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印度有幾個等級每個等級的名稱是什麼每個等級的職責是什麼
是種姓吧?
古印度有五個種姓,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話說我念書那會的世界歷史課本上講的還只有前四個)
婆羅門——宗教祭司。能一定程度影響國家施政,通過宗教控制人心,左右民意。
剎帝利——國王與貴族世襲武士。需要強調的是古印度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大部分時侯都分裂成數十乃至數百個國家。國家一多,國王就不值錢了。例如說大唐貞觀年間,唐將王玄策引吐蕃兵滅掉的就是中天竺。當時印度分裂成數十個大小國家,以東南西北中五天竺最強,占據了今印度約70%以上的疆域,五國中又以中天竺最強。王玄策滅中天竺之後順手把敢於遣兵援助中天竺的東天竺敲打了一番,最後古印度因為最強的中天竺滅亡而陷入混亂,諸國開始為了爭奪中天竺的土地(滅中天竺後唐、蕃軍已撤回國)和統一天竺而爭戰不休,經過約百年的戰爭後分裂成「三千方國」現代印度人的歷史學家一般認為只有幾百個,不知為什麼自稱三千國。
吠舍——擁有人身自由的平民,從事畜牧業的農民或牧民,軍隊士兵。
首陀羅——婆羅門或剎帝利的管家、高級傭人、各類工匠,還有一些「高級」奴隸階層也是。
達利特——最低等的奴隸、賤民,走路要避開其他種姓的人,不能居住在村子裡,子女不能上學。不過現在好像可以了,但要到專門為這個種姓設的學校接受教育。
『貳』 印度陸軍軍銜對照表(帶全部軍銜圖),滿意者再追加200分
印度軍隊的軍銜按等級分為軍官(永久委任軍官)、低級委任軍官、士兵和短期委任軍官。同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印度軍銜制有一些於眾不同之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元帥:印度軍銜的最高等級,按所在軍種分為陸軍元帥、空軍元帥、海軍元帥
2.將官銜
3.校官銜
4.尉官銜
5.少尉:印度的少尉只有陸、空軍設立,但自20世紀90年代起,已很少授予此軍銜;海軍中不設此軍銜,海軍軍官的最低一等是中尉。
6.短期委任軍官:從地方高等技術院校畢業生中選拔的25周歲以下的男性優秀青年,經過為期一年的軍事訓練合格後,授予技術中尉軍銜並任命為短期委任軍官,至少服役5年(絕大多數可以晉升為技術上尉),如自願並經部隊批准,可繼續服役,並改任永久委任軍官。
7.低級委任軍官:產生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的英印殖民軍,英國殖民當局為了加強對這支部隊的控制,便物色一些熟悉部隊生活、有一定作戰經驗和通曉英語的印度軍士,充任「總督委任軍官」,協助英國指揮官控制和管理印度士兵。
8.士官長:只有印度陸軍設置這種軍銜(團士官長、營士官長、連士官長),他們的地位低於低級委任軍官,大部分在陸軍部隊的旅(團)、營、連的機關、後勤部門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如營軍需軍士長),少部分擔任分隊指揮員。
9.軍士:印度陸軍的軍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級;海軍軍士只有一級:空軍的軍士分中士、下士兩級。
10.列兵:印軍的列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級。上等兵佩戴軍銜標志;一等兵佩戴部隊臂章識別符號,無軍銜標志;二等兵與我國的新兵相同,無識別標志。
『叄』 印度軍隊里低種姓軍官怎麼管理比自己種姓高的下級呢
當年有個賤民成為總統的不過我估計這就是婆羅門給個虛職表現一下民主,緩和一下矛盾有個中國人的印度游記裡面說過,他見過的某個成為地區長官的低種姓見到原來的鄉下主人,居然跪下去行吻腳大禮所以估計軍隊裡面根本不會讓低種姓上升到比較高的位置的
『肆』 印度軍人是職業軍人嗎
印度的軍事基本照搬英國的,實行募兵制,也就是說,它的士兵全都是職業軍人。
印度軍銜和兵役制度
軍銜
分7等20級:元帥1級(只在戰時授予有特殊功勛的軍種參謀長),將官4級(上將、中將、少將和准將),校官3級(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低級委任軍官(海、空軍准尉)3級(一級、二級、三級),軍士3級(上士、中士和下士),兵3級(一等兵、二等兵和三等兵)。低級委任軍官以下軍銜,三軍之間略有不同。
兵役制度
實行募兵制;服役年限:兵17年,軍士21~28年,低級委任軍官(海、空軍准尉)26~33年。各級軍官的最高服役年齡:將官60歲,校官55歲,尉官50歲,低級委任軍官(海、空軍准尉)50歲。
『伍』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士兵中是大多數嗎
印度的雅利安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剎帝利階層,屬於貴族階層。
基本都在軍官這一級別,而且印度軍官和士兵的界限非常明顯,基本上士兵里剎帝利/雅利安人幾乎沒有。
具體的,你看膚色就知道了。
印度士兵裡面,基本沒有膚色白皙的剎帝利/雅利安人。
『陸』 在古印度的士兵是什麼等級
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剎帝利不是士兵,是軍官。普通士兵都是低種姓的,努力一下頂多是低級軍官,高級軍官都混不上,就是打仗時的炮灰,平時的奴隸。
『柒』 印度分為哪4個等級分別有什麼權力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7)印度兵主要是哪個階級擴展閱讀:
如何分辨一個印度人屬於高低種姓,從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來看,根據印度人的一些特徵是可以分辨出他們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
1、根據皮膚顏色分辨高低種姓
早些年根據膚色分辨種姓高低很容易,因為白皮膚的雅利安人屬於高種姓人,而平民則都是棕色肌膚,同時統治者明文規定高低種姓禁止通婚,若有違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氣候和生活習慣也影響人種的基因變化,當年煞費苦心想出種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會傻眼,因為不同種姓人的膚色在接近,最終都向棕色靠攏。現在印度街頭的白皮膚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後裔。
2、根據是否會說英語分辨高低種姓
世人都以為英語是印度的常用語,其實只有高種姓人在說,也是他們身份的象徵,大部分低種姓人和賤民則壓根不會說,因為沒有學習英語的機會。可見一個印度人會不會說英語,基本上就可以判斷他屬於高低種姓的哪一邊。
3、根據職業分辨高低種姓
高種姓人有良好的社會資源和教育機會,他們中許多很多人前往發達國家學習,練就一口地道的英語,做著收入高體面的工作,是人們眼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那種人。
低種姓人就很悲催,壓根沒有受教育的可能,為了生活只能從事伺候高種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賤民最慘,蝸居在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平時都不能出入高種姓人的家裡,更別說有個體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親都有所聞,印度空姐膚色普遍偏淺,基本都來自高種姓,許多低種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們為自己服務。看來種姓制度雖然滅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階級觀念一時半會難以化去。
總的來說,印度的種姓制度充滿了階級歧視和不公待遇,在歷史前進的洪流中勢必被淘汰出局,同時也需要千千萬萬身處底層的平民和所謂的賤民覺醒反抗。當他們開始不再虔誠卑微的仰視高種姓人時,種姓制度才會從真正意義上徹底消亡。
『捌』 印度屬於什麼社會階級(無產、資產),是什麼社會體系(共產、資本)
印度是資本主義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有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掌握政權。
『玖』 印度階級劃分婆羅門
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包括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但是在首陀羅之下,還有戰俘後代組成的達利特,也被稱為「不可接觸」的賤民。外國人來到印度,盡管不屬於種姓制度,但是也會被帶入到種姓制度當中,而判斷所處等級的最簡單方式是膚色,所以膚色越白,等級越高。
印度種姓制度已經流傳了3000多年,雅利安人入侵並佔領了印度,開始實行種姓制度,作為征服者,雅利安人占據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等級,被征服的原住民中的貴族也成為剎帝利,而普通人只能成為吠舍甚至是首陀羅,等級最低的的達利特是戰俘極其後代。
印度溫度高,原住民膚色黝黑,但是雅利安人來自歐洲平原,皮膚白皙,所以高種姓的膚色更加接近歐美人,從外觀很容易判斷出所在的種姓制度等級。除了膚色以外,財產也是判斷制度的重要標示,尤其是婦女,高種姓女子往往穿金戴銀,服飾華麗。低種姓女子則穿戴寒酸。
歐美國家的白人如果前往印度,會自然而然成為等級最高的婆羅門,至少也是剎帝利,因為膚色更白,而且普遍富裕,印度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在心理上印度自覺低人一等。華人在印度,通常會處於第二等級的剎帝利,因為華人雖然不是白種人,但是膚色並不黑,而且能夠去印度旅遊生活的,普遍比較富有,富人在任何國家都會有較高的地位。
印度早在1947年獨立時就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不過在偏遠地區,甚至是大城市,仍然影響著印度社會,如果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必須首先廢除種姓制度,但是印度平民已經無力抗爭,按照印度教的說法,只要今生苦行,來世就可以成為高種姓,這也是印度人安於現狀的原因。如果喝一口恆河聖水,來世很可能成為高種姓。
『拾』 印度軍官在其國內的地位有多高,有怎樣的實力
印度軍官在本國內絕對是最安逸舒適的職業,但是僅限於高種姓群體,因為階級壁壘致使低種姓群體幾乎不可能做到高級軍官的位置,二類群體在軍隊中的待遇也是雲泥之別。
高種姓軍官:極高的薪資、補貼和完備的後勤保障印度軍官的優厚的薪資待遇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印度打工者的平均月收入是295美元(1997.15人民幣)。
軍隊里依然存在森嚴且分明的階層等級差別,高種姓的軍官食堂,家屬區和低種姓軍官食堂和家屬區都是嚴格分開的,高種姓軍官對待低種姓士兵和軍官都是當做僕人使喚,從來不會多說一句指令之外的話,笑臉更不會有。
根據知友“庸木”的親歷得知,印度軍官即使在艱難行軍中也會要求士兵攜帶講究飲品以供休息飲用。印度軍官對待士兵就像使喚傭人一樣,高高在上,呼來喝去,趾高氣揚,士兵對此也是毫無怨言,隨叫隨到。
印度軍官和士兵的廚房、食堂都是嚴格分開的,印度軍官的餐飲是小鍋小灶,高檔餐具,享受的是印度上流社會待遇,而普通士兵只有吃大鍋飯的份
為什麼印度軍隊會出現同是軍官但是待遇不同的情況主要牽扯到兩個制度:低級委任軍官制度和種姓制度。
在17世紀,印度就被英國掌控,統治時間長達200多年,而低級委任軍官制度就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形成的。英軍招募印度人進入軍隊管理層,但印度人只能充當低人一等的“低級委任軍官”,主要職責是協助英軍軍官管理印度士兵。在印度脫離英國統治後,“低級軍官委任制度”卻保留下來,並且結合本土種姓制度在軍營紮根,形成森嚴且分明的階層等級制度,從而形成今天這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