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為什麼
古印度人。
原因:梵文稱法,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B. 古印度為什麼把中國叫做振旦
據考證,「震旦」原是「Cina」[din]的音譯,是古代印度對古代中國的稱呼,最早出現在梵文佛經中。梵文Cina進入不同的語言中,其讀音變化不大,譯音是「China」、「*****」、「脂那」、「至那」或「震旦」。根據對Cina的來源的不同看法,其原始含意也不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四種:1.認為Cina在梵文中表示中國「絲」。古代印度人、波斯人、古希臘人,都用中國絲(梵文Cina)指稱中國;2.認為Cina是秦國的「秦」的梵文譯音,Cina的梵文含義是「秦國」,是古代印度人對秦漢時期的中國的稱呼;3.認為Cina在梵文中有「偏僻遙遠」的意思;4.認為Cina指羌族。
梵文Cina在印度出現後,向西方傳播,經由中亞到歐洲,進入英語,逐步演變為今天英語中的「China」。羅馬傳教士衛匡國在1655年最早提出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在China一詞出現前,歐洲對中國的稱呼基本上都來自Cina[din]的讀音,只是根據不同的語言稍有差異。梵文Cina向東方傳播,進入中國和日本,譯音為「*****」、「脂那」、「震旦」等。梵文Cina進入古代中國後,古代一般把梵文Cina音譯為「震旦」,但Cina(震旦)是外國人(最初是印度人)對古代中國的稱呼,中國人一般不這樣使用。
兩種解釋:1. 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
2. 震 為 秦 的音譯轉變,旦 則為 斯坦 的意思
C.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為什麼
古印度人。
原因:
梵名,又作真旦、真丹、振旦、振丹、旃丹、指難、脂難。在八卦里「震」就是東邊的意思,「旦」是太陽剛升起時指的也是東方,所以震旦是指東方的國度。
震旦、支那等名稱散見於佛典中甚多,翻譯名義集卷三(大五四·一○九八中):「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華嚴音義翻為漢地。
(3)震旦是古印度對什麼國的稱呼擴展閱讀:
古印度文化昌盛於公元前1800~前600年間,為印度著名的吠陀時代。吠陀時代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時期,約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
後期約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經典很少提到家庭,社會仍局部落性質;後期部落社會分解為4個瓦爾納的社會。4個瓦爾納中首陀羅為最低層,吠舍為中層,剎帝利和婆羅門為上層。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歷史特徵在於瓦爾納制的確立及其向種姓制度的轉化,部落社會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轉化,授地制的興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轉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羅門教的興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轉化。
D.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和我們發生接觸、文化交流最頻繁、文獻記載保留最多的國家,莫過於印度。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稱呼,就是古梵文中的Cīna一詞。整個詞在漢譯佛經中很常見,音譯作「至那」「脂那」或者「支那」。這些佛經的原文,當然多數是當時或更早時在印度寫成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在古代以精美的絲織品聞名於西方。因此,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著作中有的就把中國稱作 Serica,意思是「絲國」,稱中國人是Seres,中國的首都是Sera,現代的漢譯「賽里斯」「賽拉」。但這沒有像Cīna這個詞一樣成為通名。
E. 震旦 含義
震旦,印度對中國的一種稱呼,音譯自梵文的「Ci^na」,又譯作真丹、旃丹、指難支那等。
《佛說灌頂經》卷六:「 閻浮 界內有震旦國 。」 唐·王勃《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蛟台蜃閣,俄交震旦之墟;月面星毫,坐照毗邪之國。」 明·宋濂《西天僧授善世禪師誥》:「 大雄氏之道以慈悲願力導人為善,所以其教肇興於西方,東流於震旦 。」 魯迅《書信集·致蔣抑卮》:「近數日間,深入彼學生社會間,略一相度,敢決言其思想行為決不居我震旦青年上。」
F. 東震旦國南丹真老是什麼意思
是指古代中國的太上老君。
東震旦國指東方震旦國。於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震旦是古印度對中國的一種稱呼。佛光大詞典中記載,東方屬震,是日出之方,故雲震旦。震旦稱呼傳入我國之年代不詳,估計大約為佛教傳入我國時。
G. 古代西方是如何稱呼中國的
1 赤縣 神州 九州 華夏
中國曾有11個別稱:古朝鮮叫我們「掌櫃」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系與態度為基礎,給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甚至有少數國家對中國的歧視和敵意。隨著中國的發展和強大,這些稱謂現在已大多棄之不用了,但這些稱謂中所包含的歷史,在我們共和國華誕之際,卻是值得我們回憶和記住的。
1、Sinian(震旦):古印度稱華夏大地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語中對中國的稱謂。曾經認為這是一種鴉雀,是中國特有的鳥。其實,震旦紀,是5億7千萬年前到18億年前的地質年代,這段時間在生命演化歷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在震旦紀的漫漫等待之後,寒武紀的生物大爆發就創造了地球上美麗絢爛的生命世界。
2、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中文讀音與英文讀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
4、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
5、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
7、(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
8、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
9、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10、Cathe(契丹):俄語稱中國為Cathe或Kitay。有一種說。China一詞的來源應該是「契丹」。中國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為生產絲綢而叫做「塞里絲國」,就是今天Silk一詞的詞根。到了契丹建立的遼,和西方的貿易繁榮,國體開放,因此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當時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帶叫做「契丹」。隨著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漸表示中國的土地。「中國」在俄語中還有另外一個稱呼,直譯過來叫做「天下」。如果說前一個稱呼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中性詞,那麼俄羅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詞稱呼中國時,包含著的尊重與稱贊之情不言而喻。
11、Cina(支那): 這是近現代中國人民最為屈辱最為敏感的一個別稱。Cina在日本譯為「支那」,從江戶時代中期到19世紀中期,日本人用「支那」稱中國,這與 「唐國」,「清國」一樣,沒有特別的政治含義,尚未直接與對中國的歧視聯系在一起.。日本社會開始用「支那」蔑稱中國始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當時,日本人先是震驚,繼而因勝利而陶醉,上街遊行,狂呼「日本勝利!支那敗北!」 從此,「支那」一詞在日本開始帶上了戰勝者對失敗者的輕蔑的情感和心理,「支那」逐漸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當時荷蘭字典中,對「支那」的解釋是:即愚蠢的中國人,精神有問題的中國人等。
還有一種說法:支那一詞出自China,China本身沒有褒義貶義,怎麼從它演變的「支那」一詞反而有了含義呢?這要從日語的古怪規則談起了。日語,大概是世界上最繁瑣的一種語言了,與其他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不同,日語還承擔有很重要的等級文化載體功能。同樣的意思,也有多種表示方法,用以同時表達雙方的地位關系。比如「我」這個詞吧,「わたくし」,那表示「小子我」,很謙卑的,「わたし」呢?少了一個字母,成了普通的「我」,平等了,「わし」 再少一個字母,那就成「老子我」了。「支那」的意思就是蔑視,含有「支那那塊地方」的意思,表示你的地位比我低。而日本人對這種通過稱呼取得的地位優勢非常看重,也真的就會把你低一等看。對方如果不經意接受了,不管你懂不懂日本文化,日本人就會很自然的認為你自認低人一等,這在中日關系史中經常生出一些是非,引發近現代中華民族的極大義憤。
H. 天竺國指的是哪個國家
天竺是古代中國以及其它東亞國家對當今印度和其它印度次大陸國家的統稱,指古印度。
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西漢以來所說的身毒、天竺、信德均是梵語sindhu的音譯,是確指印度河流域的輻射區的,而非整個南亞大陸。
關於名字的由來:
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In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天竺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四大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帝國。
而在印度人眼中,中華大地地處東方,是太陽初升之地,所以,古代印度人對中國也有個非常形象的稱謂——震旦。 震旦,又稱震丹、真丹、真旦、振旦、神丹,是漢傳佛教經典中,古代印度人對中國的稱呼。
I.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是古印度人。
梵名Ci^na-stha^na,巴利名 Ci^na,或 Ci^na-rattha。又作真旦、真丹、振旦、振丹、旃丹、指難、脂難。或稱摩訶震旦(梵Maha^-ci^na-stha^na)。又略稱支那(梵Ci^na),或至那、致那、指那、止那、脂那。又作摩訶支那(梵Maha^-ci^na)、摩訶至那、摩賀振那、大支那、大振那,或支那泥舍(梵Ci^na-des/a)。ci^na,意譯為思惟;stha^na,意譯為住處。即對於印度等國而言,指中國本部及與中國相鄰接之部分地方。大唐西域記卷五(大五一·八九四下):「王曰:『大唐國在何方?經途所亘,去斯遠近?』對曰:『當此東北數萬余里,印度所謂摩訶至那國是也。』」
古代西方亞細亞及希臘、羅馬等諸國所流傳對我國之稱呼有二,即:(一)Serice(絲國),或 Seres(絲國人),漢語翻譯為「賽里斯」。(二)Sin, Thin(絲),或 Sinai, Thinai(絲國人)。其中,第一項系由 serikon 或 sericum (繒絹之義)轉變來之名稱,因古代我國向西方諸國輸出繒絹之故。「支那」即文物國之意,亦即贊美此方為衣冠文物之地,由此可知自古我國即有繒絹國之稱。關於第二項有諸說,然通說則為自我國秦朝 Ch'in 之國名而來者。Ci^na 之名又見於摩訶婆羅多(梵 Maha^bha^rata)、摩奴(梵 Manu)法典、羅摩耶那(梵Ra^ma^yana)、考提拉實利論(梵 Kautiliya Arthas/a^stra)、普魯哈特薩瑪希塔(梵 Brhat-sajhita^)等古籍,然並無確證可證明此名即中國。
J. 古代哪個國家的人把中國稱為「震旦」
古印度人 梵文稱中國為Cinisthana,在佛經中譯作震旦 東晉翻譯家帛屍黎密多羅說:"此名與支那皆為秦字的對音。"《易·說卦》曰:"震,東方也。"震旦,即:東方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