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東南亞歷史上印度化現象
因為印度人的數量比較多,他們會去東南亞地區生活。
『貳』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以及遷移歷史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叄』 印度人為什麼和其他東南亞人長的不一樣
印度不屬於東南亞.東南亞人是黃種人.印度人是歐羅巴人種.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紀左右遷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地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後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
印度最主要的種族是地中海人。然而,地中海人並不是一個統一的族群。他們可以分為三個類型,即膚色淺黑的古地中海人、膚色黃褐的所謂正宗地中海人以及東地中海人或稱閃米特地中海人。古地中海人血統主要存在於今南印度的泰盧固人與泰米爾婆羅門中。地中海人曾廣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陸的中部、北部和西北部。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們就是公元前三千紀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創造者。印度河文明是印度文明史與世界文明史上極其重要的一章。因此,它的創造者自然擁有受人尊敬的歷史地位。但是,由於印度河文明尚有許多不解之謎,因而它的創造者又多少帶有一些神秘性。他們也被稱為達羅毗荼人。今天南印度的泰米爾人、泰盧固人、馬拉雅蘭人和巴基斯坦的布拉灰人等就是他們的後裔。
『肆』 印度人是如何成為馬來西亞的第三大民族的,他們實行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可謂是舉世聞名,這種用膚色來嚴格劃分人民身份的“賤籍制度”也是世間罕見。“種姓”在梵文中的意思為“色”,簡而言之就是用人們皮膚的顏色來區分種姓等級,印度人將有著白色皮膚的雅利安人稱之為高貴者,將有著黑色皮膚的達羅毗荼人稱之為被征服者,所以白色人種就為高級種姓,而黑色皮膚則成為了低級種姓,這是對於種姓制度最簡單的一種解釋與劃分。真正的種姓制度,其實將印度人劃分成4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由於印度人在該國並不佔有主導地位,處於劣勢的印度人,首先在經濟、教育、政治上逐步向馬來人、華人靠攏,甚至連宗教觀念都發生了改變。再加上馬來地區本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合的地方,這里的人們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種族的人民,呈現出廣大的包容性,只能體現出種族隔閡與種族歧視的種姓制度,根本不可能在這片具有包容性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所以種姓制度在馬來西亞印度人的觀念中逐漸淡漠,甚至不復存在,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民追求平等的表現。
『伍』 印度人的起源,組成。
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約10億人,主要分布在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德里、拉賈斯坦邦、 哈里亞納邦、 比哈爾邦,以及全國各大城市,在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也有分布。 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
對印度種族的劃分,歷來聚訟紛紜。目前,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戈U分為六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 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 Proto—Austroloids)、蒙古人(the Mongoloids)、地中海人(the 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 Alpoinarics)以及北歐人(the Nordics)。
尼格羅人是最早來到印度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種族實體。「尼格羅」的含義是「黑人」。因此,所謂尼格羅人即黑人。按照人類學家的描述,尼格羅地理人種亦稱非洲地理人種,原住於非洲南撒哈拉地區。非洲的剛果人種和開普人種就是典型的尼格羅人種。這一人種的特徵是:皮膚呈中等乃至深度黑色,頭發纖細捲曲,身材短小,前額小而凸出,鼻子扁平,嘴唇寬厚。今天,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達爾人和普拉衍人身上,在曼尼普爾邦和庫奇山區的安加米那加人身上,在南印度森林居民烏拉里人和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身上,都還可以看到這些特徵。顯然,他們與非洲黑人存在血緣關系。一些人類學家根據印度尼格羅人目前的居住地點提出一種假說:尼格羅人曾遭到前達羅毗荼人和達羅毗荼人的驅逐。與尼格羅人相比,這些新移民既強壯又聰穎。尼格羅人或被他們同化,或被他們驅趕到人跡罕至的叢林以及孟加拉灣中的島嶼。對榕屬樹木的崇拜,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都曾與繁育和靈魂相聯系,在印度也很流行。這可能與尼格羅人的原始信仰有傳承關系。在印度流行的某些對魚類、動物和植物的圖騰崇拜觀念,也同樣可能源於尼格羅人。部分印度尼格羅人使用弓箭打獵。因此,有些人類學家認為,應當將這一起到延伸人類臂膀作用的原始工具的發明歸功於他們。印度尼格羅人的存在,也為現代人類起源於非洲然後四散開來的流行學說提供了佐證。
在尼格羅人之後,原始澳大利亞人大規模遷入印度。他們亦被稱為前達羅毗荼人。至於原始澳大利亞人從何而來,學術界眾說紛紜,迄無定論。一種學說認為,他們很可能是在冰河時期沿著陸橋來到印度的,就像印第安人在冰河時期穿越白令海峽從亞洲遷徙到美洲那樣。還有一種學說認為,原始澳大利亞人未必來自大洋洲,但是他們在血統上與一些屬於大洋洲的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土著人種關系極為密切。另外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似乎來自巴勒斯坦。這一種族的特點是,頭發捲曲,膚色發黑,鼻子扁平,嘴唇寬厚。顯然,他們在體貌特徵上與尼格羅人有相I司之處。現今居住在印度西部、中部和東部廣闊地帶的蒙達人、高爾人、桑塔爾人和比爾人普遍認為就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他們至今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體貌特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和信仰。生活在南印度的琴楚人、庫龍巴人和耶拉瓦人也是原始澳大利亞人的後裔。原始澳大利亞人信奉泛靈論。見於上述印度部落民中那些帶有泛靈色彩的儀式,即為原始澳大利亞人的遺風。泛靈論可能是一些原始宗教的前身,至今依然為印度東北部梅加拉雅邦等地的若幹部落民所篤信。他們輕易不對樹木等施以斧斤,因而該邦還擁有很高的森林覆蓋率。也有的學者,如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阿瑟.基思爵士(Arthur Keith),對於印度人種外來說持懷疑態度,認為印度次大陸原先不可能是一片人種的真空。
以蒙古人為主體的亞洲大陸先民移居印度,形成了外來
『陸』 印度奇葩史【07】南印度
上文我們從雅利安人說到印度共和國成立。
總結一下,在南亞次大陸上有一群先來的土著人,被後來的外來戶摁在地上摩擦,再後來的外來戶又把前面的外來戶按在地上不停摩擦……這個過程循環持續了將近3500年。
閑話少敘,咱們言歸正傳!
不曉得大家注意到沒有,上一集寫的整個歷史,幾乎都是北印度的歷史。那麼,南印度去了哪裡,他們又經歷了些什麼?
這事兒得從印度的地形說起。
上文我們提到,印度的地理環境十分封閉,南面是廣闊的印度洋,東西兩側分別是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北靠喜馬拉雅山脈,西北和西部地區則分別有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
插播一句:喜馬拉雅山再高,卻阻擋不了北邊的吐蕃(西藏)和唐朝,關於唐使王玄策翻越喜馬拉雅山,向吐蕃和泥婆羅借兵毆打天竺的故事,以後寫唐史的時候再講。
喜馬拉雅山雖然擋不住人,但喜馬拉雅山阻擋了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印度又受熱帶季風氣候影響,常年高溫,以致於到了現在,每年夏天還有人被熱死。
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地形詭譎(現在的塔利班和類似的各種恐怖組織就是盤踞在這些地方),本來可以形成阻擋中亞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可惜老天爺偏偏在這兩座山脈之間留了一道口子——開伯爾山口。
開伯爾山口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53公里,中間有喀布爾河穿過,最窄處包含河道僅600米。開伯爾山口是當時中西亞進入南亞的唯一通道,雅利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以及各種人,就是騎著馬從這里闖進印度,迫使三哥撿了多年的肥皂。
有小夥伴又有疑問了,最窄的河道600米,修堵城牆隔起來不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嗎?畢竟中國連萬里長城都修了,這個工程應該不算難吧?關於這個疑問,我們就不要用中國人的思維來看待,三哥的腦迴路是那麼神奇,這種愚公移山的傻事,只有中國人幹得出來。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從開伯爾山口侵入了印度,最初定居在印度河上游。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西北部之後,對土著居民十分鄙夷。在雅利安人的文字記錄中,土著們被描繪成身材矮小、鼻子扁平、骯臟並且說著邪惡語言的「不可接觸者」。
一部分土著居民被征服者作為奴隸賣到中亞。為了節省路途開支,奴隸販子帶著土著們抄近道翻越興都庫什山。這些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人,對高海拔並且寒冷缺氧的興都庫什山極不適應,很多人死在山上,於是雅利安人便給這座山脈取名為「興都庫什山」,意思就是「殺死印度人的大山」——太特么欺負人了!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人向東方擴張,佔領了整個恆河流域。至此,印度自然條件最優越的兩河平原都落入雅利安人手中。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有的被殺死,有的被販賣,有的屈服為奴,剩下的,只能往南方逃避。
大家看地圖可以知道,印度除了西北部與東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和沙漠,中部和南部都是地形復雜的德干高原地區。德干高原西高東低,後來的阿拉伯人就是被德干高原阻擋,勢力范圍一直被局限在西北部。德干高原兩側的東西高止山脈幾乎都是懸崖峭壁,沒有哪個傻逼會帶兵從這里進攻南印度。所以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三哥們,只需要在正面依託復雜地形,就可以輕松抵禦北三哥的攻擊。
而東西高止山脈外側,有兩塊較為寬闊的帶狀沿海平原,同樣可以成為割據勢力繁衍的溫床。可以說,印度南北始終難以統一,地形阻礙是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不過數萬之眾,而當地土著林林總總至少有百萬之巨。雅利安人既然已經佔領了最富庶肥沃的土地,也就懶得再去理會那些逃往南方貧瘠高原的土著。
逃進南部德干高原山區的土著們,得益於復雜地形的庇護,從此脫離了北印度的控制,有了自己的故事。
但是山區始終是山區,自然是沒有平原那麼豐富的資源,要啥有啥。那麼,躲進山裡的土著吃啥喲喝啥喲?……別急,那個熱衷於滿世界送溫暖的中國小夥伴又出現了。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嶺南先民就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這個交易圈後來逐漸擴大范圍,發展成為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遠洋航線,世人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歷時兩千多年。海上絲路在明朝時已經發展到了極盛,商船從廣州、泉州和寧波出發,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南印度命好,趕上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蓬勃發展的時代紅利,誕生了一個千年霸主——朱羅王朝。
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吠陀時代晚期,荼盧毗族系中最聰明的泰米爾人在海上做買賣賺了點錢,建立了朱羅國。朱羅國後來打敗了潘迪亞王朝和車臘王朝,將其作為附屬國繼續留存,進一步擴大了勢力范圍。
南印度以荼盧毗族人種為主,荼盧毗族人在南印度的歷史發展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居民所講的語言也屬於達羅毗荼語系,比如泰米爾語,泰盧固語,瑪拉雅拉木語等,與北印度流行的印歐語系(印地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等)有很大不同,由此產生的文化和心理差異也是南印度與北印度難以融合的原因之一。南印度各邦至今還強烈抵制將印地語定為官方語言。
泰米爾人利用東西高止山脈兩側的沿海平原建立港口,做中間商只賺差價。在阿拉伯人崛起之前,幾乎壟斷了海洋絲綢之路,富得流油。羅馬的大量貨幣都流入了朱羅王朝。從陸上絲路流入貴霜帝國的羅馬奧雷金幣,會被貴霜統治者融化後重鑄錢幣以彰顯主權,而朱羅不這么干——太麻煩!他們用銳器簡單粗暴地給金幣上的羅馬皇帝毀個容,然後繼續在國內流通。
朱羅依靠東來西往的船隊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國力也伴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日益強大,最終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洋商業帝國。
北印度是典型的內陸國家,而南印度是典型的海洋國家。雖然至今因為血統和文化的原因,北方看不起南方。但南印度內心更鄙視北方——起碼肥皂撿得少。現在去到印度,南印度人雖然膚色更黑,但南印度要比北印度干凈整潔得多。
朱羅在南印度做了近千年的霸主。公元1279年,被再次崛起的潘地亞所滅。
接著,穆斯林勢力進入印度。德里蘇丹國征服了北印度、東印度和中印度,並在德干高原地區派駐了一個穆斯林總督。總督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赫後來發動暴亂脫離了德里蘇丹國的控制,自立為巴赫曼尼蘇丹國。德干高原有一個印度教王國叫做維查耶那加爾王國,該王國領土橫跨印度半島東西海岸之間。1378年,巴赫曼尼蘇丹被刺,國內出現動亂,維查耶那加爾王國乘機出兵奪占果阿及其西海岸港口,並攻佔了馬杜賴。
不久之後,葡萄牙人出現在了南印度的貿易中心卡利卡特,歐洲列強開始搶奪海洋商路。維查耶納伽爾王國敗於葡萄牙之手,重要的港口果阿被葡萄牙人占據,南印度賴以為生的海洋商路被歐洲人奪走,從此南印度再也無力對抗北印度的穆斯林勢力,最終南印度的伊斯蘭政權復辟成功。
至公元14世紀,統治南印度的是五個獨立的伊斯蘭教王國,也就是所謂的德干蘇丹國:比達爾、比賈布爾、艾哈邁德納格爾、比拉爾以及果爾貢德。五個蘇丹國紛爭不休,戰亂不斷。公元1681年,莫卧兒王朝第六任君主奧朗則布御駕親征征服了南印度,德干蘇丹國並入莫卧兒帝國版圖。至此,除了從北部退守西高止山脈外側的馬拉塔王國,以及印度次大陸最南端島尖馬杜賴的小部分區域外,印度歷史上第一次接近了統一。
接下來就是歐洲列強代表的上場時間,依次出場的是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選手。最終英國代表在PK中勝出,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
公元1599年9月,英國人組建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侵略印度。1849年,印度南北全境徹底被英國佔領,英國人開始對印度實行全面殖民。
1858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之前的代管使命,向維多利亞女王移交了權力。1876年,印度殖民區正式命名為印度帝國。1937年,印度帝國的版圖擴至史上最廣,包含了阿拉伯地區的亞丁、以及東南亞的緬甸。
1947年,印度帝國分裂為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獨立。
1948年緬甸脫離英聯邦宣布獨立,成立緬甸聯邦。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
『柒』 如何概括印度人的出現
印度次大陸(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面積略大於半個美國,人口近乎美國的三倍。印度不僅面積廣大,人口稠密,而且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語言和不同的經濟條件,其歷史極其復雜。印度人操五、六種不同類型的語言。居民成分包括所有三大不同人種——黑人,黃人和白人——且組合和比例各不相同。與非洲俾格米人有種族關系的矮黑人是最早的人類之一,現已在印度消失,但在東部的安達曼群島仍可發現。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北部和西北部淺膚色的地中海人,他們是約3500年以前入侵該地區的印度—雅利安人的後裔。在南印度分布最廣的是著名的達羅毗荼人,但由於這一稱呼適用於所有達羅毗荼語系的人,所以它不再用來特指某一種族。另一類型的人,因其與廣布在東南亞各地、東及澳大利亞的原始民族有種族關系,被稱為澳大利亞人種,他們可能比達羅毗荼人更古老。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邊境地區。在西部沿海地區可發現阿爾卑斯山區的類型,有的還稍有日耳曼人特徵(眼睛呈灰色或藍色)。因此通常把印度土著稱為「有色人種」或「棕色人種」的提法是錯誤的。實際上他們膚色各異,但顯然白種人早已存在,特別是在印度北部地區。即使是現在,也可在旁遮普和西北邊境看到一些身材高大型的地中海白種人的典型代表。他們已與含有阿爾卑斯山型、澳大利亞人種、蒙古人種和矮黑人特點的民族非常接近。多少世紀以來,盡管有歷史上種姓制度的無情隔離,印度仍是一個人類的熔爐。
『捌』 印度屬於東南亞嗎
不屬於,印度屬於南亞地區。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玖』 印度人的起源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
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神話畢竟只是神話,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在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這里,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來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莖吃。他們還用木棒、石器來同野獸作斗爭,獵取食物。
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這種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斗爭中進化了。
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發現另一種原始人的遺跡。這種原始人的樣子,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也不像北京猿人時期那樣赤身裸體。 山頂洞人過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這樣,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