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除了「絲綢之路」外,歷史上還出現了許多促進經濟發展的古代貿易商道
還有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我國歷史上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游牧業地區進行茶馬貿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線,分川藏、滇藏兩路。茶馬古道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玄奘取經,我說的是歷史的真實的,從何長安往西,路過新疆,到達阿富汗,又向東南到達印度。 一個大圈。
這一路自然條件看似不好,但是這條線路是絲綢之路,即使在半乾旱地區,這一路上也都是有水源的。既然是商路,來往商旅很多,還是比較安全的。這一地區經濟比較繁榮,相比之下,翻越青藏高原要困難得多。
這
條路線所連接的地區,從長安出發,過哈密、高昌、河中、吐火羅、俾路支而到北印度,沿途皆是信仰大眾部佛教的地方,與玄奘同,他此行求法,本意就是探求真
經,當然也該把這些地方游歷一遍。相比之下,南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多信奉上座部佛教,與漢地不同;而且當時南方確實是有點未開發蠻夷之地,危險系數比走絲綢之路大很多。
為什麼沒從海上去呢?這就涉及玄奘西行的合法問題了。他取經本是不被允許的,臨出關前還差點被捕,幸而當地虔誠的官吏和僧侶放他一馬。他需要偷渡出境,在西北出關比較容易成功,但是也容易死在沙漠里。這就看出大師的品性了,為求佛法不惜犧牲。
好像就是這么回事吧
⑶ 古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葯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一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佔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餘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餘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里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一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干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一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一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佔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么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經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隋唐時,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後,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當時通過這條通道往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宮廷賞玩的奇珍異寶。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宋元時期。到明初鄭和下西洋,把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狀態。鄭和之後的明清兩代,隨著海禁政策實施,我國航海業的衰敗,這條曾為東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貢獻的海上絲綢之路,也隨著愈來愈嚴厲的海禁而逐漸消亡了。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於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⑷ 唐三藏去印度,為何是往西北走而不往西南走
唐僧從西安出發,一共走了十萬八千里,換算一下就是五萬四千公里。大家都知道,繞赤道一圈,才四萬公里,套用某奶茶廣告語就是「唐僧走的路足足可以繞地球一圈」,印度就在亞洲,沒那麼遠。
看了唐僧的取經線路圖,你就知道唐僧這路繞得進入印度。拋開西遊記的神話成分不說,以上地圖就是實實在在唐玄奘法師當年的取經路線圖。從地圖上看,唐僧要是從西藏或雲南進入印度的話,要至少近2/3的路程,唐僧為何舍近求遠?
看到絲綢之路的地圖,也會由衷感嘆道古代漢唐盛世,中國的強盛與繁華,貿易通達世界各地。記得看《西遊記》時,唐僧自報家門時,一般都會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所有接待的國王都會由衷地說一句「原來是來自大唐的高僧」。這句話,其實也隱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唐僧步行萬里到這里不簡單,又儀表堂堂,談吐有致是高僧;二則因為大唐盛名在外,國王們見了大唐的人,都會高看一眼,好生款待,並順利換取通關牒文(也就是護照)。
⑸ 中國古代航運路線和具體所經路線
海上初期基本是經過越南,在東南亞一帶就收工了。明朝開始向西從馬六甲那邊走,會到印度,然後沿波斯灣、紅海一直到近東非莫三比克一帶的地方。
⑹ 玄藏走印度,為什麼不從南部走,而走西域
從地圖上看,實線是玄奘走的路,虛線是從南方經東南亞到印度,其實當時唐朝和西域各國的交往都相對和平,且開通絲綢之路後道路方便。而和當時的東南亞各國:暹羅,文單等各國處於戰亂中,且東南亞氣候多瘴氣,人容易生病,而且地方多山不平,故走北方。
⑺ 古時候絲綢之路為什麼不向南通達印度
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記載:「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 ,或曰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
身毒是古代對今印度國名的音譯。漢武帝時期的傑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曾經到達身毒。張騫出使西域所開辟的陸上古絲綢之路,為身毒——古印度帶來了經濟、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其中重要的標志就是,發源於古印度的佛教經過古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並在中國發揚光大。身毒所在的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商貿交往的重要陸上通道。從《史記》的記述中,了解到西漢時通過「蜀-身毒道」交易到印度的商品至少有邛竹杖和蜀布。
1994年,位於雲南德宏段古道上的盈江縣舊城的一個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東漢文物。其中包括一把長1.3米的環首鐵刀、一件銅洗、一件銅鍪和十多個陶罐。出土的銅洗和銅鍪、環首鐵刀是當時滇東一帶產品。文物部門初步推測墓主人應是沿西南絲綢之路至印度經商的商人。這批出土文物,證實了在東漢時期,內地的金屬製品已經傳入南亞的身毒國。
位於雲南境內的德宏古道開通於戰國,一直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身毒國重要陸上通道。通過這條古道,古代中印兩國及包括緬甸等東南亞各國之間,經濟文化往來絡繹不絕。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恆河流域所在貴霜帝國(公元1-3世紀)等更是重要節點之一。貴霜帝國的建立,為東西方之間的經濟來往和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這是目前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將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拓展到了全球。
印度作為南亞次大陸和印度洋上重要節點國家,無論是古代還是在現代都將是古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國家。
⑻ 中國古代從四川經喜馬拉雅山脈到印度的路是什麼路
中國古代有這條路嗎?
古代從中原到印度,一般是走兩條路。
一是從東南沿海地區乘船,走南海、馬六甲海峽到印度洋,然後到印度。
二是走河西走廊向西,經帕米爾高原(古代稱蔥嶺)向南,走現在的克什米爾,再到印度。
不翻喜瑪拉雅山脈。
⑼ 玄奘取經,我說的是歷史的真實的,從何長安往西,路過新疆,到達阿富汗,又向東南到達印度。一個大圈。它
玄奘那會兒,古波斯文明、西域文明,中西往來已經很久了。但是藏南以及貴州,以前屬於蠻荒之地,木有啥子文明,再說越南緬甸也屬於蠻夷那一類,在唐朝不會認為那兒有文明可以借鑒的,所以繞到新疆、阿富汗,然後才到印度
⑽ 絲綢之路打通了古代中國和印度交流的渠道,這條路途經哪些國家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東段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其他此外還有,還有主要與南亞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和沿海路行進的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