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各國軍事家如何評價印度

各國軍事家如何評價印度

發布時間:2022-09-22 01:19:58

『壹』 印度專家稱「根據歷史規律,中國能建空間站,印度也能」,如何評價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

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觀規律。這一點,是毫無意義的。

在建設空間站這件事情上面,同樣要遵循客觀規律。

具體來說,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條件:

1,強大的經濟實力。

建設空間站,需要大量資金。……因此,要想建設空間站就必須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做依託。……這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才能順利實施。……缺乏這個基礎,後續的工作就無從談起了。

2,豐厚的人才儲備。

建設空間站,是一項高技術領域的工作。……這需要大量高技術人才的參與。

因此,成功建設空間站,必須擁有一支人才梯隊,形成豐厚的人才儲備,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最終獲得成功。

3,高超的技術水平。

空間站是高技術系統,需要高技術的加持。……只有掌握了高技術,才能建設成功空間站。

4,長期有效的規劃。

建設空間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是需要堅持不懈多年才可能取得成功的大工程。

因此,要想成功建設空間站,就必須進行長期規劃,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具體落實,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5,勇於探索的精神。

建設空間站,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新環境,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因此需要不斷探索,才可能最終成功。……在此過程中,需要勇於探索的精神,不斷進取,才可以最終取得空間站建設的成功。

因此,建設空間站絕不是口頭上一句話就能建成的,而應該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去做,才能取得成功。……否則,只能一事無成。

『貳』 怎麼評價印度在軍事上一直都是那麼強硬

印度在軍事上確實一直比較強硬,主要與其國情有關。首先,印度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內部凝聚力有限,需要軍事實力來維護國家統一;其次,印度與鄰國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已經打了60多年;第三,印度背後有大國“支持”,每年購買大量武器裝備;第四,印度本身有成為世界強國的野心。

歡迎大家討論,你認為印度軍事實力如何?

『叄』 印度學者:印度為什麼那麼落後

印度學者J. R . 辛德認為, 在近代,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可能...過多的人口不僅會把財富消耗掉, 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矛盾, 致使一個國家貧窮.一、物質性因素
首先是地理因素。它包括國土面積、位置、地形、氣候、地貌等。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態勢及其戰略價值受控於這個國家的地形、地貌, 如水域的范圍、海岸線的長短、山脈的分布。中國西北部多高山, 東南部大部分是平原和海域, 這種地理位置造成東南面難守的態勢, 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大多從東南海面上向中國進攻。而對美國來說, 向東和向西都是遼闊的水域, 使它同歐亞大陸分隔開來,這在某種程序上決定了美國獨立後同其它國家的國的領土, 是巨大力量的永久源泉。遼闊的領土使得一個國家在對付侵略者時, 可以從容不迫地誘敵深入, 打持久戰。通常情況下, 領土面積廣袤的國家, 極有可能成為實力大國, 但國土面積大的國家對政府權威性的樹立、國家政權的鞏固、族際關系的穩定也增加了困難。值得注意的是, 地理因素對國家實力的影響, 在許多場合下是作為一種隱形的潛在力量發揮作用的。它主要對一國的文化、宗教、國民性格、社會心理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就象愛琴海深深地影響歐洲文明、亞細亞高原深深地影響東方社會一樣。地理因素對國家實力的影響有時也會有反面效應。如以色列地理因素極差,曾被馬克吐溫傷感地描述成「這是一塊沒有希望、令人沉悶傷心的土地」。而它卻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小的超級大國」。
其二是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與綜合國力的關系十分密切。印度學者J. R . 辛德認為, 在近代, 一個國家只要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可能成為強國, 而靠別國資源為生的國家, 難以長期在國際問題上保持獨立的立場。自然資源的種類、蘊藏量及其開采和利用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以礦產資源為例, 其重要性在古代似乎顯示不出來, 即使是在 19 世紀以前頂多也只佔有次要的地位, 但到 20 世紀, 某些礦藏如鈾、石油、鐵礦石對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性已愈來愈強, 甚至舉足輕重。鐵礦開采後, 經冶煉成為鋼鐵, 可以成為生產資料, 更重要的是用它可以製造軍艦、飛機、坦克、槍支、彈葯等, 從而形成強大的軍事力量。石油不僅是國家發展經濟的主要動力來源之一, 而且是軍隊進行現代化戰爭的基礎條件。因為石油, 中東一直成為西方大國爭奪的焦點, 爭奪對石油產地的控制權也成為當代國際政治中一個重要方面。另外, 鈾的生產和提煉也日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因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 人們認識到鈾在軍事中的地位。現在, 凡是掌握了鈾的生產技術的國家,其綜合國力顯然超過不能生產鈾的國家。
其三才是問題中提到的人口能力。摩根索認為, 人口數量是構成國家實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其它因素大致相同的條件下, 與其競爭者相比, 一國人力的急劇減少標志著國家實力的下降, 而人力的急劇增加標志著國家實力的增長。克萊因也在自己的「國力方程 P p = ( C + E + M) × ( S + W ) 」中, 將人口列為基本實力 C 的重要組成部分, 並強調人口是決定國力的第一位因素, 並提出以 2 億人口作為滿分( 100) 的臨界標准, 稱 5 000 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是不可輕視的國家。如美國、俄國、中國、日本國力的強大的確與人口數量有關, 而澳大利亞、加拿大因為缺少必需的人口, 一直未能佔有象前者那樣大的地位, 人口因素似乎阻礙了它們向大國地位的邁進。當然, 在對人口進行分析時, 不能採取簡單化的方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 人口的規模應當有個限度, 在限度內, 人口規模較大對於綜合國力的增強有重要意義, 但超出限度, 人口數量過大,反而會使國力減弱。因為過多的人口不僅會把財富消耗掉, 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矛盾, 致使一個國家貧窮落後。
其四是經濟能力。經濟能力不僅被重商主義所推崇, 國際關系學家對它也十分關注。在經濟能力的眾多指數中, 有幾個指數必須著重指出: ( 1) 工業能力。工業能力對於國家實力至關重要, 處於領先地位的工業國家實質上就是大國, 因此, 國家工業化就成為世界各國追逐的目標。( 2) 農業能力。它包括糧食產量、可耕土地的公頃數、農業經濟作物的數量和質量、進出口農作物數量等。需要指出的是, 雖然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大大地降低了人類對於農業依賴的程度, 但作為人類必需的基本物體條件, 農業生產一直是維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產業。( 3) 外貿能力。它由一國進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反映出來, 一般說來, 貿易順差國家幾乎就是經濟能力較強的國家。另外有一點值得指出, 就是研究一國經濟能力是否強大, 主要不在於對該國的縱向比較, 而取決於國家間的橫向比較, 美國學者保羅. 肯尼迪認為, 一個國家今天是否強大和富有, 並不取決於它擁有的財富是否多, 而主要取決於它的鄰國比它擁有的是多是少。18 世紀中葉的荷蘭較之 17 世紀時更為富有, 卻失去了大國地位, 這是因為它的近鄰英國和法國比它擁有更多的實力和財富。20世紀的英國較之處於世界顛峰時的維多利亞時代擁有更多的財富, 卻淪為二流國家, 原因是不少西方國家的實力超過英國。因此, 衡量國家實力的經濟實力, 其核心不是看它量化後的絕對值, 而是看它與其它國家經濟實力的比較值。
其五是軍事能力。軍事能力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系極為密切。因為在國際政治生活中, 一個主權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國防, 才能對那些企圖挑釁、入侵的國家或集團產生震懾作用, 達到遏制軍事沖突的目的。現代意義的軍事能力與現代化工業文明前的軍事能力已有質的不同。當代軍事能力更突出對質量即軍事人員素質、軍事高科技和 科學戰略戰術的研究。當然,作為極具威懾力的核力量的出現, 使人類對軍事能力認識的境界進入了「核時代」。如今, 由於高技術的發展, 軍事上已開始由「核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 「信息戰」將成為 21 世紀國家間戰爭的主要特徵。 在測度一國軍事能力方面還需考慮以下兩個因素。(1) 國防科技工業能力。這是維持一國軍事能力的基礎, 它往往使軍事能力變得強大或虛弱。一般說來, 軍事能力強大的國家必定是國防科技工業強大的國家, 而國防科技工業強大的國家幾乎就是軍事大國。如德國和日本正是擁有了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能力, 才能夠發動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 2) 軍事同盟能力。 一國或若干國家為了實現國家安全目標而結合成為具有同盟性質的軍事集團, 早已司空見慣。通常情況下, 凡能有效地參與軍事集團或政治聯盟的國家,均會使本國的軍事能力有所增益。冷戰時期的北約集團和華沙條約組織, 使其參與國的軍事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 這已成為各國首腦人物和戰略家們的共識。
其六是科技能力。在當今世界上, 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首要因素。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生機的因素, 對世界經濟的發展 和各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具體表現在科學技術突破性進展必然導致生產力的飛躍發展, 從而為一國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進步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動力。這是影響一國實力消長變化的關鍵因素。當前, 新技術革命的進展會使科學技術因素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在較短的時間里實現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轉變。現在, 誰掌握了較多的科技成果, 誰就掌握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誰就在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上把握了優勢。因為越是擁有高新技術的國家, 就越具有發展經濟、加強國防、控制國際局勢和別國的資本。在國際政治生活中, 某些科學先進的國家, 常常限制或禁止出口自己手中掌握的高新技術, 以期達到對別國實行控制的目的。 二、政府性因素
政府性因素在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時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這主要涉及到對政府質量的測度和評價問題。通常有3 個測度和評價指數。
( 1) 政體。政體類型的選擇對政府統治國家和國力增強的影響至關重要。一般說來, 獨裁主義、專制主義的政府常以壟斷或集權的方式治理國家。它強調絕對的歸屬主義和政治全能精神, 從而使這種政體能在戰爭或緊急狀態下發揮超常作用。當然, 這種政體極易導致軍事化、政治內耗和國家爭端。從長遠的利益上講, 可能會因此影響國力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當前國家和國際社會進入和平發展時期, 這種極權政體模式則可能成為國力增強的障礙, 而那種民主式的政體卻能成為國力增強的潤滑劑。因此, 在分析社會制度這一因素時, 既要注意社會制度的性質, 也要考慮社會制度的運行問題。如果一個國家社會制度的運行好, 各方面機制比較健全, 那麼國家就會穩定發展, 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就會不斷增強。
( 2) 政府權威性。主要從 3 個方面理解。一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正確程度和政府的工作效率。一個國家要適應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和變化的趨勢, 就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新目標, 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政府比較精幹、富有效率, 由它所控制的協調的社會運行就比較通暢、連貫, 資源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 生產力水平會迅速提高, 國防力量也會不斷加強, 從而使綜合國力強盛。二是國家行為對地方行為的統帥程度, 即政府政策的推進情況, 地方的執行程度和國民對政府行為的認同程度。國家政令暢通, 上情下達迅速, 解決問題效率高, 國家的整體利益能夠得到維護, 就能促進社會穩定, 經濟繁榮, 形成強盛的國力。三是政府政策的時空張力, 即政府政策的持續貫徹時間和影響的空間范圍。一個國家要求穩定, 就必須保持一種基本模式, 特別是要使政策的連續性得到加強, 否則, 朝令夕改, 就會損害國民對政府權威性的認可。
( 3) 政府的外交質量。政府的外交質量是極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但卻能將看似穩定的其它因素有機地統一起來, 並給予它們方向和質量。作為一門政治藝術, 外交能運用國家權力的不同要素, 以最大的作用, 影響那些在國際局勢中最直接涉及國家利益的問題。一個國家的外交部門若能正確估計國際政治生活、國際軍事格局、國際經濟秩序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從本國的利益出發, 既堅持原則, 又靈活機動地與其它國家進行交往, 它就能在世界上正確樹立自己國家的形象, 為本國贏得應有的國際地位。因此, 一個國家外交質量的高低, 也會直接對綜合國力產生影響。許多國家由於採取了正確的外交政策, 盡管它們在經濟、科技和國防力量上不一定十分發達和強大, 但它們仍舊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這說明較高的外交工作質量可以彌補其它方面的不足, 為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作出貢獻。
三、精神性因素
在考慮物質性因素、政府性因素的同時, 必須充分估計精神性因素對綜合國力的影響。這里所講的精神性因素指的是: 民族性格和國民士氣。 民族性格的確是難以捉摸和含糊不清的。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為例就可以說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英法等國家在《凡爾賽和約》中對德國的領土、原料資源、工業能力以及軍事編制等方面作了限制, 以為這樣可以從此削弱德國的綜合國力, 但這顯然犯了一個錯誤,即他們沒有把德國人的民族性格考慮在內, 正是這一因素使德國人靠頑強的努力又建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同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 當希特勒向蘇聯發起進攻時, 西方許多軍事家們認為蘇聯肯定抵擋不了德國人的攻勢, 但蘇聯人民在蘇維埃和斯大林的領導下, 不僅擊退了德國法西斯的瘋狂攻勢, 而且幫助東歐國家從法西斯的鐵蹄下解放出來。他們之所以在對整個戰爭的估計上發生差錯, 一個重要原因是只看到戰爭初期希特勒在武器裝備上的優勢, 而沒有考慮蘇聯各民族的性格。正是這種頑強的民族性格使蘇聯各族人民在最困難的日子裡, 能夠團結一心, 誓死捍衛民族的獨立和尊嚴。這種千百年來積淀的頑強、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可以成為寶貴的綜合國力因素, 這種因素有時比什麼武器都要強大。
與民族性格有些類似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士氣, 這是一個更難以捉摸的因素, 但它在構成國家綜合國力的眾多因素中卻是不可忽略的。摩根索給國民士氣下了一個定義: 「國民士氣是一個國家在和平與戰爭時期決意支持政府外交政策的程度」。這種因素滲透在國家的所有活動之中。國民士氣往往以一種社會心理和公眾輿論的形式提供某種氛圍, 依靠這種氛圍, 政府的政策在推行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持。國民士氣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表現出來, 一旦國家受到外來勢力的威脅, 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國民士氣將強烈地表現出來, 並且在某些時候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國民士氣有較大的穩定性, 當某種輿論比較符合多數人的願望時,國民精神會大振, 這時國民士氣起著增進綜合國力的作用。而某種消息同國民的期望不相吻合時,將會產生一股消極的社會心理和公眾輿論, 象腐蝕劑一樣瓦解人們的鬥志。任何國家的國民士氣都將在某一點上崩潰。這種導致國民士氣崩潰的關節點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政治現象中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一次大的經濟危機會使人們對政府的政策以及能力產生普遍的懷疑; 一次戰爭的失敗會使國民的士氣低落。然而在許多情況下, 國民士氣的增強或衰落, 往往要經過一段過程。因此, 一個國家要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 就必須時刻注意社會生活中各種參數的變化, 並積極引導, 以鼓舞人們的士氣, 從而更有力地組織物質性因素,鞏固政府性因素。
從以上要素進行對比,不難得出,雖然印度同為人口大國,為何卻被中國國力甩了幾條街的結論了。

『肆』 如何評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1]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1]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1] ,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1]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2017年6月9日,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組織。[2]
中文名稱
印度共和國[1]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India[1]
簡 稱
印度[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新德里[1]
主要城市
孟買、班加羅爾、加爾各答等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1]
國 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3]
貨 幣
印度盧比
時 區
UTC+5:30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拉姆·納特·考文德,總理:納倫德拉·莫迪[4]
人口數量
13.24億(2016年)[5]
人口密度
445.4人/平方公里(2016年)[5]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1]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1]
水域率
9.5%
GDP總計
2.264萬億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5]
人均GDP
1709美元(2016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1
國際域名縮寫
.in
道路通行
靠左駕駛
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
國家結構
聯邦制
國家格言
「唯有真理得勝」
國 花
荷花
人類發展指數
0.586
鄰近海域
阿拉伯海、孟加拉灣[1]
氣候類型
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1]

『伍』 如何客觀評價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是個危險的國家,其危險性不在於實力,而在於執念,印度人盡管智商低,但總是有大國想法,中國一直以來都誤判印度的想法,總以為上個世紀之前,印度作為第三世界受壓迫地區,具有和平友善的心態。至於什麼民主?連男女平等都沒有,給我講印度是民主的?鬼信啊,還有同婚,還有印度警察時不時抽打他的百姓

其實那是中國人的錯覺,或者說是自我代入感太強。印度有不結盟運動領袖甘地,但更有納粹在南亞的分支,第二次世界大戰,印度幾乎沒有受到波及,其納粹組織更沒受到破壞,包括甘地在內的幾任印度領導人都被刺殺死亡或被刺殺逃脫,除了宗教,種族矛盾外,印度軍國主義分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印度國大黨有大國情結,在甘地死後,迅速變質,盡管依然奉行不結盟的政策,搞左右逢源的騎牆派作風,那可是長期戰略,1962年的戰敗,導致印度徹底失去不結盟領袖的地位,而騎牆政策依然進行。

重點來了,歷史發展到21世紀,眼看隔壁大國越來越強,印度急了,這是培養近100年的納粹思想在印度早已根深蒂固,在獨立後的70年裡,對外印度不斷吞並周邊小國,對內搞種族屠殺,隨著近些年印度經濟的走強,印度人按耐不住想要與隔壁大國一決高下,印度很弱,但想法很大膽,國內軍國主義思想嚴重,印度人根本就不尊重周邊國家,他們以主人對待奴役的心態,去看待周邊小國,印度很弱,卻想與大國對抗,因為印度認為隔壁大國是它崛起的障礙,印度從獨立起就是這種想法。

印度如果有中國一半的實力,早就上天,開啟戰爭模式了,這不是開玩笑的,中國必須認真,嚴肅看待印度人思想發展的歷史,從大格局上去看就很清楚。
國大黨和人民黨都是侵略成性的1950-1962,中國幾次大危機,印度都要出來搗亂,如果不是中國實力遠超印度,印度真就打進來了。
人民黨簡直就是納粹,不,它起源就是納粹,比國大黨還極端,這些年的操作,懂得人自然懂。
第二次世界大戰沒結束,納粹軍國主義在歐洲消亡,但在東亞有殘余,在南亞卻發展起來。
想當年,人民黨的前身,與希特勒,東條都是臭味相投的,日本要在印度與德軍會師,結果德國被蘇聯擋住了,日本被中國擋住了,印度沒參與二戰,但軍國主義的種子保存在這里,二戰,印度人是覺得盟國阻礙了印度獨立,本來德日來印度打英國人啊,這都歸功於印度納粹的洗腦,同時國大黨也是附和這種說法的,印度政黨,只有納粹中的左派和右派,沒有和平政黨,有妥協都是因為實力不濟,中國需要特別注意印度,做好准備,印度實力不行,卻不能輕敵,什麼壞事,這瘋狂的國家干不出來?最好就是永遠壓制,並有辦法肢解印度

『陸』 如何評價印度的空軍

我個人覺得印度的空軍實力還是相當可以的,但是不是特別強的。

『柒』 為什麼我國不把印度當做真正的對手看待

因為中國本身是本著友好互助的原則與世界各國交往發展,而且印度本身也沒有發展到阻礙中國的地步,不足以成為中國的對手。

在印度,“中國”是一個熾熱的詞彙,不僅印度的政客,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經常關注中國的動態。印度的媒體,常常用大幅的版面介紹中國。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印度”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它。這個現象就像印度青年伊沙尼.古普塔(Ishani Gupta)總結的那樣,“在中國,中國人幾乎從不談論印度”。

“我將提供一個誠實的答案,但並不意味著對印度的不尊重或侮辱,我只是說實話。簡短而直接的回答是‘不’,中國人的普遍看法是,印度不夠資格做中國的競爭者,也不是中國的嚴重威脅。”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度無論在基礎設施還是經濟上,都比中國的情況要好得多,所處的國際環境也比中國寬松得多。但是,在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比印度大6倍。在中國人看來,印度是一個失敗的國家,因此,他們在與其他國家比較時,從來不拿印度作為對比對象。”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認為中國和印度應該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

『捌』 如何評價印度的核武以及軍工水平



總之,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體系門類不健全的情況下就想發展出高端的軍工行業,顯然不現實,用「沒學會走就想跑」這句俗語來形容印度的軍工行業再恰當不過。軍工行業的發展應當遵循科學規律循序漸進的發展,而不是好高騖遠的將各種先進的又不切實際的目標定給軍工研製部門,其惡果就是如印度這般。

『玖』 世衛發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印度強烈反對,如何評價印度的態度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新冠疫情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印度強烈反對,首先印度是心虛的一種表現,其次是印度本身存在的衛生條件差,另外是印度方面不希望讓世界的其它地區了解到當地的抗疫情況,還有就是印度對於自身的醫療條件不自信的一種表現。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如何評價印度的態度。

一、印度是心虛的一種表現

首先是印度心虛的一種表現,因為印度對於自身的國家的一些基礎設施方面總是不自信的,這對於印度而言發展存在不利的影響,畢竟基礎設施可以更好地幫助經濟發展。

印度方面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主動公開對應的新冠期間的醫療數據,這樣子可以讓社會各界幫助其分析對應的發展情況。或許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

『拾』 胸懷大志的成吉思汗,一路征戰到歐洲,為何他會放棄征討印度

孛兒只斤·鐵木真被後世人稱為成吉思汗,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成吉思汗的出現可以說是改變了我國的版圖。他統一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之後,建立了大蒙古國。之後又多次帶領國人南征北戰,在成吉思汗統治期間,他率領部隊向西攻打到了黑海海濱,向東佔領了整個東亞地區。使當時的中國成為地域最遼闊的國家。按照這樣的擴張趨勢,成吉思汗是有可能擴張更廣闊的區域的。但是,就在成吉思汗的擴張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他做出了一個令人不解的決定。他放棄進攻富饒的印度。野心勃勃的成吉思汗,為何突然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3、可怕的傳言,最終讓成吉思汗放棄印度

據說,成吉思汗的部隊已經打到印度河畔。在印度河畔,士兵們想要飲水解渴,突然跑出一個怪獸,士兵們用弓箭射殺這個怪獸。怪獸不僅毫發無損,還發出類似人的聲音,好像在說,汝主早還。在軍師的勸解下,成吉思汗認為這是天命。最後成吉思汗放棄攻列印度。

與各國軍事家如何評價印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麼歌 瀏覽:781
義大利人游中國哪裡最方便 瀏覽:794
印度製造業崩潰對全球有什麼影響 瀏覽:658
二戰義大利做了什麼名字 瀏覽:408
娶英國女人什麼體驗 瀏覽:88
印度最大謊言是什麼 瀏覽:503
英國在中國殖民了多少 瀏覽:200
印尼鱷魚輪胎怎麼樣 瀏覽:246
印度媳婦說印度真名叫什麼 瀏覽:578
越南沙巴有哪些民族 瀏覽:79
印尼語嘎嘎嘎什麼意思 瀏覽:492
伊朗疫情怎麼傳入最新通報 瀏覽:137
英國使團有多少人來中國 瀏覽:40
義大利發生火災是什麼時候 瀏覽:955
義大利金頂獎是什麼 瀏覽:645
同志在中國有多少 瀏覽:180
義大利的衣服店是什麼樣 瀏覽:843
如何養中國海棠 瀏覽:630
義大利滑板車補助怎麼申請 瀏覽:109
為什麼伊朗出口石油有很多欠款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