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到印度的貨怎麼走有沒有什麼物流公司
看你走什麼貨,有多少。可以走海運,陸運或者是空運。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原意為"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日文意思是"物的流通"。20世紀70年代後,日本的"物流"一詞逐漸取代了"物的流通"。
中國的"物流"一詞是從日文資料引進來的外來詞,源於日文資料中對"Logistics"一詞的翻譯"物流"。
中國的物流術語標准將物流定義為:物流是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用戶要求的過程。
物流,英文名稱:logistics。定義:供應鏈活動的一部分,是為了滿足客戶需要而對商品、服務消費以及相關信息從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低成本流動和儲存進行的規劃、實施與控制的過程。
物流:以倉儲為中心,促進生產與市場保持同步。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
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現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的基礎上的。
物流以滿足一定的經濟、軍事、社會要求為目的,並通過創造時間價值和場所價值來實現目的。
㈡ 印度的交通運輸業和農業
交通以鐵路和公路為主
農業以小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亞麻,茶葉為主
㈢ 印度的海洋運輸走哪條線是中南美線還是非洲線還是其他的謝謝了!
印度洋到歐洲美洲東岸有兩條航線,一條過蘇伊士運河,一條過好望角,如果到東亞和美洲西岸,過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洋到美洲西岸還可以從馬六甲海峽--太平洋這條航線,然後繞過麥哲倫海峽或者巴拿馬運河都可以到達懂岸。
㈣ 印軍使用了什麼方式,竟能把15噸物質一天內運上高原
眾所周知,印度共有三千三百三十三億天神,這只是印度神話一個宇宙的平均數,印度神話有無數個平行宇宙,羅摩的一個細胞都是三千個宇宙,這才區區15噸物資,還不跟玩兒似的。開個玩笑而已,下面認真回答。 印度在邊境問題上出爾反爾,不斷給我國演雙簧,但是增兵的現實問題就擺在那兒,20萬人的後勤壓力太大,但是不是很多人說的,印軍在拉達克部署了20萬大軍,准確的說法應該是:印軍在整個中印邊境的東、中、西段,部署了20多萬人。以印度的後勤保障能力,要為這20萬人在嚴寒的季節提供過冬的15萬噸物資,顯然是困難重重。
其次就是印度媒體一直在不遺餘力宣傳的印軍的空運能力,現在的印軍所需要的各種物資,包括作戰裝備,營地建設,建築器械,油料,食品等都急等空運,印軍的C-17大型軍用運輸機要將後勤物資空運到斯利那加和列城一帶,然後再把後勤物資用CH-47中型運輸直升機和安-32雙發中短程運輸機空運,送到拉達克的前沿哨所。至於印軍每天能夠空運多少物資,又有多少能運到前沿,就再沒有消息了。印軍還是有一定的運輸能力,但是能不能把15萬噸的物資在很短的時間就運送到位,那就只有印度的大神知道了。
㈤ 印度從美國進口糧食合理的運輸線
因為美國的糧食作物產區主要是五大湖地區,靠近美國東部港口,所以走大西洋航線,而不走太平洋航線
㈥ 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
印度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恆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恆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熱帶季風氣候降水不穩定,容易發生水旱災害。
印度的自然條件影響農業生產的分布:水稻對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為1200毫米以上的東北部和半島東西兩岸的沿海地區;黃麻集中分布在恆河下游,這里的濕熱氣候利於黃麻生長,而充足的河水又便於浸泡麻稈,加以稠密的河網為黃麻纖維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歷史上這里就是黃麻集中產區。
㈦ 印度尼西的交通運輸以什麼為主
水運是使用船舶運送客貨的一種運輸方式。水運主要承擔大數量、長距離的運輸,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的運輸形式。在內河及沿海,水運也常作為小型運輸工具使用,擔任補充及銜接大批量干線運輸的任務。管道是用管子、管子聯接件和閥門等聯接成的用於輸送氣體、液體或帶固體顆粒的流體的裝置。通常,流體經鼓風機、壓縮機、泵和鍋爐等增壓後,從管道的高壓處流向低壓處,也可利用流體自身的壓力或重力輸送。管道的用途很廣泛,主要用在給水、排水、供熱、供煤氣、長距離輸送石油和天然氣、農業灌溉、水力工程和各種工業裝置中。公路客貨運輸。近些年來,公路客貨運輸發展較快,特別是公路客運,現已在客運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1997年,我國公路完成客運量120.5億人,客運周轉量5541.4億人公里,分別比1996年增長7.35%和12.89%;完成貨運量97.65億噸,貨運周轉量5271.5億噸公里,分別比1996年下降0.76%和增長5.19%。航空運輸可以適應人們在長距離旅行時對時間、航空運輸舒適性的要求以及快速貨物運輸需求,是我國正在快速發展的一種運輸方式。1997年,民航航線總數達967條,不重復線路里程達142.5萬公里,比1990年分別增加457條和91.82萬公里,年均遞增率為9.57%和12.97%。全國開通民航航線的城市達150個,省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重點旅遊城市、重要經濟城市及邊遠地區不易通行其他運輸方式城市均開通了民航班線。1997年,民航擁有各種類型飛機502架,完成客貨運量分別為5630萬人和125萬噸,飛機數量、客貨運量分別比1990年增長118%、239%和238%。我國的民航運輸仍處於高速發展時期,除了客貨運量每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8%以上外,民航機場、民用飛機等均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
㈧ 闡述印度洋航線的貨物流向、特點、線路
印度洋航線:印度洋航線以石油運輸線為主,此外有不少是大宗貨物的過境運輸。
(1)波斯灣———好望———西歐,北美航線該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2)波斯灣———東南亞———日本航線該航線東經馬六甲海峽(20萬噸載重噸以下船舶可行)或龍目,望加錫海峽(20萬載重噸以上超級油輪可行)至日本。
(3)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運輸線
該航線目前可通行30萬噸級的超級油輪。
除了以上三條油運線之外,印度洋其他航線還有:遠東———東南亞———東非航線;遠東———東南亞,地中海———西北歐航線;遠東———東南亞———好望角———西非,南美航線;澳新———地中海———西北歐航線;印度洋北部地區———歐洲航線。
㈨ 中國與印度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什麼
陸運主要是公路和鐵路。
空運(運費比較貴)。
海運。
現在中國到印度並不遠,所以很多人選擇陸運的…哪裡和中國沒有什麼海,空運費用太高。
㈩ 印度洋貿易路線為什麼用海運
摘要 原因很多,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