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01 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民族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雲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願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 ,場面極為熱鬧。
"桑勘比邁",是傣語,意為傣歷新年。 由於傣族群眾在歡度新年佳節時,要舉行別具特色的潑水活動,相互潑水祝福,因此其他民族便稱這個節日為潑水節。 關於傣歷新年(潑水節)的來歷有一個傷感的民間故事,傳說人間的氣候本來由一位名叫捧瑪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為旱季、雨季、冷季,為人間規定了農時,讓一位名叫捧瑪點達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捧瑪點達拉乍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規,為所欲為,亂行風雨,錯放冷熱,弄得人間雨旱失調,冷熱不分,苗枯死,人畜遭災。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四塊木板做翅膀,飛上天庭找到天神英達提拉訴說人間的災難。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層天去朝拜天塔——塔金沙時,不慎撞在天門之上,一扇天門倒塌,將他壓死在天庭門口。帕雅晚死後,天王英達提拉開始用計懲處法術高明的捧瑪點達拉乍。他變成一位英俊小夥子,扮裝去找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談情。七位美麗的妙齡女郎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的嘴裡了解到自己的父親降災人間之事以後,既惋惜又痛恨。七位善良的姑娘為使人間免除災難,決心大義滅親。她們想盡辦法探明了父親的生死秘訣。在捧瑪點達拉乍酩酊大醉之時,剪下他的一束頭發,製作一張“弓賽宰”(心弦弓),毅然割下了為非作歹的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抱在懷中,不時輪換,互用清水潑灑沖洗污穢,洗去遺臭。 據說這就是人們在新年期間,相互潑水祝福的來歷。
傣歷新年佳節,多數在傣歷的六月下旬,少數年份在七月初,傳統的過節時間, 一般是3天(有時為4天)。第一天稱為“麥”相當於陰歷的除夕,各戶要打 掃衛生,准備過年的食物用品,吃年飯。第二天稱為“腦”,是個多餘的日子,不計算在舊年內,也不計算在新年內,稱為空日,傳說這天就是捧瑪點達拉乍頭顱腐爛之日。 這天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紀念為民除害的天女,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說就是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日子之王來臨。 按照古俗,這天要“趕擺”,放高升,歌舞,劃龍船等慶祝新年的來臨。
傣歷新年(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節日來臨之前,家家要縫新衣,買新傘,備辦節日盛裝。每個村寨都要製作高升、禮花、裝飾龍舟,開展劃船訓練,青年人還要排練節目,作歌舞表演。節日來臨,要殺豬宰牛做年糕,准備豐盛的年飯,宴請親朋好友。
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慶祝活動長達三至七天。第一天叫“網霉”(死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天不吉利,因此不洗頭、不理發、不幹活。大家去趕擺、賽龍船、放高升。
第二天叫“網腦”(臭的意思)這天被認為不幹凈,要沐浴、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和佛塔,晚上舉行趕擺,放煙火,放孔明燈,把一年中的疾病、災難和臟東西統統送掉,乾乾凈凈進入新的一年。這兩天在傣歷里,認為是“空日子” 不稱在舊年,也不算入新年。第三天是新年元旦,叫“叭網瑪”(意為神靈,也是歲首之意)。傣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進行堆沙、賧佛、潑水、放高升、丟包、跳“依拉賀”舞、拜年等活動。
傣家人在潑水節,喜歡排成隊伍,敲著芒鑼,擂起象腳鼓,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 “依拉賀”,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 時演唱,十分有趣。如: “拜年”詞:“攀枝花,紅艷艷,桑開傣(新年賀新),已來到。帕薩傣(傣族),盡開顏,糯米酒,蜜樣甜,共舉杯,賀新年,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詞:“瀾滄江,黎明城,各族人,似穿梭。深情人,心中出,似潔泉,如甘露。銀水花,在飛舞,一個個,濕漉漉。透進心,是祝福,笑臉盤,是花朵。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賽龍船詞:“銅芒響,齊舉槳,團結緊,有力量。象蛟龍,譬波浪,昂起首,使勁劃,帕薩傣,賽龍船,依傳統,爭上游。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放高升詞:“做高升,放高升。學科學,練本領。火一點,黑煙噴,似利箭,沖入去。祝來年,好光景,願五穀,又豐登。依拉賀,依拉賀,水水水。
潑水節在傣歷六、七月,這天清晨,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賧佛、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B. 潑水節是我國哪個地方和東南亞的新年
潑水節是雲南地區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潑水節是遇難傣族的新年。
整個節慶歷時3-7天,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重新出發。
潑水節首二天是去舊,最後一天是迎新。此節日是新舊歷新年及印度灑紅節後,第三個在年初慶祝的節日,乃是中國新年後第二個民族性的節日。
傣語稱此節日為「比邁」,意即「新年」;西雙版納和德宏地區的傣族又分別稱此節日為「尚罕」、「尚鍵」,兩詞均來源於梵語「samkranta」,意為「周轉」、「變更」、「轉移」。
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布朗族、德昂族和 阿昌族也過此節日。
潑水節的起源與上座部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系,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這一節日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說,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2)中國有潑水節印度有什麼節擴展閱讀:
潑水節也稱宋干節,除了雲南地區少數民族,還是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寮國、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也共同慶祝這個節日。
東南亞民族在海外聚居地──香港九龍城、大埔太和寺、西環、深水埗及台灣新北市中和區、澳門等──也承襲相關習俗。
潑水節的來源,相傳是在遙遠的年代,西雙版納的人民生活富足安寧,有一天來了一個魔王危害百姓,他讓土地變得乾旱,農民無法種植糧食。
傣王的七個女兒都為父王和黎民憂心。最聰明的小女兒出計,趁魔王熟睡殺了他。於是七姐妹行動了,用利劍斬下魔王的頭。
但是魔王的頭突然著火,滾到哪裡哪裡便燃燒。急中生智的女兒們急忙找水滅火。從此,版納的人民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為了紀念和感謝七個公主的作為,將潑水作為風俗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潑水節
C. 有那些民族有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D. 關於潑水節的簡介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下面我為你整理了關於潑水節的簡介,歡迎閱讀。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 ),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
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浴佛"完畢,人們就開始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這樣開始了。
人們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文雅的則用樹枝蘸水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入夜,村寨鼓樂相聞,人們縱情歌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有賽龍船、放高升、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斗雞、放氣球、游園聯歡、物資交流等新的活動。雲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裝與遊客一起歡度潑水節。
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民間有個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統治傣族地區的火魔,亂施淫威,致使民間沒有風雨,莊稼不能生長,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從民間姑娘中搶去的七個妻子,她們目睹火魔殘酷狠毒,對民間的疾苦非常同情,決心為人民除掉禍根。
因火魔練得法術,七個姑娘設法將它殺死。後來她們佯裝挑逗他高興,施巧計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們設豐盛酒宴,陪勸火魔飲酒。聰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機,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頭顱立即掉在地上,滾到哪裡便燒到哪裡。隨著火勢不斷擴大,眼看即將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將魔頭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馬上熄滅,火魔也隨之消失,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個姑娘輪流抱住魔頭,並用輪換的空隙用水沖洗身上的污穢,一直到火魔的腦袋化成塵土為止。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傣家七個姑娘的英勇精神,於每年消滅火魔的日子,互相潑水祝福。事實上,潑水節源於印度。潑水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被佛教採用。,這種儀式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傳人雲南傣族地區。隆著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擴大,潑水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行,並與當地的神話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節日。
E. 中國有潑水節,印度卻辦了個「潑糞節」,愛她就多給她潑點牛糞嗎
咱們知道中國西南的一些少數民族有「潑水節」的習俗,大家使用純凈的清水互相潑灑,寓意著洗掉過去一年的晦氣和不順利。互相潑水咱們能夠理解,但是在印度卻有一個奇葩的「潑糞節」,大家互相潑糞,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葩習俗呢?
印度還有一個奇葩的地方那就是沒有公共廁所,俗話說「人有三急」,印度人怎麼解決大小便呢?其實很簡單,直接找個沒人的地方就可以了!男人這樣可以,女人那可就麻煩了,本來印度女性的地位就很低,你要是敢在大街上上廁所,恐怕就回不了家了,因此印度女人逛街從來不敢上廁所!
F. 在我國除了雲南的傣族,還有哪些民族過潑水節
潑水節,又被叫做是浴佛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我國雲南地區、泰國、寮國等地,潑水節都會被大為慶祝。在潑水節那天,人們都會早起沐浴更衣,之後慶祝活動會持續好幾日。潑水節是人們用清水相互潑灑,來洗去身上的塵埃以祈求過往一年的災事與不順。潑水節相當於傣族的新年,在每年公歷的四月中旬。
除了傣族和德昂族,在泰國、緬甸、柬埔寨和寮國地區,潑水節也大為盛行。每年的四月中旬,泰國人們就會開始舉行潑水節。在泰國,潑水節又叫做“宋干節”,意味著新的太陽年的開始。在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清掃門戶,焚燒舊衣,除去晦氣。人們會在寺廟堆沙塔,插彩旗,以祈求糧食豐收。在晚上,還會將一種浸有花瓣的水灑在長輩的身體上,表達自己對長輩的祝福,之後長輩將水回灑到晚輩身上,也表達賜福。在緬甸、柬埔寨等地區,也存在當地獨有的一些特色習俗,但是大部分習俗還是相同的。
G. 哪些國家有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白族等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後來這一宗教儀式又傳到中南半島的泰國、緬甸等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