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福州有多少印度人

福州有多少印度人

發布時間:2022-09-22 20:29:13

⑴ 砂拉越州人數最多的原民族是誰

原住民:「達雅族」分成兩族即伊班族/Iban(海達雅/Sea Dayak)及比達友/Bidayu(陸達雅/Land Dayak) 肯亞族 Kenya 普南族 Punan 米納勞族 Mindanau 哥達央族 Kadayan 加央族 Kayan 馬蘭諾族 Malanau 加拉畢族 Kelabit 摩祿族 Murut 比賽亞族 Bisaya 他們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語言,生活方式及文化色彩。早期更有獵人頭文化。 華人:多以中國南部移民。福州人最多,客家人,福建人,潮州人,廣東人和海南人次之,其他省份少之又少。 馬來人 Melayu:亦算原住民。(原住民統稱為土箸(Bumiputra)) 印度人 印尼人

伊班人 IBAN 及華人各佔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馬來人排在第三位,接著是 BIDAYUH 人、 MELANAU 人及 ORANG ULU 人。伊班人主要以捕魚、打獵及務農維生。

馬來人則大部分是農夫及漁夫,大都居住在海岸地區。 BIDAYUH 人原屬海濱住民,但是後來被海盜趕到內地去,現在大部分居住在內陸。
MELANAU 人是砂拉越的原住民,絕大部分是捕魚維生。這些族群大部分皆沿著大河流而定居下來。他們住在一座大型的長屋上,整村人可算是住在「同一個屋檐下」。他們皆是非常友善的族群,許多遊客會選擇在他們的長屋留宿。

⑵ 請問新加坡的華人和印度裔有多少人啊

截至2021年8月,新加坡的華人佔新加坡人口的74.2%。

新加坡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華人佔了人口的74.2%,還有馬來族(13.3%)、印度裔(9.1%)和歐亞裔/混血(3.4%)等公民。大多數新加坡華人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人口

新加坡人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來從歐亞地區遷移而來的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其移民社會的特性加上殖民統治的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使得新加坡呈現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特色。 2017年6月,總人口561萬,公民和永久居民396萬。 2018年6月,總人口約564萬。

截至2021年8月, 總人口570萬,公民和永久居民403萬。華人佔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新加坡

⑶ 新加坡的華裔 印度裔 馬來裔哪個族裔人口最多

新加坡的華裔為第一大民族

在新加坡的總人口中,公民為334萬。

公民主要以4大族群來區分:

1、華人(漢族)占人口的74.2%

2、馬來族占人口的13.3%

3、印度裔佔9.1%

4、歐亞裔/混血佔3.4%

大多數的新加坡華裔的祖先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還有峇峇、娘惹等。

【資料來源】:世界人口網

⑷ 世界上方言最多的國家是哪個有多少種

說起世界上方言最多的國家,很多國人都會以為是我們國家,因為我們國家的省份非常多,再加上南北方差異很大,比如說北方人就根本聽不懂南方的方言。實際上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方言都很多。

不過需要注意:北印度諸語的發展糾結在一起,詞彙語法互相參照比較多,感覺上相似點多;本地人掌握的語言以及掌握語言的能力超乎想像,比如以旁遮普語為母語的人很早就可以掌握印地/烏爾都,或者沉浸在這種混雜的語言環境,他們的感覺不太好作為分類的參考。

總體來說,還是印度的語言要多一些。

⑸ 中國有多少印度人

沒有印度人!

⑹ 福州為什麼外來人口這么多

一、人口700萬左右

二、外來人口佔三分之二左右

三、福州無法與北京抗衡,原因有很多:

①、北京的佔地比福州要大,是全國第二大城;

②、北京市我國的首都,是全球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

③、北京的建成區是全國第一,有1254.2平方公里,而福州只有165.4平方公里;

④、北京人口多,有1755萬,僅次於上海;

⑤、北京CBD:眾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總部所在地北京是綜合性產業城市[11] 。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200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10,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人均GDP達到63,029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8億,2217.2億和5405.1億元(2006年),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當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之一,國家金融宏觀調控部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均在北京。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在內的中國主要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中國人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壽等全國性保險公司總部均設在北京,北京同時還聚集了大部分國有大型企業總部,其中包括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力、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通信、中國聯通等企業。大量境外跨國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國地區總部,如殼牌、摩根大通、微軟、惠普、三星、IBM、摩托羅拉、西門子、愛立信、德意志銀行等。
北京市商業總體布局形成多處有較大規模、有良好購物環境和文化氛圍的商業文化中心。著名的商業中心包括王府井、西單、前門,新興的以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電視台總部大樓為中心的北京商務中心區、金融街、亮馬橋、麗澤商務區等。以電子產品為聞名的中關村、上地;以古玩聞名的潘家園;以經營服裝聞名的動物園、大紅門商業圈。北京城至今仍有有大量的傳統商鋪,有眾多代表百年不變的傳統文化的特色獨樹一幟的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北京堪稱是集全國之美味的薈萃之地,幾乎可以品嘗到中國任何一種菜系和世界各地的美味佳餚。另外,北京出產的象牙雕刻、玉器雕刻、漆雕、景泰藍、地毯等傳統手工藝品馳譽世界。
2009年「世界500強」中共有26家企業總部位於北京市[7],較去年增加5家。北京高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次於東京(51家)和巴黎(27家),總收入高達13,614.07億美元,居全球城市第三名。截至2007年底,「世界500強」企業在京設立機構共有447家,其中「中國企業500強」總部位於北京地區的共有94家。
按2008年美國《財富》雜志排名分別為: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中糧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公司、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⑥、北京建有全國最大國際機場和亞洲第一大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PEK)。
此外,北京還建有北京南苑機場(Beijing Nanyuan Airport,NAY)、北京良鄉機場(Beijing Liangxiang Airport)、北京西郊機場(Beijing Xijiao Airport)、北京沙河機場(Beijing Shahe Airport)和北京八達嶺機場(Beijing Badaling Airport)。這些機場除南苑機場同時為國內民用外(為中國聯合航空公司的基地機場),其它很少向公眾開放,主要為軍用。

⑦、北京市曾舉辦第一、二、三、四、七屆全國運動會,1990年北京亞運會、第二十一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及2008年北京殘奧會。2007年北京市共有體育場館共有66146個(北京市統計局)。主要為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北京奧林匹克水上公園、首都體育館、工人體育場、北京大學生體育館、奧體中心體育館、北京射擊館、豐台壘球場、月壇體育館、國家網球中心、五棵松體育館等。
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僅有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四個項目,運動員不足百人。目前北京運動隊的項目達到28項,人數逾千人,涌現出了庄則棟、郎平、宋曉波、李榮榮、聶衛平、謝軍、楊凌、李娜、張怡寧、、高洪波、楊晨、邵佳一等一批著名運動員。截至2002年底,北京市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149個,亞洲冠軍144個,全國冠軍592個(北京體育局)。
2009年10月31日,代表北京三大球最高水平的北京國安足球隊榮獲2009年度中超聯賽冠軍。

⑧、截至2005年,北京市有國家級廣播電台2座(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國家級電視台2座(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市級廣播電台1座(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市級電視台1座(北京電視台)等。北京地區2005年有期刊2810種,佔全國的30%,其中北京市屬期刊共有170種。北京地區圖書出版單位234家(含副牌21家),全年共出版圖書105633種,佔全國的47%。

⑨、北京是全國最大的科學技術研究基地,有中國科學院等科學研究機構和號稱中國矽谷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每年獲國家獎勵的成果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98年來,每年都成功舉辦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活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
北京同時也是全國教育最發達的地區。截至2007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其中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全國最為著名的學府。全年本專科在校生達到56.8萬人。全市共有52所高等學校和118個科研機構培養研究生,在學研究生達到18.7萬人。
北京是全國高等院校的中心,聚集了很多全國、世界的著名高校。2000-2001年度北京普通高等學校59所,成人高等學校61所,研究生培養機構177家。北京市著名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中醫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工商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外交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北京印刷學院、北京信息工程學院、首鋼工學院、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北京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物資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北京城市學院、中華女子學院、燕京華僑大學、北京吉利大學、北京東方大學等。
北京市著名中學有北京市第四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西城區實驗學校、北京匯文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北京市第二中學、北京市第八中學、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北京市第五中學、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潞河中學、北京市十一學校、陳經綸中學、北京市一零一中學、北京市八一中學、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
北京市著名小學有景山學校、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崇文小學、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一小學、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史家胡同小學、府學小學、二里溝小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北京小學、北京市育才小學、北京市育民小學、北京市燈市口小學等。

⑩、北京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貿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加強。政府、民間和社會團體之間的友好往來十分活躍。北京市與72個國家的124個首都和大城市有友好往來關系,其中已與37個國家的41個城市建立了友好關系。在讀的外國留學生29452人。北京現有外國駐華大使館137個,國際組織和地區代表機構17個,外國新聞機構190個。在北京設立的國外駐京代表機構已超過7000家,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已有160多家來京投資。外國留學生17000多人。北京曾成功地舉辦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大型國際會議。1998年以來,每年都成功舉辦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的大型國際活動——北京高新技術產業國際周。
2007年,北京地區海關進出口總值1929.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值489.2億美元。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達到50.7億美元。
北京的友好城市有:東京(日本)、紐約(美國)、華盛頓特區(美國)、貝爾格萊德(塞爾維亞)、利馬(秘魯)、馬德里(西班牙)、巴黎大區(法國)、科隆(德國)、安卡拉(土耳其)、開羅(埃及)、雅加達(印度尼西亞)、伊斯蘭堡(巴基斯坦)、曼谷(泰國)、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首爾(韓國)、巴黎(法國)、倫敦(英國)……此外還有18個城市。

四、人口最多的是上海市,人口最少的是海南省三沙市。

五、福州有許多外來人口的原因也是我自己認為的:

①、福州市的私立中學三木中學和福州一中的教育都不錯

②、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會

③、我實在想不出了……

⑺ 華僑的華僑人口

福建省
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餘萬人,分布於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福州地區的歸僑、僑眷人數多達200萬,占福州市總人口的三份之一強。香港、澳門有福州鄉親近30萬。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不僅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為數眾多的福州鄉親,而且在一些落後國家、小而偏僻的地區如巴貝多、馬紹爾、安提瓜、獅子山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跡。
泉州籍華僑華人總數達750.93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地區,90%分布在東南亞。泉籍華僑、華人在100萬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在10萬人以上的有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美國、加拿大。旅居港澳地區的泉籍鄉親有77萬多人,其中香港69.42萬人、澳門5.85萬人。 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晉江】
本土人口104.45萬人
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110多萬人、祖籍晉江的台灣同胞100多萬人。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石獅】本土人口30.31萬人
現有旅外華人、華僑21.27萬人,台灣同胞達30萬人 分布在世界33個國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有新華人華僑1.62萬人,其中香港同胞5.37萬人、澳門同胞0.86萬人
【惠安】本土人口92.18萬人
旅居海外僑胞9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約有90多萬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一帶為主
【南安】本土人口148萬餘人
旅居海外的南安籍華僑華人150萬人、港澳同胞20萬人、台灣同胞達150萬人。華人華僑遍布於東南亞和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西歐等36個國家和地區。
【安溪】本土人口108萬
旅居海外的安溪籍華僑華人100多萬,港澳同胞1萬多人,台灣同胞達28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29個國家和港澳地區。
【永春】本土人口54萬人
現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120萬人,其中華僑華人116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47個國家和地區。台同胞有4萬多人
【德化】30.50萬人
籍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地區,海外華僑華人12.33萬、港澳同胞0.34萬
【鯉城區】26.74萬人海外華僑華人24萬多人、港澳台同胞6萬人多人。
【洛江區】17.10萬人
共有華僑華人14.3萬人,港澳同胞2.01萬人,

⑻ 福建從古至今在國內出了多少名人(有一點名都可以)你知道的都有誰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審知)
王審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號白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時期閩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啟元年(885年)入閩直到去世,在閩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後任福州觀察副使、威武軍留後、檢校刑部尚書、威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檢校司空、特進檢校司徒、檢校太保、琅琊王、中書令、福建大都督長史、閩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與其兄王潮、王審邽隨壽州(今安徽壽縣)變民首領王緒轉戰福建,因王緒多疑猜忌,王潮遂發動兵變,囚王緒。其後王潮擴張其勢力,於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漸佔領今福建省全境,王審知時任福建道觀察副使。干寧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過世,王審知襲福建道觀察使、威武軍節度使,後又受封為琅琊王。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再受封為閩王。王審知出身貧苦,故能節儉自處,在位時省刑惜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並稱臣於中原。後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謚忠懿王,廟號太祖,其子王延翰繼立。
王潮、王審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帶來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灣王姓家族奉為始祖,王審知且被福建移民尊為開閩聖王。又由於喜乘白馬,並於兄弟中排行第三,軍中常稱「白馬三郎」,死後為閩北居民立廟奉祀,號「白馬尊王」,現在馬祖還有數座白馬尊王廟。
王審知重視社會的安全、穩定工作。光啟二年(886)八月,王審知兄弟帶兵攻打泉州,殺了貪贓枉法、無惡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彥若。在福州的福建觀察使陳岩迫於形勢,承認王氏兄弟,並疏請唐朝廷委任其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轉。大順二年(891),陳岩病卒,內弟范暉在福州自稱留後。景福元年(892),王審知兄弟為了統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備,經過一年三個月的苦戰,終於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後,親自"素服葬陳岩"、"厚撫其家屬",取得安定局面。隨後,王氏兄弟還立劉行全廟祀之,大得人心軍威大震,傳檄四方,建州徐歸范、汀州鍾全慕,以及山區、沿海等處游散的武裝力量都相繼歸順,全閩得到統一。王審知採取種種措施,使福建境內的社會秩序得到安定、穩定,為福建的經濟、文化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王審知很重視經濟開發,主要表現:第一、發展水陸交通。天復元年(901)他在築羅城的同時,挖護城濠,建有去思橋、津通門等。天佑三年(906),王審知又在福州正街(今東街口北)毛應橋南築還珠門,建南關橋(今稱安泰橋),還開河通沃橋浦,引潮貫城,後梁開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橋(又名九仙橋)等。第二、擴大內外貿易。他執政時,取消閩江流域的關卡,以便貨物暢通,以保山區、沿海城市的物資交流。同時,他在黃岐半島開辟對外貿易港,史稱"甘棠港"。隨後福州與朝鮮、印度、蘇門答臘的三佛齊等國家,都經常有使者和商旅往來,在福州等地進行經濟、文化等貿易活動。舶來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葯等應有盡有。第三、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他委派有生產經驗的顏仁郁管理農業,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縣,勸課農桑",把因戰亂而流亡各地的農民盡數招撫回鄉,給予合理安排,鼓勵他們開荒造田,發展生產;他為了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來減輕農民負擔,他還鼓勵農民栽種茶樹,大量生產出口茶葉等,以增加農民經濟收入;他重視興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來周圍20里的西湖,擴展到40里,灌溉閩縣、侯官兩縣民田;他在福清築海堤,防潮護田,灌溉民田數千畝。第四、發展手工業發展。如閩北山區,辦有很多茶廠,官焙有38處,民焙有1336處。在福州西南,王審知建爐治13所,供鑄造用。在建陽,陶瓷業也較發達。在汀州置鉛場,鑄鉛錢和銅錢。後來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貫。當時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王審知任職期間,福建經濟建設有很大發展,出現了"時和年豐,家給人足"的現象。
王審知重視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重視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後,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別對文人業士很愛惜,專門設招賢院等機構來接待他們。當時避亂入閩的有詔相溥之子王唐相涉從弟楊沂、知名進士徐寅,還有中原人士楊承休、鄭璘、韓偓、歸傅懿、楊贊圖、鄭戩等,王審知聘任他們做閩國官員,發揮他們的才幹;王審知對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禮聘他們做官,如任翁承贊為相,黃滔為節度推官等;王審知對義存、師備、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審知如此愛護文人,使當時福建,特別是福州地區詩文進步很快,陳衍說:"文教之開興,吾閩最晚,至唐始有詩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詩人時有流寓入閩者,詩教乃漸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審知重視發展教育。他採納了翁承贊的建議,在福州"建四門學(高等學府),以教閩中之秀者",選知名人士黃滔等擔任"四門博士"。在王審知的倡導下,當時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僻村間設有私塾,"幼已佩於師訓,長者置國庠",使文化教育事業大大發展。
王審知重視搜求書籍。天佑元年(904),王審知組織了大批知識分子,搜集繕寫各家遺書,奉獻給唐政府,充實編史資料,又為徐寅刊印《釣磯文集》等,為搶救和保存祖國的文化遺產作出了貢獻。王審知還修復和創建許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時,興建和修復了260座寺和6座塔,這些寺塔有的為後代留下了價值的文物,也就是旅遊資源之一。
王審知為唐末五代時期福建的社會安定、穩定、經濟、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後人的好評。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約971-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出身於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又世稱柳屯田。柳永為人放盪不羈,仕途更為坎坷。時人將其舉薦於仁宗,卻只得四字批語:「且去填詞」。仕途無涯,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流連於歌樓舞榭,沉迷於聲色詞曲,潦倒終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讀書多為做官,詞於唐代誕生至宋,填詞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國第一位專業詞人。
柳永出身於世宦家庭,雖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東京(開封),在東京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熏陶之下,他表現出了「善為歌辭」的天才,亦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成為樂工、歌妓們的朋友。《避暑錄話》載:「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柳永的詞,婉約美妙,很受聽眾的喜愛,連仁宗皇帝也愛讓待從樂師反復演唱柳詞。可是柳永沒有想到,他的愛好和行動,卻被人譏笑,說不是上等人所為,說他有才無行。他的詞名滿天下,是為婉約派創始人,都因詞而坎坷一生。當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時,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詞。」從皇宮里傳出的這句影響他一生的活,並沒有將柳永嚇倒,他以反抗的態度公然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一如既往地填詞、交友,他實際上是皇帝任命的專業詞人了。他除了在開封生活以外,還到過南方一些城市,過著一種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樂章集》收詞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現了都城東京的繁華美麗,像元宵節的千門燈火及九陌香風,清明節前後的鬥草踏青及斗雞走馬,場景都十分熱鬧。那首被傳涌千古的《雨霖鈴》,就是他離汴時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經47歲的柳永,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終於考取了進士。從而結束了專業詞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鬱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經歷,以及他的博學多才,妙解音律,使這位「淺斟低唱」、「怪膽狂情」的浪子,成為致力於詞作的「才子詞人」。由於柳永對社會生活有相當廣泛的接觸,特別是對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階層相當熟悉。都市生活的繁華,妓女們的悲歡、願望及男女戀情,自己的憤恨與頹放、離情別緒和羈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詞的重要內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勞動者悲苦生活、詠物、詠史、遊仙等作品。大大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他接受民間樂曲和民間詞的影響,大量製作慢詞,使慢詞發展成熟、並取得了與小令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詞的表現手法上,他以白描見長;長於鋪敘,描寫盡致;善於點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強烈;語言淺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詞自成一格,廣為流傳。
柳永在詞的內容和表現手法方面都有新的開拓,標志著宋詞的重大變化,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其詞音律諧婉,平易輕約,更善情景之融。葉夢得《避暑錄話》中言稱:「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足見其靡盛,而紀昀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詩當學杜詩,詞當學柳詞。」著有《樂章集》,其詞中名篇有《雨霖鈴》、《鳳棲梧》、《八聲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見張宗橚《詞林紀事》和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等。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綱)

李綱,(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於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曾在徽宗朝內任太常少卿等職。
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中進士,任鎮江府學教授;三年後升為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李綱素懷赤誠報國之心,面對山河破碎,激昂萬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漢武帝一樣「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李綱《念奴嬌•漢武巡朔邊》);像光武帝一樣「早復收舊物,掃清氛祲,作中興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綱上書徽宗,建議整修軍備,抵抗金軍入侵。徽宗不納忠諫,反而將他貶謫到邊遠的南劍州(今福建)沙縣充當一名監稅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舉南侵後,李綱冒死上血書,請宋徽宗趙佶禪讓帝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趙桓即位後,雖然下令抵抗金軍,但心裡卻七上八下沒主意。宰相白時中、李邦彥兩人勸說宋欽宗逃跑。李綱得知消息,立刻求見宋欽宗,說:「太上皇(指宋徽宗)傳位給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麼能走呢?」李綱嚴正陳詞駁斥白時中等人認為京城城池不堅固,無法固守的逃跑主張,說:「天下的城池,沒有比京城更堅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戰,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欽宗迫於無奈,只好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兼親征行營使,負責防衛京都。李綱發動軍民嚴密布防,於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對京城的圍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襲金營失敗一事,大肆造謠,說李綱闖了大禍,援軍已經全軍覆沒。宋欽宗聽信投降派的話,一面派使者到金營賠禮,一面把主戰派的李綱、種師道撤職。這個消息一傳出,京都軍民個個氣憤。陳東等數百名太學生上書,數萬軍民集會要求李綱復職,宋欽宗被迫復用李綱。不久,將李綱調出京城,任河北宣撫使,旋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之罪,貶為毫州明道宮提舉。
是年秋,金兵又大舉南下,宋欽宗急忙下詔起用李綱。李綱雖奉詔率軍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經淪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後召李綱回朝擔任宰相。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並提出許多抗金的主張,積極起用抗金派將領,南宋朝國力為之一振。宋高宗雖然用李綱為相,但他實際上卻是寵信黃潛善和汪伯彥兩個親信。李綱極力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觸犯了黃潛善、汪伯彥一夥,在相位僅75天就被免職。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綱先後被放逐鄂州(今武昌)、萬安軍(今廣東萬寧)等地。
紹興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於朝野的呼籲,再次起用李綱,先後任命李綱為荊湖廣南路宣撫使兼潭州(今長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隆興(今南昌)知府等職。李綱一方面積極招撫流亡,發展生產,整飭軍政;一方面再次上書宋高宗要他認真反省得失,待機北伐。但,宋高宗不僅不體諒李綱的愛國之心,反而處處節制他。李綱悲憤地感到:「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兵戈凌滅。豪華銷玉,幾見銀蟾圓缺。」逐此產生了「休問六朝興廢事,白萍紅蓼正凝愁。千古一漁舟」的念頭,紹興九年,憤而辭職。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這位與宗澤、岳飛、韓世忠同為後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蒼山松風堂含恨逝世,年僅58歲。他死後葬於福州懷安桐口大家山。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英雄,南宋理學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先後在福建邵武、福州創建李綱祠。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又號稱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福建尤溪縣)。南宋儒家學者,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哲學家、經學家之一,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南宋「閩學」的創始人。
朱熹於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任泉州同安縣主簿,知南康軍、提舉漸東茶鹽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等職。平生不喜為官,「仕於外者僅九考(共九年),立於朝者四十日」(《宋無學案.元晦學案》上),一生主要的時間(約四十年)在福建講學。晚年捲入當時進行的政治斗爭,被奪職罷祠,其學被定為「偽學」,其人也被定為「偽學首魁」,直到去世之時「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後不久,「黨禁」解弛,朱熹的地位開始日漸上升,最終成為配享孔廟的「孔門十哲「之一,而其在歷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實際影響僅次於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學說從元代開始成為中國的官方哲學,不僅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文化,而且還遠播海外,如李朝時期的朝鮮、德川時代的日本,「朱子學」在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都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朱熹幼承家學,其父朱松是楊時弟子羅從彥的門人,少時又師從屬於「洛學」一派的胡憲、劉勉之、劉子0。他早年為學博雜,泛濫詞章,出入佛老,對各種學問有著極為廣泛的興趣。從二十四歲起,他受學於羅從彥門人延平李侗。才開始真正走上理學的發展道路。在經過了長期的刻苦研究之後,朱熹終於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哲學家、經學家。朱喜的學問淵博,於學無所不窺,在先秦諸子、佛道思想、史學文學、天文地理、文字音韻、訓詁考據、典章爾律等許多方面,都有相當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繼承二程「洛學」為己任,廣泛吸收了周敦頤、張載、邵雍等北宋理學家的思想養分,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學說構建起一個規模龐雜而又不失縝密精緻的思想體系。
在經學方面,朱熹有許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義》、《易啟蒙學》、《蓍卦考誤》、《易傳》、《古易音訓》、《損益象說》、《易答問》、《朱文公易說》等;《書》有《書古經》、《書傳輯說》、《書說》、《文公書說》、《書經問答》等;《禮》有《儀禮經傳通解》、《儀禮經傳圖解》、《朱子井田譜》、《禮記辯》、《儀禮經傳通解續》、《朱子禮纂》等;《孝經》有《孝經刊誤》、《孝經存異》;《四書》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論孟精義》、《中庸輯略》、《大學集傳》、《大學詳說》、《大學啟蒙》、《論語要義》(兩種)、《論語訓蒙口義》、《論語詳說》、《孟子集解》、《孟子問辨》、《四書音訓》等。以上還是不完整的統計,但僅從以上這個書目就足以說明朱熹在經學上的成就。在這些著作中,影響最巨的無疑當推《四書集注》。自元朝中期後,此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標准解釋,一直到清末廢除科舉為止。朱熹於《四書》幾乎用了他畢生的精力,他早年著力於《論語》、《孟子》,晚年尤工於《大學》、《中庸》,辨析毫釐,遠在《易本義》和《詩集傳》(這兩書了為明清科舉功令)之上。至於對《大學》分經傳、補「格致」,那是出於其經學中的「宋學」之主觀立場,此點雖有論辯之餘地,卻也屬可以理解的舉措。
朱熹治經,既重漢唐註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論語訓蒙口義》中所說的:「本之註疏以通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於諸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自義理之學興,學者多以為得孔孟不傳之統,對漢儒經注頗為鄙薄,朱熹認為這是不恰當的。所以,他努力把訓詁與義理結合起來,這是朱熹對經學的一大貢獻。正如錢穆指出的:「朱子於經學,雖主以漢唐古註疏為主,亦采北宋諸儒,又采及理學家言,並又采及南宋與朱子同時之人。其意實欲融貫古今,匯納群流,采擷英華,釀制新實。此其氣魄之偉大,局度之寬宏,在儒學傳統中,惟鄭玄堪在伯仲之列。惟兩人時代不同,朱子又後鄭玄一午年,學術思想之遞衍,積愈厚而變益新。朱子不僅欲創造出一番新經學,實欲發展出一番新理學。經學與理學相結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學。」(《朱子新學案》)
朱熹一生著述極豐,是中國歷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學者之一,《宋史.藝文志》中著錄者有四十餘種,未著錄的尚有二十餘種,另外由其弟子或後人編纂的著作也有二十餘種。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稱他「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並非溢美之虛語。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響的,除《四書集注》外,當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朱子家禮》。

福建歷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疇)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鄉(今良山村)人。
洪承疇自幼聰明好學,思緒敏捷,深受老師喜愛。他7歲上溪溢館啟蒙。8歲時,外祖父逝世,他就應用「三字經」口誦簡短祭文,在場親友皆稱贊。11歲時,輟學幫助母親賣煎豆腐,因幫助水溝館學生做對子,熟師洪啟胤探知情況後,免費收洪承疇入學讀書。從《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到《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學識淵博。有一次他寫一篇讀書心得,老師看了拍手叫好,並寫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贊揚洪承疇年少就胸懷大志。後來洪承疇又轉到泉州城北學館念書,學業成績優異。
萬曆44年,洪承疇考中二甲第17名進士。洪承疇從此進入仕途,歷官刑部主事,朗中,兩浙提學道僉事,江西兵備道按察副使。天啟七年,任陝西督糧道參政。崇禎三年,洪承疇遷延綬巡撫,征剿農民起義軍。四年,任陝西三邊總督,於隴東晉西追剿義軍。七年,授兵部尚書,總督關外五省軍務。十一年,率部於潼關南源大破義軍,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這十年間,洪承疇轉戰北國沙場,採取集中兵力,逐個圍殲戰術,大挫義軍,為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十二年,洪承疇又授薊遼總督,成為明末重臣。
崇禎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圍錦州,邊關告急。十四年,洪承疇授命率八總兵,十三萬軍隊,一年糧草,出山海關駐鎮寧遠,往救錦州。洪承疇主張且戰且守,步步為營,令敵自困,然後解圍。而兵部尚書陳新甲別有用心主張速戰解圍,並派張若麟任監軍,從中作梗,洪承疇難以從容布陣。加上糧草被劫又無援軍,兵無鬥志。總兵王朴率部先逃,各軍紛紛奔命,又遭清軍伏擊,損失慘重,退守松山。洪承疇被困松山城達半年之久,糧盡援絕,處境艱難。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將夏承德與清軍密約為內應,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被送到盛京,清遷命其剃頭易服投降,洪承疇拒不剃頭,延頸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絕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極接受範文程、張存仁的意見,一心想爭取洪承疇歸順,禮賢恩厚,親臨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疇經多方面揣摩,眼見明廷政治腐敗,無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興起,兩朝之君襟懷兩樣,以清代明,大勢所趨。即表歸順之意。但有兩年時間,洪承疇仍在觀測時局變化,不任官,不為清廷效勞。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崇禎帝吊柳樹,洪承疇看到明王朝已將徹底崩潰,為了拯救中華民族於水火,減少生靈塗炭,才決心為清廷統一中國效力。
順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疇隨清軍入京。多爾袞接受洪承疇的意見,先遺官宣布王令,錄用明朝降臣,設府縣施政,穩定社會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掠財物,約束軍紀,秋毫無犯;免除三餉,民有輕負之喜。洪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銜,入內院佐理機務,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藉助參與國家大計之機,對清朝的政權建設、穩定社會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諸如襲明制、行保舉、選人才、學漢語、讀儒書等,促進社會發展。
順治二年,洪承疇授命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的重任,採取「以撫為主,以剿有輔」的策略。在政治上聯絡族漢地主,以「原官留任」為條件,招撫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鄭芝龍,清軍入閩;軍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書張縉顏的抗清力量為重點,使豫、鄂、湘諸省四十餘寨「漸次馴服」;文化上則連續開科取士,(傳說有「狀元不滿中,漢女不入官」的條款)弘揚民族文化傳統,使新進之士有機參與朝政;經濟上疏請准予減免蘇杭賦稅,停徵漕糧等。這些措施,對緩和民族矛盾,減少兵火洗劫,生靈塗炭,減輕人民負擔,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生產發展,均起了積極作用。

http://..com/question/27945829.html

閱讀全文

與福州有多少印度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越南的白酒那麼貴 瀏覽:546
上海學中國舞哪裡最好 瀏覽:750
北河位於中國哪裡 瀏覽:992
中國寄宿高中哪些 瀏覽:980
去巴厘島玩7天換多少印尼盾呢 瀏覽:586
中國有哪些古老大國 瀏覽:789
伊朗的低壓料都有什麼型號的 瀏覽:92
伊朗人種是什麼民族 瀏覽:703
英國紙幣長什麼樣子圖片 瀏覽:843
越南如何宣傳本國政治體制 瀏覽:187
義大利餅什麼 瀏覽:331
香港哪個地方銀行可以收伊朗的錢 瀏覽:977
中國有哪些邊境 瀏覽:29
印度高端設備都有哪些 瀏覽:977
義大利chinese怎麼發音 瀏覽:199
印尼用什麼吃東西 瀏覽:369
從珠海去越南多少錢 瀏覽:371
越南過境簽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706
印尼回國要什麼證明 瀏覽:238
東鵬伊朗白玉怎麼做出來的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