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印度曾被哪些民族統治過
(約前321年-前324年至約前187年)以前被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過 也被蒙古人通過.比如元朝時,還有印度的莫卧爾王朝。 就知道這些了
B. 元朝歷史誰知道
1 簡介
元朝歷史從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1368年秋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前後共計98年。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注 3],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年元憲宗蒙哥於征伐宋戰爭去世後,領有漢地的四弟忽必烈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七弟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戰爭,最後於1264年由忽必烈獲勝。忽必烈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這場戰爭讓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脫離於大汗忽必烈的關系,直到元成宗時期才承認元帝為大汗。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結束自唐末以來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是元朝國立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東南亞諸國卻屢次失利[2],其中在元日戰爭戰敗。中期皇位頻繁更迭,政治始終沒有上軌道。元惠宗晚期,由於怠於政事、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為了治理泛濫的黃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2 歷史詳解
2.1 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太祖時期
統一與伐金
蒙古高原地區的眾多蒙古部落原為金朝的臣屬少數民族。13世紀初,統治華北的金朝在金帝衛紹王的統治下走向衰落,原金朝藩屬國的蒙古諸部經過多次征伐後由蒙古部統一,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蒙古部鐵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稱號,建國大蒙古國(即蒙古帝國),後被尊稱元太祖。金朝與蒙古為世仇,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復仇,然而西南的西夏與金朝聯盟,為了避免被西夏牽制,先後三次率軍(1205年、1207年與1209年—1210年)進攻之,迫使西夏夏襄宗稱臣。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斷交,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戰役大破四十萬金軍,隨後攻入華北地區並四處屠殺。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稱臣,並在蒙軍撤退後遷都汴京。隔年5月31日蒙軍南下佔領金中都,並且獲得名相耶律楚材,這對於鞏固華北地區有很大的幫助。1217年,成吉思汗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命他持續進攻金朝。木華黎為了鞏度漢地,收降地方自衛勢力如真定史天澤、滿城張柔、東平嚴實與濟南張宏,史稱漢族四大世侯,後來他們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木華黎除了對金朝的戰爭讓金朝疆域萎縮剩河南與關中地區之外,並於1231年派兵進攻高麗,讓高麗王室退守江華島。
滅西遼與西征
西域方面,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1209年—1210年就讓新疆東部的畏兀兒與伊犁河谷的哈剌魯先後歸順。當金朝遷都並將要滅亡之際,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在沙阿摩訶末時期崛起,該國訛答剌地方大臣海兒汗[亦納勒術]前後兩次屠殺蒙古商隊並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決心發動第一次西征。
1218年蒙將哲別殺死佔領西遼並稱遼帝的屈出律,攻佔塔里木地區,史稱蒙古攻西遼之戰。隔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軍十萬西征花剌子模。由於沙阿摩訶末抵擋不了蒙軍攻勢,畏懼而逃,在屠殺掉花剌子模的40個城鎮之後,花剌子模也於1221年亡國。成吉思汗命速不台和哲別追殺摩訶末,摩訶末最後死於裏海。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戰役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1224年復國於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
1230年,札蘭丁被蒙古將軍綽兒馬罕攻滅。速不台和哲別最後於1222年從撒馬爾罕出發經過今伊朗高原北部,進攻殺掠高加索三國(亞美尼亞王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之後,並越太和嶺(今高加索山脈),抵達欽察(位於俄南),期間攻佔不少國家。於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戰(今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更是擊潰基輔羅斯諸國與欽察忽炭汗的聯軍,並向西進軍到今烏克蘭西部的德涅斯特河,之後折轉圍攻基輔,之後東返,並於1223年9月攻擊時伏爾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爾加保加利亞最後渡過伏爾加河東返中亞。成吉思汗將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給長子術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窩闊台,四子拖雷領有蒙古本土,三子窩闊台成為大汗繼承人。1225年蒙古回師後,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歸師滅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監國。
太宗時期
滅金與治理漢地
拖雷監國兩年後於1229年舉辦庫里爾台大會,窩闊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後尊稱元太宗。1231年窩闊台汗率軍南征金朝,並命四弟拖雷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戰擊潰金軍。1234年蒙宋聯軍聯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朝亡。南宋雖然發起端平入洛以收復河南地,但是華北地區最後由全由蒙古佔領。窩闊台汗並在1235年定都哈拉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後,藉此率軍南征南宋以報復之,掠奪兩淮地區後北返。蒙古為了防止華北的漢人世侯叛變,派探馬赤軍(振戍軍)進駐漢地;進行兩次人口調查,將半數漢人分封給蒙古功臣。由於需要人才治理國家,窩闊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議,於1238年命術忽德和劉中舉辦科舉,史稱戊戌選試。這次考試錄取東平楊奐等名士,為統治華北帶來不少人才,但後來以「當世或以為非便,事復中止」。
定宗、憲宗時期
第二次西征
西線方面,1235年窩闊台汗命術赤長子拔都、貴由與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稱拔都西征,總指揮為拔都與速不台。1236年至1242年間攻佔欽察草原、基輔羅斯等各公國與匈牙利、摩爾達維亞、波蘭、立陶宛大公國、波西米亞與捷克、摩拉維亞與斯洛伐克、威尼斯共和國、原南斯拉夫地區、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拉什卡、神聖羅馬帝國等等中東歐各國,攻佔與殺掠東歐北部與中部,1241年11月窩闊台汗去世,由皇後乃馬真脫列哥那監國,1246年3月的庫里勒台大會由其子貴由即位,後追尊稱元定宗。1247年吐蕃諸部歸附大蒙古,史稱涼州會盟。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皇後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列門失去汗位。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
憲宗漢化
1252年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置行中書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並且與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擴大南宋防線缺口。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跨台,高麗成為藩屬國。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南征南宋,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當(今雲南麗江北部)直攻經過安南,進攻宋廣南西路而直攻荊湖南路,並兵臨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釣魚城之戰戰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奪位。
第三次西征
西線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亞,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1256年旭烈兀攻滅伊斯蘭教的暗殺組織木刺夷。1258年西征軍攻佔伊斯蘭哈里發最後領地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格達。隔年敘利亞阿尤布王朝,1260年佔領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然而當旭烈兀得知蒙哥於南征南宋時去世的消息後,立即率大軍回師爭位。留下的蒙軍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魯特戰役敗於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征結束。
2.2 元朝的建立
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持下於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通過「忽里勒台」大會即大汗位。與此同時,忽必烈與南宋議和後返回開平(今內蒙古多倫),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會自稱大汗。1260年4月,忽必烈設立中書省,總管國家政務。1260年5月,忽必烈頒布《即位詔》法令,並建元中統。由於忽必烈在中原漢地自行集會稱汗,並且推行漢法,明顯違背了蒙古傳統,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統派的強烈不滿,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汗位戰爭。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定為一尊,但他推行的「行漢法」主張卻造成許多蒙古貴族的不滿,拒絕歸附忽必烈汗國,結果導致其他幾個蒙古汗國紛紛敵對,忽必烈的政權遂只包括「中國」(並非完全今天意義上的中國)與蒙古高原地區,從此蒙古帝國不復存在。
公元1271年,忽必烈公布《建國號詔》法令,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為「元」。這是蒙古政權由世界性大帝國轉為中原王朝的分水嶺,蒙古政權之前對中原地區推行的是極具游牧性質的掠奪式統治,中原地區僅是其屬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時才轉型為以中國為主體的王朝,且在這之前「元」之名尚未出現,故「元朝」的建立應由此算起。
公元1272年,在劉秉忠規劃下,建都於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俘虜5歲的宋恭帝及謝太後。公元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陸秀夫背著8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之後,元軍曾進攻過周邊一些地區,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試圖征服日本的戰爭最為著名,通常認為台風(日本人稱之為「神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
2.3 元朝中期
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並對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種種稱號。
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程朱理學成為元朝(以及其後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1323年,元英宗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
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遼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2.4 元朝的滅亡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早在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同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依舊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由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1356年到1359年,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C. 印度歷史有多少年呀
印度歷史有5000年。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這個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存在時間有5000多年,比我們國家的文明時間還要長。不過古印度文明並不是一脈相承的,中斷過,而且是中斷過很多次。可以這樣說,古印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外族入侵,改變的非常大。
印度5000年文化歷史
印度文明最早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哈拉帕文明,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被西北外族雅利安人統治,形成了吠陀文化。吠陀後期,後來演變為印度16雄國,到公元前6世紀末,先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然後是歐洲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趕跑了波斯人,佔領印度,歷史雖然轟轟烈烈,卻沒有留下任何文獻記錄。
D. 印度歷史的簡史年表
1、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時期(前2500—1500年)
(相當於我國五帝、夏、商)
2、奴隸社會(公元前1500—公元4世紀)
吠陀時期(前1500—前700年) (商後、西周)
恆河流域列國(前700—前400年) (東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 (東周末、西漢初)鼎盛時代:阿育王統治(前273—前232)
外族入侵(前150—公元300)(東漢、三國)
外族入侵時期由外族建立貴霜王朝(公園100—公元300)鼎盛時代:迦膩色伽統治(公元120—162年)
3、封建社會(公元4世紀—18世紀)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晉、南北朝、隋)鼎盛時代:旖陀羅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蘇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時期:蘇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兒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時期:阿克巴統治(1556—1605)
奧郎則布統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757—1947年) 英國統治
E. 元朝最強盛時的領土面積多大佔領了現今的哪些國家
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
佔領了現今的國家(部分領土)有:蒙古、俄羅斯、阿富汗、克什米爾、朝鮮、韓國、緬甸、泰國、印度、哈薩克。
元朝疆域所及,東起白令海,西至阿姆河下游,北達北冰洋,南及南海。略有今我國及蒙古人民共和國全境,蘇聯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以東的西伯利亞地區。
以及巴爾喀什湖至阿姆河的中亞地區,兼及阿富汗東北部,克什米爾東部,鍚金、不丹全境,緬甸、泰國北部,及越南西北部一隅。其版圖超過漢、唐盛世,形成為歷代王朝中最大的疆域。
(5)元代統治印度多少年擴展閱讀
遠征海外
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1274年),侵日本遭遇颶風,無功而還。
至元十八年(1281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範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
至元十九年(1282年),遣唆都從廣州渡海攻佔城,連戰逾年。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至二十二年(1285年),鎮南王脫歡(忽必烈子)發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從占城北上助戰,南北夾攻。
安南王撤離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軍決戰;待元軍疲憊,又出而攻擾。五月,脫歡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
至元二十年(1283年)、二十二年(1285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緬甸),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進至蒲甘,迫緬國定歲貢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
二十九年(1292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興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並請元軍助討其敵國葛郎,打敗葛郎王以後復舉兵拒元,元軍力竭退師。
F. 元朝征服了東南亞了嗎
元代曾經政府過安南,緬甸等東南亞一些國家,但是蒙古大軍不適應東南亞的濕熱氣候.最終是以失利告終,結果那幾個國家都是實際獨立的.
鞭長莫及
蒙哥汗三年(1253年)臘月,忽必烈攻佔大理後,留大將兀良哈台鎮守。兀良哈台平定雲南各部之後,於蒙哥汗七年(1257年)秋,派使節招降安南陳朝(今越南北部)。安南國王扣留使節,拒絕投降。同年十一月,兀良哈台率大軍沿紅河進攻安南。十二月,大敗安南軍,一舉攻陷安南國都升龍(又名大羅城,今河內),安南國王逃往海島。次年二月,安南國王傳位於其子。至夏,安南新國王派使者晉見兀良哈台,表示臣服。
中統元年(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派禮部侍郎中孟甲等出使安南,允許安南保持衣冠典禮風俗等本國舊制。作為回報,安南國王派族人通侍大夫陳奉公等覲見忽必烈,請求三年一貢。忽必烈同意其要求,並予以冊封。此後有一段時間,兩國使節往來頻繁。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應安南國王請求任命訥剌丁為安南達魯花赤(大督官)。不久,忽必烈又下詔要求安南君長親自來朝,貴族子弟入質,編制戶口,出兵役,交納賦稅,設置各級達魯花赤。安南國王不接受這些要求,也不向元使跪拜,且還提出取消達魯花赤的要求。此時,元朝忙於滅宋,無力南顧。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消滅南宋殘余勢力後,開始討論對安南的用兵問題,因南方各地人民不斷起義而作罷。至元十八年,元朝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顏帖木兒為參知政事、宣慰使都元帥,進行戰事准備。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以進攻佔城(今越南中南部古國)為名,派其子鎮南王脫歡、大將李恆率大軍南征,要求假道安南,讓安南給元軍提供糧草。安南國王斷然拒絕了元朝的要求。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元軍分六路侵入安南,安南興道王率兵憑險節節抵抗,安南國王親率10萬大軍布防於升龍以北的富良江一線。經過激戰,安南國王軍隊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正月十三日撤離升龍,退守天長府。脫歡佔領安南國都後焚毀了王宮,並揮師南下,同時命令駐扎在占城的元將唆都北上,合擊安南主力。元軍會合後,分水陸兩路追擊安南王國部隊。安南王屢戰屢敗,逃往安邦海口,藏於山林,後又退據清化府。其弟陳益稷投降。
元朝軍隊暫時獲得了勝利,但對這個崛起於蒙古大漠的民族,能承受得了南亞濕熱的氣候嗎?
元軍雖然獲勝,但在安南叢林和水網地帶,蒙古軍騎兵亦無法施展其本領,又值暑雨疾疫,加上安南援兵日增,不斷襲擊元軍,脫歡被迫放棄已佔領的安南京城,於同年夏撤至思明州(今廣西寧明縣)屯守。而在元軍撤退途中,在如月江、冊江(乾滿江)等地一再遭到安南軍民的截擊,損失慘重,唆都、李恆等元帥戰死。安南一度收復了全部失地。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月,忽必烈罷征日本,調集軍隊、糧草,准備大舉進攻安南。到第二年正月,忽必烈調集8萬大軍(江淮、江西、湖廣蒙、漢軍7萬人、雲南兵、黎族兵約1萬人;船500艘),成立征交趾行省,以奧魯赤為平章政事,烏馬兒、樊楫為參知政事,受鎮南王脫歡節制。十一月,元軍分三路攻入安南境內。程鵬飛、孛羅合答兒由西道攻永平,大小十七戰,連破老鼠、陷沙、茨竹三關,直抵萬劫;脫歡、奧魯赤從東道攻女兒關;烏馬兒、樊楫從海道攻安邦口。各路元軍會合後,矛頭直指升龍。十二月,脫歡率諸軍渡過富良江,擊敗守軍,再次進佔了安南都城。安南國王逃進了敢喃堡。
安南軍民以堅壁清野,藏粟逃匿的策略困擾元兵,而元軍糧船又在綠水洋受到安南軍的阻截,糧食全部沉入海中。元軍的長驅深入,造成士卒疲敝,糧餉短缺,加之天氣轉熱,病疫頻發,使元軍陷於進退失據之困境,次年二月初,脫歡只得下令全師北撤。在元軍撤退途中,安南王集結重兵30萬據女兒關和丘急嶺一帶布防百餘里,准備再次截擊歸師。脫歡聞訊下令各路軍隊避開敵軍,分道撤回國內。元軍水師在白藤江遭安南軍阻擊,主將樊楫受傷被俘。總領脫歡也在且戰且退時中毒箭傷腳,從單己縣撤回思明州。三月,安南國王遣使入元,歸還俘虜,進貢金人以代謝罪。忽必烈十分惱怒,但仍不得不恢復和好關系。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安南國王去世,子繼位,又對元朝採取了不卑不亢之態。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忽必烈第三次調集大軍出征安南。翌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成宗鐵穆耳即位,下詔罷征安南,寬宥其抗命之罪。此後,兩國邊境雖然發生過一些小規模沖突,但始終維持著安南對元朝的朝貢關系。
損人耗己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福建行省參政唆都派使節到達占城(越南中南部古國)。使節回報占城國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歸順之意,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占城郡王。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二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教化的、唆都等出使占城國,要求占城國王入朝。占城國王(保寶旦)派使者至元朝進貢,奉表歸降。貢物包括大象。至元十八年十月,元朝設立占城行省,以唆都為右丞、劉深為左丞。調集海船百艘、士卒水手萬人,准備第二年正月出征海外,要求占城郡王供給軍糧。不久,占城王子補的專權,扣押了元朝派往暹國(泰國)、馬八兒國(印度半島南端佩內爾河以南)的使者。忽必烈決心討之。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六月,忽必烈下令調集淮、浙和福建、湖廣駐軍5,000人,海船100艘、戰船250艘,由唆都統率水陸兩軍循海道進攻佔城。當年十一月,唆都率軍從廣州出發,航海到占城港(今越南平定省歸仁)登陸。占城國王(孛由補刺者吾)拒絕了元朝的招降。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月十五日半夜,元軍分三路從北、東、南三面乘船攻擊木城。第二天早晨兩軍交戰,中午,元軍攻入木城。占城國王率部逃入山中。接著,元軍進兵大州,占城國王聞訊求降。元軍開到大州東南,准許占城國王投降,赦免其罪。但要求占城國王親自來營中納降。
占城國王一面派國舅寶脫禿花為使節應付唆都,一面在大州西北雅侯山立寨,集結2萬餘人,並速派使者向安南、真臘等國借兵。二月十九日,元軍進攻雅侯山,占城軍拚死抵抗,並利用地形切斷元軍歸路。唆都率軍苦戰,才得以突圍。隨後,唆都在舒眉蓮港建立木城,固守待援,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攻擊占城郡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三月六日,唆都奉命北上協助脫歡大將進攻安南,率軍撤出占城。二十七日,占城國王見安南不支,遣使求降。當年,元朝曾再度策劃派兵討伐占城,因安南戰事擱淺。元成宗時,與占城恢復了和好關系。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通過元大理、鄯闡等路宣慰司都元帥府派遣奇得脫因等出使緬甸,詔撫緬王。緬國蒲甘王朝那羅梯訶波帝派使者價博到達大都。忽必烈派使回訪緬國。兩國間建立了初步聯系。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勘馬拉史里、奇得脫因等出使緬國,要求緬王派遣王室子弟或顯貴大臣來京朝貢。未料,元使一去不歸。據緬甸史籍記載,元使是因為晉見緬王不肯脫馬靴而被處死的。雲南行省見使臣久久不歸,緬王毫無表示,便向朝廷建議出兵征討緬國。忽必烈沒有批准,示意先觀其動向。
忽必烈此時可能也是有些力不從心了,沒有主動發起戰爭,然而,兩國之間會相安無事嗎?
正當元朝在是否出兵問題上猶豫不決時,緬國卻先發動了戰爭。至元十四年(1277年),緬國出動士卒四五萬、戰象800頭大舉向元朝鎮西路新附千額(今雲南盈江縣城)及原附金齒(今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侵襲,千額總管阿禾遂向元廷告急。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戶忽都、總管信苴日率領700名騎兵馳援阿禾。元軍與緬軍在行進中遭遇,激戰兩日。元軍首先破其象隊方陣,緬軍大亂而敗退。元軍追逐30餘里,攻破其17寨。同年十月,元朝雲南諸路宣慰使都元帥納速剌丁統兵3,848人出征緬國。元軍進占江頭城(今緬甸蠻莫縣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撣族部落35,200戶(約300寨)。後因天氣炎熱,未深入緬境。納速剌丁回國後,向朝廷上奏曰:緬國地形虛實,全在我掌中,大可伐之。 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納速剌丁等再次請求征伐緬國,忽必烈予以批准,下詔調兵遣將,積極籌備,正式任命諸王相吾答爾為征緬大軍統帥。至元二十年(1283年),征緬元軍水陸並進,攻破了江頭城、太公城(今緬甸拉因公縣境內)等地,分兵駐守。過後,緬王的臣屬建都(緬甸北部地區)王烏蒙、金齒西南夷等12個部落歸順元朝。但緬王一直堅持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才向元朝求降。忽必烈允許他悔過自新,但重申要緬甸權貴親自來京朝貢,並為此派兵護送怯烈出使緬甸。然而,怯烈還未到達緬甸首都蒲甘,緬甸就發生了內亂。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緬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說殺害)了緬王,還殺害了元朝雲南王派去的官員阿南達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與諸兄弟爭位的紛亂中被殺。緬甸蒲甘王朝實際上已經解體,分成若干撣邦。各地紛紛擁兵自立的貴族和撣族部落首領為尋求政治上的支持,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種官職名號。約於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緬王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也向元朝納貢稱臣,並派自己的兒子信合八到大都朝見元朝皇帝。第二年,元成宗鐵穆耳封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為緬國國王,信合八為緬國世子。
大德年間,緬甸權臣、木連城(今緬甸叫棲縣)首領阿散哥殺死緬王及元朝留駐緬國的信使從人百餘人。另立其子鄒聶為王。朝中大權盡操於阿散哥之手,緬王成為傀儡。元成宗聞訊,決心派兵懲罰阿散哥。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闊闊、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圖魯米石等出兵干涉,圍攻木連城,遭到守軍抵抗。次年二月,由於阿散哥以重金賄賂闊闊以下元軍將校,元軍將領以暑熱為由撤兵回國。元軍班師後,阿散哥派其弟弟哲迪到元上都請求寬恕。成宗赦免了阿散哥的弒君之罪,下詔停止征緬,默認了緬甸國內的現狀。此後,直到大元末期,緬甸一直保持著對元朝的朝貢及臣屬關系
G. 古印度分為哪幾個時期 古印度的歷史進程簡述
文明起源
恆河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佛陀時期
(前6~前2世紀)從吠陀時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時期,是繼印度河文化城市繁榮之後的第二次城市繁榮時期。在這時期里,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大雄創立了耆那教。據佛教文獻記載,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有16個國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屍、只薩羅、跋只、俱盧、般遮羅和犍陀羅等。在這個時期的大國里,瓦爾納的等級製取代了部落制。國君和武士成為剎帝利,祭司和教師成為婆羅門,農戶和納稅者成為吠舍,服務於以上3個等級的勞動者則成為首陀羅。
孔雀王朝時期
(前322~前185)摩揭陀王國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佛陀同時的頻毗婆羅。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國王有權擁有常備軍和接受貢奉。國王權力標志著剎帝利對婆羅門長期斗爭的勝利,但婆羅門在孔雀王朝仍然擁有大權。在阿育王統治期間,印度古代奴隸制君主專制的集權統治達到頂峰。為了擴大他的王國,阿育王征戰了11年,但戰爭的血腥與殘酷使他悔悟了。後來阿育王皈依了佛教,並在佛教和平教義的基礎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國內修築道路,擴大灌溉工程,發展國家的經濟,使國家繁榮和興盛起來。
入侵時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孔雀王朝滅亡以後,西北印度不斷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亞的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入侵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接著又有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其中最重要的是貴霜帝國在印度的統治。在丘就卻建國後,國勢日強,侵入印度,滅大夏在印度的殘部。在閻膏珍、迦膩色伽統治時期,繼續入侵印度,從印度西部到恆河流域中部均歸入貴霜帝國的版圖。在迦膩色伽的支持與庇護下,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緬甸等地。
薩塔瓦哈納時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薩塔瓦哈納王國300年的歷史使德干文化與北方文化互相結合。那裡的國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羅門,並且對部落地區實行軍事統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於貴霜廢墟。奠基於275年,統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約120年。王權縮小,官職已經世襲。外貿不斷萎縮。種姓種類和不可接觸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廟里日益普遍。當時文化燦爛,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劇本和較早的《往世書》均在笈多王朝時編成,此外還編纂了一些法書。在藝術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畫豐富多彩,代表這個時期藝術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後的一個著名皇帝。當時,外貿蕭條,貨幣短缺。政體沿襲發多,但更加分散。都城從華氏城遷曲女城,即從一外貿城市遷至一軍政要地。戒日王死後,北印度表面統一的局面又告結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幾個藩屬,每個藩屬都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行政系統和收稅機關。最南部分國家的歷史,從l世紀開始。古代南印度分為兩個歷史時期:第一時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時期是300~750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H. 元朝蒙古人有沒有徵服印度
元朝時候沒有主要原因1.蒙古大軍長途遠征,功列印度以前剛剛經歷了和中亞大國花剌子膜的戰爭,為了追趕敵人才進入印度的,沒有做好充分准備.
2.蒙古人長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區,印度炎熱的夏季使的蒙古人士兵和馬匹全部被炎熱,毒蟲,和疾病困擾,未戰先亂.
3.當時的印度雖然沒有強大的王朝,但是當地民眾在內戰和對抗阿拉伯人進攻的歷史過程中養成了驍勇善戰,不怕艱險的性格,成功的利用地形和數量優勢打敗了蒙古.
4.當時有個傳說, 印度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後來有人想到以前對付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騎兵時使用過的戰象, 利用戰象另蒙古騎兵的馬不敢前進,自亂陣腳, 經過幾次吃虧後,蒙古大軍被迫撤退.
但是, 成吉思汗的一個後代帖木兒在中亞建立強大的蒙古族政權後,逐漸適應了氣候和地形, 逐漸向印度地區挺進. 過了200年後, 帖木兒的後代巴布爾帶領已經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騎兵再次進入印度,並且打敗了當地人而建立了莫卧兒王朝, 最後還是讓蒙古人統治了印度長達331年.
I. 元朝是從古至今疆域最大的國家嗎
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打下的大蒙古國是世界疆域最大的國家,但是元朝不是,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的,只是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成吉思汗及其後繼者在25年的時間里,以總數不到20萬人的軍隊,先後滅亡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人數超過千萬,征服各民族人口數目達六億,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蒙古帝國。其穩定時期版圖面積超過3500萬平方公里,版圖最大時期面積超過4400萬,占當時整個人類世界的五分之四還多.而現在整個亞洲的陸地面積(包括所有島嶼)不過4400萬.
以上是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是從古至今世界上曾經的疆域最大的國家,後來大蒙古國被成吉思汗分割,成為他的四個兒子的封地。再後來,在分封的基礎上,又經過不斷的西征南討而形成了新的大蒙古國格局,在東方,是拖雷後裔統治下的中國元王朝;在西方,是奉元朝為宗主國的四大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伊利汗國。
參考資料:
網路:http://ke..com/link?url=_iPpUJpxkAPHG5NBwOHDTwq
搜狐:http://mt.sohu.com/20150401/n4106592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