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在歷史上被征服過幾次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次次被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藍紫色區域為嚈噠帝國)
五,穆斯林的入侵。
1,馬默德於998年繼位,成為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蘇丹。998年到1030年,統治了南從印度洋北到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1001年後,馬默德蘇丹在26年間17次遠征印度,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對印度佛教大肆摧毀。
㈡ 印度歷史上曾經被多少民族入侵並且統治過
印度基本不存在土著居民
從公元前6世紀起,波斯人、希臘人對印度進行了長達200餘年的入侵並一度建立政權。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許多波斯人和希臘人留在印度生活,成為如今印度眾多民族的一部分。到了公元50年左右,曾經一度在河西走廊活躍的月氏人被匈奴趕到印度北部,隨後建立了與大漢並稱於世的貴霜帝國。
其實月氏人的仇敵——匈奴人也在印度建立了政權。早在公元前495年,一支匈奴部落就占據了印度的旁遮普地區,其統治維持了近千年。在6世紀中葉,匈奴王國才逐漸衰亡,那些匈奴人也逐漸被北印度居民同化。
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印度又迎來了許多不速之客。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西北部的信德地區,突厥人則在13-16世紀建立了著名的德里蘇丹國。16世紀上半葉,巴布爾又率領大批突厥化蒙古人前往印度定居,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兒王朝。
㈢ 印度都曾遭受過哪些人種的入侵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歷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匯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歷史)。
㈣ 成吉思汗在什麼時候入侵過印度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進入印度,留下大批蒙古人定居印度。公元14世紀末,鐵穆耳率領騎兵攻佔阿富汗、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鐵穆耳率軍入侵給印度帶來毀滅性打擊。
㈤ 印度被英國殖民者統治的歷史
西方國家在印度的殖民活動始於15世紀末16世紀初。1600年英國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按著荷蘭、法國也先後入侵印度。1757年6月爆發了印英普拉西戰役,印度戰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佔領印度全境。19世紀中葉印度出現宗教和政治改革運動,民族主義政治團體日益增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國大黨成立。1891年4月,英國殖民者製造阿姆利則慘案,致使聖雄甘地領導的國大黨發動了全國規模的不合作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1946年2月,印度水兵在孟買和馬德拉斯等地舉行反英起義。英國為擺脫危機,派使團訪印,並提出建立印度聯邦、召開制憲會議、成立臨時政府的計劃。
1947年6月3日,英國公布「蒙巴頓方案」,同意把英屬印度按局民宗教信仰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巴基斯坦自指令包括現在的巴基斯坦國和孟加拉國)。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誕生。印度人民經過長期斗爭,終於結束了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
http://www.yinluyou.com/lishi.html
㈥ 印度的歷史就是被侵略的歷史,印度都被哪些國家侵略過
1498年達伽馬遠航至印度,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個殖民據點;1616年,荷蘭在印度獲得了一地塊殖民地,蘇拉特,並建立起東印度公司,並曾一度控制馬拉巴東岸和泰米爾納德邦海岸;1660年,英王伊麗莎白一世宣布在印度建立東印度公司;1624年,英艦登陸,對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進行軍事滲透;18世紀,法國開始插手印度殖民,並一度佔領安得拉邦和奧里薩邦的大半印度領土;1770年,英法針對印度殖民問題發動英法戰爭,法國喪失其殖民地;19世紀初,英國的殖民勢力已滲透印度全境。
㈦ 英國從哪一世紀開始入侵印度
1600年12月31日,英王伊麗莎白一世批准了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東方貿易。第一批船隻於1608年到達印度,於今古吉拉特邦的蘇拉特城入港。四年後英國商人經歷斯沃利戰役(Battle of Swally)擊敗了葡萄牙人,由此贏得了莫卧兒帝國皇帝賈漢吉爾的信賴。1615年,英王詹姆士一世委派托馬斯·羅伊(Thomas Roe)為駐莫卧兒王朝使節,並由他與莫卧兒簽訂了通商條約,條約規定:允許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貿易據點,以此作為從歐洲運輸商品過來的報答。公司主要從事棉花、絲東印度公司於1612年在蘇拉特建起了第一家代理機構,到17世紀中葉,先後在孟買、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建立了據點或代理。1670年,查理二世准許公司有權獲得領土,並在其控制區內建立軍隊、鑄造錢幣和行使其他權力。
英國在次大陸依靠東印度公司組建的軍隊開辟殖民地。17世紀最後10年,東印度公司無可爭辯地成為印度次大陸的准國家,擁有了可觀的軍事力量,出了三任統治者。軍隊的指揮官為羅伯特·克萊武,在1757年普拉西戰役中擊敗了莫卧兒孟加拉省地方行政官西拉傑·烏德·達烏拉指揮的武裝,孟加拉財富被竊洗一空;至此,孟加拉淪為大英帝國的保護國,其貿易被東印度公司壟斷。孟加拉農民和藝人被迫出賣勞動,最終換取極低的報酬,並承載著繁重的苛捐雜稅。有人推測,1769年到1773年孟加拉大飢荒(Bengal famine of 1770),奪去了1000萬人的生命;類似的災難幾乎籠罩著隨後的一個世紀;在英國的統治擴展到整個次大陸以後,造成的飢荒奪走了四千萬條生命。盡管東印度公司貿易增加,通過所控資源獲取的財富也大增,但其建立的軍隊漸漸成為沉重的負擔,最終走向覆滅。綢、硝石、靛青和茶等日用品的貿易。
1773年諾斯勛爵的《印度規管法案》得到國會通過,授權英國內閣管理東印度公司,但不直接管理公司內部事務,成為英國政府控制印度的第一步,首次規定設立印度總督的職位,首任總督為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之後於1813年和1833年分別頒布法律條款,進一步確立東印度公司與英王國政府的關系。
黑斯廷斯任總督直至1784年,其繼任者為約翰·麥克弗森,麥克弗森通過讓由地主代征稅收的方式推行永久殖民地政策。隨後的五十年,英國人忙於清除在印度的競爭對手。
19世紀,總督威爾斯理勛爵(Richard Wellesley)開始大規模擴張領地,擊敗了提普蘇丹,吞並了印度南部的邁索爾,並開始著手鏟除法國在次大陸影響力。19世紀中葉,總督達爾豪西侯爵(James Broun-Ramsay)開始了更大膽的擴張計劃,通過二次錫克戰爭(Anglo-Sikh war)擊敗了錫克人,第二次英緬戰爭(Second Burmese War)征服了緬甸;同時接管了諸如桑巴普爾(Sambalpur)、薩塔拉(Satara)、詹西((Jhansi))和那格浦爾(Nāgpur)等土邦,其王公死後王位不再繼承;1856年,奧德為次大陸最後被吞並的土邦。次年,印度被稱為「東印度公司領地」(Company Raj),也變成印度人永遠的心痛,最終導致了反英暴動。
㈧ 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古印度接連被外國統治者所入侵,他們分別建立了幾個朝代
從中世紀後期起是歐洲文明大發展時期,也是印度遭受外族入侵的歷史時期。除了笈多王朝維持了100餘年的統一安定的和平局面之外,印度以後發展的歷史便是處在動盪不安的政治變化之中。外國統治者,征服印度在德里建都,統治了整個印度。「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接連有土耳其人或阿富汗人的五個朝代以德里為中心對印度進行統治。」
㈨ 印度殖民從什麼時候開始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戰役。R.克萊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團的內訌,事先收買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
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軍隊同公司軍隊在普拉西決戰。由於米爾·加法爾率領的孟加拉主力軍按兵不動,使得克萊武指揮的3000名軍隊在決戰中得以打敗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紀律鬆弛的軍隊。普拉西戰役以後,英國侵佔孟加拉,並以它為侵略其他地區的基地。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國傀儡,起來反抗殖民者。以後,奧德王公和莫卧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聯軍,於1764年在布克薩爾同英軍決戰,抗英聯軍戰敗。英國殖民者侵佔恆河下游遼闊富庶的土地。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
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里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
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
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
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抵抗失敗後同英國簽訂和約。
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英軍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國庫。
戰爭結束後,英殖民者把邁索爾中部地區交給邁索爾前印度王公。其餘地區被英國、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凈盡。
(9)印度什麼時候被入侵的擴展閱讀
帶領印度人民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稱「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
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