。先後攏除了呷靈公、
拉木多、林卡、拉曼、阿夏比拉等印軍據點,殲敵一部,進佔了易古通、馬尼
崗、塔克新等地,逼近瓦弄,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加勒萬河谷紅山頭和班公湖地區反擊作戰。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地區,位於中
印邊界西段新疆阿克賽欽西部,在喀喇昆侖山和風底斯山山區,山高坡陡,交
通不便,高寒缺氧、荒無人煙。印軍第一一四旅5個營約5600人,分散配
置在這一地區600公里正面的77個據點內,其中1300餘人分布在侵入
中國境內的43個據點內。印軍第一一四旅旅部及1個營位於列城,查謨——
克什米爾國民軍第十四營侵佔紅山頭,傑特聯隊第五營侵佔加勒萬河谷。印軍
在侵佔的據點內設置障礙,組織較嚴密的火力,各點均有獨立作戰的能力。他
們企圖憑借其據點,伺機侵佔新疆整個阿克賽欽地區。
我新疆邊防部隊針對入侵印軍正面寬、據點分散、間隙大的弱點,集中優勢兵
力,採取迂迴包圍、近戰夜戰等打了殲戰的有效戰法,決心首先粉碎入侵印軍
的進攻,然後採用拔點攻堅的戰法,就地圍殲,逐次清除加勒萬河谷、紅山頭
和新疆阿克賽欽地區西大溝以北河尾灘、天文點兩防區內的入侵印軍。為防止
印軍向我邊防部隊的薄弱地區進攻,又令空喀山口防區駐守分隊在班公湖以南
組織積極防禦,牽制當面入侵印軍。
紅山頭攻堅戰斗及天文點防區作戰。紅山頭是兩段第一階段反擊戰的主要方向
。該寺是斗拉特別奧里基地印軍聯系天文點地區據點的重要樞紐。印軍構築了
16個地堡、5個地下室工事,組成兩層火力陣地,火力強,工事堅固。20
日,新疆邊防部隊首先實施炮火急襲,爾後從印軍側後西、南兩個方向進攻反
擊。一部由正面佯攻,一部從側後直插紅山頭主峰,另一部直搗入侵印軍平台
陣地,攻擊分隊以爆破筒、炸葯包、噴火器殲滅負隅頑抗之印軍。經1個多小
時的戰斗、驅除了入侵印軍,奪回了紅山頭主峰。前來增援的印軍眼看大勢已
去,於是半途撤回。紅山戰斗後,我們乘勝擴大戰果,擔任打援、守卡、警戒
的分隊相繼拔除31號、12號、5號、8號、11號、17號等6個印軍據
點,全殲守軍,收復失地。其他各點之入侵印軍於當晚倉惶逃竄。至21日晚
,天文點防區印軍入侵據點全部被肅清,給印軍第一一四旅第十四營以沉重打 擊。
加勒萬河谷拔點及河尾灘防區作戰。加勒萬河谷地區,谷深溝窄,山高坡陡,
懸崖絕壁,交能不便。印軍以直升飛機空運補給。印軍在此處構築了工事、地
堡,企圖長期佔領。新疆邊防部隊對其軍情地形了如指掌。20日,我邊防部
隊向該處南、北兩側的入侵印軍據點實施反擊。首先利用夜暗陷蔽接近凶軍據
點,爾後實施炮火急襲,隨即一部從河谷北側左翼插入印軍前沿,向前推進;
另一部從河谷南側左翼發起反擊,在工兵、防化兵密切配合下,經近40分鍾
激戰,成功地拔掉了加勒萬河谷地區入侵印軍的據點。該處戰斗結束後,我軍
乘勝擴大戰果,兵分兩路,一路順加勒萬河谷南進;一路北上向西大溝發展。
至23日,拔除「河印27號、28號」據點,其餘印軍哨卡聞訊而逃。至此
,河尾灘防區之印軍全部肅清。
班公湖岸四戰四捷戰斗。印軍第一一四旅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入侵班公湖南北兩
岸建立了據點。班公湖北岸為空喀山口防區,南岸為阿里防區。21日,擔負
空喀山口財區反擊作戰的邊防部隊,抓住戰機,向位於班公湖北岸中國一側的
西里扎普、安拉溝等地的印軍進行反擊;22日,班公湖南岸新疆守卡分隊一
部,清除了占據南岸及其以西另一據點的入侵印軍。在班公湖西岸的西里扎普
、4400高地、絕拉溝、野營地拔點攻堅戰斗中,我軍四戰四捷,戰至24
日,全部拔除了班公湖南北岸及其以北地區的31個入侵印軍據點。
轉戰巴里加斯。巴里加斯位於西藏阿里噶爾縣西北,為獅泉河河谷,距傳統習
慣線18公里,河谷寬200-300米,河谷有公路往東提通列城,兩側為
高山。印軍查謨——克什米爾國民軍第七營入侵該地,建立據點6處,企圖長
期佔領並作繼續蠶食其它地區的基地。23日,班公湖地區入侵印軍據點全部
肅清後,我西線新疆邊防部隊奉命揮戈南下阿里,殲滅巴里加斯地區人侵印軍
。受領任務的部隊不顧幾天幾夜連續作戰的疲勞,以驚人的意志揮師南下,對
阿里之口、約山口、巴里加斯等地的入侵印軍進行反擊。轉移中,我邊防部
隊在冰天雪地的環境中夜以繼日地連結行軍1400里,有的分隊兩次徒小齊
腰深的冰冷剌骨的噶爾河。工兵分隊在零下20多度的冰河上架橋,保證部
隊開進。部隊吃不上熟飯,喝不上開水,吃冰雪,啃干糧,忍飢耐寒,於26
日趕到甲崗——獅泉河一帶集結。爾後,分兵兩路:右翼由甲崗——且坎——
拉干赫爾方向迂迴印軍側後,繼其退路;左翼沿獅泉河谷實施主攻,圍殲印軍
於衛里加斯——卡日果之間地區。以阿支、且坎、扎西崗守卡分隊配合主力作
戰。27日,反擊部隊一部抵達口與印軍打響。機槍連班長司馬義實實堤在
汽車上為掩護戰友下車,用沖鋒槍向印軍猛烈射擊,吸引印軍火力,他兩次身
負重傷,仍堅持戰斗掩護戰友,直至壯烈犧牲。戰後,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
雄」稱號。這次戰斗斃、俘印軍多人,佔領山口。27日,阿支、且坎分隊
攻佔約山口。同日,攻擊部隊對巴里加斯之印軍形成合圍。28日,打退入侵
印軍的進攻後,收復了拉多和碟木綽克等地。爾後,又收復了衛里加斯、卡日
果等地。衛里加斯地區作戰遂告結束。
至此,新疆邊防部隊在環境、氣候異常惡劣的情況下,從喀喇昆侖山到岡底斯
山,轉戰千餘里,拔除入侵印軍據點37個,收復部分領土,殲敵一部,
有力地配合了東段主力部隊的反擊作戰。
中國政府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
中國邊防部隊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軍事斗爭正處於十分有
利的態勢。但是,中國政府本著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的一貫立場,為了中印兩國
人民的根本利益,緩和由印度當局造成的嚴重局勢,於10月24日發表聲明
,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其最主要三點是,雙方武裝部隊從
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當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總理
,希望印度政府對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作出積極反應。三項建議,使全世界人
民更加看清了我國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誠意。中國邊防部隊遵照政府聲明,東
段於24日停止追擊,在達旺河以北集結;西段於28日停止了對入侵印軍的
反擊,在甲崗、日土宗地區集結休整。11月4日,周恩來再次致函尼赫魯,
呼籲印度積極響應中國政府的三項建議,指出,中國的三項建議對雙方來說,
是對等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平等的而不是屈服的,是互讓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
,是相互尊重的而不是欺凌一方的,是友好協商的而不是武斷專橫的。中國政
府的三項建議和停止反擊的行動,得到世界上受好和平的國家及人民的熱烈歡
迎和贊揚,動員了國際輿論,支持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敦促印度政府響應中
國的建議。三項建議不僅再次表明中國的和平誠意,而且剝下了尼赫魯自我標
榜的和平中立、不結盟的外衣,暴露了印度當局侵略的真面目,進一步揭露了
印度和國際上的反動勢力對中國的誣蔑。
印度政府在第一階段作戰中雖遭慘敗,但仍不認輸,悍然拒絕了我國政府的三
項建議公然要求恢復到1962年9月28日以前的即印軍侵佔中國大片領土
後的邊境狀態,攻擊中國的和平建議是「一種騙局」。印度政府進一步掀起反
華浪潮,加緊戰爭動員和准備。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成立了「應付緊
急情況的」內閣,公開向美國等西方國家乞求軍事援助,從全國各地調兵遣將
,日夜向邊境增派軍隊,趕運武器,一心與我國再作軍事較量,與我軍一決雌
雄。到11月中旬,印軍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增加了2個師部、9個旅以
及炮兵、裝甲兵部隊各一部,總兵力增至3000人。其布勢是:東段、以第
四師4個旅部署在西山口——邦迪拉公路沿線;以第二理由之第十一旅部署在
瓦弄地區;第五旅分布在「蘇班西里」和「西安」兩邊區,第一九二旅布置於
提斯普爾。西段,第七十旅部署在東堤及其以西地區;第一一四旅部署在楚鄶
勒及其以北地區;喜馬拉雅第三師師部位於列城。尼赫魯滿以為這樣能有把握
擊敗我軍。在印度政府大吹大擂之下,瓦弄、西口山等地印軍於11月14日
和16日又向我軍發動猛烈進攻。鑒於此,要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創造用談判
解決邊界問題的條件,還必須再給印軍以沉重打擊。因此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
決定再次反擊入侵印軍。
第二階段自衛反擊戰(11月16日至21日)
面對印軍的再次武裝入侵,中央軍委即令西藏、新疆邊防部隊繼續分別在東段
、西段反擊入侵印軍。東段,西藏軍區前指指揮8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的兵
力,向達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為強加東段東部地區作戰的指
揮,決定組成昌都地區分前指(即丁指),由軍長丁盛、副軍長韋統泰、軍副
政委鍾池、政治部主任藍亦農、昌都軍分區司令員郄晉武組成,指揮4個團的
兵力,向瓦弄地區反擊西藏山南、林芝分區部隊,在東段中部地區反擊,以配
合主要方向作戰。西段,新疆軍區前指指揮1個團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區反擊 。
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反擊戰。這個地方靠近不丹王國,印軍沿公路擺成南北
一條「長蛇」,布勢特點正如劉伯承元帥所概括的,是「鋼頭、錫尾、背緊、
腹松」。據此,西藏邊防部隊以2個多團從正面攻擊西山口,打敵之「頭;以
3個多團從敵兩翼夾擊申隔宗、略馬東、擊敵之「背」,剖敵之「腹」;以2
個團實施迂迴,直插德讓宗、邦迪拉之間,切敵之「尾」,形成對西山口、德
讓宗地區之敵多路向正合擊,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參戰各部於11月1
0日至15日分別向指定位置開進,至17日,先後與印軍警戒,偵察分隊接
觸,但印軍未發覺我軍企圖。17日晚,我迂迴部隊在登班擊潰印軍1個營,
切斷了德讓宗——邦迪拉公路。此時印軍才發覺我軍已多路逼近,彼處於不利
地位,遂於18日晨全線撤逃,但還陷於我軍合圍之中。18日晨,我軍發起
總攻在激戰中,副班長龐國興為追殲股潰逃印軍與連隊失去了聯系,深入印軍
縱深地區15公里,作戰5次,攻佔2個炮兵陣地,擊斃7個印軍士兵,繳獲
7門火炮和2台汽車。戰後龐國興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稱號。當日我軍
佔領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殲來印軍一部,一部潰逃,其四師戰術司令部
率直屬部隊乘我軍未截斷通往打隴宗道路的空隙逃脫。19日,我軍佔領邦邊
拉,並於略馬東地區圍殲印軍近千人。隨即我軍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
區展開搜剿,一部向南追擊,於21日進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鷹窠山口一
線。至此,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區,全殲印軍3個旅,共斃俘印軍壯將旅長
豪爾·辛格以下官兵5200餘人。
瓦弄地區反擊戰。瓦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以北,其
東、南與緬甸、印度相鄰。該地區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斷崖
峭壁,河流交錯,水流湍急,易守難攻。入侵印軍第十一旅4個營2000餘
人憑險扼守,並不斷向我軍出擊。中國邊防部隊以1個團向瓦弄所公西北之印
軍左翼實施迂迴包圍;以1個團又1個營分別向瓦弄扎公、曲子扎公反擊,居
高臨下,直插瓦弄,以4個連從察隅河以東反擊,分割殲滅瓦弄地區之敵。1
1月16日晨,我軍發起反擊。我軍一部攻扎公、曲子扎公等地,打亂了印
軍部署。印軍十一旅旅長等人見勢不妙,懼我全殲,即下令全線撤退,旅長本
人隨四軍軍長考爾乘飛機倉惶逃跑,部隊大部潰散。在反擊戰中,我軍排長
周天喜帶領一個加強班沖在最前面,經3小時苦戰,打下了印軍第一個地堡群
,當向印軍第二個地堡群沖擊時,周天喜不幸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周天喜
「戰斗英雄」稱號。戰士陳代富奉命執行摧毀地堡任務,當他將爆破筒塞入地
堡時,被印軍推了出來,在危急時刻,他爬上地堡,扒開堡頂積土,將爆破筒
從頂蓋園木間隙插入,並用胸口頂住爆破筒,不讓印軍推出,當爆破筒即將爆
炸的一瞬間,他迅速滾了地堡,地堡被炸毀了,打開了部隊前進的道路,人們
稱贊他是活著的黃繼光。戰後,國際部授予陳代富「戰斗英雄」稱號。16日
17時許,中國邊防部隊進占瓦弄。另一部向「東」村地區之敵發起攻擊,進
占敵能。我部進駐瓦弄後,主力轉入搜剿,一部乘勝向南追南,到21日,我
軍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中印邊界傳統習慣線。追擊部隊奉命停止追擊
,就地轉入搜剿。瓦弄之戰,共殲滅印軍1200餘人。
里米金、梅楚卡、都登地區反擊戰。東段中部地區,西藏山南邊防部隊的約1
個營的兵力,於18日向里米金方向反擊;林芝邊防部隊以3個營的兵力於1
9日向梅楚卡、都登方向反擊。我軍先後拔除印軍據點16處,佔領里米金、
梅楚卡、更仁等地,殲敵一部,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方向的作戰。
班公洛地區反擊戰。班公洛位於中印邊界西段西藏阿里日土縣斯潘古爾湖西側
地區,西面與印度實際控制區的拉達克相接,是入侵印軍的一重要前進基地。
印軍在這里建立了6個據點,其中3個據點分布在山脊樑上,可以控制西藏阿
里邊防分民的哨卡,威2脅阿里縱深之安全。18日上午,印軍在猛烈炮火掩
護下,向駐守斯潘古爾湖地區的新疆邊防部隊發起進攻。新疆邊防部隊作出部
署:迂迴入侵印軍側後,摧毀其據點,清除侵入班公洛地區之印軍。我軍一部
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頂著大風雪,翻越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按時進
抵反擊出發陣地。18日上午,以連為單位分別向3個據點發起沖擊。攻打第
一個據點的部隊,一鼓作氣戰斗30分鍾即摧毀了敵工事和地堡21個,攻克
了據點;攻打第二個據的部隊,冒著印軍猛烈的機槍射擊,英勇頑強,前仆後
繼,激戰1小時,攻克了25個地堡,拔除了據點;攻打第三個據點的部隊,
以果敢迅猛的動作,掃盪印軍邊部,摧毀了據點。拔除了據點後,我軍在轉向
印軍炮兵陣地的攻擊中,工兵戰士羅光燮在排長排雷負傷的情況下,奮勇沖雷
區排雷。在排雷中,他的左腿、右臂相繼被地雷炸斷,排雷器材已用完,眼看
雷還未排完,部隊無法前進,他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用身體向雷區滾進,為
部隊開辟沖鋒道路,最後壯烈犧牲。戰後,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
經兩個多小時激戰,我軍清除了印軍廓爾喀第十一聯隊第一營第三連的大部兵
力。與此同時,反擊部隊以炮火壓制破壞了入侵印軍另3個據點,其守敵於1
9日逃竄,我軍於20日佔領該3個據點。至此,班公洛地區作戰勝利結束。
西段入侵軍據點全部清除。
為了高舉和平談判的旗幟,促成戰國三項建議的實現,中國政府於11月21
日宣布,從22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
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側2
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
了全部印軍戰俘。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
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歷時1個月,我軍在西段清除了印軍全部入侵據點,在
東段進到了非法的「麥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附近地區。作戰中,全殲印軍
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另殲滅印軍5個旅各一部,俘印軍第七旅旅長季
·普·達爾維准將,擊斃印軍第六十二旅旅長希爾·辛格准將,總計殲滅侵
印軍8900餘人。繳獲各種火炮300餘門,飛機與架,坦克10輛,汽車
400輛各種槍6300餘支(挺),及其它許多武器彈葯和軍用物資。在反
擊作戰中,我軍共傷亡2400餘人。在這次自衛反擊戰中,我邊防部隊在黨
中央、中央軍委的英明領導和指揮下,同仇敵愾、英勇戰斗,以較小的代價,
取得了重大的勝利,驅逐了入侵的印軍,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打擊了當
時印度擴張主義者的囂張氣焰,大揚了國威軍威。
Ⅲ 對印反擊戰的詳細情況我想了解 詳細的了解 包括最後的戰況
中印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的藏南邊境的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背景】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一、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以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處於混亂的局面,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這是向中印邊界東段——從阿薩姆平原的邊緣向喜馬拉雅山進行侵略擴張的大好機會。於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討伐隊」向中國這部分地區的部落種族進行武力鎮壓、金錢引誘以及所謂訂立契約外,還派大批測量探險隊,化裝成僧人、商人、探險旅行者,竄入西藏東南部中印邊境地區,偷偷地進行大量的偵察、測繪(偷測)等活動,為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畫一條侵佔中國西藏大片領土的所謂印藏邊界線作技術上的准備。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和辛亥革命鼎革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於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由於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及其助手貝爾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里進行私下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等人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扎在秘密換文上簽字,騙奪中國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1914年3月24日,麥克馬洪在德里交給夏扎秘密換文,換文的附件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邊界線的地圖,要求夏扎在上面簽字蓋印。麥克馬洪在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麼原則,條件畫出的,而僅劃在比例頁為1英寸等於8英里的地圖上。當夏扎在簽字時,表現推諉、遲疑不決,貝爾馬上變了臉色,發脾氣,夏扎在威脅利誘之下,在「麥線」圖上簽字。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內維爾 馬克斯韋爾曾指出:所謂「麥克馬洪線」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個代表團與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爵土在德里所作的一樁未經授權的秘密交易的產物,麥克馬洪以威逼利誘(表示願意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手段,說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種邊界線的劃法——把邊界線向北推移了大約一百公里。1987年5月英國《南方》月刊,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范圍包括西藏在南之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後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嵴。對於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後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並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英國知道炮製這條「麥線」的非學性,所以英國政府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然而,英國侵略者既做賊心虛,又貪婪成性,在時隔20多年後,於1938年又故態復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當來,採取偽造證據、偷梁換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篡改該卷中關於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偽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重新出版該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這樣,1938年印刷的標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偽本中,出現了「麥線」秘密的非法文件。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製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中心邊境西段,1846年英國吞並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佔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制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昆侖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約翰遜線」。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政府從不承認,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製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Ⅳ 中印戰爭
根據官方消息是我軍沒有人被俘虜,戰爭結束後印度也沒有說有俘虜我軍戰士。後來2000年的時候出個報道,說有2名戰士被俘虜後送到精神病院然後印度人就忘記了,關了38年後來說送回四川。不過報道可信度值得懷疑。要是真俘虜2個當時印度不早吹上天了。畢竟俘虜2個跟一個沒俘虜性質差遠了。解放軍走失就不知道了。要是被抓了還是算俘虜。沒被印度抓到我軍只能按犧牲算了
Ⅳ 喀喇昆侖事件的外軍是哪個國家
2020年6月起,印度軍隊多次非法越線,造成中印邊境局勢緊張。2月19日,中方首次披露4名衛國戍邊英雄官兵在邊境犧牲全過程
Ⅵ 1950年,一支國軍部隊在昆侖山苦等換防,最後怎樣
邊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熟悉在於我們都知曉,古往今來邊疆都是一個界定我們國土范圍的地方,我們知道邊疆所在的地方依然是我們民族的領土。我們之所以陌生是因為我們從未真的見過它的模樣,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只是模糊地知道它在哪個方位。甚至它離我們有多遠我們都無法估計,是一個如此模糊的概念。但是對於一群獨特的人來說,這個地方就是它們的一切、它們的責任、他們的生活、甚至它們的生命。
他們就是邊境線上的戍邊衛士,我們國家西部以及北部有很大一片地區,地質環境和氣候環境都非常的惡劣。這些地方哪怕是當地人都非常的稀少,荒無人煙的地方卻有著一個又一個的哨所。從我們民族有史記載以來這些地方就存在,無論是一望無垠的沙漠還是,懸崖陡峭的雪山,每一個你完全想不到的地方,你認為完全不可能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哨所。這里是一個國家的國境線,也是一個民族的生存線。
結語
在遙遠的邊疆還有很多的戰士在為國家的領土做最前方的衛士,雖然與我們相距千里,但是他們存在是我們安穩生活的一大保障。公元1950年,在賽圖拉哨所發生了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本來敵對的士兵卻熱情相擁,誠摯握手。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他們對這個片大好河山的共同熱愛,源自對這片冰冷雪地的共同堅守,腳下是整個民族的土地,也是雙方的。他們堅守多年終於迎來了接替者,他們感到欣慰、感到希望的存在。後續到來的戰士看著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們感到敬佩,他們同樣也感到了這份堅毅的信心。
Ⅶ 中印戰爭為什麼被世界稱為「屠殺性戰役」
這主要是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印方損失慘重,而中方則只是輕微損傷,中國用極小的損失,對印方造成巨大打擊,幾乎是碾壓印方。
1、中方戰績:
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2、中方傷亡: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3、中方繳獲武器:
印方飛機5架、坦克9輛、汽車437輛、88mm加農炮13門、88mm榴彈炮36門、75mm山炮12門、106.7mm迫擊炮27門、106mm無後座力炮6門、81mm迫擊炮142門、51mm迫擊炮144門。
輕重機槍631挺、長短槍5,772支、火箭筒112具、槍榴彈發射器(擲彈筒)32具、槍彈4120591發、炮彈79720發、手榴彈16921枚、地雷14848枚,電台(報話機)520部,炮兵觀測儀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4、中方消耗:
炮彈22976發、槍彈701342發、手榴彈7080枚、爆破筒64節、炸葯2050kg,噴火油料677L,損壞122mm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40mm火箭筒2具、電台(步話機)5部、汽車12台。
(7)喀喇昆侖山事件印度伏兵怎麼處理的擴展閱讀: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對侵入中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
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1959年的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護,中印兩國開始交惡,後來一連串交火沖突更使印度開始進軍藏南地區建立軍事據點,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印戰爭最為人注意的是戰斗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沖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雙方同時也存在著物流和補給不易的問題。這場戰爭普遍聚焦在陸軍的戰鬥上,因為地形的關系,雙方的海空軍幾乎沒有參與這次戰爭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印戰爭
Ⅷ 求外國的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資料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邊境中國邊防部隊接到了毛澤東簽署的命令。 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 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 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 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不同於國內進行的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也不同於抗美援朝戰爭。中印戰爭的五個基本特點:第一,這場戰爭是由印度企圖以武力解決邊界爭端引起的,是政治軍事仗。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和平談判解決邊界爭端,而印度尼赫魯政府則堅持擴張主義立場,執意以武力實現其領土要求。這就決定了這場戰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軍事、政治、外交斗爭融為一體,交織進行。軍事斗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政治,外交斗爭。這個特點,不僅制約著這場戰爭的形式,進程和結局,而且影響著雙方的戰略指導。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即使在印軍蓄意挑釁,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官兵的嚴重事態下,仍克制忍耐,這就在政治,外交斗爭和道義上處於主動地位。只是在印軍完全拒絕和平解決邊界爭端,發起大規模進攻的情況下,中國邊防部隊才後發制人,實施反擊。而在首戰告捷後,中國政府卻發表聲明,申明大義,仍堅持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印度政府蠻橫拒絕和平談判,再度發起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再次被迫反擊並取得反擊作戰的決定性勝利,為進一步開展政治,外交斗爭贏得了主動,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的同情和支持。這場邊境局部戰爭,決定了軍事斗爭必須服從政治,外交斗爭,三者要緊密結合,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決定軍事行動的打、停、進、撤;軍事上的勝利,又為政治,外交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進而爭取以打促談,以打促和及相對的和平穩定。 第二,這場戰爭,中印雙方力量對比雖互有優長,但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大於印度,中國軍隊的整體素質,特別是政治素質高於印度軍隊。這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敵強我弱的情況是不盡相同的。 印度軍隊,原屬英國殖民主義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德、意、日法西斯軍隊作過戰,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其參戰部隊主力印① 《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頁。軍第四師系"王牌部隊".印軍技術水平好,後方運輸線短,後備兵團機動快,補給便利。但印軍又是資產階級的僱傭軍隊,帶有濃厚的封建和殖民主義色彩,沿襲英軍的基本制度,進行的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失道寡助,士氣較低,內部矛盾重重。且戰術思想比較保守,害怕近戰、夜戰。而中國邊防部隊,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久經考驗的人民軍隊,具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嚴格的組織紀律,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和吃苦耐勞的革命精神,戰略戰術機動靈活,指揮有方。多數部隊具有高原地區作戰經驗,而且系正義之師,得道多助。這個特點為中國的勝利奠定了客觀基礎。 第三,這場戰爭,是在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特殊環境下進行的。該區屬於"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人煙稀少,經濟落後。東段作戰地區,山高谷窄,路險林密,氣候多變。西段作戰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終年積雪,嚴重缺氧,氣候酷寒。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嚴重影響著軍隊作戰行動,部隊集結,機動,指揮和協同困難,戰場容量較小,容易發生非戰斗減員,武器技術性能難以正常發揮,後勤補給十分艱難。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奪取作戰勝利的關鍵。 第四,這場戰爭,是在地處祖國西部邊疆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進行的,群眾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對戰爭有重大影響。只有高度重視和切實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邊疆各族人民群眾和愛國僧侶的支持,才能取得戰爭勝利。西藏,新疆邊防部隊正是在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經過長期艱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緊密團結邊疆少數民族的基礎上,取得戰爭勝利的。 第五,這場戰爭,中國邊防部隊的後勤補給基本來源於內地,路線長、道路少,運輸手段落後,難度大。這對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有極大制約。而印度軍隊後勤補給基地距戰場較近,交通方便,利於持久作戰。這些特點,規定著戰爭的復雜性,影響著戰爭的規模,進程和結局。這些特點,是雙方指導戰爭的客觀基礎,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在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深諸這場戰爭的特點,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運籌謀劃,作出一系列符合戰爭實際的決策,實施正確的戰略指導;戰區指揮員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戰場實際出發,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發揚軍事民主,作出了正確的部署,進行了周密的戰役指揮;參戰部隊揚長避短,依靠政治優勢,吃苦耐勞,英勇善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而在中印邊境這一戰爭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譜寫了新的光輝篇章。
Ⅸ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9)喀喇昆侖山事件印度伏兵怎麼處理的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Ⅹ 印巴戰爭
「蒙巴頓方案」中規定,克什米爾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歸並印度或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的500萬人口中,77%是穆斯林,印度教徒佔20%。但是,由於英國為在印巴兩國間製造矛盾,將克什米爾的主權交給了信奉印度教的查謨土邦王公。
1947年8月,克什米爾境內的穆斯林土邦蓬齊發生起義,宣布成立「自由克什米爾」政府,加入巴基斯坦。巴方對此表示欣然接受。但查謨王公隨即對蓬齊採取高壓政策,致使50萬穆斯林越境逃入巴基斯坦。10月20日,「自由克什米爾」義軍逼近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克什米爾土邦向印度政府求援。27日,印度傘兵部隊在斯利那加空降,第一次印巴戰爭隨之爆發。
第一次印巴戰爭幾乎使用了當時世界上所有常規武器。在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頻繁飛越喀喇昆侖山脈支援陸軍作戰,印度空軍在夜間沿河谷飛行,為在克什米爾作戰的部隊提供支援。這次戰爭以巴基斯坦佔領克什米爾2/5領土,印度佔領其餘3/5領土暫告結束。
1965年8月,印控克什米爾的穆斯林再度發生反對印度政府的武裝斗爭。起義後的穆斯林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發表宣言,號召克什米爾人民「擺脫印度軍隊的枷鎖」,要求克什米爾政府釋放在押的克什米爾獨立運動領袖。9月6日,印巴雙方為克什米爾問題再次發生戰爭。後來經過蘇美兩國向印巴分別施壓,聯合國秘書長吳丹從中斡旋,雙方於次年1月簽訂《塔什干協定》,各自退回1965年8月前的控制線。
1971年11月2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又一次爆發戰爭。12月,戰爭擴大到西巴基斯坦,發展成全面戰爭。12月7日,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和撤軍。印軍仍持續大舉進攻,於12月16日攻佔達卡。12月17日,歷時27天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以巴基斯坦守軍全線停火宣告結束。這次戰爭使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從而大大削弱了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