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② 的古印度核戰爭是怎麼回事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寫成於公元前1500年,距今約有3500多年了。
據說書中記載的史實比成書時間早了2000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發生在距今約5000多年前。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古代核戰爭(ancient nuclear war),有確切歷史記載前,地球有超古代文明昌盛記錄。古代核戰爭這一違反常識性的歷史現象成為正統派考古學者之間研究,被作為假設存在。研究者通過神話( 《創世記》 , 《Mahabharata》 ,《羅摩衍那》)等描寫有古代宇宙飛船和核戰爭的記述,調查記錄中的戰場並發現核戰爭的痕跡。還有解釋是關於火星的,推測火星文明同樣毀滅於核戰爭中。
③ 漢朝唐朝時,我國兩次和古印度交戰的戰果都如何
兩次戰爭都是以中國大勝而告終。
一、東漢時期,班超大敗西印度貴霜國:當時的貴霜王名索特爾·麥格斯 這位帝王不僅統治著印度河地區的五河平原,而且曾經橫掃大沙漠以東的恆河平原,征服了東印度的廣大地區。但是這位雄主卻被挫敗在漢朝的定遠侯、西域都護班超手下。
二、唐代王玄策大敗天竺摩伽陀國。
王玄策的唐朝使團被阿羅那順扣押,多數唐使被殺害,只有王玄策、蔣師仁被關進牢獄。後來得以逃脫的王玄策帶領大軍進攻玄策用計一舉擊敗印度軍,活捉了阿羅那順。
④ 傳說中的古印度核戰爭是怎麼回事
成於3000多年前的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記載多場激烈的戰爭,此插圖描繪了諸神乘坐飛毯觀看戰爭的場面。 毀滅的古印度文明──《摩訶波羅多》中記載的史前核武戰爭
有一部著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波羅多》(一譯《瑪哈帕臘達》,印度古代梵文敘事詩,意譯為「偉大的波羅多王後裔」,描寫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斗爭,與《羅摩衍那》並稱為印度兩大史詩),寫成於公元前一五○○年,距今約有三千五百多年了。而書中記載的史實則要比成書時間早二千年,就是說書中的事情是發生在距今約五千多年前了。
此書記載了居住在印度恆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達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兩次激烈的戰爭。令人不解和驚訝的是從這兩次戰爭的描寫中來看,那是核子戰爭!
《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規模浩大,許多國王和神靈分別參加了雙方的戰斗,其慘烈程度為世所罕見。根據歷史學家考證,這場大戰有一定的事實背景。近年來,有些學者重新研讀這部史詩,發現其中竟描述了多種高科技武器和飛行器。這些武器和飛行器遠遠超過了古詩產生的時代,甚至在今天看來也十分先進。
在古詩的描述中,有一種神所禁止使用的特別可怕的武器叫「厄尼亞」,是一種「無煙飛彈」,在戰場上無人能逃避這種武器的傷害。施放這種武器時:「它噴火,但無煙,威力無窮。剎那間,烈風颳起,雲霧翻騰,太陽似乎在空中搖晃。拋下大量灰塵和沙石,……大地遭受燒灼,不斷震抖,象群被高溫燒焦,其他動物也倒地而死,烈焰翻滾,樹木像遇見森林大火,成排倒下,密集的火舌不斷像大驟雨般地從四面八方落下,數千輛戰車被毀掉,……陣亡者的屍體被可怕的高溫燒得殘缺不全,如同燒焦的樹干。在此之前,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可怕的武器。」
⑤ 描寫古代戰爭的作文怎樣寫
一提到戰爭,我們想到的就是炮火硝煙、槍淋彈雨。盡管中東戰火燃燒不斷,局部摩擦常有,在和平環境生活的我們遠離戰爭,其實,只要你留心戰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類與自然的較量從未熄火,「非典」曾讓我們措手不及。「海嘯」讓我們防不勝防……災難讓我們痛定思痛,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和諧,家庭戰火燃燒也從未斷過……
戰爭,你這個隱形的殺手。令多少家庭走到破碎的地步,令多少孩子無家可歸!戰火震天、硝煙滾滾。裝甲部隊打頭陣;火箭如林、導彈如雨,炮兵部隊掃清障礙;戰刀晃晃。子彈嗖嗖,步兵部隊長驅直入;戰艦隱現。飛機轟鳴,海軍空軍不甘示弱。布希大喊著:「我來了!親愛的伊拉克!」;「非典」把病魔撒向亞洲;禽流感大步向前隨之而來.
難道所有的人都是亡命之徒么?你說「不」?可是人們為了自己的慾望,去爭奪別人的領地。而自己卻不知,這樣會使一個子孫滿堂、幸福美滿的家庭失去往日的生機。如果家家都如此,那還稱得上是國么?這證實了一句話:家不興不成國,國不幸家何存。男子漢穿上軍裝,扛起冰涼的步槍,用那血組成的子彈,以牙還牙。如果家人聽到他們在戰場上的噩耗,該有多難過。這些由誰來償還?你?我?他?不!是戰爭,是慾望,是永遠抹不去的痛苦啊!
戰爭,你既有「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殘忍,又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悲哀。家破人亡是你的笑料,妻離子散是你的娛樂、還有那孩子們在戰火中純潔的哭聲,勾畫出了一個個破碎的心靈。
有一首詩說得好:
戰爭多像沙漠的臉
說變就變
和平成了水中月鏡中影
你就在生死之間……
我們呼喚和平,嚮往寧靜,希望未來,不要有戰爭……
⑥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